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石斛發芽了,還能吃嗎
通常石斛發芽是可以吃的,新鮮鐵皮石斛本身是植物會開花,所以發芽是可以吃的。
鮮石斛一般能存放2-6個月,發芽之後是可以吃的,因為那是它長出來的花芽和葉芽,在長出來之後不會產生任何的毒素,對於人的身體沒有什麼影響,只是營養價值減少了,不過放置的時間太久,不建議生食,可以經過高溫處理後再食用。
不過要是發現鮮條出現了腐爛和發霉的情況,這樣就不要再食用了,因為腐爛之後會生成致癌的亞硝酸鹽,還有一部分黴菌,這些都是含有毒性的,會引起腸胃的不適應,出現食物中毒的情況。
(1)發心石斛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1、單一使用鐵皮石斛,是無須擔心,可以放心使用的。但是,鐵皮石斛需要煎熬較長的時間,才能食用。
2、鐵皮石斛與其他葯材一起使用注意事項。在處方中,鐵皮石斛在與其他中葯材一起煎熬食用時,應提前煎煮30分鍾及以上,再與其他中葯材一起煎煮,以便發揮其效果。
3、在食用鐵皮石斛之後又食用蘿卜,會使腸道不能有效的吸收鐵皮石斛的成分,也就達不到治病、防病、養生保健的效果。綠豆會影響其他食用物品對人體的作用。
⑵ 哪些人不能吃石斛
一下三類人不適合吃:
1、臨床曾有應用石斛致過敏性皮炎的報告,對石斛過敏者慎用。
2、石斛毒性很低.臨床認為「甘平無毒」.中毒劑量的石斛可引起驚厥,阿密妥鈉可解其毒。
3、熱病早期陰未傷者,濕溫病未化燥者,脾胃虛寒者(指胃酸分泌過少者),均禁服。
(2)發心石斛擴展閱讀:
石斛的作用:
1.益胃生精
本品性甘、微寒,入胃經,善於滋養胃陰,生津止渴,兼能清胃熱。配伍相應中葯後可以用於治療熱病傷津,煩渴,舌乾苔黑;胃熱陰虛之胃脘隱痛或灼痛;病後陰虛津虧滋陰清熱等病症。
2、滋陰清熱
本品歸胃,肝經,可以滋腎陰,降虛火,適用於腎陰虧虛之目暗不明、筋骨痿軟及陰虛火旺,骨蒸勞熱等證。(對於不同病症需配伍相應中葯使用)。
⑶ 鐵皮石斛對心臟發肓不全的影響
沒有什麼影響,這個就是有一個滋陰的葯物,用來滋補身體的陰,但對心臟無任何意義的,所以有這個發育不全的,就對症的治療需用要手術的就去做手術,有缺損這些的你吃任何葯無用,有心陰虛的,吃這些滋陰葯有一定的效果但是效果微弱。
⑷ 石斛的食用方法
石斛湯的做法
准備材料:石斛、麥冬、姜
1、石斛,幹了後就是這樣的,很貴一斤的,但有營養。
⑸ 石斛的功效與禁忌是什麼
石斛是一種名貴的中草葯。實際上我想提出一個觀點「是葯三分毒」,你吃一種葯,你不可能吃了它就包治百病,它可能對每某種病症有治療效果,但你不能忽視它的副作用,還有它大面積使用了以後是否對人體有幫助還是有害,這些都需要考慮進來。以前為什麼瘧疾變得越來越難治療了呢?就是因為瘧原蟲越來越抗葯物了,專家使用的葯物沒有青蒿素之前都是使用西葯專門使用那一種葯物,然後過了一段時間發現那是一種葯物對瘧疾治療,並沒有起到顯著效果,所以,這其中就涉及到一個問題,如果你吃一種葯,只吃這一種,那麼你將會面臨你體內的細菌或者病毒之類的東西,它會產生這種葯的——抗葯性。
⑹ 石斛煮心肺吃了有什麼好處嗎
1、抗衰老,提高免疫力
金釵石斛蘭能顯著提高超氧化物歧華酶(SOD)水平,降低過氧化脂質(LPO),調節腦單胺類神經介質水平,抑制類似單胺氧化酶(MAO),起到延緩衰老的作用。近些年備受關注的石斛蘭多糖也具有顯著的免疫增強活性和抗衰老、抗輻身等多種功效。目前已開發出的中成葯與保健品深受人們青睞,如鐵皮楓斗晶、石斛散、清咽寧、益腸湯、石斛露、石斛精、養陰口服液及石斛片等。以鐵皮石斛加工的「楓斗」或「耳環石斛」,被稱為「金耳環」、「金楓斗」,暢銷於東南亞及歐、美。
2、活血化瘀,提高心腦血管功能
金釵石斛蘭含有酯類成分,具有活血化瘀、擴張血管及抗血小板凝結,治療血栓閉塞脈搏管炎,腦血栓形成,動脈硬化性閉塞等作用。由石斛蘭、金銀花等葯材提取加工的脈絡寧注射液,有清熱養陰、活血化瘀等功能。
⑺ 普通石斛和鐵皮石斛的區別
一、形態特徵不同
1、普通石斛:莖直立,肉質狀肥厚,稍扁的圓柱形,長10~60厘米,粗達1.3厘米,上部多少回折狀彎曲,基部明顯收狹,不分枝,具多節,節有時稍腫大;節間多少呈倒圓錐形,長2~4厘米,干後金黃色。葉革質,長圓形,長6~11厘米,寬1~3厘米,先端鈍並且不等側2裂,基部具抱莖的鞘。
二、生長習性
1、普通石斛:石斛喜在溫暖、潮濕、半陰半陽的環境中生長。對土肥要求不嚴,野生多在疏鬆且厚的樹皮或樹幹上生長,有的也生長於石縫中。
2、鐵皮石斛:適宜在涼爽、濕潤、空氣暢通的環境生長。生於海拔達1600米的山地半陰濕的岩石上,喜溫暖濕潤氣候和半陰半陽的環境,不耐寒。
三、分布范圍
1、普通石斛:普遍生長於中國南方。印度、尼泊爾、錫金、不丹、緬甸、泰國、寮國、越南等國也有分布。
2、鐵皮石斛:分布於中國安徽西南部(大別山)、浙江東部(鄞縣、天台、仙居)、福建西部(寧化)、廣西西北部(天峨)、四川、雲南東南部(石屏、文山、麻栗坡、西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