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石斛百科 > 石斛酒汪總

石斛酒汪總

發布時間:2021-05-02 08:56:59

① 請簡述醫學家汪逢春生平

汪逢春
四大名醫之汪逢春

汪逢春(公元1884—1949),擅長治療時令病及胃腸病,對於濕溫病多所闡發,啟迪後學。他的門人馮仰曾醫生在《中醫雜志》1958年第8號中介紹他的醫案數例,可見他的學術一斑。現摘要如下:

濕溫重症,氣郁不得宣暢,以致腸胃秘結不通,用辛香宣化的方法,並佐以通腑之劑。一劑後頭痛止而仍昏暈,形寒解而身熱未凈,斑疹和白囗出現甚多,再以清輕解熱,兼通腸胃。三診身熱已退,斑疹漸退,舌苔漸化,胸悶已舒,小溲漸淡,表明濕溫化而未凈,再以泄化余熱,兼治胃腸。

他善用大豆卷、香青蒿芳香化濕濁,山桅、丹皮清里熱,杏仁、薏苡仁、蔻仁宣暢三焦,批把葉、厚朴、半夏、連翹。蘆根、瓜簍皮和胃化痰,散結滯,消脹滿,通腸胃,益元散、殊茯神清心利尿、安神志,如此則濕溫得化,余邪得解,善治濕溫者,可師可法。

他喜用沉香粉一分、酒軍二分、食鹽一分,三味同研,以膠囊裝好,分兩次以葯汁送下。這樣少量吞服的方法既節約葯材,又發揮療效。這里所稱的一分相當於0.3克重,二分不過0.6克,三味加在一起僅有1.2克,膠囊不過裝二三個,吞服下去到胃腸中直接發揮作用,比較湯劑用量小、收效大。這種方法是足以取法的。

溫病初起驗案,病人感受時令之邪,肺胃熱盛(肺通於鼻,病邪由口鼻而入,首先入肺,胃為中焦,受納水谷,比肺略進一層而屬里),先生採用表裡兼治的方法,以紫雪丹七分。犀角粉一分,二味同研,以膠囊裝好,勻兩次以葯汁送下。

咳喘屬慢性支氣管炎,遇寒而發,主以溫運化飲,另附白蔻仁二分、琥珀粉三分,二味同研,以膠囊裝好,勻兩次以葯汁送下。俟停飲已化,病後氣血兩虧,宗《金匱》法用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湯加味(茯苓、甘草、五味子、生薑、細辛、半夏等味,其中茯苓、甘草和胃化痰飲,五味子、生薑、細辛、半夏幾味合在一起發揮辛散苦降,一開一收,散寒溫中,斂肺平喘)而收功。

痢疾驗案,屬濕熱各滯,蘊蓄胃腸,亟以芳香疏通法而奏效。

氣惱傷暑驗案,採用芳香溫中分利,以呃逆大作,引起劇變。俟呢逆止,以升降運中,調治胃腸,最後以升陽益胃收功。其間亦佐以膠囊劑,初以戈制半夏五分、局方至寶丹一丸,二味勻兩次,開水送下。繼以戈制半夏五分、淡乾薑二分、食鹽一分,三味同研,以膠囊裝好,勻兩次以葯汁送下,著重清理胃腸。

以上幾案,皆為善治之病,得心應手,葯到病除,屢為群眾所樂道。

他熱心公益事業,尤注重培養人才,提倡在職教育。1942年曾創辦國葯會館講習班,為中醫中葯界培育人才,雖是短期培訓性質,但糾集同道多數是有真才實學的前輩,如霍文樓。楊叔澄都是主講教師,近代名醫郭士魁就是當時的學員。他熱心教育事業,提攜後進,多所貢獻。

【汪逢春小傳】
汪逢春(1884~1949),江蘇蘇州人,「北京四大名醫」之一。畢生熱心於中醫教育事業,努力提攜後學。一九三八年曾任國醫職業公會會長,並籌辦《北京醫葯月刊》;一九四二年在北京創辦國葯會館講習班,為培養中醫人材做出了貢獻。學術上擅長時令病及胃腸病,對於濕溫病亦多有闡發。著作主要有《中醫病理學》、《泊廬醫案》等。

汪逢春,生於一八八四年五月二十九日(清·光緒十年甲申五月初五日),故於一九四九年八月十四

日(農歷己丑年七月二十日)。畢生熱心公益事業,尤注重培養人才,提倡在職教育。一九三八年成立國醫職業公會,汪逢春被選為公會會長,同時籌備《北京醫葯月刊》,於一九三九年一月創刊,先生親自主持筆政,並為該刊撰文,以資號召倡導。一九四二年曾創辦國葯會館講習班於北京天安門內側朝房,為中醫中葯界培養人才,雖是短期培訓性質,但糾集同道多數是有真才實學的前輩,如瞿文樓,楊叔澄、趙樹屏等都是主講教師,近代名醫郭士魁、王鴻士等就是當時的學員。

汪逢春精究醫學,博覽群籍,虛懷深求,治病注重整體觀念,強調辨證施治,在京懸壺,門庭若市,婦孺皆知其名。《泊廬醫案》一書序雲:「汪逢春先生診疾論病,循規前哲,而應乎氣候方土體質,誠所謂法古而不泥於古者也。每有奇變百出之病,他醫束手者,夫子則臨之自若,手揮目送,條理井然,處方治之,輒獲神效。」他一生忙於診務,無暇著述,僅見有:《中醫病理學》(1942年,北京醫學講習所鉛印本)《泊廬醫案》(1941年,謝子衡等學員手輯,華北國醫學院鉛印本)《今冬風濕症之我見,願與諸同人商榷之》刊《北京醫葯月刊》第二期(1939.2)《猩紅熱與痧疹之分辨》刊《北京醫葯月刊》第四期(1939.4)《為本市小兒科專家謹陳芻言,希鑒納之》刊《北京醫葯月刊》第五期(1939.5)

《泊廬醫案》是門人弟子輯錄的,可代表汪逢春先生的學術思想和醫療經驗。他去世後門人馮仰曾醫師曾在《中醫雜志》一九五八年八月號中介紹醫案數則。北京中醫學院溫病學教授趙紹琴醫師曾在他所編著的《溫病縱橫》中洋為介紹其業師汪逢春治麻疹經驗。「麻疹初起,風熱內蘊,肺先受邪,咳嗽聲重,鼻塞流涕,夜寐不安,小溲色黃,舌絳苔厚,脈象滑數。治以清風熱而兼透疹。宜避風慎口,防其增重,疹不出者加防風三分。」「麻疹合並肺炎,風濕蘊熱,互阻肺胃,勢將咳逆致厥。治宜宣化肅降,清熱化痰。」治猩虹熱的經驗:「溫毒化熱發斑,胃腸積滯尚重,深恐神昏致厥,飲食寒暖皆需小心,防其增重,禁用風葯。」語雖不多,字字珠璣,理法方葯護,無不悉備,堪為後世法。

學術見解及臨床經驗

汪逢春先生擅長治療時令病及胃腸病。誠如其弟子們所言;「蓋吾師於諸雜病,經驗宏富,方案多有奇效。」他認為脾胃乃氣血化生之源,五臟之精氣皆賴脾胃運化、轉輸,皆需脾胃化生後天水谷精微的補充,若脾胃化源乏竭則災害至矣。經雲:「有胃則生,無胃則死」及「漿粥入胃,泄注止,則虛者活」,就是強調脾胃的重要性。尤其是一些時令病或胃腸病,多因勞倦過度,飽飢無時,貪涼飲冷,恣食肥甘,過嗜辛辣,食飲不潔等引起。病勢來之雖急,若治療得當,邪去也速。如若遷延,累及五臟六腑,禍不旋踵。汪逢春先生於時令病、胃腸病審其虛實寒熱,辨證細膩,立法嚴謹,組方靈活,用葯輕靈。常用淡附片、淡吳萸、淡乾薑、鮮煨姜、紫油肉桂以溫中,黨參、薏米,炙甘草、連皮苓、紅棗、秫米、陳廩米,建蓮肉等以補益脾氣、脾陰,焦蒼術、川厚朴以燥濕健脾,木香、枳殼、新會皮、香櫞皮,玫瑰花、鮮藿佩芳香化濁以疏肝理氣和胃,砂仁,蔻仁以醒脾開胃,生熟谷麥芽、棗兒檳榔、范志曲、雞內金等化滯和中,還常常喜用成葯如加味保和丸、枳術丸、越鞠丸、香砂養胃丸等入湯劑同煎,以加強療效。其單味葯用量在一錢至三錢之間,葯味不過十味左右,成葯入煎劑不過三至六錢上下,方葯並不奇特,皆醫者慣用之品,而且味少量輕,然療效卓著,所謂「輕可去實」,用葯精良者也。

如《泊廬醫案》王左泄瀉案。患者六十七歲,大便泄瀉,噯噫泛惡,胸悶不舒,中脘嘈雜。辨證為老年中氣已衰,脾胃兩憊,擬以辛溫和中,甘潤疏化,所謂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也。處方為:淡吳萸4.5克,淡乾薑2.1克,生熱苡米9克,連皮苓12克,香櫞皮4.5克,生熟谷麥芽各9克,范志曲9克,香砂六君子丸(包煎)12克,淡附片3克,玫瑰花2.1克,北秫米30克,潞黨參、飴糖各15克,煎湯代水。

二診時,擬以溫和攝納,佐以補中之味;三診時再以前法加減,病告痊癒。

又如,顧左泄瀉案:泄瀉頗甚,腹脹且痛,舌苔白膩,兩脈細濡,飲食失調,辨證為寒傷腸胃,勢將轉痢,亟以芳香分利法。囑生冷宜忌。處方:鮮佩蘭6克,制厚朴4.5克,花檳榔9克,木香、煨葛根各3克,焦蒼術9克,保和丸12克,枳殼片4.5克,鮮藿香4.5克,鮮煨姜2.1克,焦麥芽,赤苓皮各12克,生赤芍4.5克,建瀉片9克,白蔻仁、落水沉香各O.6克。二味同研細末,勻兩次葯湯送下。

二診時,瀉滯並下,次數已減,腹痛後重亦除舌苔白膩而厚,兩脈細弦而濡,辨為:飲滯化而未凈,擬再以升陽和中,推盪宿垢,飲食小心。前方稍事加減,服後立愈。

即使其它雜病治療,也常喜於方中酌加各種曲類,范志曲,霞天曲、沉香曲等,以振奮胃氣,增加食慾,使化源足氣血充,體質增強。

先生又善治濕溫病。濕溫病治療相當復雜,吳鞠通醫案有化邪法,用豆豉、荊芥、青蒿、桔梗、杏仁、鬱金、連翹、銀花,治身熱面赤,肢微冷,舌苔滿布,口反不渴,在芳香清解之中重用宣透。薛生白《濕溫病篇》亦指出:「濕熱證惡寒發熱,身重,關節疼痛,濕在肌肉,不為汗解,宜滑石、大豆卷,茯苓皮,蒼術皮、藿香,荷葉,通草,桔梗等味。」又說;「濕溫證初起,發熱汗出胸悶,口渴舌白,濕伏中焦,宜藿香、蔻仁、杏仁,枳殼、桔梗、鬱金、蒼術、厚朴、草果、半夏,菖蒲,佩蘭、六一散」。汪逢春先生治療濕溫病效法古人,而不膠柱鼓瑟。從其醫案中可以清晰地看出:採用清熱化濕兼顧,斟酌濕偏重,還是熱偏重而用葯;同時,結合宣透、舒郁、淡滲、緩瀉等法來分解病勢。尤善以辛香宣達、芳香清解之法取效,而最忌見熱清熱,因此時不僅熱不能清,反使濕愈凝滯,造成纏綿之局勢。選方大略為藿朴夏苓湯,甘露消毒丹之屬進退。他善用大豆黃卷,香青蒿、藿香、佩蘭、荷葉、薄荷、桔梗等輕清宣透、芳香化濁,厚朴、半夏、蒼術、蔻仁,菖蒲,甘辛苦溫芳化,山梔子、黃芩、丹皮,連翹,銀花、茵陳等清熱,木通、滑石、竹葉,通草、燈心、澤瀉、赤苓皮、豬苓、苡米等淡滲清利,酒軍,檳榔緩瀉。清、化、宣、利、瀉並施,使濕清熱解,諸恙得除。

即使對於濕溫重症,亦主張輕出輕入,高熱病人也不宜苦寒之晶過重,而選用芳香宣化之品,如大豆黃卷、山梔子、藿香、佩蘭、銀花、連翹等。尤不主張用生石膏,如邪在衛分,惡寒未罷,而早用石膏,可有「冰伏涼遏」之弊。至於「三寶」,則認為可酌病情恰當選用,而且可以早用,認為「三寶」有芳香醒腦開竅之功,對於一些重症出現時昏時昧者,用之蘇醒較快。

濕溫病治療雖如剝繭抽蕉之難,汪逢春先生積多年之臨床經驗,卻得心應手,其治療濕溫病之經驗,可師可法。僅舉二案例,以見一斑。

例一,邢左濕溫案,二十一歲,九月四日初診。

身熱頭痛如裂,項強一身拘攣,嘔吐,大便七日未通,舌苔垢厚,兩脈弦滑而數,重按無力。辨其:病甚重,勢將痛甚致厥,姑以金匱法加減備候。處方:煨葛根3克,姜竹茹9克,九孔石決明(先煎)30克,連皮苓12克,鮮佩蘭(後下)、鮮藿香(後下)、枯子芩各4.5克,紫貝齒30克,建瀉片9克,龍膽草2.1克,絲瓜絡9克,川軍炭(後下)4.5克,香豆豉12克,白蒺藜9克,羚羊角尖O.3克,研末分兩次沖服。

九月七日四診時,頭痛減而大便亦通,通而甚暢,嘔吐不止,身熱依然,舌苔垢黃且厚,小溲艱澀,兩脈弦滑且數,擬以辛香通腑為治。處方:香豆豉15克,制厚朴4.5克,佛手片9克,保和丸(布包)15克,赤苓皮12克,嫩前胡4.5克,全瓜蔞15克,新會皮4.5克,花檳榔、建澤瀉各9克,鮮佩蘭4.5克,姜竹茹、白蒺藜、焦苡米各9克,酒大黃、方通草各4.5克。羚羊角0.3克、太乙玉樞丹O.6克、食鹽O.3克,三味共研細末小膠管裝用,鮮煨姜1.5克、佛手9克,煎湯勻兩次送下,葯先服。

七診時,熱亦退,頭痛已止,據證辨為濕熱蘊蓄中阻,再以芳香疏和,泄化余熱等法。於十五診時而病向愈。又以瀉化余熱,甘潤和中法而收全功。處方:細枝川斛,火麻仁、甜杏仁、雞內金各9克,粉丹皮4.5克,香砂枳術丸(布包)15克,赤茯苓12克,冬瓜仁30克,香青蒿4.5克,南花粉9克,全瓜蔞30克,生熟谷麥芽各12克,鮮蘋果(連皮去核切片)1枚。

例二,李景熙濕溫案。四十一歲。

身熱六日頭痛掣及左耳之後,兩目懶睜,咳嗽甚微,惡心,舌苔白膩浮黃質絳,一身疼痛,寐則兩手抽掣,大便自泄,兩日之後,五日未通,小溲色赤,左脈細小而滑,右弦滑而數。素嗜茶酒,外感溫邪,治以輕香宣化佐以苦瀉之味。病情危重,一日初診。

處方:白蒺藜(去刺)9克,家蘇子、制厚朴各4.5克,苦杏仁、建瀉片各9克,省頭草4.5克,萊菔子6克,姜竹茹、焦苡米、鮮佛手各9克,嫩前胡3克,像貝母、香豆豉各9克,赤苓皮12克,真鬱金4.5克,鮮枇杷葉9克,西秦艽4.5克,保和丸(布包)15克,白蔻仁O.9克,酒軍O.6克,後二味同研細末,以小膠管裝,勻兩次葯送下。

二診時,據證擬輕香宣解,苦瀉通腑法,上方加減,三診,又加以分滲化濕法,加豬苓、木通、茵陳。

六診時,病已告愈。

熱性病高燒達39.5攝氏度以上,而白細胞在15,O0O~20,O0O,汪先生也不主張用抗生素,仍用清熱解毒的金銀花、連翹、蒲公英、蘆根,白茅根等,頗能得心應手取效,使體溫、白細胞均趨於正常。

溫熱病後期養陰亦很重要,尤以口乾等傷津者,常選用鮮石斛、鮮蘆根、連翹、肥知母、牡丹皮、生地等。服用激素二月以上,汪先生認為可致陰分大傷,選用增液湯效好;增液湯為很好的養陰增液劑,即由玄參、麥冬、生地組成。

重寒則熱,重熱則寒。熱性病四肢厥逆,汪逢春不用四逆輩,而是用點扶正葯即可回陽。這些葯都比較清淡,如南北沙參、川浙貝母(尤其呼吸困難)等。如他治過一個外地患者,曾用過蘇葉五錢,以致大汗淋漓,經用生脈散加浮小麥、麻黃根少量以後(主用太子參)即可回厥。主張正不勝邪時,甚至可以不用清解葯。又心率過緩者(每分鍾不到五十次),也是採用這種治法。

汪逢春常說,查查病人的舊病歷,了解一下以往症狀很要緊,對於住院病人,尤其便於中醫插手。講究季節與發病的關系。如北京地區每年六至八月上旬,「乙腦」流行不論輕中重死亡率少,而八月中旬以後死亡率高。一般兩周可以退燒,兩個月以內治癒可以不留後遺症,半年以內意識完全正常,即為痊癒。其中在二至四個月內宜清熱養陰,可以幫助好轉。

又「乙腦」病,療效成人比小兒差。智力及記憶力尚未恢復者,用黑芝麻炒香與四維葡萄糖合在一起常服,又黑芝麻、何首烏,黑桑椹久服,對恢復有一定的幫助。

臨證用葯,別具匠心

講究炮製及處方用葯注意葯物間相須、相使、相殺、相畏等關系。入煎劑用時常註明某葯與某葯同炒,或某葯與某葯同打爛,其葯物伍用頗有「葯對」之意。有的取古方,經方配伍之原旨,有的依本人臨證經驗搭配,有的是意在去性取味,有的意在去味取性,頗具匠心。如香豆豉與焦山梔同炒,取梔子豉湯之意,清胸膈之熱;厚朴和川連同炒,黃連之寒監制厚朴之溫,意在寬中行氣,苦以燥濕,小枳殼與苦桔梗同炒,一升一降,用於肺失宣肅咳喘之證;大豆卷與西秦艽同炒,有宣散解表,清瀉虛熱之功,綠茵陳與焦山梔同炒,取茵陳蒿湯之意,有清利濕熱之力;桑枝與絲瓜絡同炒,宣痹以通絡,建澤瀉與赤苓皮同炒,兩者協同,建脾以利尿;松子仁與大麻仁同炒,兩者協同,甘潤和中,潤腸通便;全瓜蔞與薤白頭同打爛,仿瓜蔞薤白白酒湯之意,有寬胸通痹之功。汪逢春先生上述用葯之經驗,今天仍可師可法。

善用葯物粉劑裝配膠囊使用,與湯劑同服。有的葯物入煎後,破壞有效成分,影響葯力發揮;有的葯物價值昂貴,入煎需量大,有浪費之嫌,或患者也苦於負擔過重;有些葯物不宜入煎者,多裝入膠囊,隨湯吞服。這樣少量吞服的方法,既能節約葯材,又能充分發揮葯效,簡捷、方便、價廉,利民利病,又開辟了新的給葯門路。據不完全統計,僅《泊廬醫案》一書,使用膠囊裝葯隨湯同服者,達七十五處之多。汪逢春先生常視病情出入,選定多種配方以隨機應用。如治療濕溫病供選配方;羚羊角尖O.3克,太乙玉樞丹、白蔻仁各0.6克;白蔻仁、太乙玉樞丹、酒軍各O.6克,白蔻仁O.6克,生熟大黃各1.2克;香犀角、白蔻仁各O.6克,香犀角、真鬱金各O.6克,酒軍、白蔻仁各O.6克。此多種配方,皆分研細末,裝入膠囊,隨湯葯分兩次送服。鎮驚熄風,常以琥珀抱龍丸,太乙玉樞丹各O.6克,薤白頭1.5克,研細末,裝小膠囊中勻二次送下;妊娠惡阻,飲水即吐者,以明礬、食鹽各O.3克,裝入膠囊內服用,嘔吐酸苦水者,以白蔻仁0.6克,枯礬、食鹽各0.3克,裝入小膠管內服用,食後上泛者,落水沉香O.3克、白蔻仁O.6克、食鹽O.3克,共研細末,裝入小膠管內同服。其中食鹽以用大粗鹽研細為好,精製鹽、再生鹽不用。因這兩種鹽服後舌根有澀感,不舒服,食鹽不要炒用,如炒成胡鹽,服之墜氣。泄瀉者,常用上上落水沉香末二分(即質量好的沉香)、白蔻仁二分,同研細末後,裝入膠囊,隨湯服下。又凡口中粘膩苦澀者,可用蓮子心,沉香,食鹽各一分,裝小膠囊吞服效好。由此可見,其配方

十分靈活,視病情而定,可謂變通有方,圓機活法。

喜用曲類。如沉香曲、范志曲、霞天曲,治療腸胃病應用曲類自不待言,對一些雜病的恢復期,善後調理時尤多於方中加入曲類葯物,意在振奮胃氣,開胃進食,增強體質。

善用葯物鮮品。常用鮮藿香、鮮佩蘭、鮮枇杷葉、鮮菖蒲、鮮荷葉、鮮佛手、鮮西瓜翠衣、鮮蘆根、鮮檸檬皮、鮮竹葉、鮮煨姜等。鮮品有干品不可比的優點,一些輕宣疏解葯物,鮮品芳香之氣較大,取其芳香化濁之力較強。鮮品其植物精汁尚較豐富,汪逢春先生認為暑溫證及溫病滋陰尤以鮮晶效佳。

成葯入煎劑。中成葯取其適量入煎劑同煎煮,既可以起到協同或佐葯的作用,又可以彌補單純湯劑的某些不足。用湯劑以解決主要矛盾,丸葯入煎可解決次要矛盾,有主有從,並行不悖。常用入煎中成葯有:越鞠保和丸、香砂六君子丸、枳術丸等,不一而足。

注重醫德,從不宣傳自己

汪逢春先生注重醫德,對於同道不貶低,不攻擊。嘗遇病人經前醫治療不效者,也積極想方設法扭轉病勢,一旦無望,也不發怨言,不找借口推卸責任。他嘗說,如怨天尤人,自我吹噓,等於自我報復,結果必將一敗塗地。

他從來不宣傳自己,即使《泊廬醫案》之刊行,也是「務求其實用,毋事虛飾」。將「普通門診所錄方案之有效者,略分為內、婦、兒三科,簡單分類,以便仿閱。」「意在存真,非為立言著說。」他從不登廣告。記得曾有一學生登汪先生去某地出診的廣告,他知道後非常惱火,對該生嚴加申斥,並告之以後絕不可如此。他說,我個人是不主張自我宣傳的,至於技術高低,群眾會給以正確評價的。

汪先生嚴格要求學生,雖已考取執照,有的仍不許其掛牌開業,需要再現察一段時間,並囑其小心從事,遇有疑難多向別人請教,千萬不可粗心大意。

定期指導學生,討論病例,不分中西。在西河沿行醫時,每逢月之初一、十五則停診,討論病例。凡遇疑難大症,有時也邀著名西醫劉士豪、方石珊、汪國楨一起討論研究,學生們恭聽記錄。汪先生很能接受新事物,平時婦科會診常請林巧稚、田鳳鸞,皮科請趙炳南,他常說不能抱殘守缺,孤陋寡聞。

定期舉行同硯小集,地址在椿樹三條荀慧生宅。每周一、三、五講課,聽講者達二十餘人。講《金匱要略》、《溫病條辨》及《醫案分析》等。他最佩服清·徐靈胎,認為其文筆犀利,脈案清爽,可師可法。

指導學生到西鶴年堂看標本、實習制葯過程;到窯台去看鋸鹿茸,天壇復泰參茸庄去看制茸。他常說,自古醫葯不分,醫生必明葯物製法,這樣才能心中有數。什麼叫酒炒當歸、吳萸制黃連,前胡為何用麻黃水炙等,明乎此,臨證時才能得心應手。

汪先生一生信佛,喜讀書,二者常結合在一起,自來京住在江蘇會館起,題書齋曰「五斗齋」。每早五時起床,即讀佛經、打坐(氣功)、讀醫書。每天食飲定量,作息按時,雖忙而不紊。臨終前正在打坐,一笑而亡,毫無痛苦。一生中收藏圖書甚豐,且喜愛古玩字畫,故後書籍歸漢文閣,字畫歸故宮博物院收藏。

生前曾與龐敦敏(細菌學家)、韓世昌(崑曲家)等有詩文酒會的組織,每逢生辰、忌日舉行,一方面

消遣,一方面討論交流對時事的看法,這是一種民間的愛國行為。當時政府在公共場所均懸有「莫談國事」字條,而一些愛國憂民有志之士,均利用各種機會聚會交換意見。如一九二九年對付汪蔣政府取消中醫的斗爭,也是利用這種形式發起的。

他有子名孟涵,雖不以醫名,但為文史界知名之士,生前供職中華書局為編審。

他的弟子很多,現尚健在者有吳子楨(原同仁醫院中醫科主任),劉少章(北京市第四醫院中醫院主任)、李鼎銘(北京市中醫院婦科老大夫)、李君楚(原宣武醫院中醫科主任)、李建昌(原東四產院中醫老大夫)、王植楷、王華昌(廣渠門醫院中醫老大夫)、謝子衡(原平安醫院中醫科老大夫)、趙紹琴(北京中醫學院教授)等。
(謝海洲胡蔭奇協助整理)

閱讀全文

與石斛酒汪總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野生石斛多少錢一棵 瀏覽:873
石斛可不可以和茶葉一起泡水喝 瀏覽:42
採摘野生石斛圖片 瀏覽:356
石斛花旗參孕婦可以喝嗎 瀏覽:49
甲魚石斛燉靈芝的做法大全 瀏覽:434
河南可以種植石斛嗎 瀏覽:28
田七丹參石斛花旗參功效 瀏覽:875
新鮮鐵皮石斛如何保存嗎 瀏覽:761
鐵皮石斛水鴨母燉湯 瀏覽:875
安徽霍山石斛食用方法 瀏覽:851
石斛燉雞湯的的功效與作用 瀏覽:648
生松樹皮怎樣處理再可以種石斛 瀏覽:185
採集野生石斛圖片 瀏覽:401
三七石斛粉一起服用嗎 瀏覽:832
新鮮石斛出芽能吃嗎 瀏覽:892
鐵皮石斛與麥冬可以同煮嗎 瀏覽:777
野生石斛市場價多少錢一市斤 瀏覽:351
感冒期間能服用鐵皮石斛嗎 瀏覽:908
霍山鐵皮石斛茶葉 瀏覽:383
霍山石斛2020價格報價 瀏覽:404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