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石菖蒲的葯用與功效
石菖蒲具有開竅醒神、化濕開胃、安神定志的功效。對於出現失眠、健忘、耳鳴、耳聾,都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㈡ 菖蒲的用途與應用
菖蒲作為中葯,有著很好的功用,但是該物種為中國植物圖譜資料庫收錄的有毒植物,其毒性為全株有毒,根莖毒性較大,所以使用要注意。下面我為你介紹的的是菖蒲的用途。
菖蒲葉叢翠綠,端莊秀麗,具有香氣,適宜水景岸邊及水體綠化。也可盆栽觀賞或作布景用。葉、花序還可以作插花材料。可栽於淺水中,或作濕地植物。是水景園中主要的觀葉植物。全株芳香,可作香料或驅蚊蟲;莖、葉可入葯。
根莖供葯用,8~9月採挖根莖,除去莖葉及細根,曬干。
性味:性溫,味辛、苦。
用途:能為辟穢開竅,宣氣逐痰,解毒,殺蟲。治癲狂,驚癇,痰厥昏迷,風寒濕痹,噤口毒痢,外敷癰疽疥癬。開竅,化痰,健胃。用於癲癇、痰熱驚厥、胸腹脹悶、慢性支氣管炎。
化學成分:
含α-、β-細辛醚、順甲基異丁香酚、甲基丁香酚、菖蒲烯二醇(cal-amendiol)、菖蒲螺烯酮(acorenone)、水菖蒲酮(shyobunone)、菖蒲螺酮(acorone)、菖蒲大牯牛兒酮(acoragermacrone)、菖蒲酮(acolamone)、異菖蒲酮(isoacolamone)等。
用量:1~2錢。
1、用於濕溫病而證見發熱、神志模糊或昏迷,煩躁不安、氣粗短促,面紅耳赤、頭昏耳聾,這些情況中醫認為屬於“濕濁蒙蔽清竅”,而菖蒲辛香,能化濁開竅,配鬱金更能加強理氣作用而 宣透濕邪。從現代醫學觀點看,上述症狀是由於腦膜或腦實質受炎症刺激而引起的,可見於“流腦”和“乙腦”。菖蒲和鬱金可能是通過鎮靜作用,配合其他清熱解毒葯,而有助於緩解神昏、煩躁等症狀,方如菖 蒲鬱金湯。
2、用於治療狂躁型精神分裂症,表現痰氣郁結者,配鬱金、白礬等同用,其原理可能仍屬鎮靜,方如白金丸加味,或用石菖蒲6g,糖適量,水煎,每日一劑,分二次服。
3、用於治療聲音嘶啞而見喉炎或聲帶水腫者,常配臘梅花、桔梗、石斛等,方如菖蒲開音湯。
4、用於健胃,治療消化不良,表現有肚腹脹痛,腸鳴多氣(因胃腸內異常發酵所致)。菖蒲能刺激胃液分泌,並對制止胃腸的異常發酵有一定幫助,常配厚朴、陳皮等同用。此外,治療噤口痢,用菖蒲解胸膈之熱閉,開胸進食,也取其健胃理氣作用,配參苓白術散。
5、用於通淋,取其有利尿作用,在治石淋或熱淋的方劑中,可用作輔助。
㈢ 神農本草經之菖蒲用方
《備急千金要方》定志小丸治療心氣不定, 五臟不足, 甚者憂愁悲傷不樂, 忽忽喜忘, 朝差暮劇, 暮差朝發, 狂眩: 菖蒲、遠志各二兩, 茯苓、人參各三兩.上四味末之, 蜜丸, 飲服如梧子大七丸, 日三.
治療好忘: 遠志、人參各四分, 茯苓二兩, 菖蒲一兩.上四味治下篩, 飲服方寸匕, 日三.(《備急千金要方》開心散)
對比前三方,可以鮮明的看到,在唐代的時候用石菖蒲方,已然加入了各種補心氣之葯。
而另一頭,做為祛濁作用的石菖蒲,仍與各種風葯血葯合。
《太平聖惠方》卷七十三
古代劑量
【處方】菖蒲30克 當歸30克(銼,微炒)秦艽15~22克 吳茱萸15克(湯浸七遍,焙乾,微炒)
現代劑量(僅供參考)
【處方】菖蒲30克 當歸30克(銼,微炒)秦艽15~22克 吳茱萸15克(湯浸七遍,焙乾,微炒)
煎服法
【製法】上葯搗粗羅為散。
【用法用量】每服9克,以水200毫升,入蔥白16厘米,煎至120毫升,去滓,空腹時溫服。
治療風冷痹, 身體俱痛: 菖蒲(銼)、生地黃(去土, 切)、枸杞根(去心)各四兩, 烏頭(炮裂, 去皮臍, 銼)二兩, 生商陸根(去土, 切)四兩, 生薑(切薄片)八兩.上六味, 以清酒三升漬一宿, 暴干, 復納酒中, 以酒盡為度, 暴干, 搗篩為細散.每服, 空心溫酒服一錢匕, 日再服.(《聖濟總錄》菖蒲散)。
治療霍亂吐瀉不止: 菖蒲(切焙)、高良姜、青橘皮(去白, 焙)各一兩, 白術、甘草(炙)各半兩.上五味搗為粗末, 每服三錢匕, 以水一盞, 煎十數沸, 傾出, 放溫頓服.(《聖濟總錄》菖蒲飲)。與各種健脾行氣葯。中間還混雜著婦科運用,治療赤白帶下: 石菖蒲、破故紙, 等分.炒為末, 每服二錢, 更以菖蒲浸酒調服, 日一服.(《婦人良方》)。
可以說,這些方中,菖蒲中規中矩的執行著二級功效。除了定志丸之外,很多方已經為世人所遺忘。與定志丸(散)差不多,可圈點的另一個備急千金名方,孔聖枕中丹。孔聖枕中丹(補養之劑)《備急千金要方》卷十四方。總結:補心腎。編號:013,組成:遠志、菖蒲、敗龜板、龍骨。主治:治讀書善忘,久服令人聰明。
此方有丹家之風,現臨床有人使用,方註:龜者介蟲之長,陰物之至靈者也;龍者鱗蟲之長,陽物之至靈者也,借二物之陰陽。以補吾身之陰陽,假二物之靈氣,以助吾心之靈氣者。又人之精與志,皆藏於腎。腎精不足,則志氣衰,不能上通於心,故迷惑善忘也。遠志,苦泄熱而辛散郁--能通腎氣上達於心,強志益智。菖蒲,辛散肝而香舒脾--能開心孔而利九竅,去濕除痰。又龜能補腎,龍能鎮肝,使痰火散而心肝寧,則聰明開而記憶強矣。
後世補葯盛行,呆補,務求名貴虛榮如血氣偏燥之品,脫離道家本旨。 一點草本石菖蒲,估計不入法眼了。再往後,石菖蒲內服除風濕痹祛濁之功臨床少用。慣用菖蒲於增志強記,耳聰目明之功。多配伍補益葯使用。
定志湯
出處
《杏苑生春》卷七
組成
菖蒲、茯神、當歸、橘皮、遠志、人參、甘草
功用:
開竅寧神,寧心安神,益氣補血,行氣降逆
主治:
言語失倫,常常戲笑而不發狂,屬心虛者。
耳聾左慈丸,這個有一個版本,有菖蒲,有一個版本沒有。
人參、遠志、石菖蒲、菟絲子、生地黃、地骨皮、五味子、酸棗仁、當歸、川芎各等分。
製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除百病,日記萬言。主健忘。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心棗湯送下。
摘錄《醫統》卷五十
長春廣嗣丹
【葯物組成】人參(去蘆)1兩,天門冬(去心)1兩,當歸(酒洗)1兩,澤瀉(去毛)1兩,山茱萸(去核)1兩,石菖蒲(炒)1兩,赤石脂1兩,五味子(去梗)1兩,復盆子(去萼)1兩,白茯苓1兩,車前子1兩,廣木香1兩,柏子仁1兩,山葯(薑汁炒)2兩,川巴戟(去心)2兩,川椒(去目與梗,及閉口者,炒出汗)2兩,川牛膝(去蘆,酒洗)2兩,生地黃2兩,熟地黃2兩,地骨皮(去木與土)2兩,杜仲2兩,遠志(去蘆,甘草湯泡,去心)3兩,肉蓯蓉(酒洗,去心膜,曬干)3兩,枸杞子3兩,菟絲子(酒洗,去土,及用酒蒸,搗餅曬干)4兩。
【處方來源】《醫方考》卷六。
【方劑主治】男婦艱嗣,男子勞損羸瘦,中年陽事不舉,精神短少,未至五旬,須發早白,步履艱難。婦人下元虛冷,久不孕育者。
這裡面有一個安神定志丸,以安神定志丸比之孔聖枕中丹,我們能看出一些問題。遠志6克,石菖蒲5克,茯神15,茯苓15克,硃砂2克(沖服),龍齒25克(先煎),黨參9克。主治心膽虛有痰。而後有一些稍微比這個有意思一點的方劑。
滌痰湯
處方南星(姜制.二錢半) 半夏(湯洗七次.二錢半) 枳實(麩炒.二錢) 茯苓(去皮.二錢) 橘紅(一錢半) 石菖蒲(一錢) 人參(一錢) 竹茹(七分) 甘草(半錢)
功能主治治中風痰迷心竅,舌強不能言。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鍾,生薑五片,煎至一鍾。食後服。
地黃飲子,出自《聖濟總錄》
【組成】熟乾地黃焙、巴戟天去心、山茱萸炒、肉蓯蓉酒浸切焙、附子炮裂去皮、臍石斛去根、五味子炒、官桂去粗皮、白茯苓去黑皮各一兩(各30g) 。麥門冬去心、焙遠志去心、菖蒲各半兩(各15g)。
【用法】上為細末,每服三錢(9~15g),水一盞,加生薑三片,大棗二枚,擘破,同煎七分,去滓,食前溫服。現代用法:加姜棗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
【功效】滋腎陰,補腎陽,化痰開竅。
【主治】喑痱。舌強不能言,足廢不能用,口乾不欲飲,足冷麵赤,脈沉細弱。
反正無非如此而已。補中開濁,益元暢心。《道藏》有《菖蒲傳》一卷,開頭即雲,「菖蒲者,水草之精英,神仙之靈葯也。」這些方子其用只能體現十分之六七。同時,斷斷續續有不少本草作者不斷提出,菖蒲單用耗氣血,不宜獨行,配參芪方有功。並有不少作者,把本經之補五臟,改為通五臟,並雲菖蒲之功全在通氣。對其祛濁通神明辟外風所言少。菖蒲之用古風十存六。
甘露消毒丹,飛滑石十五兩,淡黃芩十兩,茵陳十一兩,藿香四兩,連翹四兩,石菖蒲六兩,白蔻仁四兩,薄荷四兩,木通五兩,射干四兩,川貝母五兩。生曬研末,每服三錢,開水調下。或神麵糊丸如彈子大,開水化服亦可。主治濕溫時疫,邪在氣分。症見發熱睏倦,胸悶腹脹,肢酸,咽腫,頤腫口渴,身黃,小便短赤,淋濁,吐瀉,舌苔淡白或膩或干黃者。
連朴飲,《霍亂論》治濕熱蘊服而成霍亂,兼能行氣滌痰。
〖釋名〗因霍亂一病多發於春秋之間,發病急驟,有揮霍撩亂之勢,故命名為霍亂。
〖組成〗制厚朴二錢[6g] 、川連薑汁炒 、石菖蒲、制半夏、各一錢[各3g]、香豉、 焦梔各三錢[各9g] ,蘆根二兩[60g]。
菖蒲鬱金湯,石菖蒲3錢,炒梔子3錢,鮮竹葉3錢,牡丹皮3錢,鬱金2錢,連翹2錢,燈心2錢,木通1錢半,淡竹瀝(沖)5錢,紫金片(沖)5分。功能主治清營透熱。主伏邪風溫,辛涼發汗後,表邪雖解,暫時熱退身涼,而胸腹之熱不除,繼則灼熱自汗,煩躁不寐,神識時昏時清,夜多譫語,脈數舌絳,四肢厥而脈陷,症情較輕者。
此三方之石菖蒲蓋暢元祛濕,開心通神明,轉氣機之用。無此氣機之用,石菖蒲何以排行第一。
還有一個好方,所知人略少,昌陽瀉心湯。清·王孟英《重訂霍亂論》石菖蒲 黃芩酒炒 制半夏各一錢 小川連五六分,薑汁炒 蘇葉三四分 制厚朴八分 鮮竹茹 枇杷葉各二錢 蘆根一兩。天雨水急火煎,徐徐溫服。小便澀者,加紫苑。【主治】治霍亂後,胸前痞塞,湯水礙下,或渴或呃。【方亂選萃】清·王孟英:此瀉心湯證也,何必另立方治。以暑熱穢濁之邪,與傷寒不同,故五瀉心皆有園柄方鑿之格,漫為引用,豈徒無益已哉。茲以菖蒲為君,辛香不燥,一名昌陽者,謂能掃除濁邪,而昌發清陽之氣也。合諸葯以為劑,共奏蠲痰泄熱,展氣通津之績,已歷驗不爽矣(《溫熱經緯》)。近代·何廉臣:此方除痰泄熱,宣氣通津。專治暑穢夾痰,釀成霍亂,胸痞心煩,身患譫語,或渴或呃,或吐酸吐苦,湯下礙下,小便澀秘等症。
我甚是喜歡連朴飲,菖蒲鬱金湯,上中宣等真正讀懂了傷寒的是溫病學家[呲牙][呲牙][呲牙]。讀懂了內經的是李東垣。
石菖蒲3錢,炒梔子3錢,鮮竹葉3錢,牡丹皮3錢,鬱金2錢,連翹2錢,燈心2錢,木通1錢半,淡竹瀝(沖)5錢,紫金片(沖)5分。如是之方,可以仲景比肩,並無遜色。所貴者,調氣機之模版,縱橫得宜。
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懂得了上面這段話,算是懂得了本經石菖蒲重要之真意。關於石菖蒲,還有外治瘡瘍之功。外浴,外塞之用。無不出於此物性。
石菖蒲入心肝二經,有開氣郁、暢心神、蘇昏厥的作用。《重慶堂隨筆》載:「石菖蒲舒心氣,暢心神,怡心情,益心志,妙葯也。」余在臨床上凡遇情志內傷,氣怒成厥之證,常用五磨飲子加石菖蒲,服後可收桴鼓之效。如治張某,女,44歲,因和鄰居吵架,突發昏厥不省人事,四肢僵冷,口噤不吐沫,血壓100/60mmHg,脈細弦。此乃忿怒傷肝,氣機逆亂,上壅心胸,阻塞神明。治以疏肝解郁,行氣宣竅。葯用石菖蒲15g,木香、檀香、檳榔、烏葯、制香附、青皮各10g,沉香3g,服葯5劑病癒,後以逍遙丸調理。
石菖蒲臨床配伍妙用
石菖蒲,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村植物石菖蒲的根莖。其葉辛性溫,入心、肝、脾三經,功能芳香化濕,開竅寧神,豁痰解毒。此葯功效奇異,臨床運用廣泛,不僅用於定志寧神之疾,且有通關復甦的特效。在臨床上凡痰濁蒙蔽心包、風動抽掣、癲癇驚風,諸葯無效者,增用本品,多奏殊功。現將石菖蒲臨床配伍應用,簡介如下。
開氣厥
石菖蒲入心肝二經,有開氣郁、暢心神、蘇昏厥的作用。《重慶堂隨筆》載:「石菖蒲舒心氣,暢心神,怡心情,益心志,妙葯也。」余在臨床上凡遇情志內傷,氣怒成厥之證,常用五磨飲子加石菖蒲,服後可收桴鼓之效。如治張某,女,44歲,因和鄰居吵架,突發昏厥不省人事,四肢僵冷,口噤不吐沫,血壓100/60mmHg,脈細弦。此乃忿怒傷肝,氣機逆亂,上壅心胸,阻塞神明。治以疏肝解郁,行氣宣竅。葯用石菖蒲15g,木香、檀香、檳榔、烏葯、制香附、青皮各10g,沉香3g,服葯5劑病癒,後以逍遙丸調理。
平癲癇
石菖蒲芳香化濕,有宣竅豁痰定癇之效。《本草綱目》謂:「石菖蒲治驚癇。」凡對痰熱郁結的神志痴呆、抽搐吐涎、癲癇驚狂者,用之清心解郁,化痰止搐。余常用石菖蒲配鬱金、生明礬、鉤藤等,治療癇病抽搐,確有著效。如治一孔某,女,27歲,半年前因突受意外驚嚇而致昏厥,手足抽掣,歷時10餘分鍾始蘇,嗣後每隔數日即發作一次,發時昏仆不省人事,口吐白沫,甚則小便失禁,醒後如常人,脈弦滑。病由驚恐傷及肝腎,臟氣不平,而致風動火升,痰目上擾神明,癇疾以作。治以化痰、熄風、定癇。葯用石菖蒲、膽南星、竹瀝、半夏、鬱金、朱茯神各10g,生明礬1g,全蠍10g,服葯18劑,癇病未發。
治乙腦
石菖蒲入心經,功能醒神志,開心竅,為治療熱病神昏的要葯。凡熱郁心包所致的神識昏糊等證候,皆可配伍用之。如《溫病全書》中的菖蒲鬱金湯、《溫熱經緯》中的神犀丹等方劑,均配伍石菖蒲寧心通竅。余在臨床亦常以石菖蒲配膽星、鬱金、竹瀝、連翹、貝母、天竺黃等,用治乙腦邪熱不退,神昏譫語,煩躁不安等症,隨症加減,多能得心應手。如治一鄒某男患兒,7歲,因發熱抽搐,急診入院,經腦脊液等檢查,診斷為流行性乙型腦炎。邀中醫會診,症見高熱抽搐,神識昏迷,面赤氣粗,頭項強直,舌紅苔黃,脈數。此乃暑邪內閉,熱阻心包,肝風內動,急予清熱熄風,醒神開竅。葯用石菖蒲、大青葉、銀花、連翹、鉤藤、菊花、鬱金各10g,全蠍3g,水煎鼻飼,另加安宮牛黃丸,服葯4劑,熱退神清,抽搐已平。
療中風
石菖蒲有滌痰、開竅、醒神之功效。《本經》載:「石菖蒲開心孔,通九竅,出聲音。」凡肝陽化風、痰濁壅阻清竅而引起的中風昏迷、舌強不語者,余每用導痰湯加入石菖蒲,其開竅之力尤著。在古今文獻醫案中,治療中風語言不利,均以石菖蒲配伍。臨床酌加遠志、鬱金、天竺黃,有相得益彰之效。曾治一董某,女,53歲,因高血壓中風昏迷不語,急診入院,西醫給予降壓、輸液等,邀中醫會診,患者口噤牙閉,喉中痰鳴,呼吸氣粗,大便數日未解,苔厚膩黃,脈滑數。血壓170/100mmHg,此乃肝陽暴張,陽亢風動,氣血上逆,痰火壅盛,清竅閉塞,急予滌痰開竅,用石菖蒲15g,鬱金、竹瀝半夏、天竺黃、黃芩、貝母、橘紅、生火黃(後下)、遠志各10g,水煎鼻飼,每次約200ml,日服4次,共服葯2劑,熱退腑通,神志清醒,血壓降至150/90mmHg。
除痹痛
石菖蒲辛溫升散,有祛風除痹、通利關節、緩和拘攣之效,凡對風寒濕邪留滯皮肉筋脈痹痛,臨床用之,殊有佳效。《本草從新》載:「石菖蒲辛苦而溫,芳香而散,祛濕除風,逐痰涓積。」筆者對久病痼疾的患者,常用石菖蒲配伍川芎、桂枝、蠶砂、羌活、秦艽等葯,屢治屢效。曾治一陳某,女,40歲,因勞動汗出當風,致風寒濕邪襲踞,經絡痹阻,周身酸痛,尤以肩、膝關節痛重,晝輕夜重,舌白膩,脈弦緩。治以祛風散寒,化濕、通絡止痛。用石菖蒲12g,桂枝、防風、羌活、獨活、川牛膝、川芎、蠶砂各10g,服葯5劑,痹痛已除。
需要指出的是,本品由於辛溫,故對陰虛血熱者,不宜服用,用量為干品3~10g,鮮品10~15g。石菖蒲屬芳香葯,揮發油系其有效成分,故入煎劑宜後下,注意不宜入煎,以免降低療效。
開竅
通心竅
石菖蒲10g,配伍鬱金10g、葛根20g。
石菖蒲辛溫芳香,善開竅祛痰;鬱金辛苦寒、氣味芳香,善行氣解郁、祛痰止痛、清心;葛根味辛而甘,升發脾胃清氣,擴張血管。三葯共用能宣通心竅,擴張冠脈血管,可治高血壓、冠心病、心絞痛、心律失常及項強、肢體麻木等病症。
例:患者,女,50歲,體胖,患心絞痛多年,此次發病心前區疼痛,伴氣短、痰多,舌紅苔濁膩、脈滑。心電圖示下壁心肌缺血。
㈣ 石斛與石菖蒲的葯用功效區別
石斛的功效:滋養陰津、增強體質、補益脾胃、護肝利膽。主治熱病傷津,虛熱不退,胃陰不足,口乾咽燥、脘痛干嘔、肺燥咳嗽,腰膝酸軟,陰傷目暗。
石菖蒲的功效:化濕開胃,開竅豁痰,醒神益智。治癲癇,痰厥,熱病神昏,健忘,氣閉耳聾,心胸煩悶,胃痛,腹痛,風寒濕痹,癰疽腫毒,跌打損傷。
㈤ 菖蒲的功效與作用
菖蒲,其葉片狹長而筆直,好似一把寶劍,因而又稱「水劍草」,常常被人當做辟邪之用物,菖蒲的葯用價值不小,其葯用功效方面和艾葉一樣。
因菖蒲草具有奇特芳香,不但不招蚊蟲,反而有可驅蚊殺蟲之功效。在葯理方面因其辛苦味香,能化濕和胃,可用於治療夏季濕熱所致的,胃脹、食慾不振、腹痛腹瀉等消化道疾病,因此歷來為人們所喜愛。
可能正是因為菖蒲的這些功效,故而,菖蒲草它才能夠在古代和現代長期擁有崇高的地位,深受文人墨客們的喜愛。並且在我國的江南地區每逢端午時節,江南人家都有懸菖蒲、艾葉在門窗上,飲菖蒲酒,象徵祛避邪疫的做法。
總之,菖蒲草真是因為其特殊的功效,所以在其身上凝聚了很多有趣的傳統文化因素,譬如辟邪、明目等。成為了中國人所喜愛的唯一一種不開花的象徵風雅的草本植物,並且歷經千年卻不失其地位。
㈥ 【香道】神奇的香草之菖蒲
菖蒲是江南地區比較常見的一種水生濕地植物,屬天南星科植物,為多年生草本。常見有兩個種:一種生活在濕地淤泥中,通常稱之為菖蒲 Acorus calamus;一種多野生於山澗溪流和水石縫隙處,稱為石菖蒲Acorus tatarinowii。前者有著高大劍形葉片,後者葉片矮小密集成叢,二者都有匍匐蜿蜒的根莖。
石菖蒲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與蘭花、菊花、水仙被人們並稱為「花草四雅」。同艾草一樣,菖蒲也是一種芳香植物,它全身都很香,揉碎一片葉子,就能聞到濃郁的香味,以根莖的香氣最為強烈。
先秦時期,菖蒲被看作是一種高潔的香草,並被用來指代君王。《楚辭•九歌》中稱:「夫人自有兮美子,蓀何以兮愁苦?」其中的「蓀」既是菖蒲的名稱,又是對於國君的尊稱。
因為清香,所以受人喜愛,因為喜愛,所以菖蒲被冠以多種說辭。《周禮》中稱,菖蒲是祭祀神明的重要對象,把酒撒在菖蒲上,就相當於神已享用。《呂氏春秋》中認為,菖蒲先於百草而生,菖蒲發芽,人們便開始一年的耕作。
菖蒲是先祖們在端午之時必採的植物。古人稱菖蒲「葉如劍刀」,既為劍刀,其辟邪的功能便不言而喻,因此「端午佳節,菖蒲作劍,懸以辟邪」,也就是說,將蒲葉懸於門廳、床頭,利劍的鋒刃之下,邪蟲毒物自是不敢輕易進屋,古人心中也自然有了象徵吉瑞的撫慰。
除了懸掛辟邪之外,在端午時節古人們還製作菖蒲酒,可以去毒、「避氳氣」。或僅以蒲根入酒,或配以雄黃,或飲用,或外敷,或「渾灑床帳間」),各朝各地有著不同的製法和用法。
菖蒲入葯始載於《神農本草經》,被列為上品,謂其:「主風寒濕痹,咳逆,開心孔,補五臟,通九竅,明耳目,出音聲」,並且「久服輕身,不忘,不迷惑,延年,益心智,高志,不老。」
李時珍曾把菖蒲分為五種:生於池澤者,泥菖蒲也;生於溪澗者,水菖蒲也;生於水石之間者,石菖蒲也;人家以砂栽之者,亦石菖蒲也;甚則根長二三分,葉長寸許,謂之錢菖蒲是也。李時珍認為入葯須用石菖蒲,余皆不堪。
現代中醫則認為石菖蒲對中樞神經有抑製作用,能鎮靜安神、催眠,芳香化濁、祛痰濕的作用,對治痰熱內擾之不寐症有較好的療效。而石菖蒲味辛,能理氣活血,祛風宣濕,用於治風濕痹阻、關節疼痛或跌打損傷之瘀腫疼痛症,「菖蒲以一寸九節者為良」,故本品又稱為「九節菖蒲」。
菖蒲作為芳香開竅醒神的香葯,在傳統的佩香香方中常被使用,《早春散》:蒼術10克,甘松10克,菖蒲10克,桂皮5克,高良姜15克,雄黃5克,冰片0.5克,樟腦1克,碾成粉末裝入香袋即可。
「早春散」掛在脖子上,香袋裡的葯物正好處在天突穴的位置,葯味散發出來後不但留香,還可以祛散口鼻周圍的不良空氣,防止空氣中的病菌通過呼吸系統侵入,可以有效預防感冒和上呼吸道疾病,香袋透出的香味微苦,很清新。
古時江南有七俗:「彈古琴,品普洱,著唐裝,聽崑曲,燃沉香,習密宗,植菖蒲,正所謂七俗。自古石菖蒲便被傳為有利於讀書人士,在書桌上放一盆菖蒲,夜間看書,不會被火燭之煙熏壞眼睛。
菖蒲移於盆盎之中,製成盆景者,從唐宋開始,石菖蒲這種植物,就走出溪頭澗畔,成為文人案頭清供。
宋代大文學家蘇軾,就很欣賞石菖蒲,他在《石菖蒲贊》中說:「凡草木之生石上者,必須微土以附其根,如石葦、石斛之類。雖不待土,然去其本處,輒槁死。惟石菖蒲,並石取之,濯去泥土,漬以清水,置盆中,可數十年不枯。雖不甚茂,而節葉堅瘦,根須連絡,蒼然於幾案間,久而益可喜也。」
在這個忙忙碌碌的現代生活里,不妨效仿古人在書房案頭放置一盆菖蒲草,賞四季之美,使房間內增添綠意、感受菖蒲獨有的山林氣,陶冶性情,愉悅愜意。
㈦ 石菖蒲的葯用價值
痰濁上蒙,閉阻清竅引起的神志昏亂,癲狂,以及精神恍惚,健忘失眠等證。適於濕阻中焦,胃脘脹滿,苔膩不飢;配伍黃連又治噤口痢。開竅,豁痰,化濕,和胃。有鎮靜、鎮痙和松馳平滑痙攣的作用,對某些致病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製作用 。
石菖蒲對中樞神經系統興奮一鎮靜作用
㈧ 石菖蒲的功效與作用及食用方法
石菖蒲的功效與作用
石菖蒲別名香菖蒲、昌本、菖蒲、昌陽、昌草、堯時薤、堯韭、木蠟、陽春雪、望見消、水劍草、苦菖蒲、粉菖、劍草、劍葉、菖蒲、山菖蒲、溪菖、石蜈蚣、野韭菜、水蜈蚣、香草。
石菖蒲是古代文獻稱菖蒲以「一寸九節者良」,故亦稱九節菖蒲。為天南星科植物石菖蒲的根莖。每年秋季採挖,除去莖葉及須根,洗凈,切成10厘米左右的小段,曬干即可入葯。尚有變種植物細葉菖蒲(又名錢菖蒲)的根莖亦同等入葯,如用鮮品,稱為鮮菖蒲。
鎮靜作用。
用菖蒲揮發油的1/6和1/3半數致死量可以減少小白鼠的自發活動,減弱麻黃鹼的中樞興奮作用,並可解除獨居小鼠的攻擊行為,這些作用顯示石菖蒲揮發油具有鎮靜效果,此外還能顯著延長戊巴比妥鈉的麻醉時間。
對消化系統的影響。
菖蒲內服能促進消化液的分泌及制止胃腸異常發酵,並有弛緩腸管平滑肌痙攣的作用。
除痰開竅。
石菖蒲味辛性溫,芳香清爽。辛能開泄,溫勝寒濕,芳香開竅。且入心經,則能除痰濁、開心竅、寧神志,故凡痰濕蒙蔽清竅致致的神志昏亂,癲癇獃痴等症,每多常用,乃豁痰開竅、寧心安神佳品。《本草從新》謂其「辛苦麗溫,芳香而散,開心孔,利九竅」,故《梅氏驗方新編》即以本品配生薑,共搗法灌服,專治痰迷心竅。
聰耳治健忘。
石菖蒲芳香利竅、疏散開達,《名醫別錄》謂其有「聰耳明目、益心智」之功,故善治迷惑健忘、耳鳴失聰等症。如(《證治准繩》不忘散),即以菖蒲配遠志等、專治迷惑善忘;《千金方》開心散,亦以本品配他葯,主治健忘。
化濕和胃。
石菖蒲辛苦氣香,入胃經則能宣化濕濁、開胃消食,乃化濕和胃良葯。《本草備要》謂其「去濕逐風,脘痞不飢者,症見:胃脘脹滿悶痛、飲食無味、食慾不振、形瘦體倦、苔膩脈細等,用之多效。皆取其苦燥除濕、辛香宣散、利竅開胃、消積寬中之功也。
散寒除痹。
石菖蒲芳香辛溫,溫可勝寒,辛香散濕;更走中焦、則可開發脾胃之氣雨除風寒濕痹。正如《本草求真》謂:「《本經》首言治風寒濕痹,是取其辛溫開發脾氣之力。」本品既「主的肢濕痹,不得屈伸」(《名醫別錄》),亦治邪風冷痹、身體俱痛,如(《聖濟總錄》菖蒲散),以本品配烏頭等,治冷痹身痛。
去濕止癢。
石菖蒲辛苦而溫,辛溫能化濕;苦燥可殺蟲,故本品外用塗敷,有去濕療瘡、殺蟲止癢之功。《葯性論》亦載,本晶「殺諸蟲,治惡瘡疥瘙。」對皮膚濕瘡、疥癬等疾,皆可應用。如《濟急仙方》以菖蒲配蛇床子組方、為末塗搽,主治:陰汗濕癢。
開竅寧神。
用於濕濁蒙蔽清竅之神志昏亂及健忘、耳鳴、耳聾。本品芳香開竅、寧心安神,兼有化濕、豁痰、辟穢之功。本品單用或配伍平肝、安神葯同用,又可治癲狂、痴獃等證。
抗驚厥。
本品所含其β-細辛醚有抗驚厥作用。
改善記憶。
其水煎醇沉液具有增智、促進記憶獲得、改善記憶障礙的作用。
抗癌。
本品煎劑體外實驗有抗癌作用。
抗菌。
高濃度浸出液對常見致病性皮膚真菌有抑製作用。
健胃。
菖蒲能刺激胃液分泌,並對制止胃腸的異常發酵有一定幫助,常配厚朴、陳皮等同用。此外,治療噤口痢,用菖蒲解胸膈之熱閉,開胸進食,也取其健胃理氣作用,配參苓白術散。
通淋。
取其有利尿作用,在治石淋或熱淋的方劑中,可用作輔助。
明目。
試治角膜潰瘍,配枸杞子、菊花、琥珀等,有名目作用。
其它作用。
揮發油對小白鼠有較強的降溫作用。但不能對抗小鼠的扭體反應,提示它沒有鎮痛作用。對小自鼠的急性中毒主要症狀為抽搐,外界刺激可誘發和加劇抽搐,最後死於強直性驚厥,說明中毒主要在興奮脊髓。對某些真菌在試管內有抑製作用。菖蒲、艾葉、雄黃合劑可作煙熏消毒。石菖蒲煎劑在體外的篩選試驗中,初步證明能殺死腹水癌細胞。
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
據說,在先秦時代,人們普遍認為五月是個毒月,五日是個惡日,人們在五月要禁慾、齋戒,在五日要插菖蒲、艾蒿以驅鬼,薰蒼術、白芷和喝雄黃酒以避疫。後來的人們插艾蒿和菖蒲也是為了防病。艾蒿,又名家艾,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以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上等葯物。人們在端午節這天灑掃庭院,插艾蒿,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也是為了激濁除腐,殺菌防病。
(二)石菖蒲的性味歸經
【性味】 辛,微溫。
《本經》:"辛,溫。"
《另口錄》:"無毒。"
《葯性論》:"味苦辛,無毒。"
【歸經】 入口、肝、脾經。
《綱目》:"手少陰、足厥陰。"
《雷公炮製葯性解》:"入心、脾、膀胱三經。"
《本草經解》:"入足厥陰肝經、手太陰肺經。"
【功能主治】 開竅,豁痰,理氣,活血,散風,去濕。治癲癇,痰厥,熱病神昏,健忘,氣閉耳聾,心胸煩悶,胃痛,腹痛,風寒濕痹,癰疽腫毒,跌打損傷。
化濕開胃,開竅豁痰,醒神益智。用於脘痞不飢、噤口下痢、神昏癲癇、健忘耳聾。
《本經》:"主風寒濕痹,咳逆上氣,開心孔,補五臟,通九竅,明耳目,出音聲。"
《別錄》:"主耳聾,癰瘡,溫腸胃,止小便利,四肢濕痹,不得屈伸,小兒溫瘧,身積熱不解,可作浴湯。聰耳目,益心智。"
《葯性論》:"治風濕頑痹,耳鳴,頭風,淚下,殺諸蟲,治惡瘡疥瘙。"
《日華子本草》:"除風下氣,除煩悶,止心腹痛,霍亂轉筋。治客風瘡疥,澀小便,殺腹藏蟲。耳痛:作末、炒,承熱裹窨,甚驗。"
王好古:"治心積伏粱。"
《滇南本草》:"治九種胃氣,止疼痛。"
《綱目》:"治中惡卒死,客忤癲癇,下血崩中,安胎漏。散癰腫。搗汁服,解巴豆、大戟毒。"
《本草備要》:"補肝益心,去濕逐風,除痰消積,開胃寬中。療噤口毒痢,風痹驚癇。"
《本草再新》:"止鼻血,散牙癰。"
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葯手冊》:"治風濕性關節炎,腰腿痛,消化不良,胃炎,熱病神昏,精神病。"
《廣西中草葯》:"治癲狂,驚癇,痰厥昏迷,胸腹脹悶或疼痛。"
石菖蒲的食用方法
加工炮製
1、凈制:除去雜質。
2、切制:除去雜質,洗凈,潤透,切厚片,曬干。
3、炮製:
(1)姜製取石菖蒲片用中火炒熱後.均勻加入薑汁炒干,取出,放涼。每100公斤,用生薑12.5公斤。
(2)麩制:取麩皮撒於鍋內,待麩皮冒煙時,倒入石菖蒲片,用文火炒至黃色為度,取出篩去麥麩,放涼。每石菖蒲100公斤,用麥麩12.5公斤。
㈨ 石斛與石菖蒲的功效區別
首先它們就不是同一種東西:
它們的作用區別也很明顯,上網找一下就知道了。
㈩ 菖蒲的功效與作用
菖蒲的功效與作用:
1、作為盆栽布景
農村長大的孩子應該對菖蒲比較熟悉,畢竟農村裡面沼澤地,溪水旁跟水田地會比較多。因此作為一種草本植物,也具有一些植物的功能:可以用來作為盆栽欣賞和布景,菖蒲的葉子,花絮可以用來作為插花的材料,也可以栽於淺水地,作為水景園的觀葉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