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慢咽汤
辨证:肺肾阴虚,虚火上扰。
治法:滋养肺肾,祛湿化痰。
组成:熟地20g,当归10g,法夏12g,茯苓15g,桔梗15g,大力子10g,陈皮10g,皂刺12g,重楼15g,甘草10g。
用法:水煎服,每日1 剂,日服3 次。
出处:《云南中医杂志》。
(2)二四合剂
辨证:七情郁结,痰滞咽中。
治法:疏气化痰。
组成:半夏9g,陈皮12g,茯苓6g,甘草6g,川朴12g,苏梗12 克,生地9g,玄参12g,沙参12g,南星9g,菖蒲12g,桔梗6g,僵蚕9g。
用法:水煎服,每日1 剂,日服2 次。
出处:石家庄市中医院方。
(3)咽喉甘露饮
辨证:肺肾阴虚,咽喉失其润养。
治法:滋养肺肾。
组成:天门冬、麦门冬各12g,生地黄、熟地黄各9g,赤芍、白芍各9g,元参6g,元芩6g,石斛9g,杷叶9g,甘草6g,玉蝴蝶6g。
用法:水煎服,每日1 剂,日服2 次。
出处:齐强方。
(4)新加甘露饮
辨证:虚火上炎。
治法:滋阴凉血,清热利咽。
组成:麦冬20g,生地15g,玄参15g,豆根15g,黄芩10g,杷叶10g,石斛10g,射干10g。
用法:水煎服,每日1 剂,日服2 次。
出处:陆寒月方。
(5)利咽汤
辨证:肺肾阴虚。
治法:养阴清热利咽。
组成:玄参12g,麦冬10g,丹皮10g,赤芍10g,桔梗5g,射干5g,生甘草3g,玉蝴蝶5g,瓜蒌皮10g,蝉衣5g。
用法:水煎服,每日1 剂,日服2 次。
出处:黄煌方。
(6)苦酒汤
辨证:痰湿结聚,气血瘀滞。
治法:燥湿化痰,活血祛瘀,消肿止痛。
组成:半夏(砸碎)500g,醋2500ml。
用法:将醋、半夏入锅内浸泡24 小时,煮沸捞弃半夏,加入苯甲酸钠(量按药液的0.5% 加),过滤,分装100ml 瓶备用。每次服10ml,每日1 ~ 2 次。
出处:蔡福养方。
(7)二根二白玄梅桔甘汤
辨证:邪热羁留上焦,化燥灼伤肺阴。
治法:清热解毒,利咽豁痰,酸甘化阴。
组成:山豆根9 ~ 12g,板蓝根15 ~ 30g,玄参15 ~ 30g,乌梅10g,桔梗10g,生甘草10g,白薇9 ~ 12g,白蔹9 ~ 12g。
用法:水煎服,每日1 剂,日服2 次。
出处:《四川中医》。
(8)滋阴清咽汤
辨证:肺肾阴亏,阴虚血热,复感风邪,结于咽喉。
治法:滋阴凉血疏风。
组成:生地9g,丹皮9g,天花粉9g,知母9g,麦冬12g,女贞子12g,旱莲草12g,石斛12g,蝉蜕6g,薄荷6g,桑叶4 片,绿萼梅10 朵,甘草3g。
用法:水煎服,每日1 剂,日服2 次。
出处:李斯炽方。
(9)百生汤
辨证:肺肾阴虚,咽喉失于濡润。
治法:滋阴润肺,清热养肾。
组成:百合10g,生地10g,熟地10g,桑白皮10g,玄参10g,麦冬10g,柿霜6g,川贝粉(冲服)3g,甘草3g,芦根30g。
用法:水煎服,每日1 剂,日服2 次。
出处:干祖望方。
❷ 有什么养胃阴的中成药!石斛麦冬沙参,最好有这三味药
胃阴虚的治疗主要有甘寒养阴润胃法和酸甘化阴润胃法两大类。
2.1 甘寒养阴润胃法 选甘寒之品濡润以补之。适用于单纯胃阴虚者。方药:养胃汤,(沙参、麦冬、玉竹 ,生扁豆、桑叶、甘草),益胃汤(沙参、麦冬、玉竹、生地、冰糖),沙参麦冬汤(沙参、麦冬、玉竹、扁豆、桑叶、甘草、花粉),五法饮(梨汁、荸荠汁、鲜薷根汁、麦冬汁、鲜藉汁或蔗汁)
2.2 酸甘化阴润胃法 选酸甘寒之品以敛润补之。可用于(1)胃阴虚、肝木乘犯胃土者,(2)肝阴虚至肝气犯胃者,胃酸少者(酸可健胃助食,“酸能开胃”)方药:乌梅、白芍、山楂、木瓜、麦冬、人参、甘草、石斛等。
临床用药加减 兼虚热者加地骨皮、青蒿、丹皮,口渴者加知母、花粉、玄参、等;兼食滞加山楂、谷麦芽等;兼痰咳者加瓜蒌、川贝之类;兼气滞加佛手、香椽,兼热者加川楝子;兼血瘀加丹参、赤芍等。
2.3 胃阴虚兼气虚者加选甘淡平剂之品如人参、黄精、山茱萸、太子参、莲肉等到配合应用。
2.4 对于胃阴虚兼夹证的治疗,凡是胃阴虚造成它脏阴虚者,当养胃阴为主兼滋润它脏;它脏阴虚造成胃阴虚者,首当滋胃为先,酌情兼顾它脏。此种情况临床多见于温病后期的慢性虚损病。肺胃阴虚多见于津液不足;肝胃阴虚多兼精血不足,治疗当分别情况配以生精补血之品;胃为后天阴液之本,肾为先天阴精之本,肾胃阴虚当遵叶氏“上下交损当治其中”,法当养胃之阴,必得多纳谷食,乃治损之要着。虚劳之阴虚虚损证,凡及胃阴虚胃纳不佳者,养胃当为先,然后兼补之。肾阴虚重者又当选用甘寒咸之品滋肾为主。肝胃阴虚者临床多有肝胃不和之证,当据其偏重取酸甘之法安胃治肝。至于邪伤胃阴当邪盛时,临床以祛邪为主,保护阴津,取邪去正安之意;阴伤邪尚盛时当养阴祛邪;后期胃阴大伤虚多邪少当养阴扶正,取正复邪退之意,滋阴即可祛邪。临床若单纯养胃阴而阴不复者可取阳生阴长之意加人参、黄芪等补气之品。病情复杂,当权衡主次轻重,分清标本缓急,灵活施治。
❸ 求养胃阴的中成药
胃阴亏虚中成药
摩罗丹,清胃散
症状:胃脘隐隐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口渴思饮,消瘦乏力,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光剥无苔,脉细数。
治法:养阴益胃,和中止痛。
方药:益胃汤合芍药甘草汤。
方中沙参、麦冬、生地、玉竹养阴益胃,芍药、甘草和中缓急止痛。若胃阴亏损较甚者,可酌加干石斛;若兼饮食停滞,可加神曲、山楂等消食和胃;若痛甚者可加香橼、佛手;若脘腹灼痛,嘈杂反酸,可加左金丸;若胃热偏盛,可加生石膏、知母、芦根清胃泄热,或用清胃散;若日久肝肾阴虚,可加山茱萸、玄参滋补肝肾;若日久胃阴虚难复,可加乌梅、山楂肉、木瓜等酸甘化阴。
❹ 治疗糖尿病的中草药有哪些
感觉这个问题问的有问题,这不是中医的思路。中医讲究的是整体观,而糖尿病是气机调畅不力,才导致产生一些病症,因此也没有所谓专门的“治疗”糖尿病。中医人不要回答这个问题,回答了就被引入人家的媾中了。
❺ 用于治疗慢性胃炎的药材有哪些
慢性胃炎系指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可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原因尚未完全阐明,一般认为与周围环境的有害因素及易感体质有关,如长期饮浓茶、烈酒、咖啡,食过热、过冷、过于粗糙的食物;长期大量服用非甾体类消炎药、吸烟;细菌尤其是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免疫因素;继发于其他疾病等。慢性胃炎缺乏特异性症状,大多数病人常无症状或有程度不同的消化不良症状如上腹隐痛、食欲减退、餐后饱胀、返酸等。萎缩性胃炎患者可有贫血、消瘦、舌炎、腹泻、出血等。
该病属中医学“胃痛”、“胃痞”等范畴。其病位在胃,与肝、脾、肾等脏腑有关。本病病因繁多,饮食所伤、情志不遂、脾胃素虚、失治误治等皆可引发。
【方一】加味香苏饮(董建华经验方)
【出处】《中国名老中医经验集萃》
【组成】香附10克,橘皮10克,枳壳10克,炒鸡内金5克,香橼皮10克,佛手5克,大腹皮10克,砂仁5克,焦三仙各10克,木香6克。
【功用】调气和胃,疏肝止痛。
【主治】慢性胃炎。症见胃胀多气,时伴隐痛,反复发作,食后脘胀尤甚,不思饮食者。
【方解】本方以香附、橘皮为主药。香附入肝,解郁理气止痛;橘皮理气和胃化湿,为脾胃宣通疏利之要药,具有能散、能燥、能泻、能补、能和之功,与香附相配,既能调气和胃,又可舒肝止痛。配枳壳以破气消积,利膈宽中,能消胃脘胀满、通大、小肠;佐大腹皮下气行水,调和脾胃;香椽皮、佛手宽胸除胀止痛。诸药相伍,共奏行气、和胃、通降、舒肝、止痛之功。
【药理】陈皮挥发油对胃肠道有温和的刺激作用,能促进消化液分泌和排除肠内积气。鸡内金可增高胃液的分泌量、酸度和消化力,使胃运动加强、排空加快。砂仁挥发油能促进胃液分泌,可排除消化道积气,故能行气消胀。木香、佛手能调整胃肠运动。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按语】如伴见胁肋胀痛、口苦泛恶、肝郁不舒症状者,可加柴胡、青皮、郁金等味以舒肝解郁;若伴便秘、腹胀、腑行不畅者,可入酒军或瓜蒌、莱菔子以导滞通腑;如伤食生冷,胃寒作痛者,可加良姜或毕澄茄等品以行气散寒止痛;如顽固腹胀,反复不愈,则可配用鸡金散(鸡内金、沉香或木香、砂仁、香橼皮等量研末,每服3克,日2次),健胃消胀化滞(亦可用于汤剂)。
【方二】平胃散
【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苍术15克,厚朴9克,陈皮9克,甘草4克,生姜3片,大枣2枚。
【功用】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主治】慢性胃炎。症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恶心呕吐,嗳气吞酸或口苦无味,肢体倦怠,胸闷气短,大便溏薄,舌淡胖,苔白腻而厚者。
【方解】苍术除湿运脾;厚朴行气化湿,消胀除满;陈皮理气和胃,芳香醒脾;甘草甘缓和中,调和诸药;煎加姜枣,其调和脾胃之功益佳。诸药相合,使湿浊得化,气机调畅,脾气健运,胃得和降,则诸症自除。
【药理】苍术、厚朴可调整胃肠运动。陈皮挥发油对胃肠道有温和的刺激作用,能促进消化液分泌和排除肠内积气。生姜可止吐,促进胃液分泌,松弛肠平滑肌。甘草对胃平滑肌有解痉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三】楂梅益胃汤
【出处】《江西中医药》
【组成】沙参30克,麦冬、玉竹、生地黄、木瓜各10克,山楂、山药各15克,石斛、乌梅、白芍各12克,甘草6克。
【功用】养阴益胃。
【主治】慢性胃炎。症见胃脘嘈杂,似饥非饥,似痛非痛,口干舌燥,少苔、
无苔或花剥苔。证属脾阴不足、胃土燥热型者。
【方解】方中用乌梅、山楂、木瓜、白芍之类以酸甘化阴,配沙参、麦冬、玉竹、生地黄、石斛等养阴益胃,伍山药健脾和胃,甘草调和诸药。
【药理】沙参、麦冬、生地黄具有增强免疫,调节免疫平衡的功能。木瓜似有缓和胃肠肌痉挛的作用。山楂促进消化,对胃肠功能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乌梅煎剂能促进胆汁分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白芍与甘草合用,可解除胃肠平滑肌痉挛、镇痛。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四】一贯煎加味(赵清理经验方)
【出处】《中华名医名方薪传胃肠病》
【组成】辽沙参15克,生地黄12克,麦冬12克,枸杞子15克,太子参12克,焦山楂30克,乌梅肉15克,鸡内金12克,广木香6克,甘草3克。
【功用】甘寒养阴,和中益胃。
【主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症见胃脘灼痛,嘈杂干呕,不思饮食,食后胃脘痞满胀痛,口燥咽干,体倦乏力,舌质红苔少,脉细数无力。证属胃阴不足,胃失濡养。
【方解】本方取太子参、枸杞、山楂、乌梅、甘草之酸甘以化阴,助沙参、生地黄、麦冬滋阴生津之力;鸡内金补胃体;广木香理气,防酸甘之滞,助生生之机。以上诸药合用,益胃阴、养胃体。
【药理】沙参、麦冬、生地黄、枸杞多糖具有增强免疫,调节免疫平衡的功能。乌梅煎剂能促进胆汁分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鸡内金可增高胃液的分泌量、酸度和消化力,使胃运动加强、排空加快。木香能调整胃肠运动,促进胃的排空。
【用法】水煎服,日再服,早晚各一次。
【方五】温阳健胃汤(张继泽经验方)
【出处】《中华名医名方薪传胃肠病》
【组成】潞党参15克,炒白术10克,白芍10克,炒枳壳10克,高良姜5克,陈皮6克,法半夏10克,桂枝3克,木香5克,炙甘草3克。
【功用】温运脾阳,健胃和中。
【主治】萎缩性胃炎,伴灶性肠腺化生。症见胃脘隐痛,胃胀嗳气,大便或干或烂,脉细,舌苔薄白。辨证为中虚气滞者。
【方解】方中党参、白术益气补中,桂枝温经通阳,白芍缓急止痛,良姜温中祛寒,木香行气止痛,陈皮、半夏理气化痰降逆,枳壳破气宽中,甘草调和诸药,共奏温运脾阳,健胃和中之效。
【药理】党参具有保护胃黏膜功能。炒枳壳水煎液能明显促进小鼠胃肠蠕动。高良姜低浓度水煎剂对离体肠管有兴奋作用。陈皮挥发油对胃肠道有温和的刺激作用,能促进消化液分泌和排除肠内积气。木香能调整胃肠运动,促进胃的排空。
【用法】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方六】砂半理中汤(宋孝志方)
【出处】《名医方证真传》
【组成】清半夏9克,制香附9克,高良姜9克,炒枳壳9克(或炒枳实),砂仁9克(打碎)。
【功用】理气散寒、和胃止痛。
【主治】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证属寒凝气滞者。症见胃脘疼痛,泛酸嗳气,或吐涎沫,脘腹胀满,痛引胁背或胸中,舌质淡红,苔薄白或白腻,脉沉迟或弦紧。
【方解】方中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和中健脾,砂仁健胃理气止痛、化食积;枳壳(或枳实)能消心下痞塞之痰,泄腹中滞塞之气,推胃中隔宿之食,消腹内连扯之积,故做为脾胃病之主药。香附舒肝理气,良姜温中祛寒。
【药理】半夏促进胃肠运动,抗实验性胃溃疡。香附可促胆汁分泌,抗炎镇痛。高良姜低浓度水煎剂对离体肠管有兴奋作用。砂仁挥发油能促进胃液分泌,可排除消化道积气,故能行气消胀。
【用法】水煎服,日1剂,分2次温服。
【按语】若口苦吐酸,为胆火较盛,加生栀子6~9克;胁痛较重者,可加川楝子9克;若兼大便干燥或不能,为大肠有热,可加大黄2~3克;若腰酸小腹胀甚,可加沉香末2克(另冲);同时有小便不利者,可加肉桂末2克(另冲);若中焦痞满,上下不通,此乃兼有三焦症状,可加黄连2~3克,肉桂末2克(另冲)。
【方七】补中消痞汤(李寿山方)
【出处】《名医方证真传》
【组成】黄芪15克,党参15克,白术15克,枳实10克,桂枝10克,炒白芍15克,丹参15克,炙甘草10克,生姜10克,大枣5枚。
【功用】益气温中,导滞消痞。
【主治】本方适用于脾胃虚弱、气滞偏寒、升降失调之胃痞证(萎缩性胃炎、浅表性胃炎)。
【方解】方中黄芪、党参、白术、桂枝益气健脾温阳;枳实破气除痞;丹参活血化瘀;白芍、甘草缓急止痛;姜枣调和脾胃。
【药理】黄芪提高机体免疫力。党参抑制溃疡形成,保护胃黏膜。丹参、桂枝改善血液循环。枳实对胃肠平滑肌有兴奋作用。白芍与甘草合用,可解除胃肠平滑肌痉挛、镇痛。生姜可止吐,促进胃液分泌,松弛肠平滑肌。
【用法】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饭前或饭后2小时温服。
【按语】对噫气、矢气不畅加佛手;脘中隐痛明显者加元胡、香橼皮;胸腹拘急、气逆咽哽者加香附、苏梗;胁背胀痛加广木香、郁金;食少难消加鸡内金、炒谷麦芽;大便溏泻加茯苓;大便秘结加肉苁蓉;贫血、头眩加当归、枸杞子。
【方八】舒胃和中汤(张志坚方)
【出处】《名医名方录》
【组成】柴胡10克,白芍10克,枳壳10克,炙甘草5克,川连3克,淡吴萸1.5克,蒲公英30克,佛手片10克,生麦芽30克,炒神曲10克,炙鸡内金5克。
【功用】舒胃和中,疏肝清化。
【主治】慢性浅表性胃炎。症见上腹痞胀、疼痛,胁肋胀痛,嗳气吞酸,纳差泛恶或大便溏泻,舌质红、苔薄腻或黄腻,脉弦滑或细弦。
【方解】本方系化裁经方四逆散,为肝郁犯胃,食滞化热证而设。取枳壳之降气消痞,合柴胡之轻举疏达,引“脾胃之气行阳道”;用白芍、甘草之酸甘化阴,缓急止痛;蒲公英之苦寒清热,入肝胃二经,并散滞气;配川连、吴茱萸之苦寒泄降,清肝火而泄胃热,辛热开郁,暖脾而散寒邪;佛手片疏肝胃之滞气,滞气破则上下气机畅通,胃舒肝达;合生麦芽、神曲、内金之消食和胃。诸药配伍,合力舒胃和中,疏肝清化,升清降浊,旨在“以平为期”。
【药理】四逆散能够抑制胃酸分泌,改善黏膜的血液循环;其中柴胡枳实合煎有明显增强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排空和小肠推进功能的作用。麦芽煎剂对胃酸及胃蛋白酶的分泌似有轻度促进作用。蒲公英有健胃作用。鸡内金使胃运动加强、排空加快。
【用法】水煎服,日1剂,分早晚2次于饭后1.5小时温服。症状缓解,病情稳定后,可按上方剂量比例研末,每取5克,分2次于饭后1.5小时开水调服,以资巩固,以20~50天为宜。
【按语】本方为张志坚主任医师多年治疗慢性胃炎的有效方剂。该方紧扣肝气犯胃、食滞郁热之病机,在四逆散基础上去破气之枳实,增入行气消痞、苦辛清化、舒胃消滞之品,熔升降有序、辛开苦降、清热消滞于一炉,俾胃气舒而中焦和。慢性胃炎如能按法施治,常可应手取效。
【方九】舒胃饮
【出处】《新中医》
【组成】白芍9~15克,姜半夏、黄芩、川厚朴各9克,干姜4~6克,黄连3克,蒲公英15~30克,炙甘草9克。
【功用】和胃降逆,理气止痛。
【主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症见胃脘不舒,满闷饱胀,时作疼痛,嘈杂嗳气,呕泛吐酸,心下痞满,肠鸣泄泻,舌苔薄黄而腻。
【方解】本方乃半夏泻心汤合芍药甘草汤两方加减化裁而成。半夏泻心汤可和胃降逆,开结除痞;芍药甘草汤缓急止痛;加厚朴苦辛温,以其燥湿散满,行气导滞;蒲公英苦甘而寒,取其清热解毒,消积散结。共奏辛开苦降,理气消痞,缓急止痛之功。
【药理】姜半夏促进胃肠运动,抗实验性胃溃疡,可抑制呕吐中枢而止呕。干姜具有解痉镇痛、抗炎止泻作用。黄连、黄芩可拮抗回肠痉挛。芍药甘草汤可解除胃肠平滑肌痉挛、镇痛。
【用法】水煎服。
❻ 什么是麦冬草
1.麦冬草是百合科植物,既是中医药用植物,以块根供药用。具有养明清热、润肺止咳的功效。现代医学认为麦冬具有强心、利尿、抗菌的作用。
2.主治热病伤津、心烦、口渴、咽干、肺热燥咳、肺结核咯血、咽喉痛等症。也是园林绿化地被植物的的首选品种,可做地被植物使用,近年来由于市场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呈供不应求的趋势。麦冬主产浙江、四川、福建、江苏、安徽、山东等省,原为野生,现已经有所栽培。
❼ 中医上讲的寒性食物有哪些
胃阴不足证
法则:酸甘化阴
忌刚用柔
方剂:麦门冬汤
用药:麦冬、玉竹、石斛、沙参、半夏、白芍、乌梅、甘草、大枣
根据病情酌情加减用药。
那么生活中还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叶柏:少吃辛辣食物,生活要有规律。
❽ 我是阴虚,痰湿体质,应该吃什么好怎么调理
阴虚与痰湿并存的体质听起来很矛盾,但是在临床上却不在少数。
通俗点说,就是体内运化功能失常,摄入到体内的“阴”不能达到需要的地方,而堆积在不需要的地方,造成一方面阴虚,一方面痰湿。
治病求本,从根本上来讲,需要调理机体运化功能,让体内各种物质归入正路。
药物治疗的话,需要根据舌脉等四诊合参,不建议用单纯的成药治疗。
饮食方面尽量避免辛辣刺激,粘腻不好消化的东西,如生葱、生蒜、辣椒、烟酒、年糕等。
可以适当的食用一些健脾通络的食物,如山药,黑木耳,丝瓜,茯苓+百合,油菜,菇类,炒过的山楂等等。
仅作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❾ 治疗胃阴不足的中医方剂
你好!这位朋友。你的问题我来简单作答。本证多由胃痛迁延不愈,或饮食起居不规律,或热病后期伤津,或素嗜辛辣,或气郁化火导致胃阴耗伤,胃失濡养,虚热内生所致。 胃脘隐隐作痛,且有灼热感,饥不欲食,或脘腹痞闷不舒,或干呕呃逆,或时有呕吐,口干咽燥,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 在此提供几种方剂,仅供参考。 治疗法则: 养阴益胃。 施治方法: (一)内服方药 2.基本方药:益胃汤加味:北沙参15克、麦冬15克、生地黄15克、玉竹10克、 白芍15克、炙甘草6克、石斛10克、佛手10克。水煎,取汁250~300毫升,分2次 温服,每日1剂。 2.加减变化:若大便干结难下者加火麻仁10克、生首乌15克、瓜蒌仁10克。若 干呕,呃逆,或时有呕恶,或呃声急促而不连续,口干者加枇杷叶10克、柿蒂10克、竹茹10克。 (二)饮食疗法 (1)冰糖玉竹粥:冰糖100克、玉竹50克、精米250克、水2000毫升。先用砂锅将玉竹煮半小时捞出,再加糯米煮至汤稠,放入冰糖搅匀即成。每日2~3次,每次适量。 (2)山药枸杞苡米粥:鲜山药100克、枸杞50克;苡仁100克。将三物捣碎加水1000毫升,文火煮至汤稠即可。随意服之。 (3)黄连食醋山楂饮:黄连500克、食醋500毫升、白糖500克、山楂片1000克, 加开水4000毫升,混合浸泡7日即可服用(忌用塑料制品浸泡)。每日3次,每次50毫升,饭后服用。 施治要点: (一)本证为胃脘痛中的常见证候,其疼痛的产生主要是由胃阴不足,胃络失于濡 养,脉络拘急所致,属虚损之证。因此在治疗上一方面要滋养育阴,另一方面又要理气止痛。临近时,应选用理气而不伤阴,质地柔润的香椽、佛手、厚朴花、绿萼梅之属,疏理中焦气滞,配合滋阴养胃之品,共奏和络止痛之功。 (二)脘腹胀痞满闷,乃胃阴虚所引起,是“不荣则痛”的机理,因此不可采用破气 攻伐之品,只宜养阴益胃生津,补而能通。再者胃津亏损,不能降润肠道,出现大便秘结,当用“增水行舟”之法治之,可选用玄参、生地、麦冬等增液,郁李仁、瓜蒌仁、火麻仁、生首乌等通便,亦忌用攻下之法,以免重伤津液。 (三)本证在病理转化的过程中,常因胃阴不足,胃热偏盛而灼伤肺肾之阴,尤其是肺阴,故在临证之时,往往不是单纯的滋养胃阴,而要配合滋补肺阴,如选用玉竹、沙参、天冬等药物。另外,“酸甘化阴”法,以酸性的药物配合甘味药而使用,更能促进阴津的早日恢复,所以常选用乌梅、五味子、白芍、木瓜等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 希望能够帮到你,祝你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