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尿頻中醫都用什麼葯治療
盧醫按:尿頻一證,臨床比較常見,但大多醫者多宗腎司二便之理,治療大都以名方縮泉丸(烏葯、山葯、益智仁)為基本方法,然後佐以金櫻子、芡實、補骨脂等補腎收澀之葯,或六味地黃之劑,時效時不效,此為未得辨證之法故也。今日閱讀前人總結的醫案,雖不完全,但可開醫者眼界,不必動輒補腎填精也。
1、尿頻--寒邪外束,肺氣失宣案
張琪醫案:曾治一少婦,小便頻數夜間尤甚,一夜10餘次,色清,尿檢全陰,腎功亦正常,服補腎溫陽益氣固澀之品皆無效。來門診求治,除尿頻數外,周身疼痛,腰脊背緊束感畏寒,舌白脈浮,結合前法無效分析為外邪束表,太陽經脈不利。膀胱與腎為表裡,腎陽式微,膀胱氣化失司故小便頻數,宜宣肺溫腎陽佐以固攝法。麻黃10克、細辛5克、附子片15克、桑蛸20克、益智仁20克、龍骨20克、牡蠣20克、甘草10克。服上方6劑,尿頻大減,夜間減為3次,全身舒適畏寒亦減,繼用上方調治服10餘劑而愈。
按:用宣肺溫腎陽固攝法治小便頻數或遺尿不禁取效,我用麻黃附子細辛湯與桑螵蛸散聯合用之,麻黃直入足太陽膀胱及手太陰肺經。以宣通陽氣,附子溫助腎陽,壯命火,腎陽衰非附子不足以溫助腎陽,肺氣不宣非麻黃不足以宣肺氣,肺為水之上源,外合皮毛,功能宣發肅降,通調水道,如寒邪外束,肺氣失宣,水液不得輸布,下注膀胱,故小便頻數。麻黃、附子一宣通肺氣,一溫陽散寒,肺腎合治再加用固攝之桑螵蛸散,故小便頻可愈。
2、尿頻--寒邪外束,肺氣失宣案
丁德芳治某男性,66歲。自述半年來,夜間小便頻數,一夜達10~14次之多,晨起6~8時,小便7~8次。兼有頭暈頭痛,腰背發緊,舌苔薄白,脈沉緩,測血壓20/12kPa,其他無異常發現。間斷治療,大抵為補腎固攝之葯,治療2月,療效甚微。刻診,患者除尿頻外,並無明顯腎虛之症,據尿頻和頭痛、腰背發緊同見,診為太陽經脈不利,膀胱氣化失司,試用麻黃湯加減治療:麻黃6克,桂枝10克,杏仁10克,桑螵蛸30克,甘草6克,3劑。1劑服後,全身有微熱感,小便次數反而增多。2劑服後約2小時,全身烘熱,微汗,一夜間小便7~8次。3劑後,夜間小便1次,晨起6~8時間小便2次,1日共6~7次,頭痛、頭暈、腰背發緊亦愈,續以原方2劑,以資鞏固,隨訪1年余,小便正常。老年尿頻,若不具備氣虛或腎虛見證而具備頭痛、腰背發緊、腰痛,或咳喘症者,應考慮為邪氣束表,.太陽經脈不利所致。[來源:上海中醫葯雜志1986;(4):19]
3、尿頻--寒邪外束,肺氣失宣案
李鴻翔治某患者,女,43歲。患者初因外感咳嗽,治未徹底,反復發作已年余。近半年來每咳嗽較劇時即小便失禁,常常一日更衣數次,頗為苦惱。詢其痰少而難咯吐,氣短而似喘息,時或自汗惡風,苔薄而白,脈細弱。胸透及心電圖均正常。證屬久咳傷損肺氣,氣化失常,無能調控水道。新咳宜乎宣散,久咳當予補益。炙黃芪30克,南沙參15克,百部24克,百合15克,炙冬花15克,紫河車10克,五味子6克,升麻9克,沉香6克,5劑。葯後咳嗽大減,小便已不失禁,仍守前方加白術10克,防風6克,生薑3片,紅棗5枚,連服15帖而愈。[來源:陝西中醫1984;(8):22]
4、尿頻--寒熱混雜,腎陽虛,膀胱熱案
張琪醫案:某青年,小便頻數夜間10餘次,不能入睡,腰酸痛少腹寒畏冷;小便色赤,有灼熱感,前列腺液檢查白細胞+,診斷前列腺炎,諸治乏效,屬於寒熱交錯之小便頻數者,膀胱與腎相表裡,膀胱熱郁,腎經寒濕,尿頻而少腹痛,睾丸寒冷,腰酸痛,婦女則多帶下,小便黃灼熱,尿急痛等,我用大黃附子湯一面溫腎陽祛寒濕,一面清泄膀胱熱邪,收效頗佳。方如下:大黃7克、附子10克、益智15克、橘核20克、小茴15克、瞿麥15克、甘草10克。妙在大黃與附子合用,溫與清並舉。此方除治小便頻數外,亦治前列腺炎、外疝等,凡符合上述寒熱交錯病機者皆有效。予上方服3劑,尿頻大減,繼服6劑,腰痛少腹冷等亦明顯減輕,小便夜間減為2次,繼續調治而愈。
5、《尿頻病案集錦》尿頻--虛火上浮案
俞長榮醫案:某男,小便頻數已兩年,屢治不效。近來每日小便竟多達30餘次,淋瀝失禁)溲色黃赤,伴大便努責時津液自出,唇紅赤,舌質紅,中有小裂痕,舌根苔薄白而滑,脈沉弦滑。本例小便頻數失禁,據《張氏醫通》引王節齋曰:「蓋火邪妄動,水不能寧」,此說可從;伴滑精,乃火擾精關所致;唇舌紅,脈數,都可作為火動佐證。然病已兩載,且舌雖紅而潤,苔薄白而滑,可知此火並非實火,乃是龍火妄動。故於大隊陰葯中,少佐肉桂引火歸原。處方:熟地、玄參、蓮子、天冬、知母、黃柏、竹葉、肉桂、甘草。本方增減服15劑獲愈。
6、尿頻--便燥,內熱迫津案
張琪醫案:關某,男,79歲,大便秘,1周1行,而小便頻數無度,不飲水舌燥脈滑。囑其以大黃2.5克,泡水飲之,日3~4次,連用1個月,大便日1行,小便次數大減,日4~5次,精神旺盛,食慾進,體力恢復,諸症消除而愈。
按:此類大便秘而小便頻者,《金匱要略》謂:「溲數則便堅」。小便愈數則大便愈堅,大便愈堅則水不留腸中以濡潤而下趨膀胱,臨證觀察凡此類病人,小便頻數,頻頻登廁,不能自控,化驗尿並無異常,而大便秘結,數日不行。二便一結一頻相互影響,此類病人多見舌乾苔燥,手足心熱,脈滑或沉實等。當今隨著人民生活之提高,膏粱厚味胃腸積熱者甚多,服大黃後大便通調則胃熱除,小便頻亦隨之而減,近來不少報道大黃有延緩衰老之效,所謂欲長生腸中清,乃針對胃腸熱便秘立論,若脾胃虛弱則決不可用。
7、尿頻--便燥,內熱迫津案
劉弼臣治某患兒,男,3歲。素食肥甘,1月來忽小便頻數,日十數行,且伴有納呆,口渴欲飲,便秘,夜寐不安盜汗,……舌紅少苔,脈細數。證屬胃陰不足,氣化失常。治宜清養胃陰以益氣化功能,選益胃湯加減:沙參10克,麥冬10克,生地10克,山葯15克,石斛10克,玉竹10克,五味子6克,川楝子6克,山楂10克,生谷芽各10克。葯後諸症消失,食納大增,川楝子加入養陰葯中疏肝氣調胃腸,從而加速了升降功能的恢復。[來源:中醫雜志1991;(7):12]
8、尿頻--腎陰不足,虛火妄動,擾及膀胱案
張琪醫案:錢某,女,24歲,小便頻數,一夜間頻頻登廁不能入睡,湯水不敢下咽,凡溫陽固攝諸治罔效,診其舌紅無苔,口乾少津,辨證乃屬腎陰虧耗,心腎失交,遂以滋補心腎陰液,以潛陽收斂固攝之品。當歸15克、生地20克、天冬15克、玄參15克、柏子仁20克、炒棗仁20克、紅參15克、丹參15克、龍骨20克、牡蠣20克、女貞子15克、杞子15克、桑蛸15克、益智15克、甘草10克。1992年9月19日復診,服上方12劑,尿頻大減,夜間僅2次,睡眠亦好轉,舌紅潤。繼服上方以鞏固療效,隨訪而愈。
按:除腎陽虛尿頻外,亦有腎陰虛而尿頻者,臨床表現夜間少寐,小便頻數,此類乃屬心腎不交。心主火,腎主水,心火下煦於腎,腎水上濟於心,心腎相交坎離相濟,何病之有?若心腎陰虧無以制約虛陽亢奮,則不寐尿頻,此類病人多見脈象虛數,舌紅口乾,小便頻數,入夜尤甚。
9、尿頻--腎虛陰虧,膀胱不約案
董廷瑤治某患兒,女,8歲。一年來小便頻數,色黃,夜眠遺尿,二足無力,納谷一般,舌紅無苔。證屬腎虛陰虧,膀胱不約。治以滋陰補腎,兼以止澀。處方:生地黃12克,懷山葯12克,萸肉6克,菟絲子9克,覆盆子9克,五味子1·8克,龍骨9克,牡蠣24克,鹽水炒桑螵蛸9克,縮泉丸9克(包),7劑。二診:尿數已瘥,遺尿仍作,二足還感虛弱,納和舌凈,腎虛未復,再以原方出入,上方去桑螵蛸、縮泉丸,加烏梅6克,金櫻子9克,芡實9克,7劑。三診:尿頻已和,遺尿大減,二足漸覺有力。前方尚合,原方再進7劑,診後葯未盡劑,遺尿已止。[來源:《幼科芻言》P-188]
10、尿頻--腎虛不固案
[病案]李某某,男,6歲。1987年9月15日因「尿頻尿急5月余」來診。患兒於今年4月初開始出現尿頻、尿急,但無尿痛,每日排尿20~30餘次,每次尿量少。尤以吃綠豆、芋頭或五花茶後病情加重,吃人參蜂王漿後則小便頻數次數稍減。病勢纏綿,反復難愈。曾在廣州多家大醫院診治,初疑為「尿道炎」,作尿常規、尿培養等多項檢查未見異常,擬診為「小兒神經性尿頻」,用過多種葯物,未見明顯效果,遂轉我院請黎老診治,證見患兒面色咣白,小便頻數短少,不欲飲水,胃納較差,四末稍涼,大便微溏,精神疲倦,舌淡,苔白略膩,脈細緩。
[辨證]尿頻證(腎陽虛弱,下元不固,兼有濕濁未化)。[治法]益腎助陽固攝,兼以利水化濕。
[方葯]益智仁10克,桑螵蛸10克,菟絲子20克,五味子8克,熟地黃10克,覆盆子10克,枸杞子l0克,澤瀉l0克,茯苓10克,烏葯8克,韭子10克,石菖蒲8克。3劑,每日1劑,復煎,分3次服用。9月18日復診:服葯後小便次數明顯減少,量多而長,胃納轉佳,四末轉暖,然面色仍較咣白,大便稍溏,舌淡,苔白略膩,脈細緩。證有轉機,仍守原法,依前方去熟地黃、烏葯,加補骨脂12克、白術12克,再進7劑。9月25日三診:家長訴服完上方後尿頻、尿急症狀基本控制,惟神倦、面色蒼白,大便時有不成形。黎老於是以四君子湯合水陸二仙丹(芡實,金櫻子),調理善後,鞏固療效。此後隨訪病情半年,未再復發。
[按語]小兒尿頻分實證和虛證兩類,實證為濕熱下注,小便不利,治宜清熱利濕、通利膀胱;虛證為腎氣虛弱、下元不固,治宜益腎固攝,溫補為主,正如清·羅國綱《羅氏會約醫鏡》曰:「小兒之多小便由陽氣尚微,不能約束,宜以溫補。本病患兒尿頻、尿急5月有餘,小便無痛,食綠豆、芋頭、五花茶等寒涼之物後,病情更甚。且見面色恍白,四末稍涼,不欲飲水,大便微溏,舌淡苔白略膩,脈細緩。可知為腎氣虛弱、下元不固,兼有濕濁之證,故取益智仁、桑螵蛸、菟絲子、五味子、枸杞子、熟地黃、補骨脂、韭子等益腎助陽,固攝小便,再加白術、茯苓、澤瀉健脾利水化濁,全方具有益腎助陽、固攝小便、分清利濕的作用。由於本病辨證准確,葯合病機,故能使數月宿恙霍然而愈。
11、尿頻--陰陽兩虛案
張琪醫案:1993年7月15日治一趙某,男,78歲,小便頻數,小便不爽,夜間時遺尿,頭昏健忘,下肢浮腫,靜脈曲張,經CT檢查腦萎縮,前列腺增生,下肢靜脈曲張,脈象左右沉無力,舌淡。根據上述脈證辨證,為腎陰陽兩虛,兼下肢絡阻,宜八味腎氣丸、通關丸加通絡消腫之劑治之。熟地20克、山萸15克、山葯15克、茯苓15克、丹皮15克、澤瀉15克、肉桂10克、附子10克、益智15克、知母10克、黃柏7.0克、赤芍15克、紅花15克、丹參15克、牛膝10克、蒼術15克、苡仁30克、甘草10克。8月31日復診服上方20劑,小便頻大好,排尿亦通暢,下肢腫全消,靜脈色轉潤,曲張亦明顯見輕,繼宜上方化裁加雞血藤20克,繼服20劑小便日行3~5次,下肢靜脈曲張亦明顯好轉。先後共服40劑,收到良好療效。
12、尿頻--陰陽兩虛案
王瑞道治一女性患者,4l歲。有子宮肌瘤,近半年崩漏交作,遂行子宮切除術。術後半月因夫妻不睦,情志抑鬱,旋覺臍下悸動有氣上沖或下迫,多由情緒激動誘發,氣上沖則心煩,胸悶,咽部梗阻,口乾舌澀;氣下迫則少腹墜脹,大便窘迫排解不暢難得快意,小便尿意頻作,尿量少而澀痛灼熱,夜間反復便溺4~5次而影響睡眠。晝則心煩意亂,口乾頻飲,飢不欲食。近10日內,多次查尿常規:尿糖(一),紅細胞(一),偶爾有白細胞或膿球少許。測體溫,高時達37.5C。曾服氟哌酸及中葯導赤、八正散類皆取效不顯。
症見:形體消瘦,面色萎黃,兩瞼泡暗紅,舌質深紅少苔,舌尖赤點密布,脈象細數,尺部尤弱。證屬:精血虧損,真陰元陽生化無源,任、督脈陰陽失調,沖和失司。治以育陰扶陽、交通任督、交泰心腎為法。處方:黃連3克,肉桂3克,阿膠10克(烊),枸杞子10克,百合15克,生棗仁15克,肉蓯蓉15克,金櫻子10克,甘草5克,水煎分服,停服西葯。復診:葯進5劑,夜能安睡4個小時許,晝亦情緒安寧。每遇情志激惹,雖便溺頻作,但能控制,臍下悸,氣上沖下迫感勢減,原方加焦山梔、淫羊藿各10克,守方再服20劑獲愈。[來源:中醫雜志】993;(6):337]
13、尿頻--心氣不足,脾陽不振案
龔自賢治某患兒,男,l0歲。遺尿7年,每夜1~2次,伴見煩渴思飲,食慾不佳,尿頻短不暢,日十數行,常不到下課時即須小便,強忍不尿則小腹墜脹作痛,形體消瘦,舌苔白膩,脈滑數,為脾虛中陽不運,膀胱氣化失常。治宜健脾除濕,和中利尿,甘麥大棗湯加味:小麥50克,炙甘草6克,大棗l0個,花粉18克,瞿麥12克,車前草30克,服5劑。服1劑後,每次尿量增多,尿次減少,夜仍尿床1次。服2劑,夜不遺尿,且連續3天未再遺尿,此數年來未有之幸事。更方以補中益氣湯加減5劑善其後,隔日1劑,半年後隨訪,遺尿之證已愈。[來源:《中國現代名中醫醫案精華》二集P.1172]
14、尿頻--心氣不足,心腎不交案
王玉潤治某患兒,男,8歲。尿頻尿急半年余,從無尿痛,夜寐不安,睡中起床而走,驚恐哭鬧,醒後全忘,寐則盜汗,舌苔薄,脈滑數。病繫心腎不足,治以養心寧神,補益腎氣,甘麥大棗湯加味。甘草9克,小麥30克,紅棗30克,珍珠母30克,夜交藤30克,茯神9克,遠志9克,磁石30克(先煎),五味子6克,菟絲子15克。
二診:服上方後,尿頻略有好轉,約半小時左右1次,服原方7劑。
三診:尿頻尿急已有好轉,上課時已不解小溲,尿常規正常,再守原意加培補脾腎之品。黨參12克,補骨脂15克,珍珠母30克,磁石30克(先煎),五味子9克,夜交藤30克,甘草9克,菟絲子15克,覆盆子15克。
四診:尿頻尿急大有好轉,納可,口氣穢臭,苔薄膩,脈細滑。原法加胡黃連的苦降清胃中濕熱,炙甘草9克,小麥30克,紅棗20克,五味子6克,菟絲子15克,遠志9克,珍珠母30克(先煎),夜交藤30克,胡黃連4.5克。
五診:服葯以來,症情好轉,小便次數明顯減少,上課已不解溲,夜寐亦安,盜汗尚多,口氣穢臭已消,原有夜遊一症已月余未發,再予前法鞏固之。炙甘草9克,小麥30克,紅棗30克,糯稻根30克,菟絲子15克,遠志9克,茯苓9克,五味子6克(打),北秫米30克。
本例患兒的尿頻,尿急,既不是濕熱、心火等實證,也不是虛證中單純的腎氣不足,而應考慮到是屬於心腎不足所致,故用甘麥大棗湯加味。[來源:《上海老中醫經驗選編》P.328]
15、尿頻--陽虛水泛,氣化失常案
陳瑞春治某患者,女,65歲,退休幹部。病者身體瘦小,有冠心病史,下肢輕度浮腫,小便每晚4~5次,並有自遺現象,除外糖尿病。小便常規檢查正常,肌酐、尿素氮均在正常值范圍,自覺精神稍差,飲食正常,每天尿量稍偏多,晚間少則3~5次,多則7~8次,影響睡眠。脈緩弱,舌體胖嫩,苔白滑,擬用五苓散加味:
茯苓15克,芡實20克,白術15克,豬苓10克,肉桂10克,益智仁10克。水煎日服1劑,分2次服。服2劑後,夜尿減至1~2次,服完10劑夜尿每晚1次,不再自遺,臨床痊癒。繼之以金匱腎氣丸鞏固,隨訪半年,病未復發。
五苓散有化氣利水之功,深入言之,這種「化氣利水」的作用,可以說是「對因治療」的雙向調節的結果。如前所述的病例,有遺尿、多尿和尿意頻急的不同,然其用五苓散化氣利水的機理則是一致的。《來源:中醫雜志1994-5-287》
Ⅱ 麻黃附子細辛湯的化裁方比較
麻黃細辛附子湯與再造散皆有助陽解表功用。但前方以麻黃與附子、細辛相配,為專於助陽發汗之劑,宜於素體陽虛,復感寒邪者;後方不僅用桂枝、羌活、防風、細辛及附子,更配大補元氣之人參、黃芪,斂陰和營之白芍,故助陽解表之中,兼有益氣健脾、調和營衛之功,宜於陽虛氣弱,外感風寒者。
Ⅲ 麻黃附子細辛湯是先煮附子還是先煮麻黃
網路里說先煮附子 方名:麻黃附子細辛湯(發表之劑) 總結:少陰表證 編號:006 組成:麻黃、附子、細辛 功效:溫經解表 主治:治傷寒少陰證,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 歸經:足少陰葯也。 方義:太陽證發熱,脈當浮,今反沉;少陰證脈沉,當無熱,故曰反也。熱為邪在表,當汗,脈沉屬陰,又當溫,故以附子溫少陰之經,以麻黃散太陽之寒而發汗,以細辛腎經表葯,聯屬其間,是汗劑之重者。 變化方:本方去細辛,加甘草,名麻黃附子甘草湯,治少陰病得之二、三日,無證者當微發汗。 煎服法:先煮麻黃去沫,內諸葯煎。 麻黃附子細辛湯 治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二三日無里證者。 麻黃二兩附子一枚炮細辛二兩熱微者,以甘草易細辛微發汗。以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沫,內諸葯,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煎煮方法:附子先下,煮開小火持續三十分鍾,入細辛,持續二十分鍾,入麻黃,持續五分鍾,去沫取汁。 麻黃發表,久煮無效。附子有毒,久煮去毒,然太久則效減。附子之效,在乎其毒也。(傻笑海盜注) 麻黃附子細辛湯非以麻黃發表也,麻黃非久煮不能止其輕浮。麻黃得附子而汗止,附子得細辛專主少陰。
Ⅳ 麻黃附子細辛湯的配伍特點
方中麻黃散寒宣肺,附子溫腎助陽,細辛協二葯辛通上下,合用則具宣上溫下,開竅啟閉之功。三葯合用,補散兼施,是表散外感風寒之邪,溫補在里之陽氣。
Ⅳ 麻黃附子細辛湯的方歌是啥求知道。
麻黃附子細辛湯。少陰始病用此方。水火二氣兼熱掌。
發熱有似乎太陽。頭不疼痛假借象。欲寐病情是提綱。
腎為坎卦當求講。二陰不蔽一元陽。寒邪內侵犯下上。
孤陽無附散外鄉。反熱無汗惡寒狀。開表逐邪用麻黃。
細辛散寒功堪仰。附子固本任棟梁。津液不得越境往。
邪除元氣自歸藏。表病脈浮汗之暢。表病脈沈汗亦良。
沉若在里反汗降。津液越出陽必亡。附子固本名不爽。
急急用之固元陽。病二三日無里恙。去辛加草微汗湯。
只因微熱惡寒相。故用輕劑兩不傷。前沉緊數有力尚。
後沉緊數無力嘗。六經變遷審妥當。須知以脈去和方
Ⅵ 湯頭歌訣
《湯頭歌訣》是清代汪昂撰古代醫方著作。共一卷。刊於1694年。書中選錄中醫常用方劑300餘方,分為補益、發表、攻里、涌吐等20類。以七言歌訣的形式加以歸納和概括。並於每方附有簡要注釋,便於初學習誦,是一部流傳較廣的方劑學著作。
歌訣:
四君子湯中和義參術茯苓甘草比
益以夏陳名六君祛痰補氣陽虛餌
除卻半夏名亦功或加香砂胃寒使
詞解:四君子:古代稱有地位,並具沖和之德的人為君子。本方參、術、苓、草四味葯皆為補氣常用之品,不燥不峻,其性平和,故名為四君子。
(6)石斛麻黃附子細辛湯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清朝康熙三十三年,有位叫汪昂的80歲老中醫,整合古方編著了一本《湯頭歌訣》,影響頗為廣泛。本書選錄名方320條,分為20類,用七言詩體編成歌訣,將每個湯劑的名稱、用葯、適應證、隨證加減等都寫入歌中,內容簡明扼要,音韻工整,一時成為醫界的美談。
「湯頭」是中葯湯劑的俗稱。在中國傳統的中葯方劑中,一副湯劑往往要由多味葯材組成,製法繁瑣,葯材名稱抽象枯燥,不便記憶和掌握;因此,古人便嘗試著將一些傳統的靈驗葯方,改成詩歌,使其具有合轍押韻,朗朗上口的特點。此舉方便了人們的識記,受到廣大學醫者的歡迎。
Ⅶ 方劑學怎麼記才混淆不了
1.麻黃湯: 麻黃湯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發熱惡寒頭項痛, 傷寒服此汗淋漓。 2.大青龍湯: 大青龍用桂麻黃,杏草石膏姜棗藏,太陽無汗兼煩躁,熱清表解此為良。 3.加味羌活湯: 九味羌活用防風,細辛蒼芷與川芎,黃芩生地姜蔥草,加減臨時在變通。 4.桂枝湯: 桂枝湯治太陽風,芍葯甘草姜棗同,桂麻相合名各半,太陽如瘧此為功。 5.蔥豉湯: 蔥豉湯原助汗方,同煎蔥豉代麻黃,莫雲二味皆平易,升散通陽效力彰。 6.麻黃附子細辛湯: 麻黃附子細辛湯,發表溫經兩法彰,若非表裡相兼治,少陰反熱皆能康。 7.十神湯: 十神湯里葛升麻,陳草芎蘇白芷加,麻黃赤芍兼香附,時行感冒效堪誇。 8.葛根湯: 葛根湯內麻黃襄,二味加入桂枝湯,輕可去濕因無汗,有汗加葛無麻黃。 9.金沸草散: 金沸草散疏風寒,前胡荊芥細辛甘,半夏茯苓生薑棗,頭昏咳嗽屬外感。 10.華蓋散: 華蓋麻黃杏橘紅,桑皮苓草紫蘇共,三拗只用麻杏甘,表散風寒力最雄。 11.蒼耳散: 蒼耳散專治鼻淵,白芷辛夷薄荷添,研末蔥茶湯送下,升清達竅病能安。 12.麻杏石甘湯: 傷寒麻杏石甘湯,四葯組成法度良,辛涼疏泄能清肺,定喘除煩效力彰。 13.銀翹散: 銀翹散主上焦痾,竹葉荊牛豉薄荷,甘桔蘆根涼解法,輕宣溫熱煮無過。 14.桑菊飲: 桑菊飲中桔梗翹,杏仁甘草薄荷饒,蘆根為飲輕清劑,熱盛陽明入母膏。 15.柴葛解肌湯: 節奄柴葛解肌湯,邪在三陽熱勢張,芩芍桔甘羌活芷,石膏大棗與生薑。 16.宣毒發表湯: 疹伏宣毒發表湯,升葛前桔枳荊防,薄通翹蒡淡竹草,引加芫綏水煎嘗。 17.蔥豉桔梗湯: 蔥豉桔梗俞氏方,翹竹梔薄草同商,此是辛涼發汗法,風熱感冒服之良。 18.加減葳蕤湯: 加減葳蕤用白薇,豆豉生蔥桔梗隨,草棗薄荷八味共,滋陰發汗最相宜。 19.再造散: 再造散用參芪甘,桂附羌防芎芍參,細辛煨姜加大棗,陽虛無汗法當諳。 20.人參敗毒散: 人參敗毒草苓芎,羌獨柴前枳桔同,瘟疫傷寒噤口痢,祛邪扶正有奇功。 21.參蘇飲: 參蘇飲內用陳皮,枳殼前胡半夏宜,干葛木香甘桔茯,氣虛外感此方施。 22.蔥白七味飲: 外台蔥白七味飲,新豉生薑干葛根,麥冬生地干楊水,血虛外感此方珍。 23.香蘇散: 香蘇散內用陳皮,香附紫蘇二兼隨,甘草合中兼補正,風寒氣滯此方宜。 24.小青龍湯: 小青龍湯最有功,風寒束表飲停胸,細辛半夏甘和味,薑桂麻黃芍葯同。 25.升麻葛根湯: 董氏升麻葛根湯,芍葯更加甘草襄,麻疹初期出不透,解肌透疹效彰彰。 26.竹葉柳蒡湯: 竹葉柳蒡干葛知,蟬衣荊芥薄荷司,石膏粳米參甘麥,初起風痧此可施。 27.神術散: 神術散用甘草蒼,細辛藁本芎芷羌,各走一經祛風濕, 風寒泄瀉總堪嘗,太無神術即平胃,加入菖蒲與藿香, 海藏神術蒼防草,太陽無汗代麻黃,若以白術易蒼術, 太陽有汗此方良。 28.麻黃人參芍葯湯: 麻黃人參芍葯湯,桂枝五味麥冬襄,歸芪甘草汗兼補,虛人外感服之康。 29.神白散: 神術散用白芷草,姜蔥淡豉合煎好,備急單煎蔥白豉,風寒初起均能療。30.大承氣湯: 大承氣內用芒硝,枳實大黃厚朴饒,救陰瀉熱功偏長,急下陽明有數條。 31.小承氣湯: 小承氣湯朴實黃,譫狂痞硬上焦強,益以羌活名三化,中風閉實可消詳。 32.調胃承氣湯: 調胃承氣硝黃草,甘緩微和將胃保,不用朴實傷上焦,中焦燥實服之好。 33.木香檳榔丸: 木香檳榔青陳皮,枳柏黃連莪術隨,大黃黑丑兼香附, 滴水為丸量服之,一切實積能推當,瀉痢食瘧用咸宜。 34.大陷胸湯: 大陷胸湯治結胸,心間硬痛便難通,傷寒下早邪傳里,大黃芒硝甘遂從。 35.十棗湯: 十棗湯攻水結邪,縱橫上下證多乖,遂戟芫花肥紅棗,審病投方事必諧。 36.大黃附子湯: 大黃附子仲師方,脅下寒凝痛莫當,共和細辛三種草,功專溫下妙非常。 37.溫脾湯: 溫脾附子與乾薑,甘草人參及大黃,寒熱並行治寒積,溫通並用妙非常。 38.麻子仁丸: 丸名麻子治脾約,枳朴大黃麻杏芍,土燥津亡便難出,通幽養陰蜜丸嚼。 39.三物備急丸: 三物備急丸最猛,大黃巴豆乾薑勇,食停腸胃脹難消,冷熱諸邪此方統。 40.濟川煎: 煎川歸膝肉蓯蓉,澤瀉升麻枳殼從,便結病虛難下奪,用通與補法堪宗。 41.黃龍湯: 黃龍湯即大承氣,加入參歸甘桔比,姜棗共煎十味同,攻補兼施兩法俱。 42.增液承氣湯: 增液承氣參地冬,硝黃加入五般同,熱結津虧大便秘,煎飲能收潤下功。 43.承氣養榮湯: 承氣養榮用地黃,枳朴大黃知芍當,腸燥津枯大便秘,增水行舟功最強。 44.外導法: 蜜煎導法通大便,或將膽汁灌肛中,不欲苦寒傷胃府,陽明無熱勿輕攻。 45.舟車丸: 舟車牽牛及大黃,遂戟芫花又木香,青皮更與橘皮入,燥實陽水卻相當。
和解劑
46.小柴胡湯: 小柴胡湯和解共,半夏人參甘草從,更用黃芩加姜棗,少陽百病此為宗。 47.蒿芩清膽湯: 蒿芩清膽枳竹茹,苓夏陳皮碧玉屬,少陽熱重寒輕症,胸痞嘔惡總能除。 48.四逆散: 四逆散里柴胡俱,芍葯枳實甘草齊,此是陽邪成厥逆,平陽回逆此方需。 49.逍遙散: 逍遙散用當歸芍,柴苓術草加姜薄,散熱除蒸功最奇,調經八味丹梔著。 50.痛瀉要方: 痛瀉要方陳皮芍,防風白術煎丸酌,補土瀉木理肝脾,若作食傷醫便錯。 51.達原飲: 達原飲用朴檳芩,白芍知甘草果仁,邪伏膜原瘟疫發,疏邪宣壅急先行。 52.清脾飲: 清脾飲用清朴柴,苓夏甘芩白術偕,更加草果煎姜用,熱多腸瘧此方來。 53.截瘧七寶飲: 截瘧七寶草果仁,常山檳朴甘青陳,瘧發頻頻尤不止,正氣未虛此方神。 54.何人飲: 何人景岳出新方,久瘧雙虛法最良,配入歸陳調氣血,更須煨熟好生薑。 55.黃連湯: 黃連湯內用乾薑,半夏人參甘草藏,更用桂枝兼大棗,寒熱平調嘔痛忘。 56.黃芩湯: 黃芩湯用甘芍並,二陽合利棗加烹,此方遂為治痢祖,後人加味或更名, 再加生薑與半夏,前症兼嘔此能平,單用芍葯與甘草,散逆止痛能和營。 57.六和湯: 六和藿朴杏砂呈,半夏木瓜赤茯苓,術參扁豆同甘草, 姜棗煎之六氣平,或益香薷或蘇葉,傷寒傷暑用須明。 58.奔豚湯: 奔豚湯治腎中邪,氣上沖胸腹痛佳,芩芍芎歸甘草半,生薑干葛李根加。
表裡雙解劑
59.厚朴七物湯: 厚朴七物是復方,桂甘枳朴棗黃姜,腹滿發熱脈浮數,表裡交攻此法良。 60.大柴胡湯: 大柴胡湯用大黃,枳實芩夏白芍將,煎加姜棗表裡治,妙法內攻並外攘。 61.防風通聖丸: 防風通聖大黃硝,荊芥麻黃梔芍翹,甘桔芎歸膏滑石, 薄荷芩術力偏饒,表裡交攻陽熱盛,外科瘍毒總能消。 62.水解散: 延年水解桂麻黃,黃芩芍草大黃襄,發表清中兼解毒,天行瘟疫可煎嘗。 63.葛根芩連湯: 葛根黃芩黃連湯,甘草四般治二陽,解表清里兼和胃,喘汗自利保安康。 64.三黃石膏湯: 三黃石膏芩柏連,梔子麻黃豆豉全,姜棗細茶煎熱服,表裡三焦熱盛宣。 65.涼膈散: 涼膈硝黃梔子翹,黃芩甘草薄荷饒,竹葉蜜煎療膈上,中焦燥實服之好。 66.五積散: 五積散治五般積,麻黃蒼芷芍歸芎,枳桔桂姜甘茯朴,陳皮半夏加姜蔥。 67.茵陳丸: 茵陳丸用大黃硝,鱉甲常山巴豆邀,杏仁梔豉蜜丸服, 汗吐下兼三法超,時氣毒癘及瘧痢,一丸兩服量病調。
清熱劑
68.白虎湯: 白虎湯用石膏君,知甘粳米四般存,熱盛津傷宜急服,氣虛尚可加人參。 69.竹葉石膏湯: 竹葉石膏湯人參,麥冬半夏竹葉靈,甘草粳米煎成劑,暑煩熱渴脈虛尋。 70.升陽散火湯: 升陽散火葛升柴,羌獨防風參芍儕,生炙二草加姜棗,陽經火郁發之佳。 71.清心蓮子飲: 清心蓮子石蓮參,地骨柴胡赤茯苓,芪草麥冬車前子,躁煩消渴及崩淋。 72.清震湯: 清震湯治雷頭風,升麻蒼術兩般充,荷葉一枚升胃氣,邪從上散不傳中。 清咽太平薄荷芎,柿霜甘桔及防風,犀角蜜丸治膈熱,早間咯血頰常紅。 73.消斑青黛飲: 消斑青黛梔連犀,知母玄參生地齊,石膏柴胡人參草, 便實參去大黃躋,姜棗煎加一匙醋,陽邪里實此方稽。 74.辛夷散: 辛夷散里藁防風,白芷升麻與木通,芎細甘草茶調服,鼻生息肉此方攻。 75.梔子豉湯: 梔豉湯治陽明表,虛煩懊憹此方好,前症兼嘔加生薑,若然少氣加甘草,又有梔子朴實湯,下後心煩腹滿飽,枳實梔豉勞復宜,食復再加大黃討。 76.清榮湯: 清榮湯是鞠通方,暑入心包榮血傷,犀角丹元連地麥,銀翹竹葉卷心藏。 77.犀角地黃湯: 犀角地黃芍葯丹,血升胃熱火邪干,斑黃陽毒皆堪治,或益柴芩總伐肝。 78.清瘟敗毒飲: 清瘟敗毒地連芩,丹石梔甘竹葉尋,犀角玄翹知芍桔,清邪瀉毒亦滋陰。 79.黃連解毒湯: 黃連解毒湯四味,黃柏黃芩梔子備,躁狂大熱嘔不眠,吐衄斑黃均可貴。 80.神犀丹: 神犀丹內用犀君,金汁參蒲芩地群,豉粉銀翹蘭紫草,溫邪暑疫有奇勛。 81.普濟消毒飲: 普濟消毒芩連鼠,玄參甘桔蘭根煮,升柴馬勃連翹陳, 僵蠶薄荷為末服,或加人參及大黃,大頭天行效力普。 82.瀉心湯: 瀉心湯 是仲師方,並用芩連及大黃,熱迫血行成吐衄,火平血靜自安康。 83.導赤散: 導赤生地與木通,草梢竹葉四般攻,口糜淋痛小腸火,引熱同歸小便中。 84.龍膽瀉肝湯: 龍膽瀉肝梔芩柴,生地車前澤瀉偕,木通甘草當歸合,肝經濕熱力能排。 85.當歸蘆薈丸: 當歸蘆薈木射香,黃柏芩連及大黃,梔子青黛龍膽草,肝經實火盡能攘。 86.左金丸: 左金茱連六一丸,肝經大郁吐吞酸,再加芍葯名戊已, 熱邪瀉痢服之安,連附六一治胃痛,寒因熱用理宜參。 87.瀉黃散: 瀉黃甘草與防風,石膏梔子藿香充,炒香蜜酒調合服,胃熱口瘡並見功。 88.清胃散: 清胃散用升麻連,當歸生地牡丹全,或益石膏平胃熱,口瘡吐衄及牙宣。 89.甘露飲: 甘露二冬二地均,芩枇只斛與茵陳,合和甘草平胃熱,口爛齦糜吐衄珍。 90.瀉白散: 瀉白方醫肺火蒸,桑皮地骨降而清,更須甘草和粳米,培土生金妙如神。 91.黃芩湯: 黃芩湯中用甘草,並添芍葯與大棗,此方遂為治痢祖,溫病氣分用之好。 92.白頭翁湯: 白頭翁湯治熱痢,黃連黃柏秦皮比,性寒味苦入下焦,堅陰止痢稱良劑。 93.秦艽鱉甲湯: 秦艽鱉甲治風癆,地骨柴胡更有蒿,當歸知母烏梅合,止嗽除蒸斂汗高。 94.芍葯湯: 初痢多宗芍葯湯,芩連檳草桂歸香,痢下赤白便膿血,病勢不減加大黃。 95.清咽利膈湯: 清咽利膈咽痛消,清熱疏風蒡連翹,荊防梔桔玄參草,銀花芩薄大黃硝。 96.總方六味丸: 總方六味治喉咽,荊防薄桔草僵蠶,或加射干大力子,外感風熱銀翹添。 97.養陰清肺湯: 養陰清肺白喉方,玄芍參甘麥地黃,貝母丹皮入薄荷,肺陰不足用此湯。 98.玉女煎: 玉女煎中地膝兼,石膏知母麥冬全,陰虛胃火牙疼效,去膝地生溫熱痊。 99.秦艽扶羸丸: 秦艽扶羸鱉甲柴,地骨當歸紫苑皆,半夏人參兼炙草,肺癆蒸嗽服之偕。 100.茵陳蒿湯: 茵陳蒿湯治疸黃,陰陽寒熱細推詳,陽黃梔子大黃入, 陰黃附子與乾薑,亦有不用茵陳者,仲景梔子柏皮湯。 101.當歸拈痛湯: 當歸拈痛羌防升,豬澤茵陳芩葛朋,二術苦參知母草,瘡瘍濕熱服皆應。
溫病方
102.王氏連朴飲: 王氏連朴飲蘆根,梔豉葛芩滑石增,胸痞嘔惡兼口渴,苔黃厚膩壯熱吞。 103.薏苡竹葉散: 薏苡竹葉散蔻仁,滑石連翹通草存,濕留氣分成白 ,淡滲利濕加茯苓。 104.菖蒲鬱金湯: 菖蒲鬱金丹皮妙,竹葉竹瀝滑石要,連翹牛蒡玉樞丹,薑汁菊花梔子效。 105.茯苓皮湯: 茯苓皮湯生苡仁,腹皮通草合豬苓,竹葉二錢水八杯,淡滲利濕小便行。 106.藿朴夏苓湯: 醫原藿朴夏苓湯,杏蔻苡仁豆豉襄,豬苓茯苓兼澤瀉,濕重熱輕用此方。 107.杏仁滑石湯: 杏仁滑石用通草,黃芩黃連鬱金討,橘紅厚朴京半夏,辛開苦泄利三焦。 108.黃芩滑石湯: 黃芩滑石茯苓皮,腹皮白蔻豬苓齊,通草一錢水六杯,濕化熱清此方宜。 109.芳香化濁飲: 雷氏芳香化濁法,藿佩陳朴荷葉納,腹皮半夏七味葯,芳香表裡濕可化。 110.宣透膜原法: 宣透膜原草果姜,檳芩草朴夏藿香。 111.益胃湯: 益胃沙參冰糖進,麥冬生地玉竹存,甘寒生津復胃液,口渴舌紅中焦證。 112.清宮湯: 清宮湯用五般心,邪入包絡此堪清,玄參蓮心鮮竹葉,連翹犀角主宣經, 熱痰竹瀝兼梨汁,蔞殼痰清熱亦清,解毒人中金汁好,銀葛荷葉治神昏。 113.加減銀翹散: 加減銀翹散大青,丹皮竹葉地玄參,蟬蛻牛蒡桔梗草,清絡解肌治風疹。 114.化斑湯: 化斑白虎犀玄參,發斑成片血熱因。 115.宣白承氣湯: 宣白承氣生石膏,大黃蔞殼杏仁敲,除痰瀉熱兼醫喘,黃降辛開力最豪。 116.導赤承氣湯: 導赤承氣湯赤芍,硝黃連柏地參入,溫邪下陷溺來疼,法取養陰通府葯。 117.冬地三黃湯: 冬地三黃芩柏連,玄參甘草共相添,蘆根汁與銀花露,溫病津虧濕熱兼。 118.復脈湯: 復脈湯中加減何,炙甘生地麥冬多,阿膠白芍胡麻仁,甘潤存津虛熱瘥。 如去麻仁加龍牡,湯名救逆起沉痾,新加復脈添三甲,龜鱉潛陽牡蠣和。 119.黃連阿膠雞子湯: 黃連阿膠雞子湯,白芍黃芩共合方,滋液熄風尤瀉熱,朝涼夜熱服之康。 120.大定風珠: 大定風珠龜蠣鱉,阿膠雞子芍宜白,地冬炙草味麻仁,法取酸甘咸救逆。 121.小定風珠: 小定風珠雞子黃,阿膠淡菜龜板嘗,再加童便合方中,止呃除煩又潛陽。 122.豬膚湯: 豬膚湯煮一斤膚,粉蜜調熬近似糊,下利咽痛虛熱逼,陰虛陽亢服之舒。 123.苦酒湯: 苦酒湯專入少陰,去黃雞子但留清,生半夏需研為末, 同內殼中鍋內蒸,咽痛有瘡聲不出,辛開苦降效如神。 124.半夏秫米湯: 半夏秫米治失眠,若無秫米苡仁添,如與桂枝湯合用,即名半夏桂枝湯。 125.清暑益氣湯: 清暑益氣參芪草,歸陳麥味青皮好,曲柏葛根蒼白術,升麻澤瀉加姜棗。 126.新加香薷飲: 新加香薷飲堪誇,銀翹厚朴扁豆花,形似暑溫汗不出,須知長夏傷寒家。 127.生脈散: 生脈冬味與人參,補氣生津保肺陰,少氣汗多兼口渴,病危脈絕急煎斟。 128.清絡飲: 清絡飲用荷葉皮,竹絲銀扁翠衣添,暑溫汗後余邪瘧,氣分輕傷病可痊。 129.香薷飲: 三物香薷豆朴先,若雲熱盛益黃連,或加苓草名五物, 更益木瓜六味全,再合參芪陳白術,又名十味內傷痊。 130.六一散: 六一生甘滑石瑩,若兼濕熱此堪清,益元碧玉雞蘇散, 砂黛薄荷加之靈,溫清更有乾薑入,玉泉須與石膏生。 131.桂苓甘露飲: 桂苓甘露散河間,暑濕傷中煩渴連,滑石石膏寒水石,五苓甘草一方煎。 132.三石湯: 三石湯用金汁調,銀通杏竹滑寒膏,三焦暑熱舌黃滑,氣分邪浸此法超。 133.加減清宮湯: 加減清宮治濕溫,銀花犀角連翹心,玄參竹葉赤皮豆,痙厥昏迷亦可吞。 134.銀翹馬勃散: 銀翹馬勃治喉咽,牛蒡攻毒合射干,不痛阻塞加滑石,桔梗葦根妙如仙。 135.三香湯: 三香湯治濕溫方,桔梗蔞皮與降香,香豉鬱金陳枳殼,宣通機竅喜芬芳。 136.茯苓皮湯: 茯苓皮湯有豬苓,竹葉通花薏苡仁,大腹皮兼廣滑石,濕溫竅阻尿難行。 137.三仁湯: 三仁杏蔻薏苡仁,朴夏白通滑竹倫,水用甘瀾揚百遍,濕溫初起法堪遵。 138.新制橘皮竹茹湯: 新制橘皮竹茹湯,再加柿蒂與生薑,陽明濕滯而為噦,法取苦辛通降良。 139.泄熱通陽湯: 泄熱通陽湯橘皮,翹豆卷滑神奇,濕溫譫語苔黃澀,面赤頭昏自汗宜。 140.溫膽加連湯: 溫膽加連湯七般,半苓橘實竹茹甘。 141.開疸湯: 開疸湯中杏苡仁,蠶砂連翹赤豆行,山梔滑夏木防己,肢疼痿黃用最靈。 142.沙參玉竹麥冬湯: 沙參玉竹麥冬湯,扁豆天花甘草桑,法取甘寒清燥氣,如其咳嗽骨皮攘。 143.桑杏湯: 桑杏湯方象貝宜,沙參梔豉與梨皮,燥傷氣分脈數大,但主辛涼病可醫。 144.清燥救肺湯: 清燥救肺參草杷,石膏膠杏麥胡麻,經霜收下冬桑葉, 解郁滋干效堪誇,痰盛瓜蔞尖貝母,血枯生地亦可加。 145.瓊玉膏: 瓊玉膏中生地黃,參苓白蜜煉膏嘗,肺枯乾咳虛勞瘧,金水相滋效倍彰。 146.百合固金湯: 百合固金二地黃,玄參貝母桔甘藏,麥冬芍葯當歸配,喘咳痰紅肺氣傷。 147.五汁飲: 五汁飲用梨皮藕,荸薺葦根搗汁同,或以蔗漿來易藕,甘寒救液著奇功。 148.地黃飲子: 地黃飲子參芪草,二冬二地枇杷討,澤瀉枳殼疏利兼,消渴煩躁此方好。 149.麥門冬湯: 麥門冬湯半夏參,棗甘粳米合煎成,咽喉不利因虛火,養胃除煩逆氣平。 150.甘露消毒丹: 甘露消毒蔻藿香,茵陳滑石木通菖,芩翹貝母射干薄,暑疫濕溫此最良。 151.藿香正氣散: 藿香正氣蘇腹皮,甘桔陳苓術朴具,夏曲白芷加姜棗,感傷嵐瘴並能驅。 152.五加正氣散: 五加正氣脘悶方,藿朴陳苓均需嘗,一加茵腹曲麥杏, 通已苡卷二加良,加杏加滑居三味,四添楂曲草果攘, 五加正氣治便泄,蒼腹谷芽最相當。 153.縮脾飲: 縮脾飲用清暑氣,砂仁草果烏梅暨,甘草葛根扁豆加,吐瀉煩渴溫脾胃,古人治暑多用溫,暑為陰證此所謂,大順杏仁薑桂甘,散寒燥濕斯為貴。
祛風除濕方
154.小續命湯: 小續命湯桂附芎,麻黃參芍杏防風,黃芩防己兼甘草,風中諸經此方通。 155.牽正散: 口眼歪斜牽正散,陽明風中邪干漫,僵蠶白附全蠍投,酒服二錢功可贊。 156.玉真散: 玉真散治破傷風,牙關緊急反張弓,星麻白附羌防芷,外敷內服一方通。 157.川芎茶調散: 川芎茶調散荊防,辛芷薄荷甘草羌,目昏鼻塞風攻上, 正偏頭痛悉能康,方內若加僵蠶菊,菊花茶調用亦臧。 158.活絡丹: 活絡丹中用膽星,二烏乳沒地龍尋,酒丸酒下能通絡,風血痰涎閉在經。 159.獨活寄活湯: 獨活寄生艽防辛,芎歸地芍桂苓均,杜仲牛膝人參草, 冷風頑痹屈能伸。若去寄生加芪續,湯名三痹古方珍。 160.蠲痹湯: 蠲痹湯醫風氣痹,羌防桂芍共黃芪,姜黃姜棗同煎服,體痛肢攣手足靡。 161.三生飲: 三生飲用烏附星,三皆生用木香增,參汁對調宗薜氏,卒中痰迷服此靈。 162.羚羊角散: 羚羊角散杏苡仁,防獨歸陳草茯神,五加酸棗木香入,中風子癇可回春。 163.續斷丸: 肝腎不足續斷丸,羌防地膝加青鹽,苡術加皮瓜萆蔛,風濕肢痛步履難。 164.烏頭湯: 烏頭湯原金匱方,芪草芍葯麻黃攘,病由歷節伸舒痛,除濕行痹更助陽。 165.青空膏: 清空膏法治頭風,偏正頭風火上攻,芎草羌防柴上散,芩連降下用茶沖。 166.當歸四逆湯: 當歸四逆桂芍草,通草細辛共大棗,溫經通脈暢血行,凍瘡腹痛用之好。 167.越婢湯: 越婢湯本風水方,麻石甘棗共生薑,肺脹目突加半夏,惡風腳弱木附襄。 168.麻杏苡甘湯: 麻黃杏苡甘草湯,關節煩疼服之康,功異麻黃加術法,祛風利濕此良方。 169.麻黃加術湯: 金匱麻黃加術湯,麻桂杏甘白術攘,發汗祛濕消水腫,身體疼煩服之康。 170.大秦艽湯: 大秦艽湯羌獨防,芎芷辛芩二地黃,石膏歸芍苓甘術,風邪散見可通嘗。 171.獨活湯: 獨活湯中羌獨防,芎歸辛桂參夏菖,茯神遠志白薇草,瘛瘲昏憒力能匡。 172.順風勻氣散: 順氣勻氣術烏沉,白芷天麻蘇葉參,木瓜甘草青皮合,渦僻偏枯口舌喑。 173.上中下通用痛風方: 黃柏蒼術天南星,桂枝防己及威靈,桃仁紅葯龍膽草, 羌芷川芎神曲停,痛風濕熱與痰血,上中下通用之聽。 174.清空膏: 清空芎草柴芩連,羌防升之入頂巔,為末茶調如膏服,正偏頭痛一時蠲。 175.人參荊芥散: 人參荊芥散熟地,防風柴枳芎歸比,酸棗鱉羚桂術甘,血風勞作風虛治。 176.資壽解語湯: 資壽解語湯用羌,專需竹葉佐生薑,防風桂附羚羊角,酸棗麻甘十味詳。 177.馬膏生桑桂酒方: 馬膏生桑桂酒方,馬項油脂白酒襄,再以桑灰桂枝和,歪斜口眼中風良。
養陰安神方
178.鎮肝熄風湯: 鎮肝熄風芍天冬,牛膝麥芽赭石同,玄楝龜茵龍牡草,肝風內動有奇功。 179.羚羊鉤藤湯: 俞氏羚羊鉤藤湯,桑菊茯神鮮地黃,貝草竹茹同芍葯,肝風內動急煎嘗。 180.阿膠雞子黃湯: 阿膠雞子黃湯好,地芍鉤藤牡炙草,石決茯神絡石藤,陰虛風動此方保。 181.地黃飲子: 地黃飲子山茱斛,麥味菖蒲遠志茯,蓯蓉桂附巴戟天, 省入薄荷姜棗服,喑厥風靡能治之,火歸水中水生木。 182.大補陰丸: 大補陰丸治水方,火炎勞熱致虛羸,地黃龜板兼知柏,豬脊脂膏蜜和為。 183.滋腎通關丸: 滋腎通關桂柏知,溺癃不渴下焦醫,大補陰丸除肉桂,地龜豬髓合之宜。 184.硃砂安神丸: 東垣硃砂安神丸,地草歸連葯五般,煩亂懊憹神不靜,怔忡不寐悉能安。 185.酸棗仁湯: 酸棗二升先煮湯,茯知二兩佐之良,芎甘各一相調劑,服後安然入睡鄉。 186.歸脾湯: 歸脾湯用術參芪,歸草茯神遠志宜,酸棗木香龍眼肉,煎加姜棗益心脾。 187.天王補心丹: 天王補心柏子仁,二冬歸地與三參,桔苓遠志硃砂蜜,棗味酸收血自生。 188.一貫煎: 一貫煎中生地黃,沙參杞子麥冬攘,當歸川楝水煎服,肝腎陰虛此最良。 189.六味地黃丸: 六味地黃益腎肝,薯茱丹澤地苓丸,更加梔柏成八味,陰虛火旺可煎餐。 190.河車大造丸: 扶壽河車大造丸,二冬參地龜板全,砂仁苓膝杜仲柏,虛煩勞嗽能延年。 191.滋燥養營湯: 滋燥養榮兩地黃,芩甘歸芍及艽防,爪枯膚燥兼風秘,火燥金傷血液傷。 192.活血潤燥生津飲: 活血潤燥生津飲,二冬熟地兼瓜蔞,桃仁紅花及歸芍,利便通幽善澤枯。 193.韭汁牛乳飲: 韭汁牛乳反胃滋,養營散瘀潤腸奇,五汁安中姜梨藕,三般加入用隨宜。 194.白茯苓丸: 白茯苓丸治腎消,花粉黃連萆蔛調,二參熟地覆盆子,石斛蛇床螕胵要。
芳香開竅方
195.安宮牛黃丸: 安宮犀角與牛黃,雄冰芩連梔射香,鬱金朱箔珍珠入,開竅清心效擅長。 196.至寶丹: 至寶硃砂射息香,雄黃犀角與牛黃,金銀二箔兼龍腦,琥珀還同玳瑁良。 197.紫雪丹: 紫雪犀羚朱朴硝,硝磁寒水滑和膏,丁沉木射升玄草,更用赤金法亦超。 198.小兒回春丹: 回春丹里二連並,礞石珠黃菖半星,貝母辰砂天竺射, 小兒驚搐賴此平。 199.紫金錠: 紫金錠用射朱雄,慈戟千金五倍同,太乙玉樞名又別,祛痰逐穢治驚風。 200.蘇合香丸: 蘇合香丸射息香,木丁熏陸蓽檀香,犀冰白術沉訶附,衣用硃砂中惡嘗。
Ⅷ 1.16 麻黃附子細辛湯
2022-01-16
麻黃附子細辛湯春葯是葯引子
中醫葯是一個偉大的寶庫,裡面蘊含了豐富的養生文化知識,有中葯,有方劑,有理念,有方法,還有很多奇特的技術。
每一味葯都有奇特的療效,而葯與葯之間的互相作用又能產生很多奇妙的作用。
麻黃附子細辛湯:麻黃(去節)二兩細辛二兩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
中醫界的「偉哥」
我們知道的小柴胡湯,其實每一個葯的療效都很有特點,但是把它們放在一起,療效又不一樣了。
用來治療陽痿早泄的中葯有很多,比如我們知道的肉蓯蓉、鎖陽、天雄、附子、鹿茸等都有很好的效果。
但是因為這些葯物都有同一個作用,沒有形成互補作用,所以合在一起很難發揮出超常的療效。
在補陽葯中有「祖孫三人」,都是很牛的,爺爺叫烏頭,是生長幾年以上的「老大」,而爸爸叫天雄,年紀沒有烏頭那麼大,而最小的是附子。
這三者其實都是一種植物的根莖,但是因為生長年限不一樣。
所以治療的效果也不一樣。
但是,他們之間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都具有壯陽的作用。
天雄散的方劑,對那些陽痿早泄的患者有很好的治療效果。
但是,我們今天要介紹的中醫界的「偉哥」,是另外一個方劑。
這個方劑叫麻黃附子細辛湯,這個方最早是用來治療因為陽虛感冒之後,脈沉,四肢厥逆的現象。
麻黃附子細辛湯是「偉哥」,這個很少有人知道。
在中醫的理論框架內,其實很容易解釋,因為這個方是少陰方。
如果陽氣不足,很多葯物下去都難以發揮作用。
麻黃附子細辛湯的作用,就是將人體的陽氣激活,只要陽氣激活了,其固護衛外的功能就能正常發揮了。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有很多疾病,都會有陽痿早泄的現象,只在《金匱要略》中,有一個叫要把這個現象治療好了,一般就是疾病向好處發展的苗頭了。
一般來說,葯物療效有了,第一個反應就是胃口大開,從原來的味同嚼蠟變成吃嘛嘛香,從原來的陽痿早泄,毫無性慾,變成每日早起必定有晨勃。
麻黃附子細辛湯是一劑春葯,能夠喚起人類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也能喚起人類體內的陽氣,從而讓更多的陽氣去消滅邪氣。
從佛洛依德的角度來看,其實人類的一切都是因為多巴胺導致的,所以性的雄起不僅具有治療疾病的作用,還是整個人類社會的推進器。
以此而論,治療疾病無效時,可以考慮使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加減,這也是一劑療效非常的春葯。
麻黃附子細辛湯的臨床應用《傷寒論》雲:「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
對於很多精神萎靡,怕冷,四肢冰涼的患者,一般來說也有陽痿早泄的情況,此時再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就有非常好的效果。
一般來說,服用麻黃附子細辛湯之後,感覺全身暖暖的,會變得非常舒服。
對於很多腰腳有寒濕導致腰酸背痛的人來說,這個方喝下去之後,反應相當快,腰酸背痛,怕冷的現象會馬上改觀。
想不到的好處,比如《遯園醫案》記載:「嘉禾李君,當夏歷六月忽患左足疼痛,卧床不可轉側,呻吟之聲達於戶外。診之,脈沉緊,舌苔白,口中和。
曰:此風寒直中少陰,法當用仲景麻黃附子細辛湯。
旁有人咋舌言曰:『天氣暑熱若此,麻黃與細辛同用,得毋大汗不止乎?
余曰:『此方並不發汗,非閱歷有得者不能知,毋庸疑阻。』即疏與之,三葯各一錢,共僅三錢,煎水兩杯,分二次服,一服知,二服即步履如常而愈。經方之神效,洵有令人不可思議者。」
後世很多醫家以此方治療各種疑難雜症,有治療暴盲的,有治療暴聾的,有治療暴啞的,這些都是非常有意思的。
在很多疑難雜症的不僅如此,這個方還有一些意治療過程中,只要出現了寒濕的現象。
其他葯物治療都沒有效果的情況下,先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幾劑下去,馬上就會有起色。
Ⅸ 北京台養生堂節目,養身腎為本(二)中「麻黃細辛附子湯」的方子
麻黃二兩 附子一枚炮 細辛二兩 熱微者,以甘草易細辛微發汗。以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沫,內諸葯,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按現代用量,體重60KG,麻黃30克 附子20克 細辛30克 用水2000毫升,先中火煮麻黃20分鍾,再放炮附子,細辛小火一小時,去滓,分成三份,日三服。 煎煮方法:附子先下,煮開小火持續三十分鍾,入細辛,持續二十分鍾,入麻黃,持續五分鍾,去沫取汁。 麻黃發表,久煮無效。附子有毒,久煮去毒,然太久則效減。附子之效,在乎其毒也。 但是這個方子,不建議養生用,要在醫生的辯證下,辯脈施治。不可盲目參考
Ⅹ 麻黃附子細辛湯怎麼煮
網路里說先煮附子
方名:麻黃附子細辛湯(發表之劑)
總結:少陰表證
編號:006
組成:麻黃、附子、細辛
功效:溫經解表
主治:治傷寒少陰證,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
歸經:足少陰葯也。
方義:太陽證發熱,脈當浮,今反沉;少陰證脈沉,當無熱,故曰反也。熱為邪在表,當汗,脈沉屬陰,又當溫,故以附子溫少陰之經,以麻黃散太陽之寒而發汗,以細辛腎經表葯,聯屬其間,是汗劑之重者。
變化方:本方去細辛,加甘草,名麻黃附子甘草湯,治少陰病得之二、三日,無證者當微發汗。
煎服法:先煮麻黃去沫,內諸葯煎。
麻黃附子細辛湯
治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二三日無里證者。
麻黃二兩
附子一枚炮
細辛二兩
熱微者,以甘草易細辛微發汗。以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沫,內諸葯,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煎煮方法:附子先下,煮開小火持續三十分鍾,入細辛,持續二十分鍾,入麻黃,持續五分鍾,去沫取汁。
麻黃發表,久煮無效。附子有毒,久煮去毒,然太久則效減。附子之效,在乎其毒也。(傻笑海盜注)
麻黃附子細辛湯非以麻黃發表也,麻黃非久煮不能止其輕浮。麻黃得附子而汗止,附子得細辛專主少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