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石斛百科 > 石斛藥理

石斛藥理

發布時間:2022-02-02 07:11:31

『壹』 鐵皮石斛功效和葯理成分與種植環境有關系嗎

沒有關系,功效和葯理成分都是一樣的,不會因為環境不同而改變。

三、鐵皮石斛的功效和葯理成分不會因為環境的變化而改變。首先如果人工栽培需要選擇合適的場地,合適的溫度才能種植鐵皮石斛,人工栽培和自然成熟的鐵皮石斛葯效是一樣的,只是自然生長的營養價值可能會更高一些。鐵皮石斛基本用於中葯材,它對心血管系統有積極的保護作用,可以提高人體免疫力和增加記憶力有很大的幫助。

『貳』 鐵皮石斛右名又叫黃草,它的葯理作用是什麽

『叄』 湖南龍石山鐵皮石斛基地有限公司的鐵皮石斛葯理功效

唐開元年間道家經典著作《道藏》記載,中華九大仙草(鐵皮石斛、天山雪蓮、三兩重人參、百二十年首烏、花甲之茯苓、蓯蓉、深山靈芝、海底珍珠、冬蟲夏草),鐵皮石斛因滋陰補虛效果顯著,被列為中華九大仙草之首位。秦末漢初《神農本草經》將鐵皮石斛列為上品。味甘,平。主傷中,除痹,下氣,補五藏虛勞羸瘦,強陰。久服厚腸胃,輕身延年。一名林蘭。生山谷。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鐵皮石斛,【氣味】甘,平,無毒。【主治】傷中,除痹下氣,補五藏虛勞羸瘦,強陰益精。久服,厚腸胃。補內絕不足,平胃氣,長肌肉,逐皮膚邪熱痱氣,腳膝疼冷痹弱,定志除驚。輕身延年。益氣除熱,治男子腰腳軟弱,健陽,逐皮肌風痹,骨中久冷,補腎益力。壯筋骨,暖水臟,益智清氣。治發熱自汗,癰疽排膿內塞。《中葯大辭典》記載鐵皮石斛,【性味】甘淡微咸、寒。【歸經】入胃、肺、腎經。【功用主治】生津益胃,清熱養陰。治熱病傷津,口乾煩渴,病後虛熱,陰傷目暗。《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典》2010年版一部中單列(編號:YX-176)鐵皮石斛,與其它環草石斛、馬鞭石斛、黃草石斛、金釵石斛和鼓槌石斛等普通石斛種類區分,【性味與歸經】甘,微寒。歸胃、腎經。【功能與主治】益胃生津,滋陰清熱。用於陰傷津虧,口乾煩渴,食少干嘔,病後虛熱,目暗不明。現代臨床應用和葯理研究證實,鐵皮石斛具有滋陰潤肺、養胃生津、健腦明目、保肝寧心、清熱降火、補五臟之虛勞、輕身延年的神奇功效。對慢性疲勞綜合症、肺病、冠心病、腎病、慢性肝病、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糖尿病、慢性胃病、乾燥綜合症、癌症等疾病都有確切療效和調理康復作用。增強肌體免疫力、抗氧化、抗衰老,對煙酒過度、勞累過度、夜生活過度、用眼用腦過度、聲音嘶啞、口乾舌燥、年老性體弱力衰陰虛等康復有特殊療效。

『肆』 石斛夜光丸與石斛明目丸的葯理作用是什麼

治療肝腎兩虧,陰虛火旺,內障目暗,視物昏花的時候。很多人會選擇石斛夜光丸來治療。那麼,? 石斛明目丸主要成分:石斛、青葙子、決明子(炒)、蒺藜(去刺鹽制)、地黃、熟地黃、枸杞子、菟絲子、肉蓯蓉(酒炙)、人參、山葯、茯苓、天冬、麥冬、五味子(醋炙)、甘草、枳殼(麩炒)、菊花、防風、黃連、牛膝、川芎、苦杏仁(去皮炒)、石膏、磁石(煅醋淬)、水牛角濃縮粉。 石斛明目丸的功能主治:平肝清熱,滋腎明目。用於肝腎兩虧,虛火上升弓l起的瞳孔散大,夜盲昏花,視物不清,內障抽痛,頭目眩暈,精神疲倦。 石斛夜光丸由25味葯組成。用於肝腎兩虧,陰虛火旺引起的內障目暗,視物昏花。方中以石斛、麥冬、天冬、地黃、熟地黃共為君葯,其中麥冬、天冬滋陰潤燥,養陰生津;地黃、熟地黃補腎生精,養血滋陰,二冬合二地,金水相生,再加石斛清熱生津,滋陰明目,共收生津補腎,滋陰養血之功。臣以肉蓯蓉、菟絲子、枸杞子補益肝腎,益精明目。佐以人參、茯苓、山葯,補脾健肺,資生氣血; 石斛夜光丸是治療因為肝腎陰虛引起的各種眼病。研究表明,石斛夜光丸有改善微循環障礙,改善細胞缺血、缺氧致代謝障礙作用,能增加局部組織代謝能力,促進沒有完全失去功能、在抑制狀態下的神經纖維通過修復使其發揮代償功能,有助於受害視細胞和視神經纖維機能恢復。 石斛夜光丸能增強機體抵抗力,用用於肝腎兩虧,陰虛火旺,內障目暗,視物昏花。

『伍』 杭白菊花茶的葯理作用

①抗病原體作用
菊花在體外對革蘭氏陽性細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及β-溶血性鏈球菌)、人型結核桿菌有某些抑製作用。其水浸劑(1:4)對某些常見皮膚致病性真菌亦有些抑製作用。高濃度在體外還有抗病毒(PB8株)及抗螺旋體作用。
②增強毛細血管抵抗力
菊花提取物剛、鼠腹腔注射,可使皮內注射組織胺之局部台盼藍之擴散較小,顯示其能抑制毛細血管的通透性而有抗炎作用。其提取物10毫克相當蘆丁2.5毫克之效力。
【炮製】菊花:揀凈葉梗、花柄及泥屑雜質。菊花炭:取揀凈的菊花,置鍋內炒至焦褐黃色,但須存性,噴灑清水,取出曬干。
【性味】甘苦,涼。
①《本經》:味苦,平。
②《別錄》:甘,無毒。
③《天寶單方圖》:白菊:味辛,平,無毒。
④《隨息居飲食譜》:甘,涼。
【歸經】入肺、肝經。
《雷公炮製葯性解》:入肺、脾;肝、腎四經。
【功用主治】疏風,清熱,明目,解毒。治頭痛,眩暈,目赤,心胸煩熱,疔瘡,腫毒。
①《本經》:主諸風頭眩、腫痛,目欲脫,淚出,皮膚死肌,惡風濕痹,利血氣。
②《別錄》:療腰痛去來陶陶,除胸中煩熱,安腸胃,利五脈,調四肢。
③陶弘景:白菊:主風眩。
④《葯性論》:能治熱頭風旋倒地,腦骨疼痛,身上諸風令消散。
⑤《日華子本草》:利血脈,治四肢游風,心煩,胸膈壅悶,並癰毒,頭痛;作枕明目。
⑥《珍珠囊》:養目血。
⑦《用葯心法》:去翳膜,明目。
⑧王好古:主肝氣不足。
⑨《綱目拾遺》:專入陽分。治諸風頭眩,解酒毒疔腫。黃茶菊:明目祛風,搜肝氣,治頭暈目眩,益血潤容,入血分;白茶菊:通肺氣,止咳逆,清三焦鬱火,療肌熱,入氣分。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1.5~3錢;泡茶或入丸、散。
【宜忌】①《本草經集注》:術、枸杞根、桑根白皮為之使。
②《本草匯言》:氣虛胃寒,食少泄瀉之病,宜少用之。
【選方】①治風熱頭痛:菊花、石膏、川芎各三錢。為末。每服一錢半,茶調下。(《簡便單方》)
②治太陰風溫,但咳,身不甚熱,微渴者:杏仁二錢,連翹一錢五分,薄荷八分,桑葉二錢五分,菊花一錢,苦桔梗二錢,甘草八分,葦根二錢。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三服。(《溫病條辨》桑菊飲)
③治風眩:甘菊花暴干。作末,以米饋中,蒸作酒服。(徐嗣伯·菊花酒)
④治熱毒風上攻,目赤頭旋,眼花面腫:菊花(焙)、排風子(焙)、甘草(炮)各一兩。上三味,搗羅為散。夜卧時溫水調下三錢匕。(《聖濟總錄》菊花散)
⑤治眼目昏暗諸疾:蜀椒(去目並閉口,炒出汗,一斤半搗羅取末)一斤,甘菊花(末)一斤。上二味和勻,取肥地黃十五斤,切,搗研,絞取汁八、九斗許,將前葯末拌浸,令勻,暴稍干,入盤中,攤暴三、四日內取干,候得所即止,勿令大燥,入煉蜜二斤,同搗數千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日午,熱水下。(《聖濟總錄》夜光丸)
⑥治肝腎不足,虛火上炎,目赤腫痛,久視昏暗,迎風流淚,怕日羞明,頭暈盜汗,潮熱足軟:枸杞子、甘菊花、熟地黃、山萸肉、懷山葯、白茯苓、牡丹皮、澤瀉。煉蜜為丸。(《醫級》杞菊地黃丸)
⑦治肝腎不足,眼目昏暗:甘菊花四兩,巴戟(去心)一兩,蓯蓉(酒浸,去皮,炒,切,焙)二兩,枸杞子三兩。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溫酒或鹽湯下,空心食前服。(《局方》菊睛丸)
⑧治病後生翳:白菊花、蟬蛻等分。為散。每用二、三錢,入蜜少許,水煎服。(《救急方》)
⑨治疔:白菊花四兩,甘草四錢。水煎,頓服,渣再煎服。(《外科十法》菊花甘草湯)
⑩治膝風:陳艾、菊花。作護膝,久用。(《扶壽精方》
【臨床應用】①治療冠心病
以菊花煎劑觀察61例,對心絞痛症狀的總有效率為80%,其中顯效43.3%,改善36.7%,以輕度者療效較好;對胸悶、心悸、氣急及頭暈、頭痛、四肢發麻等症狀,亦有不同程度的療效;心電圖的總有效率為45.9%,其中顯效18.8%,好轉27.1%。對部分高血壓患者有降壓作用;對心率無明顯影響;對血清膽甾醇、三酸甘油酯未見明顯的規律性變化。服葯期間除1例有上腹痛、1例有輕度腹瀉外,均無其他副作用。即使原有潰瘍病的患者,亦多無影響。制劑及用法:白菊花10兩,加溫水浸泡過夜,次日煎2次,每次半小時;待沉澱後除去沉渣,再濃縮至500毫升。每日2次,每次25毫升。2個月為一療程。
②治療高血壓病
每日用菊花、銀花各0.8~1兩(頭暈明顯加桑葉全錢,動脈硬化、血清膽甾醇高者加山楂4~8錢),混勻,分4次用沸滾開水沖泡10~15分鍾後當茶飲。一般沖泡2次後,葯渣即可棄掉另換。不可煎熬,否則會破壞有效成分。據46例觀察,服葯3~7天後頭痛、眩暈、失眠等症狀開始減輕,隨之血壓漸降至正常者共35例,其餘病例服葯10~30天後,自覺症狀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轉。
【名家論述】①《本草衍義補遺》:菊花,能補陰,須味甘者,若山野苦者勿用,大傷胃氣。
②《綱目》:菊花,昔人謂其能除風熱,益肝補陰。蓋不知其尤多能益金、水二臟也,補水所以制火,益金所以平木,木平則風息,火降則熱除,用治諸風頭目,其旨深微。
③《本草經疏》:菊花專制風木,故為去風之要葯。苦可泄熱,甘能益血,甘可解毒,平則兼辛,故亦散結,苦入心、小腸,甘入脾、胃,平辛走肝、膽,兼入肺與大腸。其主風頭眩、腫痛、目欲脫、淚出、皮膚死肌、惡風、濕痹者,諸風掉眩,皆屬肝木,風葯先入肝,肝開竅於目,風為陽邪,勢必走上,血虛則熱,熱則生風,風火相搏故也。腰痛去來陶陶者,乃血虛氣滯之候,苦以泄滯結,甘以益血脈,辛平以散虛熱也。其除胸中煩熱者,心主血,虛則病煩,陰虛則熱收於內,故熱在胸中,血益則陰生,陰生則煩止,苦辛能泄熱,故煩熱並解。安腸胃,利五脈,調四肢,利血氣者,即除熱,祛風,益血,入心,入脾,入肝之驗也。生搗最治疔瘡,血線疔尤為要葯,疔者風火之毒也。
④《葯品化義》:甘菊,取白色者,其體輕,味微苦,性氣和平,至清之品。《經》曰,治溫以清。凡病熱退,其氣尚溫,以此同桑皮理頭痛,除余邪。佐黃芪治眼昏,去翳障。助沙參療腸紅,止下血。領石斛、扁豆,明目聰耳,調達四肢。是以肺氣虛,須用白甘菊。如黃色者,其味苦重,清香氣散,主清肺火。凡頭風眩暈.鼻塞熱壅,肌膚濕痹,四肢游風,肩背疼痛,皆繇肺氣熱,以此清順肺金,且清金則肝木有制。又治暴赤眼腫、目痛淚出。是以清肺熱須用黃甘菊。
⑤《本草新編》:甘菊花,氣味輕清,功亦甚緩,必宜久服始效,不可責以近功,惟目痛驟用之,成功甚速,余則俱於緩始能取效也。近人多種菊,而不知滋補之方間有用之者。又取作茶茗之需,以為明目也。然而甘菊不單明目,可以大用之者,全在退陽明之胃火。蓋陽明內熱,必宜陰寒之葯以瀉之,如石膏、知母之類,然石膏過於太峻,未免太寒以損胃氣,不若用甘菊花至一,二兩,同元參、麥冬共劑之,既能平胃中之火,而不傷胃之氣也。
⑥《本草經百種錄》:凡芳香之物,皆能治頭目肌表之疾。但香則無不辛燥者,惟菊不甚燥烈,故於頭目風火之疾,尤宜焉。
⑦《本草便讀》:甘菊之用,可一言以蔽之,曰疏風而已。然雖系疏風之品,而性味甘寒,與羌、麻等辛燥者不同,故補肝腎薊中可相需而用也。'
⑧《本草正義》:凡花皆主宣揚疏泄,獨菊花則攝納下降,能平肝火,熄內風,抑木氣之橫逆。《本經》主風頭眩者,以陰虛陽浮,氣火升騰,肝風上擾之眩暈言之,非外來風邪,能令人眩也。腫痛,連上風頭眩三字讀。肝火直上頂巔,而為眩,為腫,為痛,陽焰直升,其勢最暴。凡是頭風作痛,無非內火內風震撼不息,而菊花能治之,非肅降靜鎮迥異尋常者,殆難有此力量。目如欲脫,乃肝陽內風之尤甚者。世謂頭風痛甚,至於喪明,抑知且有目珠突出,形如雀卵者。淚出亦陰虛於下,肝火上揚,真陰無攝納之權,而風陽以疏泄為用,則迎風而淚下,此皆肝腎陰虧,而浮陽上亢為虐,惟菊花之清苦泄降,能收攝虛陽而納歸於下,故為目科要葯。又治皮膚死肌,惡風濕痹者,則血熱而絡脈不潔,漸以積穢成腐。菊花苦辛宣絡,能理血中熱毒,則污濁去而痹著之死肌可愈。石頑渭清利血脈,而痹著濕邪,得以開泄,持論甚正。惟此是沖和純粹之品,以清經隧積淤之濁血,斷非旦夕可以速效,弗以無近功,而遽疑《經》言之不可信也。《別錄》謂治腰痛去來陶陶,蓋言其悠久不已之狀,是亦腎陰不足,而濕邪痹著為患,故其痛續續不息。菊花滋腎陰而清濕熱,是以主之。又治胸中煩熱而安腸胃,固無一非清肅泄熱之功用也。甄權謂治頭目風旋倒地,腦骨疼痛,則肝陽內風頭痛,固有直上頂巔,腦骨如裂者,若風旋倒地,則血沖腦經,而失其知覺運動矣。又謂治身上一切游風,令消散,利血脈,則是血熱生風之症,苦泄清理,而風自息。大明謂作枕明目,葉亦明目。潔古謂養目血,去翳膜。海藏謂主肝氣不足。蓋亦養肝陰,滋肝血之意。雖其氣味清芬,然終非肝家氣葯。仲醇謂生搗最治疔瘡,血線疔尤為要葯。按疔是火毒,非大劑清解不可,外敷諸葯如忍冬藤、馬齒莧、蒲公英、草河車、芙蓉葉、青菊葉等,不過清熱退腫,皆非專主之任,繆所稱之血線疔,蓋即紅絲疔,有一痕紅暈,自瘡口上竄,直過肘膝者。治皆以內服清解為主。但知外治,斷不可恃。
菊花的效用是什麼?白菊、黃菊、野菊花的作用各有何特點?
菊花的功效為:疏散風熱,清熱解毒,平肝明目。臨床上主要應用於:
(1)外感風熱,發熱、惡寒(輕)、頭痛、咽痛等症,常與桑葉、連翹、薄荷同用。
(2)瘡瘍腫毒,特別是疔毒。野菊花清熱解毒之功甚佳,為外科要葯,對於熱毒瘡瘍,
紅腫熱痛之症,內服外用均可,多與地丁、蒲公英等清熱解毒葯配伍應用。
(3)肝陽上亢引起的頭暈、目眩、頭脹、頭痛等症,每多配伍珍珠母、夏枯草、鉤藤等
葯同用。
(4)目赤腫痛或眼目昏花。菊花治療目赤腫痛,無論是肝火或是外感風熱引起者,均可
應用,因其能清肝火,又可散風熱。若因肝腎不足引起的目暗不明、昏花等,亦可應用
本品,多配伍熟地黃、枸杞子、山葯等同用。
白菊花、黃菊花、野菊花是菊花的不同品種。 它們的作用基本相同,僅有所偏重而已。
其主要特點可歸納如下:
菊花:黃菊花,白菊花,野菊花。
黃菊花:味苦、甘,泄熱力較強,功偏疏散風熱。風熱表證尤多用之。
白菊花:味甘、苦,泄熱力稍弱,功善平肝明目。肝腎陰虛之目暗、耳鳴尤多用之。
野菊花:味甚苦,清熱解毒力強。疔瘡腫毒、乳癰等證每多用之。

『陸』 中草葯太子參的功效有哪些 葯理作用如何

這種造型其他的葯材它的功效有哪些呢?太子參的葯理作用如何? 太子參出自《本草從新》:太子參,雖甚細如參條,短緊結實,而有蘆紋,其力不下大參。據《本草從新》、《綱目拾遺》、《飲片新參》等書,太子參原指五加科植物人參之小者。現在商品則普遍用石竹科植物異葉假繁縷的塊根,雖有滋補功用,但其力較薄。 太子參補虛葯,補氣葯。功效主治:補益脾肺,益氣生津。治肺虛咳嗽,脾虛食少,心悸,怔忡,水腫,消渴,精神疲乏。用於脾氣虛弱,胃陰不足,食少體倦,口渴舌干;肺虛燥咳,咽干痰粘;氣陰不足,心悸失眠。 經醫學家的研究總結,太子參的葯理作用如下: 1、用於脾氣虛弱、胃陰不足的食少倦怠。能益脾氣,養胃陰。常配山葯、石斛等同用。但其補益脾氣之力不及黨參。 2、用於氣虛津傷的肺虛燥咳及心悸不眠、虛熱汗多。能益氣生津。治氣虛肺燥咳嗽,配北沙參、麥冬等,治氣陰兩虛的心悸不眠、多汗,配酸棗仁、五味子等。但其補氣益陰生津之力,均弱於西洋參。 3、對機體具有適應原樣作用,即能增強機體對各種有害刺激的防禦能力。還可增強人體內的物質代謝。 如果你需要購買太子參的話,歡迎到我們康愛多葯店來咨詢購買。我們將會為你提供最優質的葯品,同時你還可以享受最低的價格

『柒』 經現代葯理學研究發現石斛是一味臨床常用的中葯,石斛怎麼

鐵皮石斛,又名黑節草、雲南鐵皮。屬微子目,蘭科多年附生草本植物。主要分布於中國安徽、浙江、福建等地。其莖入葯,屬補益葯中的補陰葯。鐵皮石斛洗凈後,可以直接放入口中咀嚼,這樣可以攝入大量石斛多糖和石斛鹼,有助於清除體內垃圾和毒素、凈化血液、加速傷口復原、促進人體新陳代謝。

『捌』 霍山石斛跟金釵石斛有什麼區別(葯理上、種植上等等)知道的能告訴我嗎謝謝

金釵石斛只是一種比喻,形如金釵,其實就是霍山米斛,是葯理上營養上無可挑剔的寶貝。然後就是霍山鐵皮石斛了,我吃的就是長生龍霍山鐵皮石斛,也有米斛,不過平時自己吃鐵皮石斛夠用了。

『玖』 石斛的功效與作用

石斛滋陰清熱,益胃生津,是典型的清熱補陰葯。
其性微寒,性甘淡,用於陰傷津虧,口乾煩渴,食少干嘔,病後虛熱,目暗不明。
滿意請好評!

『拾』 用於治療慢性胃炎的葯材有哪些

慢性胃炎系指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或萎縮性病變,可分為慢性淺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縮性胃炎。發病原因尚未完全闡明,一般認為與周圍環境的有害因素及易感體質有關,如長期飲濃茶、烈酒、咖啡,食過熱、過冷、過於粗糙的食物;長期大量服用非甾體類消炎葯、吸煙;細菌尤其是幽門螺旋桿菌(HP)感染;免疫因素;繼發於其他疾病等。慢性胃炎缺乏特異性症狀,大多數病人常無症狀或有程度不同的消化不良症狀如上腹隱痛、食慾減退、餐後飽脹、返酸等。萎縮性胃炎患者可有貧血、消瘦、舌炎、腹瀉、出血等。

該病屬中醫學「胃痛」、「胃痞」等范疇。其病位在胃,與肝、脾、腎等臟腑有關。本病病因繁多,飲食所傷、情志不遂、脾胃素虛、失治誤治等皆可引發。

【方一】加味香蘇飲(董建華經驗方)

【出處】《中國名老中醫經驗集萃》

【組成】香附10克,橘皮10克,枳殼10克,炒雞內金5克,香櫞皮10克,佛手5克,大腹皮10克,砂仁5克,焦三仙各10克,木香6克。

【功用】調氣和胃,疏肝止痛。

【主治】慢性胃炎。症見胃脹多氣,時伴隱痛,反復發作,食後脘脹尤甚,不思飲食者。

【方解】本方以香附、橘皮為主葯。香附入肝,解郁理氣止痛;橘皮理氣和胃化濕,為脾胃宣通疏利之要葯,具有能散、能燥、能瀉、能補、能和之功,與香附相配,既能調氣和胃,又可舒肝止痛。配枳殼以破氣消積,利膈寬中,能消胃脘脹滿、通大、小腸;佐大腹皮下氣行水,調和脾胃;香椽皮、佛手寬胸除脹止痛。諸葯相伍,共奏行氣、和胃、通降、舒肝、止痛之功。

【葯理】陳皮揮發油對胃腸道有溫和的刺激作用,能促進消化液分泌和排除腸內積氣。雞內金可增高胃液的分泌量、酸度和消化力,使胃運動加強、排空加快。砂仁揮發油能促進胃液分泌,可排除消化道積氣,故能行氣消脹。木香、佛手能調整胃腸運動。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按語】如伴見脅肋脹痛、口苦泛惡、肝鬱不舒症狀者,可加柴胡、青皮、鬱金等味以舒肝解郁;若伴便秘、腹脹、腑行不暢者,可入酒軍或瓜蔞、萊菔子以導滯通腑;如傷食生冷,胃寒作痛者,可加良姜或畢澄茄等品以行氣散寒止痛;如頑固腹脹,反復不愈,則可配用雞金散(雞內金、沉香或木香、砂仁、香櫞皮等量研末,每服3克,日2次),健胃消脹化滯(亦可用於湯劑)。

【方二】平胃散

【出處】《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蒼術15克,厚朴9克,陳皮9克,甘草4克,生薑3片,大棗2枚。

【功用】燥濕運脾,行氣和胃。

【主治】慢性胃炎。症見脘腹脹滿,不思飲食,惡心嘔吐,噯氣吞酸或口苦無味,肢體倦怠,胸悶氣短,大便溏薄,舌淡胖,苔白膩而厚者。

【方解】蒼術除濕運脾;厚朴行氣化濕,消脹除滿;陳皮理氣和胃,芳香醒脾;甘草甘緩和中,調和諸葯;煎加姜棗,其調和脾胃之功益佳。諸葯相合,使濕濁得化,氣機調暢,脾氣健運,胃得和降,則諸症自除。

【葯理】蒼術、厚朴可調整胃腸運動。陳皮揮發油對胃腸道有溫和的刺激作用,能促進消化液分泌和排除腸內積氣。生薑可止吐,促進胃液分泌,鬆弛腸平滑肌。甘草對胃平滑肌有解痙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三】楂梅益胃湯

【出處】《江西中醫葯》

【組成】沙參30克,麥冬、玉竹、生地黃、木瓜各10克,山楂、山葯各15克,石斛、烏梅、白芍各12克,甘草6克。

【功用】養陰益胃。

【主治】慢性胃炎。症見胃脘嘈雜,似飢非飢,似痛非痛,口乾舌燥,少苔、

無苔或花剝苔。證屬脾陰不足、胃土燥熱型者。

【方解】方中用烏梅、山楂、木瓜、白芍之類以酸甘化陰,配沙參、麥冬、玉竹、生地黃、石斛等養陰益胃,伍山葯健脾和胃,甘草調和諸葯。

【葯理】沙參、麥冬、生地黃具有增強免疫,調節免疫平衡的功能。木瓜似有緩和胃腸肌痙攣的作用。山楂促進消化,對胃腸功能具有一定的調節作用。烏梅煎劑能促進膽汁分泌,增強機體免疫功能。白芍與甘草合用,可解除胃腸平滑肌痙攣、鎮痛。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四】一貫煎加味(趙清理經驗方)

【出處】《中華名醫名方薪傳胃腸病》

【組成】遼沙參15克,生地黃12克,麥冬12克,枸杞子15克,太子參12克,焦山楂30克,烏梅肉15克,雞內金12克,廣木香6克,甘草3克。

【功用】甘寒養陰,和中益胃。

【主治】慢性萎縮性胃炎。症見胃脘灼痛,嘈雜干嘔,不思飲食,食後胃脘痞滿脹痛,口燥咽干,體倦乏力,舌質紅苔少,脈細數無力。證屬胃陰不足,胃失濡養。

【方解】本方取太子參、枸杞、山楂、烏梅、甘草之酸甘以化陰,助沙參、生地黃、麥冬滋陰生津之力;雞內金補胃體;廣木香理氣,防酸甘之滯,助生生之機。以上諸葯合用,益胃陰、養胃體。

【葯理】沙參、麥冬、生地黃、枸杞多糖具有增強免疫,調節免疫平衡的功能。烏梅煎劑能促進膽汁分泌,增強機體免疫功能。雞內金可增高胃液的分泌量、酸度和消化力,使胃運動加強、排空加快。木香能調整胃腸運動,促進胃的排空。

【用法】水煎服,日再服,早晚各一次。

【方五】溫陽健胃湯(張繼澤經驗方)

【出處】《中華名醫名方薪傳胃腸病》

【組成】潞黨參15克,炒白術10克,白芍10克,炒枳殼10克,高良姜5克,陳皮6克,法半夏10克,桂枝3克,木香5克,炙甘草3克。

【功用】溫運脾陽,健胃和中。

【主治】萎縮性胃炎,伴灶性腸腺化生。症見胃脘隱痛,胃脹噯氣,大便或干或爛,脈細,舌苔薄白。辨證為中虛氣滯者。

【方解】方中黨參、白術益氣補中,桂枝溫經通陽,白芍緩急止痛,良姜溫中祛寒,木香行氣止痛,陳皮、半夏理氣化痰降逆,枳殼破氣寬中,甘草調和諸葯,共奏溫運脾陽,健胃和中之效。

【葯理】黨參具有保護胃黏膜功能。炒枳殼水煎液能明顯促進小鼠胃腸蠕動。高良姜低濃度水煎劑對離體腸管有興奮作用。陳皮揮發油對胃腸道有溫和的刺激作用,能促進消化液分泌和排除腸內積氣。木香能調整胃腸運動,促進胃的排空。

【用法】水煎服,日1劑,分2次服。

【方六】砂半理中湯(宋孝志方)

【出處】《名醫方證真傳》

【組成】清半夏9克,制香附9克,高良姜9克,炒枳殼9克(或炒枳實),砂仁9克(打碎)。

【功用】理氣散寒、和胃止痛。

【主治】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證屬寒凝氣滯者。症見胃脘疼痛,泛酸噯氣,或吐涎沫,脘腹脹滿,痛引脅背或胸中,舌質淡紅,苔薄白或白膩,脈沉遲或弦緊。

【方解】方中半夏燥濕化痰、降逆止嘔、和中健脾,砂仁健胃理氣止痛、化食積;枳殼(或枳實)能消心下痞塞之痰,泄腹中滯塞之氣,推胃中隔宿之食,消腹內連扯之積,故做為脾胃病之主葯。香附舒肝理氣,良姜溫中祛寒。

【葯理】半夏促進胃腸運動,抗實驗性胃潰瘍。香附可促膽汁分泌,抗炎鎮痛。高良姜低濃度水煎劑對離體腸管有興奮作用。砂仁揮發油能促進胃液分泌,可排除消化道積氣,故能行氣消脹。

【用法】水煎服,日1劑,分2次溫服。

【按語】若口苦吐酸,為膽火較盛,加生梔子6~9克;脅痛較重者,可加川楝子9克;若兼大便乾燥或不能,為大腸有熱,可加大黃2~3克;若腰酸小腹脹甚,可加沉香末2克(另沖);同時有小便不利者,可加肉桂末2克(另沖);若中焦痞滿,上下不通,此乃兼有三焦症狀,可加黃連2~3克,肉桂末2克(另沖)。

【方七】補中消痞湯(李壽山方)

【出處】《名醫方證真傳》

【組成】黃芪15克,黨參15克,白術15克,枳實10克,桂枝10克,炒白芍15克,丹參15克,炙甘草10克,生薑10克,大棗5枚。

【功用】益氣溫中,導滯消痞。

【主治】本方適用於脾胃虛弱、氣滯偏寒、升降失調之胃痞證(萎縮性胃炎、淺表性胃炎)。

【方解】方中黃芪、黨參、白術、桂枝益氣健脾溫陽;枳實破氣除痞;丹參活血化瘀;白芍、甘草緩急止痛;姜棗調和脾胃。

【葯理】黃芪提高機體免疫力。黨參抑制潰瘍形成,保護胃黏膜。丹參、桂枝改善血液循環。枳實對胃腸平滑肌有興奮作用。白芍與甘草合用,可解除胃腸平滑肌痙攣、鎮痛。生薑可止吐,促進胃液分泌,鬆弛腸平滑肌。

【用法】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飯前或飯後2小時溫服。

【按語】對噫氣、矢氣不暢加佛手;脘中隱痛明顯者加元胡、香櫞皮;胸腹拘急、氣逆咽哽者加香附、蘇梗;脅背脹痛加廣木香、鬱金;食少難消加雞內金、炒谷麥芽;大便溏瀉加茯苓;大便秘結加肉蓯蓉;貧血、頭眩加當歸、枸杞子。

【方八】舒胃和中湯(張志堅方)

【出處】《名醫名方錄》

【組成】柴胡10克,白芍10克,枳殼10克,炙甘草5克,川連3克,淡吳萸1.5克,蒲公英30克,佛手片10克,生麥芽30克,炒神曲10克,炙雞內金5克。

【功用】舒胃和中,疏肝清化。

【主治】慢性淺表性胃炎。症見上腹痞脹、疼痛,脅肋脹痛,噯氣吞酸,納差泛惡或大便溏瀉,舌質紅、苔薄膩或黃膩,脈弦滑或細弦。

【方解】本方系化裁經方四逆散,為肝鬱犯胃,食滯化熱證而設。取枳殼之降氣消痞,合柴胡之輕舉疏達,引「脾胃之氣行陽道」;用白芍、甘草之酸甘化陰,緩急止痛;蒲公英之苦寒清熱,入肝胃二經,並散滯氣;配川連、吳茱萸之苦寒泄降,清肝火而泄胃熱,辛熱開郁,暖脾而散寒邪;佛手片疏肝胃之滯氣,滯氣破則上下氣機暢通,胃舒肝達;合生麥芽、神曲、內金之消食和胃。諸葯配伍,合力舒胃和中,疏肝清化,升清降濁,旨在「以平為期」。

【葯理】四逆散能夠抑制胃酸分泌,改善黏膜的血液循環;其中柴胡枳實合煎有明顯增強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排空和小腸推進功能的作用。麥芽煎劑對胃酸及胃蛋白酶的分泌似有輕度促進作用。蒲公英有健胃作用。雞內金使胃運動加強、排空加快。

【用法】水煎服,日1劑,分早晚2次於飯後1.5小時溫服。症狀緩解,病情穩定後,可按上方劑量比例研末,每取5克,分2次於飯後1.5小時開水調服,以資鞏固,以20~50天為宜。

【按語】本方為張志堅主任醫師多年治療慢性胃炎的有效方劑。該方緊扣肝氣犯胃、食滯郁熱之病機,在四逆散基礎上去破氣之枳實,增入行氣消痞、苦辛清化、舒胃消滯之品,熔升降有序、辛開苦降、清熱消滯於一爐,俾胃氣舒而中焦和。慢性胃炎如能按法施治,常可應手取效。

【方九】舒胃飲

【出處】《新中醫》

【組成】白芍9~15克,姜半夏、黃芩、川厚朴各9克,乾薑4~6克,黃連3克,蒲公英15~30克,炙甘草9克。

【功用】和胃降逆,理氣止痛。

【主治】慢性萎縮性胃炎。症見胃脘不舒,滿悶飽脹,時作疼痛,嘈雜噯氣,嘔泛吐酸,心下痞滿,腸鳴泄瀉,舌苔薄黃而膩。

【方解】本方乃半夏瀉心湯合芍葯甘草湯兩方加減化裁而成。半夏瀉心湯可和胃降逆,開結除痞;芍葯甘草湯緩急止痛;加厚朴苦辛溫,以其燥濕散滿,行氣導滯;蒲公英苦甘而寒,取其清熱解毒,消積散結。共奏辛開苦降,理氣消痞,緩急止痛之功。

【葯理】姜半夏促進胃腸運動,抗實驗性胃潰瘍,可抑制嘔吐中樞而止嘔。乾薑具有解痙鎮痛、抗炎止瀉作用。黃連、黃芩可拮抗回腸痙攣。芍葯甘草湯可解除胃腸平滑肌痙攣、鎮痛。

【用法】水煎服。

與石斛藥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野生石斛多少錢一棵 瀏覽:873
石斛可不可以和茶葉一起泡水喝 瀏覽:42
採摘野生石斛圖片 瀏覽:356
石斛花旗參孕婦可以喝嗎 瀏覽:49
甲魚石斛燉靈芝的做法大全 瀏覽:434
河南可以種植石斛嗎 瀏覽:28
田七丹參石斛花旗參功效 瀏覽:875
新鮮鐵皮石斛如何保存嗎 瀏覽:761
鐵皮石斛水鴨母燉湯 瀏覽:875
安徽霍山石斛食用方法 瀏覽:851
石斛燉雞湯的的功效與作用 瀏覽:648
生松樹皮怎樣處理再可以種石斛 瀏覽:185
採集野生石斛圖片 瀏覽:401
三七石斛粉一起服用嗎 瀏覽:832
新鮮石斛出芽能吃嗎 瀏覽:892
鐵皮石斛與麥冬可以同煮嗎 瀏覽:777
野生石斛市場價多少錢一市斤 瀏覽:351
感冒期間能服用鐵皮石斛嗎 瀏覽:908
霍山鐵皮石斛茶葉 瀏覽:383
霍山石斛2020價格報價 瀏覽:404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