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尿频中医都用什么药治疗
卢医按:尿频一证,临床比较常见,但大多医者多宗肾司二便之理,治疗大都以名方缩泉丸(乌药、山药、益智仁)为基本方法,然后佐以金樱子、芡实、补骨脂等补肾收涩之药,或六味地黄之剂,时效时不效,此为未得辨证之法故也。今日阅读前人总结的医案,虽不完全,但可开医者眼界,不必动辄补肾填精也。
1、尿频--寒邪外束,肺气失宣案
张琪医案:曾治一少妇,小便频数夜间尤甚,一夜10余次,色清,尿检全阴,肾功亦正常,服补肾温阳益气固涩之品皆无效。来门诊求治,除尿频数外,周身疼痛,腰脊背紧束感畏寒,舌白脉浮,结合前法无效分析为外邪束表,太阳经脉不利。膀胱与肾为表里,肾阳式微,膀胱气化失司故小便频数,宜宣肺温肾阳佐以固摄法。麻黄10克、细辛5克、附子片15克、桑蛸20克、益智仁20克、龙骨20克、牡蛎20克、甘草10克。服上方6剂,尿频大减,夜间减为3次,全身舒适畏寒亦减,继用上方调治服10余剂而愈。
按:用宣肺温肾阳固摄法治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取效,我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与桑螵蛸散联合用之,麻黄直入足太阳膀胱及手太阴肺经。以宣通阳气,附子温助肾阳,壮命火,肾阳衰非附子不足以温助肾阳,肺气不宣非麻黄不足以宣肺气,肺为水之上源,外合皮毛,功能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如寒邪外束,肺气失宣,水液不得输布,下注膀胱,故小便频数。麻黄、附子一宣通肺气,一温阳散寒,肺肾合治再加用固摄之桑螵蛸散,故小便频可愈。
2、尿频--寒邪外束,肺气失宣案
丁德芳治某男性,66岁。自述半年来,夜间小便频数,一夜达10~14次之多,晨起6~8时,小便7~8次。兼有头晕头痛,腰背发紧,舌苔薄白,脉沉缓,测血压20/12kPa,其他无异常发现。间断治疗,大抵为补肾固摄之药,治疗2月,疗效甚微。刻诊,患者除尿频外,并无明显肾虚之症,据尿频和头痛、腰背发紧同见,诊为太阳经脉不利,膀胱气化失司,试用麻黄汤加减治疗:麻黄6克,桂枝10克,杏仁10克,桑螵蛸30克,甘草6克,3剂。1剂服后,全身有微热感,小便次数反而增多。2剂服后约2小时,全身烘热,微汗,一夜间小便7~8次。3剂后,夜间小便1次,晨起6~8时间小便2次,1日共6~7次,头痛、头晕、腰背发紧亦愈,续以原方2剂,以资巩固,随访1年余,小便正常。老年尿频,若不具备气虚或肾虚见证而具备头痛、腰背发紧、腰痛,或咳喘症者,应考虑为邪气束表,.太阳经脉不利所致。[来源:上海中医药杂志1986;(4):19]
3、尿频--寒邪外束,肺气失宣案
李鸿翔治某患者,女,43岁。患者初因外感咳嗽,治未彻底,反复发作已年余。近半年来每咳嗽较剧时即小便失禁,常常一日更衣数次,颇为苦恼。询其痰少而难咯吐,气短而似喘息,时或自汗恶风,苔薄而白,脉细弱。胸透及心电图均正常。证属久咳伤损肺气,气化失常,无能调控水道。新咳宜乎宣散,久咳当予补益。炙黄芪30克,南沙参15克,百部24克,百合15克,炙冬花15克,紫河车10克,五味子6克,升麻9克,沉香6克,5剂。药后咳嗽大减,小便已不失禁,仍守前方加白术10克,防风6克,生姜3片,红枣5枚,连服15帖而愈。[来源:陕西中医1984;(8):22]
4、尿频--寒热混杂,肾阳虚,膀胱热案
张琪医案:某青年,小便频数夜间10余次,不能入睡,腰酸痛少腹寒畏冷;小便色赤,有灼热感,前列腺液检查白细胞+,诊断前列腺炎,诸治乏效,属于寒热交错之小便频数者,膀胱与肾相表里,膀胱热郁,肾经寒湿,尿频而少腹痛,睾丸寒冷,腰酸痛,妇女则多带下,小便黄灼热,尿急痛等,我用大黄附子汤一面温肾阳祛寒湿,一面清泄膀胱热邪,收效颇佳。方如下:大黄7克、附子10克、益智15克、橘核20克、小茴15克、瞿麦15克、甘草10克。妙在大黄与附子合用,温与清并举。此方除治小便频数外,亦治前列腺炎、外疝等,凡符合上述寒热交错病机者皆有效。予上方服3剂,尿频大减,继服6剂,腰痛少腹冷等亦明显减轻,小便夜间减为2次,继续调治而愈。
5、《尿频病案集锦》尿频--虚火上浮案
俞长荣医案:某男,小便频数已两年,屡治不效。近来每日小便竟多达30余次,淋沥失禁)溲色黄赤,伴大便努责时津液自出,唇红赤,舌质红,中有小裂痕,舌根苔薄白而滑,脉沉弦滑。本例小便频数失禁,据《张氏医通》引王节斋曰:“盖火邪妄动,水不能宁”,此说可从;伴滑精,乃火扰精关所致;唇舌红,脉数,都可作为火动佐证。然病已两载,且舌虽红而润,苔薄白而滑,可知此火并非实火,乃是龙火妄动。故于大队阴药中,少佐肉桂引火归原。处方:熟地、玄参、莲子、天冬、知母、黄柏、竹叶、肉桂、甘草。本方增减服15剂获愈。
6、尿频--便燥,内热迫津案
张琪医案:关某,男,79岁,大便秘,1周1行,而小便频数无度,不饮水舌燥脉滑。嘱其以大黄2.5克,泡水饮之,日3~4次,连用1个月,大便日1行,小便次数大减,日4~5次,精神旺盛,食欲进,体力恢复,诸症消除而愈。
按:此类大便秘而小便频者,《金匮要略》谓:“溲数则便坚”。小便愈数则大便愈坚,大便愈坚则水不留肠中以濡润而下趋膀胱,临证观察凡此类病人,小便频数,频频登厕,不能自控,化验尿并无异常,而大便秘结,数日不行。二便一结一频相互影响,此类病人多见舌干苔燥,手足心热,脉滑或沉实等。当今随着人民生活之提高,膏粱厚味胃肠积热者甚多,服大黄后大便通调则胃热除,小便频亦随之而减,近来不少报道大黄有延缓衰老之效,所谓欲长生肠中清,乃针对胃肠热便秘立论,若脾胃虚弱则决不可用。
7、尿频--便燥,内热迫津案
刘弼臣治某患儿,男,3岁。素食肥甘,1月来忽小便频数,日十数行,且伴有纳呆,口渴欲饮,便秘,夜寐不安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证属胃阴不足,气化失常。治宜清养胃阴以益气化功能,选益胃汤加减:沙参10克,麦冬10克,生地10克,山药15克,石斛10克,玉竹10克,五味子6克,川楝子6克,山楂10克,生谷芽各10克。药后诸症消失,食纳大增,川楝子加入养阴药中疏肝气调胃肠,从而加速了升降功能的恢复。[来源:中医杂志1991;(7):12]
8、尿频--肾阴不足,虚火妄动,扰及膀胱案
张琪医案:钱某,女,24岁,小便频数,一夜间频频登厕不能入睡,汤水不敢下咽,凡温阳固摄诸治罔效,诊其舌红无苔,口干少津,辨证乃属肾阴亏耗,心肾失交,遂以滋补心肾阴液,以潜阳收敛固摄之品。当归15克、生地20克、天冬15克、玄参15克、柏子仁20克、炒枣仁20克、红参15克、丹参15克、龙骨20克、牡蛎20克、女贞子15克、杞子15克、桑蛸15克、益智15克、甘草10克。1992年9月19日复诊,服上方12剂,尿频大减,夜间仅2次,睡眠亦好转,舌红润。继服上方以巩固疗效,随访而愈。
按:除肾阳虚尿频外,亦有肾阴虚而尿频者,临床表现夜间少寐,小便频数,此类乃属心肾不交。心主火,肾主水,心火下煦于肾,肾水上济于心,心肾相交坎离相济,何病之有?若心肾阴亏无以制约虚阳亢奋,则不寐尿频,此类病人多见脉象虚数,舌红口干,小便频数,入夜尤甚。
9、尿频--肾虚阴亏,膀胱不约案
董廷瑶治某患儿,女,8岁。一年来小便频数,色黄,夜眠遗尿,二足无力,纳谷一般,舌红无苔。证属肾虚阴亏,膀胱不约。治以滋阴补肾,兼以止涩。处方:生地黄12克,怀山药12克,萸肉6克,菟丝子9克,覆盆子9克,五味子1·8克,龙骨9克,牡蛎24克,盐水炒桑螵蛸9克,缩泉丸9克(包),7剂。二诊:尿数已瘥,遗尿仍作,二足还感虚弱,纳和舌净,肾虚未复,再以原方出入,上方去桑螵蛸、缩泉丸,加乌梅6克,金樱子9克,芡实9克,7剂。三诊:尿频已和,遗尿大减,二足渐觉有力。前方尚合,原方再进7剂,诊后药未尽剂,遗尿已止。[来源:《幼科刍言》P-188]
10、尿频--肾虚不固案
[病案]李某某,男,6岁。1987年9月15日因“尿频尿急5月余”来诊。患儿于今年4月初开始出现尿频、尿急,但无尿痛,每日排尿20~30余次,每次尿量少。尤以吃绿豆、芋头或五花茶后病情加重,吃人参蜂王浆后则小便频数次数稍减。病势缠绵,反复难愈。曾在广州多家大医院诊治,初疑为“尿道炎”,作尿常规、尿培养等多项检查未见异常,拟诊为“小儿神经性尿频”,用过多种药物,未见明显效果,遂转我院请黎老诊治,证见患儿面色咣白,小便频数短少,不欲饮水,胃纳较差,四末稍凉,大便微溏,精神疲倦,舌淡,苔白略腻,脉细缓。
[辨证]尿频证(肾阳虚弱,下元不固,兼有湿浊未化)。[治法]益肾助阳固摄,兼以利水化湿。
[方药]益智仁10克,桑螵蛸10克,菟丝子20克,五味子8克,熟地黄10克,覆盆子10克,枸杞子l0克,泽泻l0克,茯苓10克,乌药8克,韭子10克,石菖蒲8克。3剂,每日1剂,复煎,分3次服用。9月18日复诊:服药后小便次数明显减少,量多而长,胃纳转佳,四末转暖,然面色仍较咣白,大便稍溏,舌淡,苔白略腻,脉细缓。证有转机,仍守原法,依前方去熟地黄、乌药,加补骨脂12克、白术12克,再进7剂。9月25日三诊:家长诉服完上方后尿频、尿急症状基本控制,惟神倦、面色苍白,大便时有不成形。黎老于是以四君子汤合水陆二仙丹(芡实,金樱子),调理善后,巩固疗效。此后随访病情半年,未再复发。
[按语]小儿尿频分实证和虚证两类,实证为湿热下注,小便不利,治宜清热利湿、通利膀胱;虚证为肾气虚弱、下元不固,治宜益肾固摄,温补为主,正如清·罗国纲《罗氏会约医镜》曰:“小儿之多小便由阳气尚微,不能约束,宜以温补。本病患儿尿频、尿急5月有余,小便无痛,食绿豆、芋头、五花茶等寒凉之物后,病情更甚。且见面色恍白,四末稍凉,不欲饮水,大便微溏,舌淡苔白略腻,脉细缓。可知为肾气虚弱、下元不固,兼有湿浊之证,故取益智仁、桑螵蛸、菟丝子、五味子、枸杞子、熟地黄、补骨脂、韭子等益肾助阳,固摄小便,再加白术、茯苓、泽泻健脾利水化浊,全方具有益肾助阳、固摄小便、分清利湿的作用。由于本病辨证准确,药合病机,故能使数月宿恙霍然而愈。
11、尿频--阴阳两虚案
张琪医案:1993年7月15日治一赵某,男,78岁,小便频数,小便不爽,夜间时遗尿,头昏健忘,下肢浮肿,静脉曲张,经CT检查脑萎缩,前列腺增生,下肢静脉曲张,脉象左右沉无力,舌淡。根据上述脉证辨证,为肾阴阳两虚,兼下肢络阻,宜八味肾气丸、通关丸加通络消肿之剂治之。熟地20克、山萸15克、山药15克、茯苓15克、丹皮15克、泽泻15克、肉桂10克、附子10克、益智15克、知母10克、黄柏7.0克、赤芍15克、红花15克、丹参15克、牛膝10克、苍术15克、苡仁30克、甘草10克。8月31日复诊服上方20剂,小便频大好,排尿亦通畅,下肢肿全消,静脉色转润,曲张亦明显见轻,继宜上方化裁加鸡血藤20克,继服20剂小便日行3~5次,下肢静脉曲张亦明显好转。先后共服40剂,收到良好疗效。
12、尿频--阴阳两虚案
王瑞道治一女性患者,4l岁。有子宫肌瘤,近半年崩漏交作,遂行子宫切除术。术后半月因夫妻不睦,情志抑郁,旋觉脐下悸动有气上冲或下迫,多由情绪激动诱发,气上冲则心烦,胸闷,咽部梗阻,口干舌涩;气下迫则少腹坠胀,大便窘迫排解不畅难得快意,小便尿意频作,尿量少而涩痛灼热,夜间反复便溺4~5次而影响睡眠。昼则心烦意乱,口干频饮,饥不欲食。近10日内,多次查尿常规:尿糖(一),红细胞(一),偶尔有白细胞或脓球少许。测体温,高时达37.5C。曾服氟哌酸及中药导赤、八正散类皆取效不显。
症见:形体消瘦,面色萎黄,两睑泡暗红,舌质深红少苔,舌尖赤点密布,脉象细数,尺部尤弱。证属:精血亏损,真阴元阳生化无源,任、督脉阴阳失调,冲和失司。治以育阴扶阳、交通任督、交泰心肾为法。处方:黄连3克,肉桂3克,阿胶10克(烊),枸杞子10克,百合15克,生枣仁15克,肉苁蓉15克,金樱子10克,甘草5克,水煎分服,停服西药。复诊:药进5剂,夜能安睡4个小时许,昼亦情绪安宁。每遇情志激惹,虽便溺频作,但能控制,脐下悸,气上冲下迫感势减,原方加焦山栀、淫羊藿各10克,守方再服20剂获愈。[来源:中医杂志】993;(6):337]
13、尿频--心气不足,脾阳不振案
龚自贤治某患儿,男,l0岁。遗尿7年,每夜1~2次,伴见烦渴思饮,食欲不佳,尿频短不畅,日十数行,常不到下课时即须小便,强忍不尿则小腹坠胀作痛,形体消瘦,舌苔白腻,脉滑数,为脾虚中阳不运,膀胱气化失常。治宜健脾除湿,和中利尿,甘麦大枣汤加味:小麦50克,炙甘草6克,大枣l0个,花粉18克,瞿麦12克,车前草30克,服5剂。服1剂后,每次尿量增多,尿次减少,夜仍尿床1次。服2剂,夜不遗尿,且连续3天未再遗尿,此数年来未有之幸事。更方以补中益气汤加减5剂善其后,隔日1剂,半年后随访,遗尿之证已愈。[来源:《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二集P.1172]
14、尿频--心气不足,心肾不交案
王玉润治某患儿,男,8岁。尿频尿急半年余,从无尿痛,夜寐不安,睡中起床而走,惊恐哭闹,醒后全忘,寐则盗汗,舌苔薄,脉滑数。病系心肾不足,治以养心宁神,补益肾气,甘麦大枣汤加味。甘草9克,小麦30克,红枣30克,珍珠母30克,夜交藤30克,茯神9克,远志9克,磁石30克(先煎),五味子6克,菟丝子15克。
二诊:服上方后,尿频略有好转,约半小时左右1次,服原方7剂。
三诊:尿频尿急已有好转,上课时已不解小溲,尿常规正常,再守原意加培补脾肾之品。党参12克,补骨脂15克,珍珠母30克,磁石30克(先煎),五味子9克,夜交藤30克,甘草9克,菟丝子15克,覆盆子15克。
四诊:尿频尿急大有好转,纳可,口气秽臭,苔薄腻,脉细滑。原法加胡黄连的苦降清胃中湿热,炙甘草9克,小麦30克,红枣20克,五味子6克,菟丝子15克,远志9克,珍珠母30克(先煎),夜交藤30克,胡黄连4.5克。
五诊:服药以来,症情好转,小便次数明显减少,上课已不解溲,夜寐亦安,盗汗尚多,口气秽臭已消,原有夜游一症已月余未发,再予前法巩固之。炙甘草9克,小麦30克,红枣30克,糯稻根30克,菟丝子15克,远志9克,茯苓9克,五味子6克(打),北秫米30克。
本例患儿的尿频,尿急,既不是湿热、心火等实证,也不是虚证中单纯的肾气不足,而应考虑到是属于心肾不足所致,故用甘麦大枣汤加味。[来源:《上海老中医经验选编》P.328]
15、尿频--阳虚水泛,气化失常案
陈瑞春治某患者,女,65岁,退休干部。病者身体瘦小,有冠心病史,下肢轻度浮肿,小便每晚4~5次,并有自遗现象,除外糖尿病。小便常规检查正常,肌酐、尿素氮均在正常值范围,自觉精神稍差,饮食正常,每天尿量稍偏多,晚间少则3~5次,多则7~8次,影响睡眠。脉缓弱,舌体胖嫩,苔白滑,拟用五苓散加味:
茯苓15克,芡实20克,白术15克,猪苓10克,肉桂10克,益智仁10克。水煎日服1剂,分2次服。服2剂后,夜尿减至1~2次,服完10剂夜尿每晚1次,不再自遗,临床痊愈。继之以金匮肾气丸巩固,随访半年,病未复发。
五苓散有化气利水之功,深入言之,这种“化气利水”的作用,可以说是“对因治疗”的双向调节的结果。如前所述的病例,有遗尿、多尿和尿意频急的不同,然其用五苓散化气利水的机理则是一致的。《来源:中医杂志1994-5-287》
Ⅱ 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化裁方比较
麻黄细辛附子汤与再造散皆有助阳解表功用。但前方以麻黄与附子、细辛相配,为专于助阳发汗之剂,宜于素体阳虚,复感寒邪者;后方不仅用桂枝、羌活、防风、细辛及附子,更配大补元气之人参、黄芪,敛阴和营之白芍,故助阳解表之中,兼有益气健脾、调和营卫之功,宜于阳虚气弱,外感风寒者。
Ⅲ 麻黄附子细辛汤是先煮附子还是先煮麻黄
网络里说先煮附子 方名:麻黄附子细辛汤(发表之剂) 总结:少阴表证 编号:006 组成:麻黄、附子、细辛 功效:温经解表 主治:治伤寒少阴证,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 归经:足少阴药也。 方义:太阳证发热,脉当浮,今反沉;少阴证脉沉,当无热,故曰反也。热为邪在表,当汗,脉沉属阴,又当温,故以附子温少阴之经,以麻黄散太阳之寒而发汗,以细辛肾经表药,联属其间,是汗剂之重者。 变化方:本方去细辛,加甘草,名麻黄附子甘草汤,治少阴病得之二、三日,无证者当微发汗。 煎服法:先煮麻黄去沫,内诸药煎。 麻黄附子细辛汤 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二三日无里证者。 麻黄二两附子一枚炮细辛二两热微者,以甘草易细辛微发汗。以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煎煮方法:附子先下,煮开小火持续三十分钟,入细辛,持续二十分钟,入麻黄,持续五分钟,去沫取汁。 麻黄发表,久煮无效。附子有毒,久煮去毒,然太久则效减。附子之效,在乎其毒也。(傻笑海盗注) 麻黄附子细辛汤非以麻黄发表也,麻黄非久煮不能止其轻浮。麻黄得附子而汗止,附子得细辛专主少阴。
Ⅳ 麻黄附子细辛汤的配伍特点
方中麻黄散寒宣肺,附子温肾助阳,细辛协二药辛通上下,合用则具宣上温下,开窍启闭之功。三药合用,补散兼施,是表散外感风寒之邪,温补在里之阳气。
Ⅳ 麻黄附子细辛汤的方歌是啥求知道。
麻黄附子细辛汤。少阴始病用此方。水火二气兼热掌。
发热有似乎太阳。头不疼痛假借象。欲寐病情是提纲。
肾为坎卦当求讲。二阴不蔽一元阳。寒邪内侵犯下上。
孤阳无附散外乡。反热无汗恶寒状。开表逐邪用麻黄。
细辛散寒功堪仰。附子固本任栋梁。津液不得越境往。
邪除元气自归藏。表病脉浮汗之畅。表病脉沈汗亦良。
沉若在里反汗降。津液越出阳必亡。附子固本名不爽。
急急用之固元阳。病二三日无里恙。去辛加草微汗汤。
只因微热恶寒相。故用轻剂两不伤。前沉紧数有力尚。
後沉紧数无力尝。六经变迁审妥当。须知以脉去和方
Ⅵ 汤头歌诀
《汤头歌诀》是清代汪昂撰古代医方著作。共一卷。刊于1694年。书中选录中医常用方剂300余方,分为补益、发表、攻里、涌吐等20类。以七言歌诀的形式加以归纳和概括。并于每方附有简要注释,便于初学习诵,是一部流传较广的方剂学著作。
歌诀:
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
益以夏陈名六君祛痰补气阳虚饵
除却半夏名亦功或加香砂胃寒使
词解:四君子:古代称有地位,并具冲和之德的人为君子。本方参、术、苓、草四味药皆为补气常用之品,不燥不峻,其性平和,故名为四君子。
(6)石斛麻黄附子细辛汤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清朝康熙三十三年,有位叫汪昂的80岁老中医,整合古方编著了一本《汤头歌诀》,影响颇为广泛。本书选录名方320条,分为20类,用七言诗体编成歌诀,将每个汤剂的名称、用药、适应证、随证加减等都写入歌中,内容简明扼要,音韵工整,一时成为医界的美谈。
“汤头”是中药汤剂的俗称。在中国传统的中药方剂中,一副汤剂往往要由多味药材组成,制法繁琐,药材名称抽象枯燥,不便记忆和掌握;因此,古人便尝试着将一些传统的灵验药方,改成诗歌,使其具有合辙押韵,朗朗上口的特点。此举方便了人们的识记,受到广大学医者的欢迎。
Ⅶ 方剂学怎么记才混淆不了
1.麻黄汤: 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 伤寒服此汗淋漓。 2.大青龙汤: 大青龙用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藏,太阳无汗兼烦躁,热清表解此为良。 3.加味羌活汤: 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姜葱草,加减临时在变通。 4.桂枝汤: 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桂麻相合名各半,太阳如疟此为功。 5.葱豉汤: 葱豉汤原助汗方,同煎葱豉代麻黄,莫云二味皆平易,升散通阳效力彰。 6.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附子细辛汤,发表温经两法彰,若非表里相兼治,少阴反热皆能康。 7.十神汤: 十神汤里葛升麻,陈草芎苏白芷加,麻黄赤芍兼香附,时行感冒效堪夸。 8.葛根汤: 葛根汤内麻黄襄,二味加入桂枝汤,轻可去湿因无汗,有汗加葛无麻黄。 9.金沸草散: 金沸草散疏风寒,前胡荆芥细辛甘,半夏茯苓生姜枣,头昏咳嗽属外感。 10.华盖散: 华盖麻黄杏橘红,桑皮苓草紫苏共,三拗只用麻杏甘,表散风寒力最雄。 11.苍耳散: 苍耳散专治鼻渊,白芷辛夷薄荷添,研末葱茶汤送下,升清达窍病能安。 12.麻杏石甘汤: 伤寒麻杏石甘汤,四药组成法度良,辛凉疏泄能清肺,定喘除烦效力彰。 13.银翘散: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轻宣温热煮无过。 14.桑菊饮: 桑菊饮中桔梗翘,杏仁甘草薄荷饶,芦根为饮轻清剂,热盛阳明入母膏。 15.柴葛解肌汤: 节奄柴葛解肌汤,邪在三阳热势张,芩芍桔甘羌活芷,石膏大枣与生姜。 16.宣毒发表汤: 疹伏宣毒发表汤,升葛前桔枳荆防,薄通翘蒡淡竹草,引加芫绥水煎尝。 17.葱豉桔梗汤: 葱豉桔梗俞氏方,翘竹栀薄草同商,此是辛凉发汗法,风热感冒服之良。 18.加减葳蕤汤: 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生葱桔梗随,草枣薄荷八味共,滋阴发汗最相宜。 19.再造散: 再造散用参芪甘,桂附羌防芎芍参,细辛煨姜加大枣,阳虚无汗法当谙。 20.人参败毒散: 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同,瘟疫伤寒噤口痢,祛邪扶正有奇功。 21.参苏饮: 参苏饮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宜,干葛木香甘桔茯,气虚外感此方施。 22.葱白七味饮: 外台葱白七味饮,新豉生姜干葛根,麦冬生地干杨水,血虚外感此方珍。 23.香苏散: 香苏散内用陈皮,香附紫苏二兼随,甘草合中兼补正,风寒气滞此方宜。 24.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细辛半夏甘和味,姜桂麻黄芍药同。 25.升麻葛根汤: 董氏升麻葛根汤,芍药更加甘草襄,麻疹初期出不透,解肌透疹效彰彰。 26.竹叶柳蒡汤: 竹叶柳蒡干葛知,蝉衣荆芥薄荷司,石膏粳米参甘麦,初起风痧此可施。 27.神术散: 神术散用甘草苍,细辛藁本芎芷羌,各走一经祛风湿, 风寒泄泻总堪尝,太无神术即平胃,加入菖蒲与藿香, 海藏神术苍防草,太阳无汗代麻黄,若以白术易苍术, 太阳有汗此方良。 28.麻黄人参芍药汤: 麻黄人参芍药汤,桂枝五味麦冬襄,归芪甘草汗兼补,虚人外感服之康。 29.神白散: 神术散用白芷草,姜葱淡豉合煎好,备急单煎葱白豉,风寒初起均能疗。30.大承气汤: 大承气内用芒硝,枳实大黄厚朴饶,救阴泻热功偏长,急下阳明有数条。 31.小承气汤: 小承气汤朴实黄,谵狂痞硬上焦强,益以羌活名三化,中风闭实可消详。 32.调胃承气汤: 调胃承气硝黄草,甘缓微和将胃保,不用朴实伤上焦,中焦燥实服之好。 33.木香槟榔丸: 木香槟榔青陈皮,枳柏黄连莪术随,大黄黑丑兼香附, 滴水为丸量服之,一切实积能推当,泻痢食疟用咸宜。 34.大陷胸汤: 大陷胸汤治结胸,心间硬痛便难通,伤寒下早邪传里,大黄芒硝甘遂从。 35.十枣汤: 十枣汤攻水结邪,纵横上下证多乖,遂戟芫花肥红枣,审病投方事必谐。 36.大黄附子汤: 大黄附子仲师方,胁下寒凝痛莫当,共和细辛三种草,功专温下妙非常。 37.温脾汤: 温脾附子与干姜,甘草人参及大黄,寒热并行治寒积,温通并用妙非常。 38.麻子仁丸: 丸名麻子治脾约,枳朴大黄麻杏芍,土燥津亡便难出,通幽养阴蜜丸嚼。 39.三物备急丸: 三物备急丸最猛,大黄巴豆干姜勇,食停肠胃胀难消,冷热诸邪此方统。 40.济川煎: 煎川归膝肉苁蓉,泽泻升麻枳壳从,便结病虚难下夺,用通与补法堪宗。 41.黄龙汤: 黄龙汤即大承气,加入参归甘桔比,姜枣共煎十味同,攻补兼施两法俱。 42.增液承气汤: 增液承气参地冬,硝黄加入五般同,热结津亏大便秘,煎饮能收润下功。 43.承气养荣汤: 承气养荣用地黄,枳朴大黄知芍当,肠燥津枯大便秘,增水行舟功最强。 44.外导法: 蜜煎导法通大便,或将胆汁灌肛中,不欲苦寒伤胃府,阳明无热勿轻攻。 45.舟车丸: 舟车牵牛及大黄,遂戟芫花又木香,青皮更与橘皮入,燥实阳水却相当。
和解剂
46.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和解共,半夏人参甘草从,更用黄芩加姜枣,少阳百病此为宗。 47.蒿芩清胆汤: 蒿芩清胆枳竹茹,苓夏陈皮碧玉属,少阳热重寒轻症,胸痞呕恶总能除。 48.四逆散: 四逆散里柴胡俱,芍药枳实甘草齐,此是阳邪成厥逆,平阳回逆此方需。 49.逍遥散: 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薄,散热除蒸功最奇,调经八味丹栀着。 50.痛泻要方: 痛泻要方陈皮芍,防风白术煎丸酌,补土泻木理肝脾,若作食伤医便错。 51.达原饮: 达原饮用朴槟芩,白芍知甘草果仁,邪伏膜原瘟疫发,疏邪宣壅急先行。 52.清脾饮: 清脾饮用清朴柴,苓夏甘芩白术偕,更加草果煎姜用,热多肠疟此方来。 53.截疟七宝饮: 截疟七宝草果仁,常山槟朴甘青陈,疟发频频尤不止,正气未虚此方神。 54.何人饮: 何人景岳出新方,久疟双虚法最良,配入归陈调气血,更须煨熟好生姜。 55.黄连汤: 黄连汤内用干姜,半夏人参甘草藏,更用桂枝兼大枣,寒热平调呕痛忘。 56.黄芩汤: 黄芩汤用甘芍并,二阳合利枣加烹,此方遂为治痢祖,后人加味或更名, 再加生姜与半夏,前症兼呕此能平,单用芍药与甘草,散逆止痛能和营。 57.六和汤: 六和藿朴杏砂呈,半夏木瓜赤茯苓,术参扁豆同甘草, 姜枣煎之六气平,或益香薷或苏叶,伤寒伤暑用须明。 58.奔豚汤: 奔豚汤治肾中邪,气上冲胸腹痛佳,芩芍芎归甘草半,生姜干葛李根加。
表里双解剂
59.厚朴七物汤: 厚朴七物是复方,桂甘枳朴枣黄姜,腹满发热脉浮数,表里交攻此法良。 60.大柴胡汤: 大柴胡汤用大黄,枳实芩夏白芍将,煎加姜枣表里治,妙法内攻并外攘。 61.防风通圣丸: 防风通圣大黄硝,荆芥麻黄栀芍翘,甘桔芎归膏滑石, 薄荷芩术力偏饶,表里交攻阳热盛,外科疡毒总能消。 62.水解散: 延年水解桂麻黄,黄芩芍草大黄襄,发表清中兼解毒,天行瘟疫可煎尝。 63.葛根芩连汤: 葛根黄芩黄连汤,甘草四般治二阳,解表清里兼和胃,喘汗自利保安康。 64.三黄石膏汤: 三黄石膏芩柏连,栀子麻黄豆豉全,姜枣细茶煎热服,表里三焦热盛宣。 65.凉膈散: 凉膈硝黄栀子翘,黄芩甘草薄荷饶,竹叶蜜煎疗膈上,中焦燥实服之好。 66.五积散: 五积散治五般积,麻黄苍芷芍归芎,枳桔桂姜甘茯朴,陈皮半夏加姜葱。 67.茵陈丸: 茵陈丸用大黄硝,鳖甲常山巴豆邀,杏仁栀豉蜜丸服, 汗吐下兼三法超,时气毒疠及疟痢,一丸两服量病调。
清热剂
68.白虎汤: 白虎汤用石膏君,知甘粳米四般存,热盛津伤宜急服,气虚尚可加人参。 69.竹叶石膏汤: 竹叶石膏汤人参,麦冬半夏竹叶灵,甘草粳米煎成剂,暑烦热渴脉虚寻。 70.升阳散火汤: 升阳散火葛升柴,羌独防风参芍侪,生炙二草加姜枣,阳经火郁发之佳。 71.清心莲子饮: 清心莲子石莲参,地骨柴胡赤茯苓,芪草麦冬车前子,躁烦消渴及崩淋。 72.清震汤: 清震汤治雷头风,升麻苍术两般充,荷叶一枚升胃气,邪从上散不传中。 清咽太平薄荷芎,柿霜甘桔及防风,犀角蜜丸治膈热,早间咯血颊常红。 73.消斑青黛饮: 消斑青黛栀连犀,知母玄参生地齐,石膏柴胡人参草, 便实参去大黄跻,姜枣煎加一匙醋,阳邪里实此方稽。 74.辛夷散: 辛夷散里藁防风,白芷升麻与木通,芎细甘草茶调服,鼻生息肉此方攻。 75.栀子豉汤: 栀豉汤治阳明表,虚烦懊憹此方好,前症兼呕加生姜,若然少气加甘草,又有栀子朴实汤,下后心烦腹满饱,枳实栀豉劳复宜,食复再加大黄讨。 76.清荣汤: 清荣汤是鞠通方,暑入心包荣血伤,犀角丹元连地麦,银翘竹叶卷心藏。 77.犀角地黄汤: 犀角地黄芍药丹,血升胃热火邪干,斑黄阳毒皆堪治,或益柴芩总伐肝。 78.清瘟败毒饮: 清瘟败毒地连芩,丹石栀甘竹叶寻,犀角玄翘知芍桔,清邪泻毒亦滋阴。 79.黄连解毒汤: 黄连解毒汤四味,黄柏黄芩栀子备,躁狂大热呕不眠,吐衄斑黄均可贵。 80.神犀丹: 神犀丹内用犀君,金汁参蒲芩地群,豉粉银翘兰紫草,温邪暑疫有奇勋。 81.普济消毒饮: 普济消毒芩连鼠,玄参甘桔兰根煮,升柴马勃连翘陈, 僵蚕薄荷为末服,或加人参及大黄,大头天行效力普。 82.泻心汤: 泻心汤 是仲师方,并用芩连及大黄,热迫血行成吐衄,火平血静自安康。 83.导赤散: 导赤生地与木通,草梢竹叶四般攻,口糜淋痛小肠火,引热同归小便中。 84.龙胆泻肝汤: 龙胆泻肝栀芩柴,生地车前泽泻偕,木通甘草当归合,肝经湿热力能排。 85.当归芦荟丸: 当归芦荟木射香,黄柏芩连及大黄,栀子青黛龙胆草,肝经实火尽能攘。 86.左金丸: 左金茱连六一丸,肝经大郁吐吞酸,再加芍药名戊已, 热邪泻痢服之安,连附六一治胃痛,寒因热用理宜参。 87.泻黄散: 泻黄甘草与防风,石膏栀子藿香充,炒香蜜酒调合服,胃热口疮并见功。 88.清胃散: 清胃散用升麻连,当归生地牡丹全,或益石膏平胃热,口疮吐衄及牙宣。 89.甘露饮: 甘露二冬二地均,芩枇只斛与茵陈,合和甘草平胃热,口烂龈糜吐衄珍。 90.泻白散: 泻白方医肺火蒸,桑皮地骨降而清,更须甘草和粳米,培土生金妙如神。 91.黄芩汤: 黄芩汤中用甘草,并添芍药与大枣,此方遂为治痢祖,温病气分用之好。 92.白头翁汤: 白头翁汤治热痢,黄连黄柏秦皮比,性寒味苦入下焦,坚阴止痢称良剂。 93.秦艽鳖甲汤: 秦艽鳖甲治风痨,地骨柴胡更有蒿,当归知母乌梅合,止嗽除蒸敛汗高。 94.芍药汤: 初痢多宗芍药汤,芩连槟草桂归香,痢下赤白便脓血,病势不减加大黄。 95.清咽利膈汤: 清咽利膈咽痛消,清热疏风蒡连翘,荆防栀桔玄参草,银花芩薄大黄硝。 96.总方六味丸: 总方六味治喉咽,荆防薄桔草僵蚕,或加射干大力子,外感风热银翘添。 97.养阴清肺汤: 养阴清肺白喉方,玄芍参甘麦地黄,贝母丹皮入薄荷,肺阴不足用此汤。 98.玉女煎: 玉女煎中地膝兼,石膏知母麦冬全,阴虚胃火牙疼效,去膝地生温热痊。 99.秦艽扶羸丸: 秦艽扶羸鳖甲柴,地骨当归紫苑皆,半夏人参兼炙草,肺痨蒸嗽服之偕。 100.茵陈蒿汤: 茵陈蒿汤治疸黄,阴阳寒热细推详,阳黄栀子大黄入, 阴黄附子与干姜,亦有不用茵陈者,仲景栀子柏皮汤。 101.当归拈痛汤: 当归拈痛羌防升,猪泽茵陈芩葛朋,二术苦参知母草,疮疡湿热服皆应。
温病方
102.王氏连朴饮: 王氏连朴饮芦根,栀豉葛芩滑石增,胸痞呕恶兼口渴,苔黄厚腻壮热吞。 103.薏苡竹叶散: 薏苡竹叶散蔻仁,滑石连翘通草存,湿留气分成白 ,淡渗利湿加茯苓。 104.菖蒲郁金汤: 菖蒲郁金丹皮妙,竹叶竹沥滑石要,连翘牛蒡玉枢丹,姜汁菊花栀子效。 105.茯苓皮汤: 茯苓皮汤生苡仁,腹皮通草合猪苓,竹叶二钱水八杯,淡渗利湿小便行。 106.藿朴夏苓汤: 医原藿朴夏苓汤,杏蔻苡仁豆豉襄,猪苓茯苓兼泽泻,湿重热轻用此方。 107.杏仁滑石汤: 杏仁滑石用通草,黄芩黄连郁金讨,橘红厚朴京半夏,辛开苦泄利三焦。 108.黄芩滑石汤: 黄芩滑石茯苓皮,腹皮白蔻猪苓齐,通草一钱水六杯,湿化热清此方宜。 109.芳香化浊饮: 雷氏芳香化浊法,藿佩陈朴荷叶纳,腹皮半夏七味药,芳香表里湿可化。 110.宣透膜原法: 宣透膜原草果姜,槟芩草朴夏藿香。 111.益胃汤: 益胃沙参冰糖进,麦冬生地玉竹存,甘寒生津复胃液,口渴舌红中焦证。 112.清宫汤: 清宫汤用五般心,邪入包络此堪清,玄参莲心鲜竹叶,连翘犀角主宣经, 热痰竹沥兼梨汁,蒌壳痰清热亦清,解毒人中金汁好,银葛荷叶治神昏。 113.加减银翘散: 加减银翘散大青,丹皮竹叶地玄参,蝉蜕牛蒡桔梗草,清络解肌治风疹。 114.化斑汤: 化斑白虎犀玄参,发斑成片血热因。 115.宣白承气汤: 宣白承气生石膏,大黄蒌壳杏仁敲,除痰泻热兼医喘,黄降辛开力最豪。 116.导赤承气汤: 导赤承气汤赤芍,硝黄连柏地参入,温邪下陷溺来疼,法取养阴通府药。 117.冬地三黄汤: 冬地三黄芩柏连,玄参甘草共相添,芦根汁与银花露,温病津亏湿热兼。 118.复脉汤: 复脉汤中加减何,炙甘生地麦冬多,阿胶白芍胡麻仁,甘润存津虚热瘥。 如去麻仁加龙牡,汤名救逆起沉疴,新加复脉添三甲,龟鳖潜阳牡蛎和。 119.黄连阿胶鸡子汤: 黄连阿胶鸡子汤,白芍黄芩共合方,滋液熄风尤泻热,朝凉夜热服之康。 120.大定风珠: 大定风珠龟蛎鳖,阿胶鸡子芍宜白,地冬炙草味麻仁,法取酸甘咸救逆。 121.小定风珠: 小定风珠鸡子黄,阿胶淡菜龟板尝,再加童便合方中,止呃除烦又潜阳。 122.猪肤汤: 猪肤汤煮一斤肤,粉蜜调熬近似糊,下利咽痛虚热逼,阴虚阳亢服之舒。 123.苦酒汤: 苦酒汤专入少阴,去黄鸡子但留清,生半夏需研为末, 同内壳中锅内蒸,咽痛有疮声不出,辛开苦降效如神。 124.半夏秫米汤: 半夏秫米治失眠,若无秫米苡仁添,如与桂枝汤合用,即名半夏桂枝汤。 125.清暑益气汤: 清暑益气参芪草,归陈麦味青皮好,曲柏葛根苍白术,升麻泽泻加姜枣。 126.新加香薷饮: 新加香薷饮堪夸,银翘厚朴扁豆花,形似暑温汗不出,须知长夏伤寒家。 127.生脉散: 生脉冬味与人参,补气生津保肺阴,少气汗多兼口渴,病危脉绝急煎斟。 128.清络饮: 清络饮用荷叶皮,竹丝银扁翠衣添,暑温汗后余邪疟,气分轻伤病可痊。 129.香薷饮: 三物香薷豆朴先,若云热盛益黄连,或加苓草名五物, 更益木瓜六味全,再合参芪陈白术,又名十味内伤痊。 130.六一散: 六一生甘滑石莹,若兼湿热此堪清,益元碧玉鸡苏散, 砂黛薄荷加之灵,温清更有干姜入,玉泉须与石膏生。 131.桂苓甘露饮: 桂苓甘露散河间,暑湿伤中烦渴连,滑石石膏寒水石,五苓甘草一方煎。 132.三石汤: 三石汤用金汁调,银通杏竹滑寒膏,三焦暑热舌黄滑,气分邪浸此法超。 133.加减清宫汤: 加减清宫治湿温,银花犀角连翘心,玄参竹叶赤皮豆,痉厥昏迷亦可吞。 134.银翘马勃散: 银翘马勃治喉咽,牛蒡攻毒合射干,不痛阻塞加滑石,桔梗苇根妙如仙。 135.三香汤: 三香汤治湿温方,桔梗蒌皮与降香,香豉郁金陈枳壳,宣通机窍喜芬芳。 136.茯苓皮汤: 茯苓皮汤有猪苓,竹叶通花薏苡仁,大腹皮兼广滑石,湿温窍阻尿难行。 137.三仁汤: 三仁杏蔻薏苡仁,朴夏白通滑竹伦,水用甘澜扬百遍,湿温初起法堪遵。 138.新制橘皮竹茹汤: 新制橘皮竹茹汤,再加柿蒂与生姜,阳明湿滞而为哕,法取苦辛通降良。 139.泄热通阳汤: 泄热通阳汤橘皮,翘豆卷滑神奇,湿温谵语苔黄涩,面赤头昏自汗宜。 140.温胆加连汤: 温胆加连汤七般,半苓橘实竹茹甘。 141.开疸汤: 开疸汤中杏苡仁,蚕砂连翘赤豆行,山栀滑夏木防己,肢疼痿黄用最灵。 142.沙参玉竹麦冬汤: 沙参玉竹麦冬汤,扁豆天花甘草桑,法取甘寒清燥气,如其咳嗽骨皮攘。 143.桑杏汤: 桑杏汤方象贝宜,沙参栀豉与梨皮,燥伤气分脉数大,但主辛凉病可医。 144.清燥救肺汤: 清燥救肺参草杷,石膏胶杏麦胡麻,经霜收下冬桑叶, 解郁滋干效堪夸,痰盛瓜蒌尖贝母,血枯生地亦可加。 145.琼玉膏: 琼玉膏中生地黄,参苓白蜜炼膏尝,肺枯干咳虚劳疟,金水相滋效倍彰。 146.百合固金汤: 百合固金二地黄,玄参贝母桔甘藏,麦冬芍药当归配,喘咳痰红肺气伤。 147.五汁饮: 五汁饮用梨皮藕,荸荠苇根捣汁同,或以蔗浆来易藕,甘寒救液著奇功。 148.地黄饮子: 地黄饮子参芪草,二冬二地枇杷讨,泽泻枳壳疏利兼,消渴烦躁此方好。 149.麦门冬汤: 麦门冬汤半夏参,枣甘粳米合煎成,咽喉不利因虚火,养胃除烦逆气平。 150.甘露消毒丹: 甘露消毒蔻藿香,茵陈滑石木通菖,芩翘贝母射干薄,暑疫湿温此最良。 151.藿香正气散: 藿香正气苏腹皮,甘桔陈苓术朴具,夏曲白芷加姜枣,感伤岚瘴并能驱。 152.五加正气散: 五加正气脘闷方,藿朴陈苓均需尝,一加茵腹曲麦杏, 通已苡卷二加良,加杏加滑居三味,四添楂曲草果攘, 五加正气治便泄,苍腹谷芽最相当。 153.缩脾饮: 缩脾饮用清暑气,砂仁草果乌梅暨,甘草葛根扁豆加,吐泻烦渴温脾胃,古人治暑多用温,暑为阴证此所谓,大顺杏仁姜桂甘,散寒燥湿斯为贵。
祛风除湿方
154.小续命汤: 小续命汤桂附芎,麻黄参芍杏防风,黄芩防己兼甘草,风中诸经此方通。 155.牵正散: 口眼歪斜牵正散,阳明风中邪干漫,僵蚕白附全蝎投,酒服二钱功可赞。 156.玉真散: 玉真散治破伤风,牙关紧急反张弓,星麻白附羌防芷,外敷内服一方通。 157.川芎茶调散: 川芎茶调散荆防,辛芷薄荷甘草羌,目昏鼻塞风攻上, 正偏头痛悉能康,方内若加僵蚕菊,菊花茶调用亦臧。 158.活络丹: 活络丹中用胆星,二乌乳没地龙寻,酒丸酒下能通络,风血痰涎闭在经。 159.独活寄活汤: 独活寄生艽防辛,芎归地芍桂苓均,杜仲牛膝人参草, 冷风顽痹屈能伸。若去寄生加芪续,汤名三痹古方珍。 160.蠲痹汤: 蠲痹汤医风气痹,羌防桂芍共黄芪,姜黄姜枣同煎服,体痛肢挛手足靡。 161.三生饮: 三生饮用乌附星,三皆生用木香增,参汁对调宗薜氏,卒中痰迷服此灵。 162.羚羊角散: 羚羊角散杏苡仁,防独归陈草茯神,五加酸枣木香入,中风子痫可回春。 163.续断丸: 肝肾不足续断丸,羌防地膝加青盐,苡术加皮瓜萆蔛,风湿肢痛步履难。 164.乌头汤: 乌头汤原金匮方,芪草芍药麻黄攘,病由历节伸舒痛,除湿行痹更助阳。 165.青空膏: 清空膏法治头风,偏正头风火上攻,芎草羌防柴上散,芩连降下用茶冲。 166.当归四逆汤: 当归四逆桂芍草,通草细辛共大枣,温经通脉畅血行,冻疮腹痛用之好。 167.越婢汤: 越婢汤本风水方,麻石甘枣共生姜,肺胀目突加半夏,恶风脚弱木附襄。 168.麻杏苡甘汤: 麻黄杏苡甘草汤,关节烦疼服之康,功异麻黄加术法,祛风利湿此良方。 169.麻黄加术汤: 金匮麻黄加术汤,麻桂杏甘白术攘,发汗祛湿消水肿,身体疼烦服之康。 170.大秦艽汤: 大秦艽汤羌独防,芎芷辛芩二地黄,石膏归芍苓甘术,风邪散见可通尝。 171.独活汤: 独活汤中羌独防,芎归辛桂参夏菖,茯神远志白薇草,瘛疭昏愦力能匡。 172.顺风匀气散: 顺气匀气术乌沉,白芷天麻苏叶参,木瓜甘草青皮合,涡僻偏枯口舌喑。 173.上中下通用痛风方: 黄柏苍术天南星,桂枝防己及威灵,桃仁红药龙胆草, 羌芷川芎神曲停,痛风湿热与痰血,上中下通用之听。 174.清空膏: 清空芎草柴芩连,羌防升之入顶巅,为末茶调如膏服,正偏头痛一时蠲。 175.人参荆芥散: 人参荆芥散熟地,防风柴枳芎归比,酸枣鳖羚桂术甘,血风劳作风虚治。 176.资寿解语汤: 资寿解语汤用羌,专需竹叶佐生姜,防风桂附羚羊角,酸枣麻甘十味详。 177.马膏生桑桂酒方: 马膏生桑桂酒方,马项油脂白酒襄,再以桑灰桂枝和,歪斜口眼中风良。
养阴安神方
178.镇肝熄风汤: 镇肝熄风芍天冬,牛膝麦芽赭石同,玄楝龟茵龙牡草,肝风内动有奇功。 179.羚羊钩藤汤: 俞氏羚羊钩藤汤,桑菊茯神鲜地黄,贝草竹茹同芍药,肝风内动急煎尝。 180.阿胶鸡子黄汤: 阿胶鸡子黄汤好,地芍钩藤牡炙草,石决茯神络石藤,阴虚风动此方保。 181.地黄饮子: 地黄饮子山茱斛,麦味菖蒲远志茯,苁蓉桂附巴戟天, 省入薄荷姜枣服,喑厥风靡能治之,火归水中水生木。 182.大补阴丸: 大补阴丸治水方,火炎劳热致虚羸,地黄龟板兼知柏,猪脊脂膏蜜和为。 183.滋肾通关丸: 滋肾通关桂柏知,溺癃不渴下焦医,大补阴丸除肉桂,地龟猪髓合之宜。 184.朱砂安神丸: 东垣朱砂安神丸,地草归连药五般,烦乱懊憹神不静,怔忡不寐悉能安。 185.酸枣仁汤: 酸枣二升先煮汤,茯知二两佐之良,芎甘各一相调剂,服后安然入睡乡。 186.归脾汤: 归脾汤用术参芪,归草茯神远志宜,酸枣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 187.天王补心丹: 天王补心柏子仁,二冬归地与三参,桔苓远志朱砂蜜,枣味酸收血自生。 188.一贯煎: 一贯煎中生地黄,沙参杞子麦冬攘,当归川楝水煎服,肝肾阴虚此最良。 189.六味地黄丸: 六味地黄益肾肝,薯茱丹泽地苓丸,更加栀柏成八味,阴虚火旺可煎餐。 190.河车大造丸: 扶寿河车大造丸,二冬参地龟板全,砂仁苓膝杜仲柏,虚烦劳嗽能延年。 191.滋燥养营汤: 滋燥养荣两地黄,芩甘归芍及艽防,爪枯肤燥兼风秘,火燥金伤血液伤。 192.活血润燥生津饮: 活血润燥生津饮,二冬熟地兼瓜蒌,桃仁红花及归芍,利便通幽善泽枯。 193.韭汁牛乳饮: 韭汁牛乳反胃滋,养营散瘀润肠奇,五汁安中姜梨藕,三般加入用随宜。 194.白茯苓丸: 白茯苓丸治肾消,花粉黄连萆蔛调,二参熟地覆盆子,石斛蛇床螕胵要。
芳香开窍方
195.安宫牛黄丸: 安宫犀角与牛黄,雄冰芩连栀射香,郁金朱箔珍珠入,开窍清心效擅长。 196.至宝丹: 至宝朱砂射息香,雄黄犀角与牛黄,金银二箔兼龙脑,琥珀还同玳瑁良。 197.紫雪丹: 紫雪犀羚朱朴硝,硝磁寒水滑和膏,丁沉木射升玄草,更用赤金法亦超。 198.小儿回春丹: 回春丹里二连并,礞石珠黄菖半星,贝母辰砂天竺射, 小儿惊搐赖此平。 199.紫金锭: 紫金锭用射朱雄,慈戟千金五倍同,太乙玉枢名又别,祛痰逐秽治惊风。 200.苏合香丸: 苏合香丸射息香,木丁熏陆荜檀香,犀冰白术沉诃附,衣用朱砂中恶尝。
Ⅷ 1.16 麻黄附子细辛汤
2022-01-16
麻黄附子细辛汤春药是药引子
中医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里面蕴含了丰富的养生文化知识,有中药,有方剂,有理念,有方法,还有很多奇特的技术。
每一味药都有奇特的疗效,而药与药之间的互相作用又能产生很多奇妙的作用。
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去节)二两细辛二两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
中医界的“伟哥”
我们知道的小柴胡汤,其实每一个药的疗效都很有特点,但是把它们放在一起,疗效又不一样了。
用来治疗阳痿早泄的中药有很多,比如我们知道的肉苁蓉、锁阳、天雄、附子、鹿茸等都有很好的效果。
但是因为这些药物都有同一个作用,没有形成互补作用,所以合在一起很难发挥出超常的疗效。
在补阳药中有“祖孙三人”,都是很牛的,爷爷叫乌头,是生长几年以上的“老大”,而爸爸叫天雄,年纪没有乌头那么大,而最小的是附子。
这三者其实都是一种植物的根茎,但是因为生长年限不一样。
所以治疗的效果也不一样。
但是,他们之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具有壮阳的作用。
天雄散的方剂,对那些阳痿早泄的患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但是,我们今天要介绍的中医界的“伟哥”,是另外一个方剂。
这个方剂叫麻黄附子细辛汤,这个方最早是用来治疗因为阳虚感冒之后,脉沉,四肢厥逆的现象。
麻黄附子细辛汤是“伟哥”,这个很少有人知道。
在中医的理论框架内,其实很容易解释,因为这个方是少阴方。
如果阳气不足,很多药物下去都难以发挥作用。
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作用,就是将人体的阳气激活,只要阳气激活了,其固护卫外的功能就能正常发挥了。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有很多疾病,都会有阳痿早泄的现象,只在《金匮要略》中,有一个叫要把这个现象治疗好了,一般就是疾病向好处发展的苗头了。
一般来说,药物疗效有了,第一个反应就是胃口大开,从原来的味同嚼蜡变成吃嘛嘛香,从原来的阳痿早泄,毫无性欲,变成每日早起必定有晨勃。
麻黄附子细辛汤是一剂春药,能够唤起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能唤起人类体内的阳气,从而让更多的阳气去消灭邪气。
从佛洛依德的角度来看,其实人类的一切都是因为多巴胺导致的,所以性的雄起不仅具有治疗疾病的作用,还是整个人类社会的推进器。
以此而论,治疗疾病无效时,可以考虑使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这也是一剂疗效非常的春药。
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临床应用《伤寒论》云:“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对于很多精神萎靡,怕冷,四肢冰凉的患者,一般来说也有阳痿早泄的情况,此时再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就有非常好的效果。
一般来说,服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之后,感觉全身暖暖的,会变得非常舒服。
对于很多腰脚有寒湿导致腰酸背痛的人来说,这个方喝下去之后,反应相当快,腰酸背痛,怕冷的现象会马上改观。
想不到的好处,比如《遯园医案》记载:“嘉禾李君,当夏历六月忽患左足疼痛,卧床不可转侧,呻吟之声达于户外。诊之,脉沉紧,舌苔白,口中和。
曰:此风寒直中少阴,法当用仲景麻黄附子细辛汤。
旁有人咋舌言曰:‘天气暑热若此,麻黄与细辛同用,得毋大汗不止乎?
余曰:‘此方并不发汗,非阅历有得者不能知,毋庸疑阻。’即疏与之,三药各一钱,共仅三钱,煎水两杯,分二次服,一服知,二服即步履如常而愈。经方之神效,洵有令人不可思议者。”
后世很多医家以此方治疗各种疑难杂症,有治疗暴盲的,有治疗暴聋的,有治疗暴哑的,这些都是非常有意思的。
在很多疑难杂症的不仅如此,这个方还有一些意治疗过程中,只要出现了寒湿的现象。
其他药物治疗都没有效果的情况下,先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几剂下去,马上就会有起色。
Ⅸ 北京台养生堂节目,养身肾为本(二)中「麻黄细辛附子汤」的方子
麻黄二两 附子一枚炮 细辛二两 热微者,以甘草易细辛微发汗。以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按现代用量,体重60KG,麻黄30克 附子20克 细辛30克 用水2000毫升,先中火煮麻黄20分钟,再放炮附子,细辛小火一小时,去滓,分成三份,日三服。 煎煮方法:附子先下,煮开小火持续三十分钟,入细辛,持续二十分钟,入麻黄,持续五分钟,去沫取汁。 麻黄发表,久煮无效。附子有毒,久煮去毒,然太久则效减。附子之效,在乎其毒也。 但是这个方子,不建议养生用,要在医生的辩证下,辩脉施治。不可盲目参考
Ⅹ 麻黄附子细辛汤怎么煮
网络里说先煮附子
方名:麻黄附子细辛汤(发表之剂)
总结:少阴表证
编号:006
组成:麻黄、附子、细辛
功效:温经解表
主治:治伤寒少阴证,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
归经:足少阴药也。
方义:太阳证发热,脉当浮,今反沉;少阴证脉沉,当无热,故曰反也。热为邪在表,当汗,脉沉属阴,又当温,故以附子温少阴之经,以麻黄散太阳之寒而发汗,以细辛肾经表药,联属其间,是汗剂之重者。
变化方:本方去细辛,加甘草,名麻黄附子甘草汤,治少阴病得之二、三日,无证者当微发汗。
煎服法:先煮麻黄去沫,内诸药煎。
麻黄附子细辛汤
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二三日无里证者。
麻黄二两
附子一枚炮
细辛二两
热微者,以甘草易细辛微发汗。以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煎煮方法:附子先下,煮开小火持续三十分钟,入细辛,持续二十分钟,入麻黄,持续五分钟,去沫取汁。
麻黄发表,久煮无效。附子有毒,久煮去毒,然太久则效减。附子之效,在乎其毒也。(傻笑海盗注)
麻黄附子细辛汤非以麻黄发表也,麻黄非久煮不能止其轻浮。麻黄得附子而汗止,附子得细辛专主少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