❶ 栗斑腹鹀来了
近日,已经70多年在北京没有“露面”记录的栗斑腹鹀又重新回到了北京人的视野中,北京大学学生邢超在密云水库拍到了它的照片。实际上,这种有着平凡长相的鸟在全世界的数量已不足1000只,是世界上最珍稀的鸟类之一。
1941年曾在颐和园发现过其踪迹
“鸟如其名”,栗斑腹鹀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腹部明显的栗色斑块,因为数量稀少且近年来又迅速减少,2010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其列为濒危鸟类。此外,它还是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收入的动物之一。
1941年春天,曾有观鸟者在北京颐和园发现过它的踪迹,此后到2015年,北京再没有栗斑腹鹀的发现记录。
密云水库或有10到15只的小种群
北京大学学生邢超是此次发现栗斑腹鹀的人之一,其所在的一个高校志愿者团体北京飞羽经常对各种鸟类观测学习。因为兴趣所在,成员们对鸟类都有基本的了解。
而发现栗斑腹鹀,源于在密云水库进行的一次例行的观鸟活动。活动中,邢超和北京林业大学的黄木娇发现一只停在树上的鸟看起来“有点儿不一样”,凭借之前的了解,他们感觉可能是栗斑腹鹀,又因为无法确定,他们将拍的照片带了回去。
英国著名观鸟人Terry通过照片确定了这是栗斑腹鹀。之后,北京观鸟会会员关翔宇又去了三四次密云水库,最少的一次发现了五六只,最多一次发现了9只。根据当地的观察和近期记录,此处可能有10到15只左右的小种群。
变极度濒危或与栖息地破坏有关
据介绍,因为物种珍稀,对栗斑腹鹀的研究成为了北京观鸟会的一个项目。
“这类鸟近三四十年来数量下降明显,从当地的常见鸟变成极度濒危”,关翔宇告诉记者,为了弄清楚原因,2011年到2013年间,他参与了北京观鸟会在内蒙古、吉林地区进行的栗斑腹鹀调查。
内蒙古通辽的一小片地区比较适合栗斑腹鹀生存,关翔宇调查发现,它的栖息环境主要是草丛和灌木丛,而数量减少可能与栖息地破坏有关。
小知识
栗斑腹鹀 通常被称为红肚麻雀,它最大的特点就是腹部中央有一块明显的心脏形栗色斑纹,而且体形较小,与麻雀有类似之处。
栗斑腹鹀原来分布在哈萨克斯坦南部地区和俄罗斯与朝鲜交界地带,目前国外已经没有观测记录。在我国,栗斑腹鹀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东北地区等。
冬季,这类鸟以草籽为食。在非繁殖期常集群活动,繁殖期在地面或灌丛内筑碗状巢。
分析
或因冬季觅食“做客”北京
长期从事鸟类研究的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正旺告诉记者,栗斑腹鹀的栖息地在东北,主要是吉林、内蒙古东北部以及黑龙江的部分地区。世界范围内,栗斑腹鹀还在俄罗斯出现过。在此之前,它的栖息地更为广泛,遍布黑龙江的大部分地区,“数量减少的原因还不是特别清楚,但可能与栖息地的开垦、放牧有关。”
因为“长相平淡”、跟麻雀相差不多,栗斑腹鹀在以前受到了人们的“冷淡”对待,后来研究人员发现几乎见不到这类鸟,于是又开展了调查研究。
这样一种以中国东北“为家”的鸟为何出现在了北京?关翔宇表示,此前就有人冬天在华北地区见到过栗斑腹鹀,可能有部分个体到华北越冬,“冬天东北的积雪较厚,它们取食困难,南下迁徙到北京并不能说是意外。”
此外,随着观鸟爱好者的增加、观鸟水平的提升,很多此前难以发现的罕见鸟也开始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
张正旺则认为:“栗斑腹鹀来到北京还是非常偶然的,并不稳定。而且越冬期时它们会南迁,之前到过北戴河。但这是件好事,说明它的分布地区在扩大,而至于能否长期存留还要继续观测,要看周围环境,有无它们需要的食物,同时人类的干预也不能多。”
❷ 石斛的生理特性
1、金钗石斛:茎直立,肉质状肥厚,稍扁的圆柱形,长10-60厘米,粗达1.3厘米,上部多少回折状弯曲,基部明显收狭,不分枝,具多节,节有时稍肿大;节间多少呈倒圆锥形,长2-4厘米,干后金黄色。叶革质,长圆形,长6-11厘米,宽1-3厘米,先端钝并且不等侧2裂,基部具抱茎的鞘。总状花序从具叶或落了叶的老茎中部以上部分发出,长2-4厘米,具1-4朵花;花序柄长5-15毫米,基部被数枚筒状鞘;花苞片膜质,卵状披针形,长6-13毫米,先端渐尖;花梗和子房淡紫色,长3-6毫米;花大,白色带淡紫色先端,有时全体淡紫红色或除唇盘上具1个紫红色斑块外,其余均为白色;中萼片长圆形,长 2.5-3.5厘米,宽1-1.4厘米,先端钝,具5条脉;侧萼片相似于中萼片,先端锐尖,基部歪斜,具5条脉;萼囊圆锥形,长6毫米;花瓣多少斜宽卵形,长2.5-3.5厘米,宽1.8-2.5厘米,先端钝,基部具短爪,全缘,具3条主脉和许多支脉;唇瓣宽卵形,长2.5-3.5厘米,宽2.2-3.2厘米,先端钝,基部两侧具紫红色条纹并且收狭为短爪,中部以下两侧围抱蕊柱,边缘具短的睫毛,两面密布短绒毛,唇盘中央具1个紫红色大斑块;蕊柱绿色,长5毫米,基部稍扩大,具绿色的蕊柱足;药帽紫红色,圆锥形,密布细乳突,前端边缘具不整齐的尖齿。花期4-5月。
2、鼓槌石斛:茎直立,肉质,纺锤形,长6-30厘米,中部粗1.5-5厘米,具2-5节间,具多数圆钝的条棱,干后金黄色,近顶端具2-5枚叶。叶革质,长圆形,长达19厘米,宽2-3.5厘米或更宽,先端急尖而钩转,基部收狭,但不下延为抱茎的鞘。总状花序近茎顶端发出,斜出或稍下垂,长达20厘米;花序轴粗壮,疏生多数花;花序柄基部具4-5枚鞘;花苞片小,膜质,卵状披针形,长2-3毫米,先端急尖;花梗和子房黄色,长达5厘米;花质地厚,金黄色,稍带香气;中萼片长圆形,长1.2-2厘米,中部宽5-9毫米,先端稍钝,具7条脉;侧萼片与中萼片近等大;萼囊近球形,宽约4毫米;花瓣倒卵形,等长于中萼片,宽约为萼片的2倍,先端近圆形,具约10条脉;唇瓣的颜色比萼片和花瓣深,近肾状圆形,长约2厘米,宽2.3厘米,先端浅2裂,基部两侧多少具红色条纹,边缘波状,上面密被短绒毛;唇盘通常呈“∧”隆起,有时具“U”形的栗色斑块;蕊柱长约5毫米;药帽淡黄色,尖塔状。花期3-5月。
3、流苏石斛:茎粗壮,斜立或下垂,质地硬,圆柱形或有时基部上方稍呈纺锤形,长50-100厘米,粗8-12 (-20) 毫米,不分枝,具多数节,干后淡黄色或淡黄褐色,节间长3.5-4.8厘米,具多数纵槽。叶二列,革质,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8-15.5厘米,宽2-3.6厘米,先端急尖,有时稍2裂,基部具紧抱于茎的革质鞘。总状花序长5-15厘米,疏生6-12朵花;花序轴较细,多少弯曲;花序柄长2-4厘米,基部被数枚套叠的鞘;鞘膜质,筒状,位于基部的最短,长约3毫米,顶端的最长,达1厘米;花苞片膜质,卵状三角形,长3-5毫米,先端锐尖;花梗和子房浅绿色,长2.5-3厘米;花金黄色,质地薄,开展,稍具香气;中萼片长圆形,长1.3-1.8厘米,宽6-8毫米,先端钝,边缘全缘,具5条脉;侧萼片卵状披针形,与中萼片等长而稍较狭,先端钝,基部歪斜,全缘,具5条脉;萼囊近圆形,长约3毫米;花瓣长圆状椭圆形,长1.2-1.9厘米,宽7-10毫米,先端钝,边缘微啮蚀状,具5条脉;唇瓣比萼片和花瓣的颜色深,近圆形,长15-20毫米,基部两侧具紫红色条纹并且收狭为长约3毫米的爪,边缘具复流苏,唇盘具1个新月形横生的深紫色斑块,上面密布短绒毛;蕊柱黄色,长约2毫米,具长约4毫米的蕊柱足;药帽黄色,圆锥形,光滑,前端边缘具细齿。花期4-6月。
❸ 鼓槌石斛的形态特征
鼓槌石斛是草本植物。茎直立,肉质,纺锤形,长6-30厘米,中部粗1.5-5厘米,具2-5节间,具多数圆钝的条棱,干后金黄色,近顶端具2-5枚叶。叶革质,长圆形,长达19厘米,宽2-3.5厘米或更宽,先端急尖而钩转,基部收狭,但不下延为抱茎的鞘。
总状花序近茎顶端发出,斜出或稍下垂,长达20厘米;花序轴粗壮,疏生多数花;花序柄基部具4-5枚鞘;花苞片小,膜质,卵状披针形,长2-3毫米,先端急尖;花梗和子房黄色,长达5厘米;花质地厚,金黄色,稍带香气;中萼片长圆形,长1.2-2厘米,中部宽5-9毫米,先端稍钝,具7条脉;侧萼片与中萼片近等大;萼囊近球形,宽约4毫米。
花瓣倒卵形,等长于中萼片,宽约为萼片的2倍,先端近圆形,具约10条脉;唇瓣的颜色比萼片和花瓣深,近肾状圆形,长约2厘米,宽2.3厘米,先端浅2裂,基部两侧多少具红色条纹,边缘波状,上面密被短绒毛;唇盘通常呈“∧”隆起,有时具“U”形的栗色斑块;蕊柱长约5毫米;药帽淡黄色,尖塔状。花期3-5月。
❹ 窗子后面灯台树上寄生的一种石斛,不知道具体名字,像鼓槌石斛,不能确定,求大神赐名。
【石豆兰】
兰科,多年生常绿匍匐小草本。气生根须状,白色。蒴果卵形。花期6~8月。
异名:石豆、岩豆(金华《常用中草药单方验
方选编》),石枣、石米、金枣(《陕西中草药》),独叶岩珠、鸭舌兰、岩板楂、青龙珠、线岩珠(《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❺ 栗斑腹鹀的保护级别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中列为稀有种。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ver 3.1 2009年——濒危(EN)。
❻ 这是什么植物有何特性
鼓槌石斛
别名:金弓石斛
科属:兰科石斛属
花期:花期3~5月
茎直立,肉质,纺锤形,长6~30cm,中部粗1.5~5cm,具2~5节间,具多数圆钝的条棱,干后金黄色,近顶端具2~5枚叶。叶革质,长圆形,长达19cm,宽2~3.5cm或更宽,先端急尖而钩转,基部收狭,但不下延为抱茎的鞘。总状花序近茎顶端发出,斜出或稍下垂,长达20cm;花序轴粗壮,疏生多数花;花序柄基部具4~5枚鞘;花苞片小,膜质,卵状披针形,长2~3mm,先端急尖;花梗和子房黄色,长达5cm;花质地厚,金黄色,稍带香气;中萼片长圆形,长1.2~2cm,中部宽5~9mm,先端稍钝,具7条脉;侧萼片与中萼片近等大;萼囊近球形,宽约4mm;花瓣倒卵形,等长于中萼片,宽约为萼片的2倍,先端近圆形,具约10条脉;唇瓣的颜色比萼片和花瓣深,近肾状圆形,长约2cm,宽2.3cm,先端浅2裂,基部两侧多少具红色条纹,边缘波状,上面密被短绒毛;唇盘通常呈“八”隆起,有时具"U"形的栗色斑块;蕊柱长约5mm;药帽淡黄色,尖塔状。
❼ 栗叶斑病大发生的条件是什么
栗叶斑病仅危害叶片。发病初期,叶处下产生细褐色小斑点,后扩大为圆形或椭圆形褐色斑,病斑直径数毫米,0.4~2厘米,外围有暗褐色晕圈。发病后期,病斑中央产生黑色小粒点,为病菌的分生孢子盘,发病后期小颗粒点密集相连,呈同心轮状。
栗叶斑病的病原菌为Pestalotia flagellata,属半知菌亚门槲树盘多毛孢真菌。分生孢子盘垫状,初埋生在叶表皮下,后外露,大小为179.5~253.5微米×109.5~205.0微米。分生孢子梗圆锥形,不分枝,较短。分生孢子纺锤形,常有4个横隔,中间3个细胞为褐色至暗褐色,两端细胞无色,大小为20.0~27.5微米×7.5~10.0微米。孢子顶端有2~3根刺毛,另一端有尾状刺毛一根,分别长18.0~23.5微米和9.5~15.0微米,均无色透明(图3-38)。
图3-38 板栗叶斑病
1.分生孢子盘 2.分生孢子栗叶斑病在我国辽宁、河南等地发生,为害板栗、槲树叶片,严重时引起落叶,对苗木和幼树为害较大。
病菌以分生孢子盘在落地病叶上越冬,翌年春季产生分生孢子,借助风雨传播,侵染幼叶和叶片。病害在多雨年份发生较重。秋季雨水多,分生孢子多次再侵染,病害严重。
防治方法:(1)加强栽培管理,降低地面湿度,改善栗园通风透光条件,提高树体抗病能力。(2)清扫树下病落叶,集中烧毁,减少越冬菌源。(3)初见病斑时,往树上喷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50%多菌多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共喷2~3次。
❽ 野生鼓槌石斛冬季开花值钱吗
鼓槌石斛,别名万丈须。为兰科石斛属多年生附生草本植物。生于海拔520~1620米,阳光充足的常绿阔叶林中树干上或疏林下岩石上。分布于印度东北部、缅甸、泰国、老挝、越南。具有滋阴清热、益胃生津、润肺止咳的功效茎茎直立,肉质,纺锤形,长6~30厘米,中部粗1.5~5厘米,具2~5节间,具多数圆钝的条棱,干后金黄色,近顶端具2~5枚叶。[1] 叶叶革质,长圆形,长达19厘米,宽2~3.5厘米或更宽,先端急尖而钩转,基部收狭,但不下延为抱茎的鞘[1] 。花鼓槌石斛(6张) 总状花序近茎顶端发出,斜出或稍下垂,长达20厘米;花序轴粗壮,疏生多数花;花序柄基部具4~5枚鞘;花苞片小,膜质,卵状披针形,长2~3毫米,先端急尖;花梗和子房黄色,长达5厘米;花质地厚,金黄色,稍带香气;中萼片长圆形,长1.2~2厘米,中部宽5~9毫米,先端稍钝,具7条脉;侧萼片与中萼片近等大;萼囊近球形,宽约4毫米;花瓣倒卵形,等长于中萼片,宽约为萼片的2倍,先端近圆形,具约10条脉;唇瓣的颜色比萼片和花瓣深,近肾状圆形,长约2厘米,宽2.3厘米,先端浅2裂,基部两侧多少具红色条纹,边缘波状,上面密被短绒毛;唇盘通常呈“八”隆起,有时具"U"形的栗色斑块;蕊柱长约5毫米;药帽淡黄色,尖塔状。[2] 花期花期3~5月。
❾ 鼓槌石斛几月份开花
鼓槌石斛,别名万丈须。为兰科石斛属多年生附生草本植物。生于海拔520~1620米,阳光充足的常绿阔叶林中树干上或疏林下岩石上。分布于印度东北部、缅甸、泰国、老挝、越南。具有滋阴清热、益胃生津、润肺止咳的功效
茎
茎直立,肉质,纺锤形,长6~30厘米,中部粗1.5~5厘米,具2~5节间,具多数圆钝的条棱,干后金黄色,近顶端具2~5枚叶。[1]
叶
叶革质,长圆形,长达19厘米,宽2~3.5厘米或更宽,先端急尖而钩转,基部收狭,但不下延为抱茎的鞘[1] 。
花
鼓槌石斛(6张)
总状花序近茎顶端发出,斜出或稍下垂,长达20厘米;花序轴粗壮,疏生多数花;花序柄基部具4~5枚鞘;花苞片小,膜质,卵状披针形,长2~3毫米,先端急尖;花梗和子房黄色,长达5厘米;花质地厚,金黄色,稍带香气;中萼片长圆形,长1.2~2厘米,中部宽5~9毫米,先端稍钝,具7条脉;侧萼片与中萼片近等大;萼囊近球形,宽约4毫米;花瓣倒卵形,等长于中萼片,宽约为萼片的2倍,先端近圆形,具约10条脉;唇瓣的颜色比萼片和花瓣深,近肾状圆形,长约2厘米,宽2.3厘米,先端浅2裂,基部两侧多少具红色条纹,边缘波状,上面密被短绒毛;唇盘通常呈“八”隆起,有时具"U"形的栗色斑块;蕊柱长约5毫米;药帽淡黄色,尖塔状。[2]
花期
花期3~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