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葯理研究表明,石斛以清胃熱、生津除煩為主要葯性特點,可養陰生津,清火退熱;可益氣養陰,清熱健脾;可益氣生津,利咽開音,去翳明目;還可滋陰補腎,斂氣安神,對於陰虛型糖尿病、高脂血症、神經衰弱、慢支肺氣腫、放化療後病人表現為口乾口苦、失眠多夢、乾咳氣短有一定的輔助治療功效。
事實上,清熱利陰虛只是對於石斛使用的簡要描述,專家指出,不同品種的石斛功效也有不同。
比如生長於高原地帶的野生石斛如金釵石斛、鐵皮石斛由於地處寒涼,味苦,因此其葯性在石斛之中是比較寒涼的,適宜清虛熱用,鮮品較干品清熱力更強。
又如金釵石斛所含的生物鹼較其他品種的更多、更復雜;鐵皮石斛所含的多糖類成分較多。這兩種特性,可能是它們石斛具有抗衰老、抗腫瘤、提高免疫力等多種功效的葯理基礎。
其他石斛例如廣東石斛、細葉石斛、黃草石斛等品種味甘平,故以養肺胃陰見長。
(1)石斛性味擴展閱讀:
挑選好石斛:
首先,選擇秋後採摘的石斛,質量最好;其次,鐵皮石斛、細莖石斛、小葉石斛等為保存方便,會將之修剪、洗凈後用微火加熱後將之彎曲,加工成耳環狀,稱為耳環石斛、楓斗。一般挑選干品石斛以色金黃或暗黃綠色、莖粗壯而飽滿、質堅實略韌、易折斷、嚼時黏性足甚至如脂膏口感為優質石斛,嚼時渣越少越為上品。其他如小環草等類型的絲藤狀石斛則以外觀金黃色,嚼之味道甘平為佳品。
此外,石斛買回來後,須存放於通風陰涼處,若在潮濕高溫的環境下,很容易發酵變質。
2. 鮮石斛性寒還是性暖
石斛(學名:Dendrobium nobile Lindl),又名萬丈須、吊蘭、林蘭、禁生、金釵花等。石斛含石斛鹼、石斛胺、石斛次鹼、石斛星鹼、石斛因鹼、6-羥石斛星鹼,尚含粘液質、澱粉。細莖石斛含石斛鹼、石斛胺及N-甲基石斛鹼(季銨鹽)。羅河石斛含石斛寧鹼。
3. 石斛的作用
石斛的功效:
益胃生津,滋陰清熱。胃生津,滋陰清熱。用於陰傷津虧,口乾煩渴,食少干嘔,病後虛熱,目暗不明。
石斛的作用:
石斛原植物
1、胃陰虛及熱病傷津證。本品長於滋養胃陰,生津止渴,兼能清胃熱。主治熱病傷津,煩渴、舌乾苔黑之證,常與天花粉、鮮生地、麥冬等品同用,如《時病論》清熱保津法。治胃熱陰虛之胃脘疼痛、牙齦腫痛、口舌生瘡可與生地、麥冬、黃芩等品同用。
2、腎陰虛證。本品又能滋腎陰,兼能降虛火,適用於腎陰虧虛之目暗不明、筋骨痿軟及陰虛火旺,骨蒸勞熱等證。腎陰虧虛,目暗不明者,常與枸杞子、熟地黃、菟絲子等品同用,如石斛夜光丸(《原機啟微》)。腎陰虧虛,筋骨痿軟者,常與熟地、山茱萸、杜仲、牛膝等補肝腎、強筋骨之品同用。腎虛火旺,骨蒸勞熱者,宜與生地黃、枸杞子、黃柏、胡黃連等滋腎陰、退虛熱之品同用。
石斛的食療價值:
蘭科草本植物環草石斛、馬鞭石斛等多種石斛的莖。產於西南和廣東、廣西、安徽等地。多在秋季採收,乾燥切段,或鮮用。
[性能]味甘,性微寒。能養陰清熱,益胃生津。
[參考]含石斛鹼等生物鹼,粘液質、澱粉等。
有一定解熱鎮痛作用;能促進胃液分泌,助消化;有增強新陳代謝、抗衰老等作用。
[用途]用於熱傷津液,低熱煩渴,舌紅少苔;胃陰不足,口渴咽干,嘔逆少食,胃脘隱痛,舌光少苔;腎陰不足,視物昏花。
[用法]一日10~15g,鮮品可用30g。煎湯,泡茶,煎膏滋。
[附方]
1,石斛麥冬茶:石斛、麥冬、谷芽各10g。沸水浸泡,代茶飲。
本方以石斛、麥冬養陰清熱、益胃生津,谷芽消食和中。用於陰虛胃熱,嘔逆少食,咽干口渴,舌光少苔。
2,石斛蔗漿飲:石斛30g,甘蔗500g。石斛煎水取汁;甘蔗去皮,切碎略搗,絞取汁液。兩汁混合。頻頻飲用。
本方以石斛養陰清熱、益胃生津,甘蔗清熱除煩、生津止渴。用於熱傷津液,煩熱口渴,舌紅少苔。
3,石斛杞菊湯:石斛、枸杞子、女貞子各15g,菊花10g。煎湯飲。
本方以石斛、菊花養陰清熱、明目,枸杞子、女貞子補養肝腎。用於肝腎陰虛,目昏眼花,視力減退。
4. 石斛的功效與作用
石斛滋陰清熱,益胃生津,是典型的清熱補陰葯。
其性微寒,性甘淡,用於陰傷津虧,口乾煩渴,食少干嘔,病後虛熱,目暗不明。
滿意請好評!
5. 石斛的功效與作用
1、石斛的功效與作用:
石斛葯用植物,性味甘淡微咸,寒,歸胃、腎,肺經。益胃生津,滋陰清熱。用於陰傷津虧,口乾煩渴,食少干嘔,病後虛熱,目暗不明。
2、生長環境:
石斛喜在溫暖、潮濕、半陰半陽的環境中生長,以年降雨量1000毫米以上、空氣濕度大於80%、 1月平均氣溫高於8℃的亞熱帶深山老林中生長為佳,對土肥要求不甚嚴格,野生多在疏鬆且厚的樹皮或樹幹上生長,有的也生長於石縫中。
3、地理分布:
產安徽南部大別山區(霍山)、台灣、湖北南部(宜昌)、香港、海南(白沙)、廣西西部至東北部(百色、平南、興安、金秀、靖西)、四川南部(長寧、峨眉山、樂山)、貴州西南部至北部(赤水、習水、羅甸、興義、三都)、雲南東南部至西北部、西藏東南部。
6. 石斛的功效與禁忌是什麼
石斛是一種名貴的中草葯。實際上我想提出一個觀點「是葯三分毒」,你吃一種葯,你不可能吃了它就包治百病,它可能對每某種病症有治療效果,但你不能忽視它的副作用,還有它大面積使用了以後是否對人體有幫助還是有害,這些都需要考慮進來。以前為什麼瘧疾變得越來越難治療了呢?就是因為瘧原蟲越來越抗葯物了,專家使用的葯物沒有青蒿素之前都是使用西葯專門使用那一種葯物,然後過了一段時間發現那是一種葯物對瘧疾治療,並沒有起到顯著效果,所以,這其中就涉及到一個問題,如果你吃一種葯,只吃這一種,那麼你將會面臨你體內的細菌或者病毒之類的東西,它會產生這種葯的——抗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