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金壽山的證治驗方
金氏重視實踐研究,堅持不離臨床細察得失。在上承仲景、潔古、東垣、天士之學基礎上,積累有豐富經驗,對眾多外感熱病和內傷雜病療效卓著。
力求選葯精當
金氏認為選葯是辨證施治過程中最後一個環節,極為重要。選葯如奕棋,一著得當,滿盤皆活,一味葯用得好,這張方子就靈。指出選葯不但要辨證,還要辨病。如夏應堂治一瘧病系少陽證,改前醫小柴胡湯中柴胡為青蒿,投劑即瘥。以青蒿清暑療瘧,適宜於血虛有熱之人而無劫陰動肝陽之弊。金氏強調選葯精當必須熟識葯性,如黃連、黃芩、黃柏、大黃、知母、龍膽草、連翹、山梔、板藍根、大青葉都是清熱葯,雖味有甘寒、咸寒、苦寒之別,功有清氣涼血之分,但仍不夠具體,需作進一步剖析。此類葯性味寒涼能敗胃,但黃連之弊較少,龍膽草、板藍根、大青葉較多,可和以甘草。清肺與大腸之熱多用黃芩,治心與小腸之熱,黃連作用最強,涼血解毒,瀉火清濕熱,治瘡瘍,適應范圍較廣泛。知母、黃柏常同用,取其協同以瀉相火,但有時只能單用,黃柏堅陰不宜於腸燥便秘,知母滑潤不宜於遺泄。梔子、連翹常同用,但梔子清肝膽之火,故用於肝膽病,連翹清心火故用於瘡瘍之疾、失眠之症,梔子配豆豉有透發作用,連翹配銀花既有透發作用也有解毒作用,梔子有滑泄之弊連翹則無比弊。大黃治療范圍可與黃連比擬,但一則通腑行一則厚腸胃,大黃還有化瘀作用。
善握攻補兩法
金氏對適當擇用攻補兩法很有心得,認為「攻」要選擇最有利時機,在病邪還在萌芽狀態輕而易舉,當邪勢盛大就不能硬拼,硬拼只會傷正氣達不到祛邪目的,需等到正氣已具備充足的抗邪能力始可攻之。還認為攻法與補法相輔相成,在多數情況下或相兼並用或先後分別使用。認為病邪初襲可汗則汗,如早用寒涼看似直接清熱消炎,實則葯過病所每多淹延時日;氣熱爍津,過早用滋陰,看似扶正實則反致滋膩留邪。
金壽山著作
重視保護陽氣
金氏認為無論健康人還是有慢性病的人都要刻刻注意保護陽氣,主要在於「動」而不在吃補葯。至於用葯保護陽氣須在有病時用之,治療重危病症就應該首先考慮保護陽氣。在用葯方面認為有升陽、溫陽、通陽、養陰、潛陽之別。認為升陽葯應該與補脾胃葯結合起來運用,單用升陽不補脾胃便是無根之升,只能外散而不能升陽。金氏在臨床上曾用升陽散火湯加減治療乾燥綜合征獲得良效,常用益氣聰明湯加減治療眩暈等病症獲滿意療效。認為溫陽主要用於回陽救逆,非參、附、姜、草莫屬,通陽與溫陽既有聯系又有區別,通陽葯多少帶點溫性,但目的不是「溫」而是「通」,作用一是通心陽二是化痰飲三是利小便,溫陽用附為主,通陽則用桂。認為養陽用於虛勞,慢性病見陽虛之證不能長期把桂附等葯當作補葯,養陽之葯宜柔如蓯蓉、枸杞子、覆盆子、菟絲子、仙茅、仙靈脾、巴戟天等。還認為血肉有情之品如龜版、鹿茸、鹿角膠、河車、坎(無灬)qi,既可填精亦能養陽。認為潛陽針對亢陽無制用金石介類重鎮之品,也可與升陽葯同用,一方面升其清陽一方面潛其邪陽,可以並行不悖。
細別治肺八法
金氏認為治肺有宣肺、肅肺、清肺、瀉肺、溫肺、潤肺、補肺、斂肺八法。前四法屬於祛邪,溫肺、潤肺有祛邪一面又有扶正一面,補肺、斂肺屬扶正,臨床上對各法既強調細於區別又重視數法合用。認為宣肺是宣通肺氣之fen郁,宣者布也散也,麻黃為宣肺之代表葯。肅是清除的意思,肅肺不就是降氣,在於肅清痰火水飲。先宣肺後肅肺是先表後里之大法,宣肅並行則屬表裡雙解。又認為化水飲葯物多溫性屬溫肺,肅肺葯多平和,甚至偏涼,如枇杷葉、馬兜鈴、紫菀、款冬花、百部等即是。認為清肺屬清法范疇,常用葯有桑葉、石膏、茅根、竹茹、魚腥草、野蕎麥根、黃芩等。瀉肺是瀉肺中痰火和水濕,與肅肺有輕重緩急之別,葯性峻猛,葶藶子為代表葯。溫肺是溫化肺中寒飲之法,甘草乾薑湯、小青龍湯等屬溫肺范疇。潤肺,針對肺燥,代表方是沙參麥冬湯、清燥救肺湯,潤肺葯有川貝母、瓜蔞、知母、蘆根、天花粉、阿膠、沙參、西洋參、麥冬、石斛、玉竹等。認為補肺主要指補肺氣,於一般補氣葯中擇其溫而不燥者,如人參、黃芪、甘草等即是。斂肺在於收斂肺氣之耗散,如五味子等,斂肺葯必須與補肺葯同用。
㈡ 升陽散火湯的趣味記憶
胡風人生,割兩把草,燒兩把火。(胡-柴胡、風-防風、人-人參、生-升麻、割-葛根、兩把草-生炙甘草、燒-白芍、兩把火-羌活獨活)
升陽散火湯
葯物組成
柴胡(去蘆)2錢,連翹2錢,僵蠶(薑汁炒)2錢,防風(去蘆)2錢,桔梗3錢,鼠粘子3錢,蟬蛻7隻(去頭翅足),山豆根1錢,射干1錢,薄荷1錢,荊芥1錢,人中黃1錢,皂角刺3針(煨)。
處方來源
《白喉全生集》。
方劑主治:白喉初起,熱邪尚在表,白見於外關,或薄或小,淡紅微腫,略痛,聲音響亮,牙關飲食稍礙,口乾,頭悶目脹,舌苔與小便微黃。
㈢ 人參健脾丸是升陽散火嗎
你好,升陽散成分柴胡、升麻、葛根、羌活、防風、獨活、炙甘草、生甘草、人參、白芍,建議最好結合醫生用葯的,注意休息。
㈣ 中醫如何瀉火
說的都很明白啊!~
1.黃連解毒湯
黃連解毒湯四味 黃柏黃芩梔子備
躁狂大熱嘔不眠 吐衄斑黃均可使
若雲三黃石膏湯 再加麻黃及淡黃
此為傷寒溫毒盛 三焦表裡相兼治
梔子金花加大黃 潤腸瀉熱真堪倚
2.附子瀉心湯
附子瀉心用三黃 寒加熱葯以維陽
痞乃熱邪寒葯治 惡寒加附治相當
大黃附子湯同意 溫葯下之妙異常
3.半夏瀉心湯
半夏瀉心黃連芩 乾薑甘草與人參
大棗和之治虛痞 法在降陽而和陽
4.白虎湯
白虎湯用石膏偎 知母甘草粳米陪
亦有加入人參者 躁煩熱渴舌生苔
5.竹葉石膏湯
竹葉石膏湯人參 麥冬半夏竹葉靈
甘草生薑兼粳米 暑煩熱渴脈虛尋
6.升陽散火湯
升陽散火葛升麻 羌獨防風參芍儕
生炙二草加姜棗 陽經火郁發之佳
7.涼膈散
涼膈硝黃梔子翹 黃芩甘草薄荷饒
竹葉蜜煎療膈上 中焦燥實服之消
8.清心蓮子飲
清心蓮子石蓮參 地骨柴胡亦茯苓
芪草麥冬車前子 躁煩消渴及崩淋
9.甘露飲
甘露兩地與茵陳 芩枳枇杷石斛倫
甘草二冬平胃熱 桂苓犀我可加均
10.清胃散
清胃散用升麻連 當歸生地牡丹全
或益石膏平胃熱 口瘡吐衄及牙宣
11.瀉黃散
瀉黃甘草與防風 石膏梔子藿香充
炒香蜜酒調和服 胃熱口瘡並見功
12.錢乙瀉黃散
錢乙瀉黃升防芷 芩夏石斛同甘枳
亦治胃熱及口瘡 火郁發之斯為美
13.瀉白散
瀉白桑皮地骨皮 甘草粳米四般宜
參茯知芩皆可入 肺炎喘嗽此方施
14.瀉青丸
瀉青丸用龍膽梔 下行瀉火大黃資
羌防升上芎歸潤 火郁肝經用此宜
15.龍膽瀉肝湯
龍膽瀉肝梔芩柴 生地車前澤瀉偕
木通甘草當歸合 肝經濕熱力能排
16.當歸龍薈丸
當歸龍薈用四黃 龍膽蘆薈木麝香
黑梔青黛姜湯下 一切肝火盡能攘
17.左金丸
左金茱連六一丸 肝經炎郁吐吞酸
再加芍葯名戊已 熱瀉熱痢服之安
連附六一治胃痛 寒因熱用理一般
18.導赤散
導赤生地與木通 草梢竹葉四般攻
口糜淋痛小腸火 引熱同歸小便中
19.清骨散
清骨散用銀柴胡 胡連秦艽鱉甲符
地骨青藁知母草 骨蒸勞熱保無虞
20.普濟消毒飲
普濟消毒芩連鼠 玄參甘桔板藍根
升柴馬勃連翹陳 僵蠶薄荷為末咀
或加人參及大黃 大頭天行力能御
21.清震湯
清震湯治雷頭風 升麻蒼術兩般充
荷葉一枚升胃氣 邪從上散不傳中
22.桔梗湯
桔梗湯中用防已 桑皮貝母瓜蔞子
甘枳當歸薏杏仁 黃芪百合姜煎此
肺癰吐膿或咽干 便秘大黃可加使
23.清咽太平丸
清咽太平薄荷芎 柿霜甘桔及防風
犀角蜜丸治膈熱 早間咯血頰常紅
24.消斑青黛飲
消斑青黛梔連犀 知母玄參生地齊
石膏柴胡人參草 便實參去大黃躋
姜棗煎加一匙醋 陽邪里實此方稽
25.辛夷散
辛夷散里藁防風 白芷升麻與木通
芎細甘草茶調服 鼻生息肉此方攻
26.蒼耳散
蒼耳散中用薄荷 辛荑白芷四般和
蔥茶調服疏肝肺 清升濁降鼻淵瘥
27.妙香散
妙散山葯與參芪 甘桔二茯遠志隨
少佐辰砂木香麝 悸悸郁結夢中遺
增輯
1.紫雪散
紫雪犀羚牛朴硝 硝磁寒水滑和膏
丁沉木麝升玄草 更用赤金法亦超
2.至寶丹
至寶硃砂麝息香 雄黃犀角與牛黃
金銀二箔兼龍腦 琥珀還同玳瑁良
3.萬氏牛黃丸
萬氏牛黃丸最精 芩連梔子郁砂並
或加雄角珠冰麝 退熱清心力更宏
4.玉女煎
玉女煎中地膝兼 石膏知母麥冬全
陰虛胃火牙疼效 去膝地生溫熱痊
5.清瘟敗毒散
清瘟敗毒地連芩 丹石梔甘竹葉尋
犀角玄翹知芍桔 瘟邪瀉毒亦滋陰
6.化斑湯
化斑湯用石膏元 粳米甘犀知母存
或入銀丹大青地 溫邪斑毒治神昏
7.神犀丹
神犀丹內用犀芩 元參菖蒲生地群
豉粉銀翹藍紫草 溫邪暑疫有奇勛
8.青蒿鱉甲湯
青蒿鱉甲知地丹 陰分伏熱此方攀
夜熱早涼無汗者 從里達表服之安
㈤ 方劑學怎麼記才混淆不了
1.麻黃湯: 麻黃湯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發熱惡寒頭項痛, 傷寒服此汗淋漓。 2.大青龍湯: 大青龍用桂麻黃,杏草石膏姜棗藏,太陽無汗兼煩躁,熱清表解此為良。 3.加味羌活湯: 九味羌活用防風,細辛蒼芷與川芎,黃芩生地姜蔥草,加減臨時在變通。 4.桂枝湯: 桂枝湯治太陽風,芍葯甘草姜棗同,桂麻相合名各半,太陽如瘧此為功。 5.蔥豉湯: 蔥豉湯原助汗方,同煎蔥豉代麻黃,莫雲二味皆平易,升散通陽效力彰。 6.麻黃附子細辛湯: 麻黃附子細辛湯,發表溫經兩法彰,若非表裡相兼治,少陰反熱皆能康。 7.十神湯: 十神湯里葛升麻,陳草芎蘇白芷加,麻黃赤芍兼香附,時行感冒效堪誇。 8.葛根湯: 葛根湯內麻黃襄,二味加入桂枝湯,輕可去濕因無汗,有汗加葛無麻黃。 9.金沸草散: 金沸草散疏風寒,前胡荊芥細辛甘,半夏茯苓生薑棗,頭昏咳嗽屬外感。 10.華蓋散: 華蓋麻黃杏橘紅,桑皮苓草紫蘇共,三拗只用麻杏甘,表散風寒力最雄。 11.蒼耳散: 蒼耳散專治鼻淵,白芷辛夷薄荷添,研末蔥茶湯送下,升清達竅病能安。 12.麻杏石甘湯: 傷寒麻杏石甘湯,四葯組成法度良,辛涼疏泄能清肺,定喘除煩效力彰。 13.銀翹散: 銀翹散主上焦痾,竹葉荊牛豉薄荷,甘桔蘆根涼解法,輕宣溫熱煮無過。 14.桑菊飲: 桑菊飲中桔梗翹,杏仁甘草薄荷饒,蘆根為飲輕清劑,熱盛陽明入母膏。 15.柴葛解肌湯: 節奄柴葛解肌湯,邪在三陽熱勢張,芩芍桔甘羌活芷,石膏大棗與生薑。 16.宣毒發表湯: 疹伏宣毒發表湯,升葛前桔枳荊防,薄通翹蒡淡竹草,引加芫綏水煎嘗。 17.蔥豉桔梗湯: 蔥豉桔梗俞氏方,翹竹梔薄草同商,此是辛涼發汗法,風熱感冒服之良。 18.加減葳蕤湯: 加減葳蕤用白薇,豆豉生蔥桔梗隨,草棗薄荷八味共,滋陰發汗最相宜。 19.再造散: 再造散用參芪甘,桂附羌防芎芍參,細辛煨姜加大棗,陽虛無汗法當諳。 20.人參敗毒散: 人參敗毒草苓芎,羌獨柴前枳桔同,瘟疫傷寒噤口痢,祛邪扶正有奇功。 21.參蘇飲: 參蘇飲內用陳皮,枳殼前胡半夏宜,干葛木香甘桔茯,氣虛外感此方施。 22.蔥白七味飲: 外台蔥白七味飲,新豉生薑干葛根,麥冬生地干楊水,血虛外感此方珍。 23.香蘇散: 香蘇散內用陳皮,香附紫蘇二兼隨,甘草合中兼補正,風寒氣滯此方宜。 24.小青龍湯: 小青龍湯最有功,風寒束表飲停胸,細辛半夏甘和味,薑桂麻黃芍葯同。 25.升麻葛根湯: 董氏升麻葛根湯,芍葯更加甘草襄,麻疹初期出不透,解肌透疹效彰彰。 26.竹葉柳蒡湯: 竹葉柳蒡干葛知,蟬衣荊芥薄荷司,石膏粳米參甘麥,初起風痧此可施。 27.神術散: 神術散用甘草蒼,細辛藁本芎芷羌,各走一經祛風濕, 風寒泄瀉總堪嘗,太無神術即平胃,加入菖蒲與藿香, 海藏神術蒼防草,太陽無汗代麻黃,若以白術易蒼術, 太陽有汗此方良。 28.麻黃人參芍葯湯: 麻黃人參芍葯湯,桂枝五味麥冬襄,歸芪甘草汗兼補,虛人外感服之康。 29.神白散: 神術散用白芷草,姜蔥淡豉合煎好,備急單煎蔥白豉,風寒初起均能療。30.大承氣湯: 大承氣內用芒硝,枳實大黃厚朴饒,救陰瀉熱功偏長,急下陽明有數條。 31.小承氣湯: 小承氣湯朴實黃,譫狂痞硬上焦強,益以羌活名三化,中風閉實可消詳。 32.調胃承氣湯: 調胃承氣硝黃草,甘緩微和將胃保,不用朴實傷上焦,中焦燥實服之好。 33.木香檳榔丸: 木香檳榔青陳皮,枳柏黃連莪術隨,大黃黑丑兼香附, 滴水為丸量服之,一切實積能推當,瀉痢食瘧用咸宜。 34.大陷胸湯: 大陷胸湯治結胸,心間硬痛便難通,傷寒下早邪傳里,大黃芒硝甘遂從。 35.十棗湯: 十棗湯攻水結邪,縱橫上下證多乖,遂戟芫花肥紅棗,審病投方事必諧。 36.大黃附子湯: 大黃附子仲師方,脅下寒凝痛莫當,共和細辛三種草,功專溫下妙非常。 37.溫脾湯: 溫脾附子與乾薑,甘草人參及大黃,寒熱並行治寒積,溫通並用妙非常。 38.麻子仁丸: 丸名麻子治脾約,枳朴大黃麻杏芍,土燥津亡便難出,通幽養陰蜜丸嚼。 39.三物備急丸: 三物備急丸最猛,大黃巴豆乾薑勇,食停腸胃脹難消,冷熱諸邪此方統。 40.濟川煎: 煎川歸膝肉蓯蓉,澤瀉升麻枳殼從,便結病虛難下奪,用通與補法堪宗。 41.黃龍湯: 黃龍湯即大承氣,加入參歸甘桔比,姜棗共煎十味同,攻補兼施兩法俱。 42.增液承氣湯: 增液承氣參地冬,硝黃加入五般同,熱結津虧大便秘,煎飲能收潤下功。 43.承氣養榮湯: 承氣養榮用地黃,枳朴大黃知芍當,腸燥津枯大便秘,增水行舟功最強。 44.外導法: 蜜煎導法通大便,或將膽汁灌肛中,不欲苦寒傷胃府,陽明無熱勿輕攻。 45.舟車丸: 舟車牽牛及大黃,遂戟芫花又木香,青皮更與橘皮入,燥實陽水卻相當。
和解劑
46.小柴胡湯: 小柴胡湯和解共,半夏人參甘草從,更用黃芩加姜棗,少陽百病此為宗。 47.蒿芩清膽湯: 蒿芩清膽枳竹茹,苓夏陳皮碧玉屬,少陽熱重寒輕症,胸痞嘔惡總能除。 48.四逆散: 四逆散里柴胡俱,芍葯枳實甘草齊,此是陽邪成厥逆,平陽回逆此方需。 49.逍遙散: 逍遙散用當歸芍,柴苓術草加姜薄,散熱除蒸功最奇,調經八味丹梔著。 50.痛瀉要方: 痛瀉要方陳皮芍,防風白術煎丸酌,補土瀉木理肝脾,若作食傷醫便錯。 51.達原飲: 達原飲用朴檳芩,白芍知甘草果仁,邪伏膜原瘟疫發,疏邪宣壅急先行。 52.清脾飲: 清脾飲用清朴柴,苓夏甘芩白術偕,更加草果煎姜用,熱多腸瘧此方來。 53.截瘧七寶飲: 截瘧七寶草果仁,常山檳朴甘青陳,瘧發頻頻尤不止,正氣未虛此方神。 54.何人飲: 何人景岳出新方,久瘧雙虛法最良,配入歸陳調氣血,更須煨熟好生薑。 55.黃連湯: 黃連湯內用乾薑,半夏人參甘草藏,更用桂枝兼大棗,寒熱平調嘔痛忘。 56.黃芩湯: 黃芩湯用甘芍並,二陽合利棗加烹,此方遂為治痢祖,後人加味或更名, 再加生薑與半夏,前症兼嘔此能平,單用芍葯與甘草,散逆止痛能和營。 57.六和湯: 六和藿朴杏砂呈,半夏木瓜赤茯苓,術參扁豆同甘草, 姜棗煎之六氣平,或益香薷或蘇葉,傷寒傷暑用須明。 58.奔豚湯: 奔豚湯治腎中邪,氣上沖胸腹痛佳,芩芍芎歸甘草半,生薑干葛李根加。
表裡雙解劑
59.厚朴七物湯: 厚朴七物是復方,桂甘枳朴棗黃姜,腹滿發熱脈浮數,表裡交攻此法良。 60.大柴胡湯: 大柴胡湯用大黃,枳實芩夏白芍將,煎加姜棗表裡治,妙法內攻並外攘。 61.防風通聖丸: 防風通聖大黃硝,荊芥麻黃梔芍翹,甘桔芎歸膏滑石, 薄荷芩術力偏饒,表裡交攻陽熱盛,外科瘍毒總能消。 62.水解散: 延年水解桂麻黃,黃芩芍草大黃襄,發表清中兼解毒,天行瘟疫可煎嘗。 63.葛根芩連湯: 葛根黃芩黃連湯,甘草四般治二陽,解表清里兼和胃,喘汗自利保安康。 64.三黃石膏湯: 三黃石膏芩柏連,梔子麻黃豆豉全,姜棗細茶煎熱服,表裡三焦熱盛宣。 65.涼膈散: 涼膈硝黃梔子翹,黃芩甘草薄荷饒,竹葉蜜煎療膈上,中焦燥實服之好。 66.五積散: 五積散治五般積,麻黃蒼芷芍歸芎,枳桔桂姜甘茯朴,陳皮半夏加姜蔥。 67.茵陳丸: 茵陳丸用大黃硝,鱉甲常山巴豆邀,杏仁梔豉蜜丸服, 汗吐下兼三法超,時氣毒癘及瘧痢,一丸兩服量病調。
清熱劑
68.白虎湯: 白虎湯用石膏君,知甘粳米四般存,熱盛津傷宜急服,氣虛尚可加人參。 69.竹葉石膏湯: 竹葉石膏湯人參,麥冬半夏竹葉靈,甘草粳米煎成劑,暑煩熱渴脈虛尋。 70.升陽散火湯: 升陽散火葛升柴,羌獨防風參芍儕,生炙二草加姜棗,陽經火郁發之佳。 71.清心蓮子飲: 清心蓮子石蓮參,地骨柴胡赤茯苓,芪草麥冬車前子,躁煩消渴及崩淋。 72.清震湯: 清震湯治雷頭風,升麻蒼術兩般充,荷葉一枚升胃氣,邪從上散不傳中。 清咽太平薄荷芎,柿霜甘桔及防風,犀角蜜丸治膈熱,早間咯血頰常紅。 73.消斑青黛飲: 消斑青黛梔連犀,知母玄參生地齊,石膏柴胡人參草, 便實參去大黃躋,姜棗煎加一匙醋,陽邪里實此方稽。 74.辛夷散: 辛夷散里藁防風,白芷升麻與木通,芎細甘草茶調服,鼻生息肉此方攻。 75.梔子豉湯: 梔豉湯治陽明表,虛煩懊憹此方好,前症兼嘔加生薑,若然少氣加甘草,又有梔子朴實湯,下後心煩腹滿飽,枳實梔豉勞復宜,食復再加大黃討。 76.清榮湯: 清榮湯是鞠通方,暑入心包榮血傷,犀角丹元連地麥,銀翹竹葉卷心藏。 77.犀角地黃湯: 犀角地黃芍葯丹,血升胃熱火邪干,斑黃陽毒皆堪治,或益柴芩總伐肝。 78.清瘟敗毒飲: 清瘟敗毒地連芩,丹石梔甘竹葉尋,犀角玄翹知芍桔,清邪瀉毒亦滋陰。 79.黃連解毒湯: 黃連解毒湯四味,黃柏黃芩梔子備,躁狂大熱嘔不眠,吐衄斑黃均可貴。 80.神犀丹: 神犀丹內用犀君,金汁參蒲芩地群,豉粉銀翹蘭紫草,溫邪暑疫有奇勛。 81.普濟消毒飲: 普濟消毒芩連鼠,玄參甘桔蘭根煮,升柴馬勃連翹陳, 僵蠶薄荷為末服,或加人參及大黃,大頭天行效力普。 82.瀉心湯: 瀉心湯 是仲師方,並用芩連及大黃,熱迫血行成吐衄,火平血靜自安康。 83.導赤散: 導赤生地與木通,草梢竹葉四般攻,口糜淋痛小腸火,引熱同歸小便中。 84.龍膽瀉肝湯: 龍膽瀉肝梔芩柴,生地車前澤瀉偕,木通甘草當歸合,肝經濕熱力能排。 85.當歸蘆薈丸: 當歸蘆薈木射香,黃柏芩連及大黃,梔子青黛龍膽草,肝經實火盡能攘。 86.左金丸: 左金茱連六一丸,肝經大郁吐吞酸,再加芍葯名戊已, 熱邪瀉痢服之安,連附六一治胃痛,寒因熱用理宜參。 87.瀉黃散: 瀉黃甘草與防風,石膏梔子藿香充,炒香蜜酒調合服,胃熱口瘡並見功。 88.清胃散: 清胃散用升麻連,當歸生地牡丹全,或益石膏平胃熱,口瘡吐衄及牙宣。 89.甘露飲: 甘露二冬二地均,芩枇只斛與茵陳,合和甘草平胃熱,口爛齦糜吐衄珍。 90.瀉白散: 瀉白方醫肺火蒸,桑皮地骨降而清,更須甘草和粳米,培土生金妙如神。 91.黃芩湯: 黃芩湯中用甘草,並添芍葯與大棗,此方遂為治痢祖,溫病氣分用之好。 92.白頭翁湯: 白頭翁湯治熱痢,黃連黃柏秦皮比,性寒味苦入下焦,堅陰止痢稱良劑。 93.秦艽鱉甲湯: 秦艽鱉甲治風癆,地骨柴胡更有蒿,當歸知母烏梅合,止嗽除蒸斂汗高。 94.芍葯湯: 初痢多宗芍葯湯,芩連檳草桂歸香,痢下赤白便膿血,病勢不減加大黃。 95.清咽利膈湯: 清咽利膈咽痛消,清熱疏風蒡連翹,荊防梔桔玄參草,銀花芩薄大黃硝。 96.總方六味丸: 總方六味治喉咽,荊防薄桔草僵蠶,或加射干大力子,外感風熱銀翹添。 97.養陰清肺湯: 養陰清肺白喉方,玄芍參甘麥地黃,貝母丹皮入薄荷,肺陰不足用此湯。 98.玉女煎: 玉女煎中地膝兼,石膏知母麥冬全,陰虛胃火牙疼效,去膝地生溫熱痊。 99.秦艽扶羸丸: 秦艽扶羸鱉甲柴,地骨當歸紫苑皆,半夏人參兼炙草,肺癆蒸嗽服之偕。 100.茵陳蒿湯: 茵陳蒿湯治疸黃,陰陽寒熱細推詳,陽黃梔子大黃入, 陰黃附子與乾薑,亦有不用茵陳者,仲景梔子柏皮湯。 101.當歸拈痛湯: 當歸拈痛羌防升,豬澤茵陳芩葛朋,二術苦參知母草,瘡瘍濕熱服皆應。
溫病方
102.王氏連朴飲: 王氏連朴飲蘆根,梔豉葛芩滑石增,胸痞嘔惡兼口渴,苔黃厚膩壯熱吞。 103.薏苡竹葉散: 薏苡竹葉散蔻仁,滑石連翹通草存,濕留氣分成白 ,淡滲利濕加茯苓。 104.菖蒲鬱金湯: 菖蒲鬱金丹皮妙,竹葉竹瀝滑石要,連翹牛蒡玉樞丹,薑汁菊花梔子效。 105.茯苓皮湯: 茯苓皮湯生苡仁,腹皮通草合豬苓,竹葉二錢水八杯,淡滲利濕小便行。 106.藿朴夏苓湯: 醫原藿朴夏苓湯,杏蔻苡仁豆豉襄,豬苓茯苓兼澤瀉,濕重熱輕用此方。 107.杏仁滑石湯: 杏仁滑石用通草,黃芩黃連鬱金討,橘紅厚朴京半夏,辛開苦泄利三焦。 108.黃芩滑石湯: 黃芩滑石茯苓皮,腹皮白蔻豬苓齊,通草一錢水六杯,濕化熱清此方宜。 109.芳香化濁飲: 雷氏芳香化濁法,藿佩陳朴荷葉納,腹皮半夏七味葯,芳香表裡濕可化。 110.宣透膜原法: 宣透膜原草果姜,檳芩草朴夏藿香。 111.益胃湯: 益胃沙參冰糖進,麥冬生地玉竹存,甘寒生津復胃液,口渴舌紅中焦證。 112.清宮湯: 清宮湯用五般心,邪入包絡此堪清,玄參蓮心鮮竹葉,連翹犀角主宣經, 熱痰竹瀝兼梨汁,蔞殼痰清熱亦清,解毒人中金汁好,銀葛荷葉治神昏。 113.加減銀翹散: 加減銀翹散大青,丹皮竹葉地玄參,蟬蛻牛蒡桔梗草,清絡解肌治風疹。 114.化斑湯: 化斑白虎犀玄參,發斑成片血熱因。 115.宣白承氣湯: 宣白承氣生石膏,大黃蔞殼杏仁敲,除痰瀉熱兼醫喘,黃降辛開力最豪。 116.導赤承氣湯: 導赤承氣湯赤芍,硝黃連柏地參入,溫邪下陷溺來疼,法取養陰通府葯。 117.冬地三黃湯: 冬地三黃芩柏連,玄參甘草共相添,蘆根汁與銀花露,溫病津虧濕熱兼。 118.復脈湯: 復脈湯中加減何,炙甘生地麥冬多,阿膠白芍胡麻仁,甘潤存津虛熱瘥。 如去麻仁加龍牡,湯名救逆起沉痾,新加復脈添三甲,龜鱉潛陽牡蠣和。 119.黃連阿膠雞子湯: 黃連阿膠雞子湯,白芍黃芩共合方,滋液熄風尤瀉熱,朝涼夜熱服之康。 120.大定風珠: 大定風珠龜蠣鱉,阿膠雞子芍宜白,地冬炙草味麻仁,法取酸甘咸救逆。 121.小定風珠: 小定風珠雞子黃,阿膠淡菜龜板嘗,再加童便合方中,止呃除煩又潛陽。 122.豬膚湯: 豬膚湯煮一斤膚,粉蜜調熬近似糊,下利咽痛虛熱逼,陰虛陽亢服之舒。 123.苦酒湯: 苦酒湯專入少陰,去黃雞子但留清,生半夏需研為末, 同內殼中鍋內蒸,咽痛有瘡聲不出,辛開苦降效如神。 124.半夏秫米湯: 半夏秫米治失眠,若無秫米苡仁添,如與桂枝湯合用,即名半夏桂枝湯。 125.清暑益氣湯: 清暑益氣參芪草,歸陳麥味青皮好,曲柏葛根蒼白術,升麻澤瀉加姜棗。 126.新加香薷飲: 新加香薷飲堪誇,銀翹厚朴扁豆花,形似暑溫汗不出,須知長夏傷寒家。 127.生脈散: 生脈冬味與人參,補氣生津保肺陰,少氣汗多兼口渴,病危脈絕急煎斟。 128.清絡飲: 清絡飲用荷葉皮,竹絲銀扁翠衣添,暑溫汗後余邪瘧,氣分輕傷病可痊。 129.香薷飲: 三物香薷豆朴先,若雲熱盛益黃連,或加苓草名五物, 更益木瓜六味全,再合參芪陳白術,又名十味內傷痊。 130.六一散: 六一生甘滑石瑩,若兼濕熱此堪清,益元碧玉雞蘇散, 砂黛薄荷加之靈,溫清更有乾薑入,玉泉須與石膏生。 131.桂苓甘露飲: 桂苓甘露散河間,暑濕傷中煩渴連,滑石石膏寒水石,五苓甘草一方煎。 132.三石湯: 三石湯用金汁調,銀通杏竹滑寒膏,三焦暑熱舌黃滑,氣分邪浸此法超。 133.加減清宮湯: 加減清宮治濕溫,銀花犀角連翹心,玄參竹葉赤皮豆,痙厥昏迷亦可吞。 134.銀翹馬勃散: 銀翹馬勃治喉咽,牛蒡攻毒合射干,不痛阻塞加滑石,桔梗葦根妙如仙。 135.三香湯: 三香湯治濕溫方,桔梗蔞皮與降香,香豉鬱金陳枳殼,宣通機竅喜芬芳。 136.茯苓皮湯: 茯苓皮湯有豬苓,竹葉通花薏苡仁,大腹皮兼廣滑石,濕溫竅阻尿難行。 137.三仁湯: 三仁杏蔻薏苡仁,朴夏白通滑竹倫,水用甘瀾揚百遍,濕溫初起法堪遵。 138.新制橘皮竹茹湯: 新制橘皮竹茹湯,再加柿蒂與生薑,陽明濕滯而為噦,法取苦辛通降良。 139.泄熱通陽湯: 泄熱通陽湯橘皮,翹豆卷滑神奇,濕溫譫語苔黃澀,面赤頭昏自汗宜。 140.溫膽加連湯: 溫膽加連湯七般,半苓橘實竹茹甘。 141.開疸湯: 開疸湯中杏苡仁,蠶砂連翹赤豆行,山梔滑夏木防己,肢疼痿黃用最靈。 142.沙參玉竹麥冬湯: 沙參玉竹麥冬湯,扁豆天花甘草桑,法取甘寒清燥氣,如其咳嗽骨皮攘。 143.桑杏湯: 桑杏湯方象貝宜,沙參梔豉與梨皮,燥傷氣分脈數大,但主辛涼病可醫。 144.清燥救肺湯: 清燥救肺參草杷,石膏膠杏麥胡麻,經霜收下冬桑葉, 解郁滋干效堪誇,痰盛瓜蔞尖貝母,血枯生地亦可加。 145.瓊玉膏: 瓊玉膏中生地黃,參苓白蜜煉膏嘗,肺枯乾咳虛勞瘧,金水相滋效倍彰。 146.百合固金湯: 百合固金二地黃,玄參貝母桔甘藏,麥冬芍葯當歸配,喘咳痰紅肺氣傷。 147.五汁飲: 五汁飲用梨皮藕,荸薺葦根搗汁同,或以蔗漿來易藕,甘寒救液著奇功。 148.地黃飲子: 地黃飲子參芪草,二冬二地枇杷討,澤瀉枳殼疏利兼,消渴煩躁此方好。 149.麥門冬湯: 麥門冬湯半夏參,棗甘粳米合煎成,咽喉不利因虛火,養胃除煩逆氣平。 150.甘露消毒丹: 甘露消毒蔻藿香,茵陳滑石木通菖,芩翹貝母射干薄,暑疫濕溫此最良。 151.藿香正氣散: 藿香正氣蘇腹皮,甘桔陳苓術朴具,夏曲白芷加姜棗,感傷嵐瘴並能驅。 152.五加正氣散: 五加正氣脘悶方,藿朴陳苓均需嘗,一加茵腹曲麥杏, 通已苡卷二加良,加杏加滑居三味,四添楂曲草果攘, 五加正氣治便泄,蒼腹谷芽最相當。 153.縮脾飲: 縮脾飲用清暑氣,砂仁草果烏梅暨,甘草葛根扁豆加,吐瀉煩渴溫脾胃,古人治暑多用溫,暑為陰證此所謂,大順杏仁薑桂甘,散寒燥濕斯為貴。
祛風除濕方
154.小續命湯: 小續命湯桂附芎,麻黃參芍杏防風,黃芩防己兼甘草,風中諸經此方通。 155.牽正散: 口眼歪斜牽正散,陽明風中邪干漫,僵蠶白附全蠍投,酒服二錢功可贊。 156.玉真散: 玉真散治破傷風,牙關緊急反張弓,星麻白附羌防芷,外敷內服一方通。 157.川芎茶調散: 川芎茶調散荊防,辛芷薄荷甘草羌,目昏鼻塞風攻上, 正偏頭痛悉能康,方內若加僵蠶菊,菊花茶調用亦臧。 158.活絡丹: 活絡丹中用膽星,二烏乳沒地龍尋,酒丸酒下能通絡,風血痰涎閉在經。 159.獨活寄活湯: 獨活寄生艽防辛,芎歸地芍桂苓均,杜仲牛膝人參草, 冷風頑痹屈能伸。若去寄生加芪續,湯名三痹古方珍。 160.蠲痹湯: 蠲痹湯醫風氣痹,羌防桂芍共黃芪,姜黃姜棗同煎服,體痛肢攣手足靡。 161.三生飲: 三生飲用烏附星,三皆生用木香增,參汁對調宗薜氏,卒中痰迷服此靈。 162.羚羊角散: 羚羊角散杏苡仁,防獨歸陳草茯神,五加酸棗木香入,中風子癇可回春。 163.續斷丸: 肝腎不足續斷丸,羌防地膝加青鹽,苡術加皮瓜萆蔛,風濕肢痛步履難。 164.烏頭湯: 烏頭湯原金匱方,芪草芍葯麻黃攘,病由歷節伸舒痛,除濕行痹更助陽。 165.青空膏: 清空膏法治頭風,偏正頭風火上攻,芎草羌防柴上散,芩連降下用茶沖。 166.當歸四逆湯: 當歸四逆桂芍草,通草細辛共大棗,溫經通脈暢血行,凍瘡腹痛用之好。 167.越婢湯: 越婢湯本風水方,麻石甘棗共生薑,肺脹目突加半夏,惡風腳弱木附襄。 168.麻杏苡甘湯: 麻黃杏苡甘草湯,關節煩疼服之康,功異麻黃加術法,祛風利濕此良方。 169.麻黃加術湯: 金匱麻黃加術湯,麻桂杏甘白術攘,發汗祛濕消水腫,身體疼煩服之康。 170.大秦艽湯: 大秦艽湯羌獨防,芎芷辛芩二地黃,石膏歸芍苓甘術,風邪散見可通嘗。 171.獨活湯: 獨活湯中羌獨防,芎歸辛桂參夏菖,茯神遠志白薇草,瘛瘲昏憒力能匡。 172.順風勻氣散: 順氣勻氣術烏沉,白芷天麻蘇葉參,木瓜甘草青皮合,渦僻偏枯口舌喑。 173.上中下通用痛風方: 黃柏蒼術天南星,桂枝防己及威靈,桃仁紅葯龍膽草, 羌芷川芎神曲停,痛風濕熱與痰血,上中下通用之聽。 174.清空膏: 清空芎草柴芩連,羌防升之入頂巔,為末茶調如膏服,正偏頭痛一時蠲。 175.人參荊芥散: 人參荊芥散熟地,防風柴枳芎歸比,酸棗鱉羚桂術甘,血風勞作風虛治。 176.資壽解語湯: 資壽解語湯用羌,專需竹葉佐生薑,防風桂附羚羊角,酸棗麻甘十味詳。 177.馬膏生桑桂酒方: 馬膏生桑桂酒方,馬項油脂白酒襄,再以桑灰桂枝和,歪斜口眼中風良。
養陰安神方
178.鎮肝熄風湯: 鎮肝熄風芍天冬,牛膝麥芽赭石同,玄楝龜茵龍牡草,肝風內動有奇功。 179.羚羊鉤藤湯: 俞氏羚羊鉤藤湯,桑菊茯神鮮地黃,貝草竹茹同芍葯,肝風內動急煎嘗。 180.阿膠雞子黃湯: 阿膠雞子黃湯好,地芍鉤藤牡炙草,石決茯神絡石藤,陰虛風動此方保。 181.地黃飲子: 地黃飲子山茱斛,麥味菖蒲遠志茯,蓯蓉桂附巴戟天, 省入薄荷姜棗服,喑厥風靡能治之,火歸水中水生木。 182.大補陰丸: 大補陰丸治水方,火炎勞熱致虛羸,地黃龜板兼知柏,豬脊脂膏蜜和為。 183.滋腎通關丸: 滋腎通關桂柏知,溺癃不渴下焦醫,大補陰丸除肉桂,地龜豬髓合之宜。 184.硃砂安神丸: 東垣硃砂安神丸,地草歸連葯五般,煩亂懊憹神不靜,怔忡不寐悉能安。 185.酸棗仁湯: 酸棗二升先煮湯,茯知二兩佐之良,芎甘各一相調劑,服後安然入睡鄉。 186.歸脾湯: 歸脾湯用術參芪,歸草茯神遠志宜,酸棗木香龍眼肉,煎加姜棗益心脾。 187.天王補心丹: 天王補心柏子仁,二冬歸地與三參,桔苓遠志硃砂蜜,棗味酸收血自生。 188.一貫煎: 一貫煎中生地黃,沙參杞子麥冬攘,當歸川楝水煎服,肝腎陰虛此最良。 189.六味地黃丸: 六味地黃益腎肝,薯茱丹澤地苓丸,更加梔柏成八味,陰虛火旺可煎餐。 190.河車大造丸: 扶壽河車大造丸,二冬參地龜板全,砂仁苓膝杜仲柏,虛煩勞嗽能延年。 191.滋燥養營湯: 滋燥養榮兩地黃,芩甘歸芍及艽防,爪枯膚燥兼風秘,火燥金傷血液傷。 192.活血潤燥生津飲: 活血潤燥生津飲,二冬熟地兼瓜蔞,桃仁紅花及歸芍,利便通幽善澤枯。 193.韭汁牛乳飲: 韭汁牛乳反胃滋,養營散瘀潤腸奇,五汁安中姜梨藕,三般加入用隨宜。 194.白茯苓丸: 白茯苓丸治腎消,花粉黃連萆蔛調,二參熟地覆盆子,石斛蛇床螕胵要。
芳香開竅方
195.安宮牛黃丸: 安宮犀角與牛黃,雄冰芩連梔射香,鬱金朱箔珍珠入,開竅清心效擅長。 196.至寶丹: 至寶硃砂射息香,雄黃犀角與牛黃,金銀二箔兼龍腦,琥珀還同玳瑁良。 197.紫雪丹: 紫雪犀羚朱朴硝,硝磁寒水滑和膏,丁沉木射升玄草,更用赤金法亦超。 198.小兒回春丹: 回春丹里二連並,礞石珠黃菖半星,貝母辰砂天竺射, 小兒驚搐賴此平。 199.紫金錠: 紫金錠用射朱雄,慈戟千金五倍同,太乙玉樞名又別,祛痰逐穢治驚風。 200.蘇合香丸: 蘇合香丸射息香,木丁熏陸蓽檀香,犀冰白術沉訶附,衣用硃砂中惡嘗。
㈥ 補,和,攻,散,寒,熱,固,因什麼意思
補方之制,補其虛也。凡氣虛者,宜補其上,人參、黃 等是也。精虛者,宜補其下,地黃、枸杞等是也。
陽虛多寒,補而兼暖,附、桂、乾薑之屬。陰虛多熱,補而兼清,天、麥門冬、芍葯、生地之屬。有氣因精而虛,當補精化氣,而辛燥之品非所宜。精因氣而虛,當補氣以生精,而清涼之類萬毋用。又有陽失陰離、水衰火泛,須互相調燮。故善補陽者,必於陽中求陰,陽得陰助則生化無窮。善補陰者,必於陰中求陽,陰得陽升而泉源不竭。總而言之,以精氣分陰陽,則陰陽不可離,以寒熱分陰陽,則陰陽不容紊。知緩知急,知趨知避,則不惟用補,而八方之制皆可得而貫通矣。
和方之制,和其不和者也。蓋病兼虛者,補而和,兼滯者行而和,兼寒者溫和,兼熱者涼和。和之為義大矣,大難詳說,略指其當和與否。如陰虛於下,腰酸目暗,和以滋益,忌四苓、通草、石斛諸湯而滲。陰虛於上,目赤乾咳,和以清潤,忌半夏、蒼術、細辛等物而燥。陽虛於上,瞼浮膈飽,和以補,枳殼、濃朴、木香、檳榔禁用。陽虛於下,精奪視惑,和以固,黃柏、知母、梔仁、澤瀉勿投。大便常泄意,水谷混融,以牛膝、車前、木通、牽牛載利載滑,謬矣,當和以微熱。表邪雖解,謂汗過陽衰,以五味子、酸棗仁、黃 、白術且斂且收,早矣,當和以緩散。氣結實而迷悶,和以膠以膏,及甘膩食饌,恐滯而作痛,經閉久而發熱,和以二冬、二地,或黃芩、黃連,愈凝而不行。諸動者不宜再動,如胞紫睛紅及崩衄,血動也。瞼 弦爛及痰嗽,濕動也。脹滿喘急,氣動也。遺精盜汗,神動也。血動惡辛香,濕動惡寒苦,氣動惡滯膩,神動惡散滑。凡性味之不醇,皆所當慎,其剛暴者盡在不言而喻也。諸靜者不宜再靜,如沉遲濡小,脈靜也。神昏氣怯,陽靜也。肌體清冷,表靜也。口腹畏寒,里靜也。脈靜喜補益,陽靜喜升生,表靜喜溫暖,里靜喜辛熱。凡品性之陰柔,皆所不欲,其苦寒者又在不問可知也。是故陽主動,以動濟動,火上添油,不焦爛乎。陰主靜,以靜益靜,雪上加霜,不戰栗乎。火在上,升而益熾。水在下,降而遂亡矣。已上所論,未必盡皆中節,然大旨悉寓於斯,不能當局主和,何醫之雲。
寒方之制,為除熱也。據古方書,咸謂黃連清心,黃芩清肺,石斛、芍葯清脾,龍膽草清肝,黃柏清腎。今之學人皆從此,是亦膠柱法也。夫寒物均能瀉熱,豈有瀉此而不瀉彼者。但當分其輕清重濁,性力微甚,與陰陽上下之熱,相宜則善矣。如輕清者宜於上,枯芩、石斛、連翹、花粉之屬是也。重濁者宜於下,梔子、黃柏、龍膽草、滑石之屬是也。性力之濃者能清大熱,石膏、黃連、蘆薈、苦參、山豆根之屬。性力之緩者能清微熱,元參、貝母、桔梗、地骨皮之屬。大黃、硝石輩,去實郁之熱。木通、澤瀉等,去癃閉之熱,兼攻而用。二冬、二地、梨漿、藕汁,去陰燥之熱。黃 、白術、人參、炙草,去陽虛之熱,兼補而用。方書之分經投葯,意正在此,然未及發明其旨耳。外如東垣升陽散火,此以表邪生熱者設,不得與於斯論。
熱方之制,為除寒也。寒之為病,有外來,有自生。如風邪犯於肌表,生冷傷於脾胃,陰寒中於臟腑,謂之外來,由來者漸,形見者微。都無所感,莫測其因,謂之自生。高明之士,能以二陽為根本,常憂其衰敗,無妄侵伐,則自來之寒與外來之寒皆在術中。是固有熱方之備,以散兼熱者,散寒邪也,以行兼熱者,行寒滯也。以補兼熱者,補虛寒也。按症選方,間有不相投者,或未知宜忌耳。
如乾薑能溫中,亦能散表,嘔泄無汗者宜之,多汗者忌。肉桂能行血,善達四肢,血滯多痛者宜之,失血者忌。
吳茱萸暖下元,腹痛氣凝者極妙,然莫妙於南沉。肉豆蔻溫脾腎,飧泄滑利者最奇,終不奇於硫磺。胡椒溫胃和中,其類近於蓽茇。丁香止嘔行氣,其暖近乎砂仁。故紙性降善閉,能納氣定喘,止滯濁泄瀉,氣短而怯者忌用。
附子性走不守,能救急回陽,無處不到,非甘與潤劑相濟,太猛。再則氣虛症用香竄,見血症用辛味,皆不利之概也。雖然以熱治寒,陰陽相制,不嫌純一。若真寒者,略涉清涼便覺相妨,且宜急早圖,維以望挽回。必待勢不得已,盡熱投之,恐陰氣直中,元陽潛脫,死灰不可復燃矣。比醫每以假熱為真火,並前論俱不講究,沒字之碑利如匕首,不知殺人多少。
攻方之制,攻其實也。凡攻氣者攻其聚,攻血者攻其瘀,攻積者攻其堅,攻痰者攻其急。火邪正盛,攻之未及,可以再進。攻之果當,不必雜補,蓋雜補便相牽制。再進則火勢乃衰。若病在陽攻陰,在陰攻陽,在表攻里,在腑攻臟,虛則實攻,真作假攻,此自撤藩屏,引賊入寇,謂之妄攻。妄攻者必先脫元,元脫不悟,死無日矣。
是故攻之一字,仁人所深忌,正恐其成之難,而敗之易耳。至如虛中有實,實中有虛,此又當酌其權宜,不在攻上則古。
散方之制,散表邪也。如麻黃、羌活,峻散者也。菊花、紫蘇,平散者也。細辛、桂枝、生薑,溫散者也。防風、荊芥、薄荷,涼散者也。蒼術、獨活能走經,去濕而散。橘紅、前胡能清氣化痰而散。凡邪淺者忌峻,熱多者忌溫,氣弱寒怯者忌涼平。熱渴煩躁,寒熱往來,喜柴胡、甘葛,而嘔吐泄瀉者忌。寒邪在上,宜附子、芎 ,而內熱炎升者忌。如此之類,進退無常,要在運用者轉變入彀耳。若夫以平兼清,自成溫散,以平兼暖,亦可溫經。宜溫者散之以熱,宜涼者散之以寒,當於各陣求之,不可刻舟於此。
固方之制,固其泄也。如久咳為喘,氣泄於上者,宜固肺。久遺成淋,精脫於下者,宜固腎。小水不禁固其膀胱,大便不禁固其腸胃。汗泄不止於皮毛固之,血泄不住於榮衛固之。淚流須固乙癸,眵流須固土金。因寒而泄者以熱固,因熱而泄者以寒固。然虛者可固,實者不可固,久者可固,暴者不可固。當固不固,溪流有時而涸,不當固而固,曲突終始然薪也。故錄固方,以固不固。
因方之制,因其相因為病,而可因葯而治也。如疔疽之毒可拔也,獨不可施之瘡痍。蛇口之患可解也,一定可愈其蜂尾。湯火糜爛肌膚,瘢可沒也,刀槍仍效。木石損傷肌骨,斷可續也,跌打無分。陽明之升麻,未有不走太陽、少陽,少陽之柴胡,未有不入太陽、陽明,觀仲景麻黃湯可得其意。夫麻黃性極峻利,太陽經陰邪在表,寒毒既深,非此不達,設與之治,陽明、少陽亦寒無不散。第恐性力太過,反傷元氣,又不若升麻、柴胡,故復有二方之制。非謂某經必須某葯,萬不可移易者也。由此推之,凡病之相因者皆可相因而葯,此陣之不必有也。
而曰方以立法,法以制宜,無因那得有悟,此陣之不可無也。以不無之方,備必宜有之陣,而治因其所因之病,是病為因,葯宜為因也。因固可自為政殿於八陣,允服輿情。
㈦ 湯頭歌訣
《湯頭歌訣》是清代汪昂撰古代醫方著作。共一卷。刊於1694年。書中選錄中醫常用方劑300餘方,分為補益、發表、攻里、涌吐等20類。以七言歌訣的形式加以歸納和概括。並於每方附有簡要注釋,便於初學習誦,是一部流傳較廣的方劑學著作。
歌訣:
四君子湯中和義參術茯苓甘草比
益以夏陳名六君祛痰補氣陽虛餌
除卻半夏名亦功或加香砂胃寒使
詞解:四君子:古代稱有地位,並具沖和之德的人為君子。本方參、術、苓、草四味葯皆為補氣常用之品,不燥不峻,其性平和,故名為四君子。
(7)升陽散火湯加石斛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清朝康熙三十三年,有位叫汪昂的80歲老中醫,整合古方編著了一本《湯頭歌訣》,影響頗為廣泛。本書選錄名方320條,分為20類,用七言詩體編成歌訣,將每個湯劑的名稱、用葯、適應證、隨證加減等都寫入歌中,內容簡明扼要,音韻工整,一時成為醫界的美談。
「湯頭」是中葯湯劑的俗稱。在中國傳統的中葯方劑中,一副湯劑往往要由多味葯材組成,製法繁瑣,葯材名稱抽象枯燥,不便記憶和掌握;因此,古人便嘗試著將一些傳統的靈驗葯方,改成詩歌,使其具有合轍押韻,朗朗上口的特點。此舉方便了人們的識記,受到廣大學醫者的歡迎。
㈧ 升陽散火湯治痤瘡效果如何
此謂之甘溫除大熱。李東恆補中益氣湯。原名就叫升陽散火益胃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