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冬和石斛搭配食用禁忌
1.合適人群:工作壓力導致陰虛火旺的人群,需要腸胃養生的亞健康人群。
2.不適人群:孕婦、嬰幼兒、脾胃虛寒的人。
3.適宜搭配:枸杞、陳皮、肉類、天冬、魚膠等。
4.不宜搭配:金銀花、魚腥草、綠豆、蘿卜等。
石斛的功效:
益胃生津,滋陰清熱。胃生津,滋陰清熱。用於陰傷津虧,口乾煩渴,食少干嘔,病後虛熱,目暗不明。
石斛的作用:
石斛原植物
1、胃陰虛及熱病傷津證。本品長於滋養胃陰,生津止渴,兼能清胃熱。主治熱病傷津,煩渴、舌乾苔黑之證,常與天花粉、鮮生地、麥冬等品同用,如《時病論》清熱保津法。治胃熱陰虛之胃脘疼痛、牙齦腫痛、口舌生瘡可與生地、麥冬、黃芩等品同用。
2、
腎陰虛證。本品又能滋腎陰,兼能降虛火,適用於腎陰虧虛之目暗不明、筋骨痿軟及陰虛火旺,骨蒸勞熱等證。腎陰虧虛,目暗不明者,常與枸杞子、熟地黃、菟絲
子等品同用,如石斛夜光丸(《原機啟微》)。腎陰虧虛,筋骨痿軟者,常與熟地、山茱萸、杜仲、牛膝等補肝腎、強筋骨之品同用。腎虛火旺,骨蒸勞熱者,宜與
生地黃、枸杞子、黃柏、胡黃連等滋腎陰、退虛熱之品同用。
石斛的食療價值:
蘭科草本植物環草石斛、馬鞭石斛等多種石斛的莖。產於西南和廣東、廣西、安徽等地。多在秋季採收,乾燥切段,或鮮用。
[性能]味甘,性微寒。能養陰清熱,益胃生津。
[參考]含石斛鹼等生物鹼,粘液質、澱粉等。
有一定解熱鎮痛作用;能促進胃液分泌,助消化;有增強新陳代謝、抗衰老等作用。
[用途]用於熱傷津液,低熱煩渴,舌紅少苔;胃陰不足,口渴咽干,嘔逆少食,胃脘隱痛,舌光少苔;腎陰不足,視物昏花。
[用法]一日10~15g,鮮品可用30g。煎湯,泡茶,煎膏滋。
[附方]
1,石斛麥冬茶:石斛、麥冬、谷芽各10g。沸水浸泡,代茶飲。
本方以石斛、麥冬養陰清熱、益胃生津,谷芽消食和中。用於陰虛胃熱,嘔逆少食,咽干口渴,舌光少苔。
2,石斛蔗漿飲:石斛30g,甘蔗500g。石斛煎水取汁;甘蔗去皮,切碎略搗,絞取汁液。兩汁混合。頻頻飲用。
本方以石斛養陰清熱、益胃生津,甘蔗清熱除煩、生津止渴。用於熱傷津液,煩熱口渴,舌紅少苔。
3,石斛杞菊湯:石斛、枸杞子、女貞子各15g,菊花10g。煎湯飲。
本方以石斛、菊花養陰清熱、明目,枸杞子、女貞子補養肝腎。用於肝腎陰虛,目昏眼花,視力減退。
石斛滋陰更好,但是泡水基本泡不出成份,建議煮水喝或煲湯或燉雞。加石斛煲的湯味道很清香。
④ 中葯麥冬生地石斛熬一起的功效
滋陰清熱,潤燥生津。
⑤ 生地 沙參 麥冬 石斛 枸杞 當歸 (每樣份量一樣多)這個葯方是什麼作用資深中醫回答
滋陰清熱,益精養血。建議加陳皮,因為這些葯偏於滋膩,怕你吃多了消化不良。
⑥ 北沙參、麥冬、生地、石斛治什麼的
北沙參:養陰清肺,益胃生津麥冬:養陰潤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煩石斛:養陰潤燥,生津止渴上三要都可以治療肺胃陰之不足生地:主要是涼血止血,也可以養陰生津
⑦ 石斛有什麼用
石斛的功效:
益胃生津,滋陰清熱。胃生津,滋陰清熱。用於陰傷津虧,口乾煩渴,食少干嘔,病後虛熱,目暗不明。
石斛的作用:
石斛原植物
1、胃陰虛及熱病傷津證。本品長於滋養胃陰,生津止渴,兼能清胃熱。主治熱病傷津,煩渴、舌乾苔黑之證,常與天花粉、鮮生地、麥冬等品同用,如《時病論》清熱保津法。治胃熱陰虛之胃脘疼痛、牙齦腫痛、口舌生瘡可與生地、麥冬、黃芩等品同用。
2、腎陰虛證。本品又能滋腎陰,兼能降虛火,適用於腎陰虧虛之目暗不明、筋骨痿軟及陰虛火旺,骨蒸勞熱等證。腎陰虧虛,目暗不明者,常與枸杞子、熟地黃、菟絲子等品同用,如石斛夜光丸(《原機啟微》)。腎陰虧虛,筋骨痿軟者,常與熟地、山茱萸、杜仲、牛膝等補肝腎、強筋骨之品同用。腎虛火旺,骨蒸勞熱者,宜與生地黃、枸杞子、黃柏、胡黃連等滋腎陰、退虛熱之品同用。
⑧ 生地石斛麥冬烏雞場的作用與攻效
你好:這種情況無法用中葯患者主要是存在無法自控的胡思亂想的情況,目前主要是咨詢病因和進一步處理措施的問題。 針對這種情況建議要注意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必要時可到當地醫院的心理科門診就診。
⑨ 脊骨,生地 沙參 麥冬 當歸 石斛一起熬湯有什麼作用
患者提到的中葯是可以跟脊骨一起燉湯用的。其中葯上具有滋陰清熱,養胃補血功效。臨床上可用於胃陰不足疾病伴有血虛疾病導致的口乾口渴,善食易飢,口臭,嘴唇乾燥,乾咳,腰酸,手心足心發熱,大便干結,面色蒼白,頭暈等症狀。
⑩ 石斛的功效與作用
1、石斛的功效與作用:
石斛葯用植物,性味甘淡微咸,寒,歸胃、腎,肺經。益胃生津,滋陰清熱。用於陰傷津虧,口乾煩渴,食少干嘔,病後虛熱,目暗不明。
2、生長環境:
石斛喜在溫暖、潮濕、半陰半陽的環境中生長,以年降雨量1000毫米以上、空氣濕度大於80%、 1月平均氣溫高於8℃的亞熱帶深山老林中生長為佳,對土肥要求不甚嚴格,野生多在疏鬆且厚的樹皮或樹幹上生長,有的也生長於石縫中。
3、地理分布:
產安徽南部大別山區(霍山)、台灣、湖北南部(宜昌)、香港、海南(白沙)、廣西西部至東北部(百色、平南、興安、金秀、靖西)、四川南部(長寧、峨眉山、樂山)、貴州西南部至北部(赤水、習水、羅甸、興義、三都)、雲南東南部至西北部、西藏東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