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質偏寒的人不能吃石斛。還有發熱、大汗等情況,不宜服用。如果有頭昏脹痛、胸悶等情況也不可用,腹脹,嘔惡、泄瀉,胃酸分泌過少等脾胃虛寒的人更不可用。
㈡ 姬竹石斛和川石斛是一個品種嗎
你這個可能要去翻康熙字典了哦,我見過碁字,也見過箕字,沒見過這個字。這個字應該是古文中才出現的字。
㈢ 川石斛15克
石斛平胃氣而補腎虛,不可單獨應用。
㈣ 川石斛產地
主要四川、貴州、雲南及長江流域各地。
川石斛的功效與作用有哪些???
川石斛 主要 功效 是:滋陰 補虛。 鐵皮石斛的有效 成分 比較多,因此鐵皮石斛的功效比川石斛好,產於 安徽 霍山 的霍山 石斛是石斛中的極品 ,由於其產量稀少,市面上只有少數如福臨門鐵皮石斛能買到正宗的霍山石斛。
㈥ 川石斛的葯用簡史
石斛作為葯用最早見載於《神農本草經》,距今有2000年以上的歷史。在公元220~450年出版的《名醫別錄》中也有著對石斛葯用的記載,距今亦有約1700年的歷史。用石斛屬植物加工楓斗則起源於清代,被記載於趙學敏、趙學楷《本草綱目拾遺》及《百草鏡》中,距今有250年的歷史。兩則相距一千多年。由於自19、20世紀起,石斛與楓斗兩者的功效與應用在眾多文獻中均被視為一物共同述說,難以區分,因而對楓斗效用的敘述,只能自石斛古代文獻說起。
石斛首見載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謂:「……味甘,平,無毒。主傷中,除痹,下氣,補五臟虛勞,羸瘦,強陰,久服厚腸胃。輕身,延年,長肌肉,逐皮膚邪熱,痱氣,定志除驚……」由以上記述可見,其功能與應用范圍相當廣泛。 《神農本草經》以後,歷代本草對石斛功能與應用疾病有不斷補充與發展。 《名醫別錄》(公元220~450年)除摘錄《神農本草經》記錄內容以外,還增加了:「益精,補內絕不足,平胃氣……」 《日華子本草》(公元908~923年)補載:「治虛損劣弱,壯筋骨,暖水臟,益智,平胃氣,逐虛邪。」 《本草衍義》(公元1116年)補載:「治胃中虛熱」 《本草綱目》(公元1590年)補載「治發熱自汗,癰疽排膿內塞。」 《葯品化義》(公元1680年)補載「治肺氣久虛,咳嗽不止。」 《本草備要》(公元1765年)補載「療萎遺滑精。」 《本草綱目拾遺》(公元1765年)補載「清熱解暑醒脾,止渴利水,益人力氣。」(唯一指出所用的石斛是霍山石斛,而是指成「毬」者,即楓斗的前身) 《中葯大辭典》有考記趙學敏的原記載:「清胃除虛熱,生津,已勞損,以之代茶,開胃健脾,定驚療風,能鎮涎痰,解暑,甘芳降氣。」 《本草再新》(公元1841年)補載:「理胃氣,清胃火,除心中煩渴,療腎經虛熱,安神定驚,解盜汗,能散暑。」 另《千金方》(《千金翼方》第十六卷)秦王續命大八風散其中石斛的功用註明曰:「主風益氣,嗜食。」更生丸(《外台》卷虛勞)原方中石斛齊量為四分,隨症加減:「若體疼加一倍。」
凡熱病後期,出現津液缺乏、口乾舌燥、心煩、低熱不退、余熱不清、食慾不振、胃痛干嘔、自汗盜汗、頭目虛眩、舌干而紅、光剝無苔等症,以石斛最為適宜。石斛之功效為補虛益胃、養陰明目、清熱生津。其特點在於清中有補、補中有清。石斛還能補腎益精明目,對於久視傷血、年邁體弱、肝腎不足所致的兩目昏花、視物模糊,久服大有裨益。
由以上記述來看:石斛的應用與適用范圍很廣,除涉及可用於消化系統疾病外,還對神經系統、生殖系統、呼吸系統及外科、皮膚科等疾病均適用,而對眼疾未曾提及。
陳存仁在《中國醫葯大辭典》(1935年)石斛名下,「近人學說」欄目中總結古人對石斛的應用經驗後,又總結性地認為:「……總之,石斛能清胃生津,胃、腎虛熱者最宜。」並指出按《蘇沈良方》石斛夜光丸心治目光不斂,神水散下。這是歷代本草中最早記載石斛可治眼疾的論述。
至於石斛,特別是楓斗為何為我國南方人士所青睞,是否可與趙學敏所謂「極解暑醒脾,止渴利水,益人力氣」有關。
在《中國葯學大辭典》中,作者在總結性提到石斛功效時寫道:「養胃陰,除虛熱,對胃略能促進胃液,幫助消化之不足,至腸能刺激腸蠕動,且能制止其吸收能力,故能使積糞排出,同時亦能使體溫下降三度(攝氏度)余,乃作健胃強壯葯。」
《中國葯學大辭典》特別提及霍山石斛,謂:「若老人虛弱,胃液不足而不宜太寒得,而霍山石斛為佳……而近時更有所謂綠毛楓斛者,色作淡綠,質柔而軟,吵濃而又富脂膏,養益液,卻無清涼凝脾之慮,確為無上妙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