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葯炮製與歸經的關系
中葯炮製是指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按中醫用葯要求將中葯材加工成中葯飲片的傳統方法和技術,古時又稱"炮炙"、"修事"、"修治"。葯物經炮製後,不僅可以提高葯效、降低葯物的毒副作用,而且方便存儲,是中醫臨床用葯的必備工序。
幾千年以來,中國不僅積累了豐富的炮製方法與技術,而且也形成了一套傳統的炮製加工工具。炮製是中葯傳統制葯技術的集中體現和核心,"飲片入葯,生熟異治"是中葯的鮮明特色和一大優勢。中葯飲片炮製技術是中國所特有的,是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的結晶,是中華文化的瑰寶。
中葯炮製歷史久遠,相傳起源於神農時代。遠古時候,人們為使葯物清潔和服用方便,採取了洗凈、劈塊等簡單的加工方法,這就是中葯最早的炮製。當人類發現火以後,受到用火加工食物的啟示,便用火來加工葯物,因此對葯物的毒性降低和調整葯性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到了夏禹時代,由於釀酒的出現,為以後的酒制開辟了廣闊的道路,後來出現的鹽制、醋制、蜜炙等炮製方法,更豐富了中葯的炮製內容,且較好地適應了臨床的需要。
中葯炮製的發展大約可分為四個時期:春秋戰國至宋代(公元前722年至公元1279年)是中葯炮製技術的起始和形成時期;金元、明時期(公元1280年至1644年)是炮製理論的形成時期;清代(公元1645年至1911年)是炮製品種和技術的擴大應用時期;現代(1912年以後)是炮製振興、發展時期。
中葯的炮製前人稱為炮炙。但"炮炙"二字僅代表了中葯整個加工處理技術中的兩種火處理的方法,並不能概括其他中葯炮製方法。為了保存古代炮炙的原意,又能更確切地反映整個中葯處理技術,現統稱為炮製。其中"炮"字代表各種與火有關的加工處理技術,而"制"字則代表各種更廣泛的加工處理技術。
中葯炮製的文字記載始於春秋戰國時期。在現存的我國第一部醫書《黃帝內經》中記載的"治半夏"即是炮製過的半夏。到了漢代,炮製方法已非常之多,如蒸、炒、炙、煅、炮、煉、煮沸、火熬、燒、研、挫、搗、酒洗、酒浸、酒蒸、苦酒煮、水浸、湯洗、刮皮、去核、去足翅、去毛等等。同時,炮製理論也開始創立。如當時問世的中國第一部葯書《神農本草經》序中寫道:"葯……有毒無毒,陰干暴干,采造時月;生熟,土地所出,真偽陳新,並各有法……"東漢名醫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記述了一百餘種葯物的炮製,他也認為葯物"有須根去莖,有須皮去肉,或須肉去皮,又須花去實,須燒、煉、炮、炙,依方煉采。治削,極令凈潔。"由此可知,在漢代,人們對中葯炮製的目的和意義已有了一定的認識。
南北朝時期,我國第一部炮製專著《雷公炮炙論》問世。該書記載了300種葯物的炮製方法與技術,在總結前人炮製技術的基礎上,又將整個中葯炮製的技術水平大大提高。其中所列的方法主要有蒸、煮、炒、焙、炮、煅、浸、飛等。其中蒸又分為清蒸、酒浸蒸、葯汁蒸;煮分為鹽水煮、甘草水煮、黑豆汁煮;炙分為蜜炙、酥蜜炙、豬脂炙、葯汁塗炙;浸分為鹽水浸、蜜水浸、米泔水浸、漿水浸、葯汁浸、酒浸、醋浸等,為臨床用葯的炮製提供了極其重要的寶貴經驗,其中的許多炮製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在科學文化較發達的唐代,中葯炮製更為人們所重視。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中說,"諸經方用葯,所有熬煉節度皆腳注之,今方則不然,於此篇具條之,更不煩方下別注也。"唐代的《新修本草》是中國的第一部國家葯典,標示有葯物炮製的方法,是炮製技術受到政府保護的開端。書中收載了很多炮製方法,如煨、燔、作櫱、作豉、作大豆黃卷等,並記載了玉石玉屑、丹砂、雲母、石鍾乳、礬石、硝石等礦物類葯的炮製方法。
中葯的炮製在宋代發展較快,宋政府頒行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設有炮製技術專章,提出對葯物要"依法炮製"、"修制合度",將炮製列為法定的制葯技術,對保證葯品的質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金元時代,中葯炮製的發展較為突出的是理論研究。如王好古在《湯液本草》中引用東垣用葯:"黃芩、黃連……病在頭面及手梢皮膚者,須用酒炒之,借酒力以上騰也;咽之下,臍之上,須酒洗之;在下生用。大凡生升熟降,大黃須煨,恐寒則損胃氣,至於川烏、附子須炮以制毒也。""當歸酒洗取發之意,大黃酒浸入太陽經,酒洗入陽明經"等,均為有關中葯炮製理論的重要論述。
中葯的炮製在明代發展較為全面。在理論方面,陳嘉漠在《本草蒙筌》中曾系統地論述了若干炮製輔料的作用原理,如酒制升提,姜制發散,入鹽走腎臟軟堅,醋制入肝經止痛,米泔制去燥性和中,乳制滋潤回枯、助生陰血,蜜炙甘緩難化、增益元陽,麥麩皮製抑酷性、勿傷上膈,烏豆湯、甘草湯制曝,並解毒至令平和……他還明確地指出中葯的效應貴在炮製。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設有炮製專項,繆希雍的《炮炙大法》,總結中葯炮製大法17種。
著名醫葯學家李時珍集諸家之大成,在《本草綱目》中專列了"修制"一項,收載了各家之法。對有些炮製方法,還結合中醫理論加以探討。繼之,繆希雍又在《雷公炮炙論》的基礎上,增加了當時常用的炮製方法,在自己的著作《炮炙大法》中,提出了著名的"炮炙十七法"。
清代專論炮製的書籍首推《修事指南》,是由張仲岩將歷代各家有關的炮製記載綜合歸納而成。該書詳細記載了232種炮製方法,系統地敘述了各種炮製方法,條目清晰,較為醒目。
目前,全國專門從事炮製工作的只有近百人。中葯炮製技術處於萎縮的瀕危狀況。由於"現代"用葯方法趨於"常規化",傳統的"一方一法"的用葯模式已不復存在,許多特殊而又可產生特效的傳統炮製技術逐漸被遺忘。現存為數不多的身懷絕技的炮製老葯工對於自己經過長期工作總結出來的炮製方法秘而不宣,傳統的炮製技術面臨衰退甚至失傳的局面。相關部門對炮製技術的繼承和保護還不夠重視,在繼承和保護方面未採取具體措施,所以,中葯的炮製技術亟待得到保護。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中葯炮製技術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5日,經國家文化部確定,中國中醫科學院的王孝濤和中國中葯協會的金世元為該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並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Ⅱ 大黃蒼術牽牛子會破壞小腸吸收嗎
解表葯:辛溫解表葯:麻黃:辛、微苦,溫。歸肺、膀胱經。發汗、平喘、利水(外感風寒表實證)桂枝:辛甘溫,歸心、肺、膀胱經。發汗解表、溫經通陽。(風寒濕痹、痰飲蓄水、胸痹)紫蘇:辛溫,歸肺脾經。發表散寒,行氣寬中,解魚蟹毒(脾胃氣滯)荊芥:辛微溫。歸肺肝經。去風解表,透疹療瘡,止血。防風:辛甘微溫;歸膀胱肝脾經。去風解表、勝濕止痛,解痙。羌活:辛苦溫,歸膀胱腎經。解表散寒、去風勝濕,止痛。白芷:辛溫,歸肺胃經。解表去風,燥濕,消腫排膿,止痛。(陽明頭痛,寒濕帶下)生薑:辛微溫。歸肺脾經。發汗解表,溫中止嘔,溫肺止咳。(胃寒嘔吐)香薷:辛微溫。歸肺胃經。發汗解表,和中化濕,利水消腫。(陰暑、水腫、小便不利)辛夷:辛溫。歸肺胃經。散風寒,通鼻竅。藁本:辛溫;歸膀胱經。發表散寒,去風勝濕,止痛。蒼耳子:辛苦溫。有小毒。歸肺經。宣通鼻竅,去風濕,止痛。辛涼解表葯:薄荷:辛涼。歸肝肺經。疏散風熱,清利頭目,利咽,透疹。蟬蛻:甘寒。歸肺肝經。疏散風熱,透疹、明目退翳,熄風止痙。牛蒡子:辛苦寒。歸肺胃經。疏散風熱,解毒透疹,利咽散腫。桑葉:苦甘寒。歸肺肝經。疏散風熱,清肺潤燥,平肝明目。菊花:辛甘苦,微寒。歸肺肝經。疏風清熱,解毒明目。葛根:甘辛涼。歸脾胃經。解肌退熱,透發麻疹,生津止渴,生陽止瀉。柴胡:苦辛微寒,歸心包絡、肝、三焦、膽經。和解退熱,,疏肝解郁,升舉陽氣。(傷寒邪在少陽、肝氣郁結、氣虛下陷致肛脫等)升麻:辛甘微寒。歸肺脾胃大腸經。發表透疹,清熱解毒,升陽舉陷。(中氣虛弱、氣虛下陷致肛脫等)蔓荊子:辛苦平。歸膀胱肝胃經。疏散風熱,清利頭目。淡豆豉:辛肝微苦,寒。歸肺胃經。解表除煩。清熱瀉火葯:石膏:辛甘、大寒,歸肺胃經。清熱瀉火,除煩止渴,收斂生肌。(溫熱在氣分,肺熱咳喘)知母:苦甘寒。歸肺胃腎經。清熱瀉火,滋陰潤燥。梔子:苦寒,歸心肺肝胃三焦經。瀉火除煩,清熱利濕,涼血解毒,消腫止痛。(肝膽濕熱、)夏枯草:苦辛寒。歸肝膽經。清肝火、散郁結、降血壓。蘆根:甘寒,歸肺胃經。清熱生津,止嘔除煩。天花粉:甘微苦微寒。歸肺胃經。清熱生津,清肺潤燥,消腫排膿。淡竹葉:甘淡寒,歸心胃小腸經。清熱除煩、利尿。清熱燥濕葯:黃芩:苦寒。歸肺膽胃大腸經。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安胎。黃連:苦寒。歸心肝胃大腸經。清熱燥濕,瀉火解毒。黃柏:苦寒,歸腎、膀胱大腸經。清熱燥濕,瀉火解毒,退虛熱。龍膽草:苦寒,歸肝膽膀胱經。清熱燥濕,瀉肝膽火。苦參:苦寒,歸心肝胃、大腸膀胱經。清熱燥濕,祛風殺蟲,利尿。清熱涼血葯:生地黃:甘苦寒,歸心肝經。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熱入營血、血熱妄行等熱病)玄參:苦甘咸寒,歸肺胃腎經。清熱涼血,滋陰解毒。牡丹皮:苦辛微寒,歸心肝腎經。清熱涼血,活血散瘀。赤芍:苦微寒,歸肝經。清熱涼血,祛瘀止痛。水牛角:咸寒,歸心肝胃經。清熱、涼血解毒。(血熱妄行吐血)紫草:甘寒,歸心肝經。涼血活血,解毒透疹。清熱解毒葯:金銀花:甘寒,歸肺心胃經。清熱解毒,疏散風熱。連翹:苦微寒,歸肺心膽經。清熱解毒,消癰散結。蒲公英:苦甘寒,歸肝胃經。清熱解毒,利濕通淋,消癰散結。大青葉:苦咸大寒,歸心肺胃經。清熱解毒,涼血消斑。牛黃:苦涼,歸肝心經。清熱解毒,熄風止痙,化痰開竅。魚腥草:辛微寒,歸肺經。清熱解毒,排膿利尿。射干:苦寒,歸肺經。清熱解毒,祛痰利咽。白頭翁:苦寒,歸大腸經。清熱解毒,涼血止痢。板藍根:苦寒,歸心胃經。清熱解毒,涼血利咽。青黛:咸寒,歸肝肺胃經。清熱解毒,涼血散腫。土茯苓:甘淡平,歸肝胃經。解毒除濕,通利關節。山豆根:苦寒,歸肺經。清熱解毒,利咽散腫。白花蛇舌草:微苦甘寒,入胃、大小腸經。清熱利濕,解毒消癰。紫花地丁:苦辛寒,歸心肝經。清熱解毒,消癰散結。穿心蓮:苦寒,歸胃肺大小腸經。清熱解毒,燥濕消腫。馬齒莧:酸寒,歸大腸肝經。清熱解毒,涼血止血。馬勃:辛平,歸肺經。清肺利咽解毒,止血。秦皮:苦寒,歸肝膽大腸經。清熱解毒,清肝明目。白鮮皮:苦寒,歸脾胃經。清熱解毒,除濕止癢。鴉膽子:苦寒,有小毒。歸大腸肝經。清熱解毒,截瘧治痢,腐蝕 疣。熊膽:苦寒,歸肝膽心經。清熱解毒,止痙明目。清虛熱葯:青蒿:苦辛寒,歸肝膽腎經。退虛熱,涼血解暑,截瘧。地骨皮:甘淡寒,歸肺肝腎經。涼血退蒸,清瀉肺熱。白薇:苦咸寒,歸胃肝經。清熱涼血,利水通淋,解毒疔瘡。銀柴胡:甘微寒,歸肝胃經。退虛熱,清疳熱。胡黃連:苦寒,歸心肝胃大腸經。退虛熱,除疳熱,清濕熱。瀉下葯:攻下葯:大黃:苦寒,歸脾胃大腸肝心經。瀉下攻積,清熱瀉火,解毒,活血祛瘀。芒硝:咸苦寒。歸胃大腸經。瀉下軟堅,清熱。蘆薈:甘寒,歸肝大腸經。瀉下清肝,殺蟲。番瀉葉:甘苦寒。歸大腸經。瀉下導滯。潤下葯:火麻仁:甘平,歸脾、大腸經。潤腸通便。郁李仁:辛苦甘平,歸大腸、小腸經。潤腸通便,利水消腫。峻下逐水葯:甘逐:苦甘寒,有毒。歸肺腎大腸經。泄水逐飲,消腫散結。牽牛子:苦寒;有毒。歸肺腎大腸經。瀉下逐水,祛積殺蟲。大戟:苦辛寒,有毒。歸肺腎大腸經。泄水逐飲,消腫散結。芫花:辛苦溫,有毒。歸肺腎大腸經。泄水逐飲,祛痰止咳,外用殺蟲療瘡。巴豆:辛熱,有大毒。歸胃大腸肺經。瀉下冷積,逐水退腫,祛痰利咽。祛風濕葯:獨活:辛苦,微溫。歸肝膀胱經。祛風濕,止痹痛,解表。威靈仙:辛咸溫,歸膀胱經。祛風濕,通經絡,止痹痛,消骨鯁。蛇:甘咸溫,有毒。歸肝經。祛風活絡,定驚。木瓜:酸溫。歸肝脾經。舒筋活絡,除濕和胃。秦艽:苦辛微寒,歸肝胃膽經。祛風濕,舒筋絡,清虛熱。防己:苦辛寒,歸膀胱、腎脾經。祛風濕,止痛、利水消腫。五加皮:辛苦溫,歸肝腎經。祛風濕,強筋骨,利水消腫。桑寄生:苦甘平,歸肝腎經,祛風濕,益肝腎,強筋骨,安胎。草:苦寒,歸肝腎經。祛風濕,,通經絡,清熱解毒。絡石藤:苦微寒,歸心肝經。祛風通絡,涼血消腫。芳香化濕葯:蒼術:辛苦溫,歸脾胃經。燥濕健脾,祛風濕。厚朴:苦辛溫,歸脾胃肺大腸經。行氣燥濕,消積平喘。藿香:辛微溫,歸脾胃肺經。化濕解暑止嘔。砂仁:辛溫,歸脾胃經。化濕行氣,溫中安胎。白豆蔻:辛溫,歸肺脾胃經。化濕行氣,溫中止嘔。草果:辛溫,歸脾胃經。燥濕、溫中、截瘧。佩蘭:辛平,歸脾胃肺經。化濕解暑。利水滲濕葯:茯苓:甘淡平。歸心脾腎經。利水滲濕,健脾安神。澤瀉:甘淡寒。歸腎膀胱經。利水滲濕,瀉熱。薏苡仁:甘淡微寒,歸脾胃肺經。利水滲濕,健脾除痹,清熱排膿。豬苓:甘淡平,歸腎膀胱經。利水滲濕。車前子:甘寒,歸腎肝肺經。利水通淋,滲濕止瀉,清肝明目,清肺化痰。滑石:甘淡寒,歸胃膀胱經。利水通淋,清解暑熱,祛濕斂瘡。海金砂:甘寒,歸膀胱小腸經。利尿通淋。石韋:苦甘微寒,歸肺膀胱經。利水通淋,清肺止咳。苦微寒,歸肝胃經。利濕去濁,祛風除濕。苦微寒,歸膀胱經。利尿通淋,殺蟲止癢。瞿麥:苦寒,歸心小腸膀胱經。利水通淋,活血通經。茵陳蒿:苦微寒,歸脾胃肝膽經。清利濕熱,利膽退黃。金錢草:甘淡微寒,歸肝膽腎膀胱經。除濕退黃,利水通淋,解毒消腫。木通:苦寒,歸心小腸膀胱經。利水通淋,瀉熱通乳。通草:甘淡微寒,歸肺胃經。清熱利水,止癢。地膚子:苦寒,歸膀胱經。清熱利水,止癢。溫里葯:附子:辛甘熱,歸心腎脾經,有毒。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散寒止痛。(亡陽症,脾腎陽虛,寒濕痹證)乾薑:辛熱,歸脾胃心肺經。溫中散寒,回陽通脈,溫肺化飲。(寒侵脾胃或脾胃虛寒、亡陽症,寒飲犯肺)肉桂:辛甘熱,歸脾腎心肝經。補火助陽,散寒止痛,溫經通脈。(腎陽不足,命門火衰、心腹疼痛,寒疝作痛、寒痹腰痛及瘀滯經閉痛經)吳茱萸:辛苦熱,歸肝脾胃腎經。有小毒。散寒止痛,溫中止嘔,助陽止瀉。(寒滯肝脈致寒疝腹痛及頭痛。中焦虛寒,嘔吐泛酸及脘腹冷痛。脾腎陽虛,五更泄瀉)細辛:辛溫。歸肺腎心經。溫肺化飲,祛風散寒,止痛,宣通鼻竅。小茴香:辛溫,歸肝腎脾胃經。散寒止痛,理氣和中。(寒疝腹痛,脾胃虛寒)高良姜:辛熱,歸脾胃經。散寒止痛,溫中止嘔。花椒:辛熱,歸脾胃腎經。溫中止痛,殺蟲止癢。丁香:辛溫,歸脾胃經。溫中止嘔,散寒止痛,溫腎助陽。理氣葯:橘皮:辛苦溫,歸脾肺經。理氣健脾,燥濕化痰。青皮:苦辛溫,歸肝膽胃經。疏肝破氣,消積化滯。枳實:苦辛微寒,歸 脾胃大腸經。破氣化痰,除痞消積。木香:辛苦溫,歸脾胃大腸膽經。行氣止痛。沉香:辛苦溫,歸脾胃腎經。行氣止痛,溫中止嘔,納氣平喘。香附:辛微苦微甘平,歸肝脾三焦經,疏肝理氣,調經止痛。川楝子:苦寒,歸肝胃小腸膀胱經。有小毒。行氣止痛,殺蟲,療癬。烏葯:辛溫,歸肺脾腎膀胱經。行氣止痛,溫腎散寒。荔枝核:辛微苦,溫。歸肝胃經。行氣散結,散寒止痛。佛手:辛苦溫,歸肝脾胃肺經。疏肝解郁,理氣和中,燥濕化痰。白:辛苦溫,歸肺胃大腸經。通陽散結,行氣導滯。青木香:辛苦微寒,歸肝胃經。行氣止痛,解毒辟穢,消腫。柿蒂:苦平,歸胃經。降氣止呃。消食葯:山楂:酸甘微溫,歸脾胃肝經。消食化積,活血化瘀。神曲:甘辛溫,歸脾胃經。消食和中。麥芽:甘平,歸脾胃肝經。消食和中,回乳消脹。谷芽:甘平,歸脾胃經。消食和中,健脾開胃。萊菔子:辛甘平,歸脾胃肺經。消食除脹,降氣化痰。雞內金:甘平,歸脾胃小腸膀胱經。消食健胃,固精止遺。驅蟲葯:使君子:甘溫,歸脾胃經。驅蟲消積。苦諫皮:苦寒,歸肝脾胃經。有毒。殺蟲療癬。檳榔:苦辛溫,歸胃大腸經。驅蟲消積,行氣利水。雷丸:苦寒,歸胃大腸經,有小毒。殺蟲。榧子:甘平,歸肺胃大腸經。殺蟲消積,通便潤肺。貫眾:苦微寒,歸肝脾經,有小毒。殺蟲,清熱解毒,止血。止血葯:大薊:苦甘涼,歸心肝經。涼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癰。小薊:苦甘涼,歸心肝經。涼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癰。地榆:苦酸畏寒,歸肝胃大腸經。涼血止血,解讀斂瘡。槐花:苦微寒,歸肝大腸經,涼血止血,清肝明目。側柏葉:苦澀,微寒,歸肺大腸經。涼血止血,化痰止咳。白茅根:甘寒,歸肺胃膀胱經。涼血止血,清熱利尿。三七:甘微苦,溫,歸肝胃經。化瘀止血,活血止痛。茜草:苦寒,歸肝經。涼血止血,活血祛瘀。蒲黃:甘平,歸肝心經。收斂止血,祛瘀止痛。白及:苦甘澀,微寒,歸肺胃肝經。收斂止血,消腫生肌。仙鶴草:苦澀平,歸肺肝脾經。收斂止血,止痢殺蟲。棕櫚炭:苦澀平。歸肝肺大腸經。收斂止血。血餘炭:苦澀平,歸肝胃膀胱經。收斂止血,化淤利尿。炮姜:苦澀溫,歸脾肝經。溫經止血,溫中止痛。艾葉:苦辛溫,歸肝脾腎經。溫經止血,散寒調經。活血祛瘀葯:川芎:辛溫,歸肝膽心包經。活血行氣,祛風止痛。延胡索:辛苦溫,歸肝脾心經。活血行氣止痛。鬱金:辛苦寒,歸肝膽心經。活血行氣止痛,清心開竅,利膽退黃,涼血止血。姜黃:辛苦溫,歸肝脾經。活血行氣,通經止痛。乳香:辛苦溫,歸肝心脾經。活血行氣止痛,消腫生肌。沒葯:苦辛平,歸心肝脾經。活血止痛,消腫生肌。五靈脂:苦咸甘溫,歸肝經。活血止痛,化瘀止血。丹參:苦微寒,歸心肝經。活血化瘀,涼血消癰,安神。虎杖:苦寒,歸肝膽肺經。活血止痛,利濕退黃,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紅花:辛溫,歸心肝經。活血通經,祛瘀止痛。桃仁:苦甘平,歸心肝大腸經,有小毒。活血化瘀,潤腸通便。益母草:苦辛微寒,歸肝心膀胱經。活血調經,利水消腫。牛膝:苦甘酸平,歸肝腎經。活血通經,補益肝腎,利尿通淋,引血下行。雞血藤:苦甘溫,歸肝經。行血補血,舒經活絡。
追問:
有簡單的嗎
回答:
一、解表葯 1、辛溫解表:麻黃,桂枝,紫蘇,羌活,防風,白芷,細辛,生薑,辛夷;
2、辛涼解表:薄荷,牛蒡子,桑葉,菊花,葛根,柴胡,升麻,蟬蛻,淡豆豉,蔓荊子,(木聖)柳;
二、清熱葯 1、清熱瀉火:石膏,知母,淡竹葉,梔子,蘆根;
2、清熱涼血:生地,玄參,丹皮,赤芍,紫草;
3、清熱燥濕:黃芩,黃連,黃柏,龍膽草,苦參,白鮮皮;
4、清熱解毒:銀花,連翹,蒲公英,土茯苓,魚腥草,紅藤,敗醬,馬齒莧,射干,山豆根;
5、清肝明目:夏枯草,決明子,密蒙花,谷精草;
6、退虛熱葯:地骨皮,銀柴胡,青蒿。
三、化痰葯:1、溫化寒痰:半夏,天南星,白附子,白芥子,白前,旋覆花;
2、清熱化痰:前胡,桔梗,瓜簍,川貝母,竹茹,竹黃,葶藶子,枇杷葉,礞石,瓦楞子,昆布,海藻,胖大海;
3、止咳平喘:苦杏仁,馬兜鈴,百部,紫菀,款冬花,這兩種葯太貴,不實用。
四、芳香化濕:藿香,佩蘭,蒼術,石菖蒲,厚朴,砂仁,白豆蔻,草豆蔻。
五、消導葯物:雞內金,山楂,麥芽,谷芽,神曲,萊菔子。
六、理氣葯物:枳實(枳殼),陳皮,木香,柿蒂,香附,青皮,佛手,烏葯,沉香,荔枝核,韭白,檀香。
七、瀉下葯物:1、攻下葯:大黃,芒硝,番瀉葉,巴豆(熱下)。2、潤下葯:火麻仁,郁李仁,蜂蜜。
3、峻下逐水:牽牛子,大戟,甘遂,芫花,商陸。
八、驅蟲葯物:使君子,苦楝根皮,檳榔(大腹皮),南瓜籽,雷丸,榧子,鶴虱。
九、開竅葯物:牛黃,麝香,冰片,蘇合香(安息香),樟腦。
十、溫里葯物:附子(烏頭),乾薑,肉桂,吳茱萸,花椒,小茴香,丁香,高良姜,蓽芨。
11、平干熄風:1、息風止痙:天麻,勾藤,僵蠶,地龍,蜈蚣,全蠍,羚羊角(山羊角)。
2、平肝潛陽:石決明,牡蠣,赭石,磁石,白芍,白藜蒺,羅布麻。
12、安神葯物:1、重鎮:硃砂,琥珀,珍珠,龍骨。2、養心:酸棗仁,柏子仁,夜交藤,遠志,合歡皮。
13、利水滲濕:1、利水退腫:茯苓,豬苓,澤瀉,薏苡仁,半邊蓮,玉米須,冬瓜皮。
2、利尿通淋:車前子,木通,通草,燈心草,石葦,海金沙,滑石,地膚子。
3、利濕退黃:茵陳,金錢草,虎杖。
14、祛風濕葯:1、祛風濕止痹痛:獨活,秦艽,威靈仙,松節,海桐皮。
2、祛風濕舒筋活絡:木瓜,伸筋草,青風藤,絲瓜絡,路路通,馬錢子。
3、祛風濕強筋骨:五加皮,狗脊,桑寄生,川續斷,骨碎補,虎骨。
15、止血葯物:1、收斂止血:仙鶴草,白芨,棕櫚炭,百草霜,雞冠花,藕節。
2、涼血止血:小薊,大薊,側柏葉,地榆,茅根,槐花,土大黃,地錦草。
3、化淤止血:三七,花蕊石,蒲黃,血塗炭,景天三七,降真香。
4、溫經止血:艾葉,伏龍肝(灶心石)。
16、活血祛淤:川芎,丹參,雞血藤,益母草,澤蘭,月季花,牛膝,鬱金,姜黃,延胡索(元胡),乳香,
沒葯,五靈脂,血竭,自然銅,蘇木,毛冬青,桃仁,紅花,莪術,三棱,劉寄奴,穿山甲,
王不留行,皂角刺,水蛭,乾漆,凌霄花。
17、補益葯物:1、補氣:人參,黨參,太子參,黃芪,白術,山葯,甘草,五味子,白扁豆,大棗,飴糖。
2、補陽:鹿茸,補骨脂,巴戟天,淫羊藿,仙茅,肉蓯蓉,陽起石,菟絲子,沙苑子,山萸肉,
杜仲,蛇床子,冬蟲夏草,蛤蚧,海馬,鎖陽,胡桃仁,葫蘆巴,紫河車。
3、補血:熟地,首烏,當歸,阿膠,枸杞子,龍眼肉,桑椹。
4、補陰:北沙參,明黨參,西洋參,麥門冬,天門冬,石斛,百合,玉竹,黃精,女貞子,
旱連草,鱉甲,龜版,黑芝麻。 補 18-3 覆盆子。
18、收澀葯物:1、止汗葯:麻黃根,浮小麥。2、澀腸止瀉:赤石脂,禹余糧,肉豆蔻,訶子,罌粟殼,烏梅,
石榴皮,膽礬,五倍子,椿白皮。3、澀精縮尿止帶:金櫻子,桑螵蛸,益智仁,烏賊骨,銀杏,芡實,蓮子
Ⅲ 枳實子、菟絲子、決明子、覆盆子、地膚子、蛇床子可以一起泡茶喝嗎 這些組合在一起郵什麼功效,合理嗎
菟絲子,覆盆子、地膚子、蛇床子此四位泡水有效成分不宜析出。這個方子較亂,難以判斷其立方思想。
Ⅳ 炒麥芽女貞子旱蓮草之母熟地黃石斛菟絲子白芍當歸巴乾天生地黃這副中葯有何作用
這個葯有補腎固精,養血滋陰的作用,可以用於治療血虛血燥導致的,頭發白的治療,還可以治療遺精遺尿,等病症。
Ⅳ 中葯裝斗需要注意些什麼怎麼排列它們的順序呢
葯品零售企業GSP認證檢查項目(7707、7708)規定:「中葯飲片裝斗前應做 質量復核,不得錯斗、串斗,防止混葯。飲片斗前應寫正名正字。」因此,中葯飲 片的裝斗必須規范操作。 一、中葯飲片裝斗的基本原則 1.裝斗前的中葯飲片必須符合國家葯品標准炮製的規定,未經炮製或炮製不合 格的不能裝斗。 《葯品管理法》第十條中規定:「中葯飲片必須按照國家葯品標准炮製;國家 葯品標准沒有規定的,必須按照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葯品監督管理部門制 定的炮製規范炮製。」 中葯飲片裝斗前的質量復核應包括以下內容: (1)包裝符合葯用要求,無污染; (2)有生產企業的名稱、詳細廠址:郵政編碼、電話或傳真、網址; (3)有質量合格標志,其中應有檢驗員簽章。 (4)品名、炮製規格與國家葯品標准炮製要求相符,正名正字,並與飲片實 物相符,標明產地。 (5)中葯飲片應無質量變異和雜質、異物; (6)應標明生產批號、生產日期; (7)實施批准文號管理的中葯飲片在包裝上應標明批准文號(未實施批准文 號管理的除外);(8)應標示中葯飲片的凈重,其計量單位符合法定的標准,如千克、克等。 2.堅持「三查三對」的原則,對號入座。即查葯鬥上書寫的葯名與飲片包裝合 格證名稱應一致,查看在葯斗內殘存的飲片與飲片包裝內品種應一致,查葯斗內飲 片與飲片包裝內炮製的片型規格應一致。絕不允許有錯斗、借斗情況發生。尤其是 中葯名稱多有一字之差或同物異名、同名異物情況,炮製品也不例外,如炒黨參與 蜜黨參,同源一物而炮製方法的不同決定其不同的功能選擇。 3.堅持「先進先出,先產先出」的原則。裝斗前應先倒出葯斗內殘存的飲片, 清掃斗內的灰塵與死角,並將飲片過篩;將新進的飲片裝斗後,再將原剩下的飲片 裝在表面,以便推陳出新,保證質量。 4.飲片裝斗應留有餘地。一般飲片(片、段、塊、絲)裝斗後,其飲片與斗面 應保留約2厘米的空間;細小種子類葯材如菟絲了、紫蘇子、白芥子等應保留3~4 厘米的空間,以避免調配過程中推拉葯斗用力過猛而使飲片外溢,導致串斗、混葯 事故而產生不良後果。 二、中葯飲片裝斗的注意事項 中葯飲片的裝斗一方面要合理分類布局,使調劑配方操作更方便、更快捷,另 一方面又要適應各類飲片的安全儲存,有利於「六防」措施的落實。因此,飲片的 裝斗應根據葯材及其炮製品的不同質地與性能選擇不同的裝斗容器和方法。 1.富含油脂及糖分、黏液汁類的葯材不宜裝斗,而應採用瓷缸、土陶罐、糖瓷 缸(桶)盛裝並加蓋,如:龍眼、柏子仁、桑椹、枸杞、蜜款冬花、蜜紫菀、熟地 黃、黃精等,以避免泛油、糖化導致變質。必要時,在高溫潮濕季節可進入冷櫃在 2~10℃條件下保存。 2.貴細中葯材切制的飲片不宜裝斗,而應用適當的容器密封保存,如西洋參( 薄片)、人參(薄片)、冬蟲夏草(凈制)、西紅花等,是為了避免乾枯失水或吸 濕變色、生霉。 3.吸濕性較強的如天竺黃、含鹽易風化起霜的全蠍、芳香易揮發的如冰片等均 不宜裝斗,而須用容器加蓋保存。 4.外用葯不得與內服葯同貯裝斗,而應集中陳列,一般在葯櫃最下層較冷背處 或另用容器。如硫磺、黃丹、鉛粉、銅綠、膽礬等。 5.中葯飲片裝斗加葯前,必須對葯斗及容器進行清潔處理,特別是盛裝蜜炙飲 片的容器,必須對內部粘附的物質徹底清洗,擦試乾燥後裝葯,以避免污染和蟲害 的滋生。 含糖較高及蜜炙飲片若需裝斗,應有與木質葯斗相隔離的金屬或塑料等盒盛裝 並加蓋。 三、中葯飲片的裝斗分類 1、中葯調劑櫃 中葯飲片的調劑櫃一般由木質材料或與木材性能相似的高密板材製成。根據葯 店(葯房)經營規模及區域性用葯品種品規的多少而確定葯櫃及葯斗的數量。常規 中葯飲片調劑櫃應符合以下要求: ①葯櫃、葯斗的材料應使用無毒、無污染木材及油漆。 ②封閉、防塵、防蟲、防鼠。每組葯櫃上下左右全封閉,除葯斗可抽開自如, 其他部位不得有縫隙;每個葯斗為獨立的,四周封閉具防鼠功能。 ③每個葯斗內凡裝有兩種以上(含兩種)的飲片者,應有套盒,以方便清潔、 養護、盤存。 ④葯櫃最下層的葯斗,一般應距地面15厘米以上,亦可因地制宜,潮濕多雨的 南方、距城市較邊遠地區可更高一些。 ⑤毒性中葯不能裝斗(炮製品除外),而應設專櫃,要求:結構牢固,雙鎖管 理,分別由專管的營業員和具有中葯師以上技術職稱的人員共同負責管理,包括驗 收,銷售的全過程。 ⑥貴細中葯材除櫃台必備的樣品外,應設專櫃加鎖管理,實行雙人簽收與核發 手續,避免發生差錯,造成經濟損失。如進口西洋參、燕窩、西紅花、麝香、冬蟲 夏草、鹿茸、熊膽等。 2、分類裝斗 中葯的分類,由於使用者的目的不同,即要達到便於教學或臨床應用、化學研 究、檢索快速等不同的目的,而採用不同的分類方法,一般有以下幾種: ①按中葯材名稱首字筆畫排序分類。如《中國葯典》2000版一部、《中葯大辭 典》均採用此種分類法,其優點是將所收載的全部中葯材名稱(含中成葯)納入筆 畫索引表,查閱方便。 ②按自然分類法分類,是根據原生葯的原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位置,運用分類學 的門、綱目、科、屬種的分類方法。本法有助於了解葯用植物或動物在自然界的位 置、形態特徵和彼此間的關系,也有助於在同科屬研究中尋找具有類似化學成分的 新葯源。而對於礦物葯則不便納入歸類。 ③按葯用部位分類,即根據植物葯入葯部位的不同分為:根及根莖類,莖木類 、皮類、葉類、花類、種子與果實類、全草類,這種方法一般運用在《中葯鑒定學 》、《炮製學》、《葯材學》等方面,優點是便於掌握植物葯材的形態特徵,有利 於同類葯物性狀的比較。 ④按葯物化學成分分類,即根據葯物中含有的有效成分或主要成分分類。如碳 水化合物,有機酸、酚類、揮發油、樹脂、甙類、生物鹼等。 ⑤按中葯的功效分類,是在中醫學基礎理論指導下,按照葯物功效的共性進行 分類的方法,分為解表葯、清熱葯、瀉下葯、祛風濕葯、芳香化濕葯、利水滲濕葯 、溫里葯、理氣葯、消食葯、驅蟲葯、止血葯、活血祛瘀葯、化痰止咳平喘葯、安 神葯、平肝息風葯、開竅葯、補虛葯、收澀葯、涌吐葯、外用葯及其他等約二十大 類。 以上幾種分類方法的選擇源於不同的目的。 中葯飲片是直接為醫生的處方和患者的治療提供服務的,因此,中葯飲片的裝 斗只能取「功效分類」法。這樣分類,功效臨近相似及常配的葯物在臨方調配時將 會更方便、快捷,為了達到中葯飲片裝斗的科學性、合理性、適用性,葯店除了要 根據常規地方用葯習慣確定的品種、品規製作調劑葯斗外,在制定裝斗分類方案時 ,還應充分考慮以下因素: ①中葯用途(功效)分類與方劑的常規配伍相結合。即要求裝斗時保持葯物用 途、功效的臨近。有許多中葯常相須為用,習稱「姊妹」葯,經常功效協同組方的 如四君子湯(黨參、白術、茯苓、甘草)、四物湯(當歸、熟地黃、白芍、川芎) ,但也不能過於牽強而顧此失彼,如麻黃湯中有麻黃、杏仁、桂枝、甘草。方中的 麻黃,生用是以解表為主,屬解表類葯、蜜炙麻黃則是止咳平喘要葯,杏仁是止咳 類葯故宜與常用的止咳化痰平喘葯相搭配裝斗,桂枝既能協助解表,又具通陽化氣 雙向調節功能,甘草亦有生用與蜜炙兩種不同炮製規格,且功能迥然不同。因此, 在分類布局時更多地是要認識中葯飲片炮製後功能的主導性。 常見相須為用的配伍品種舉例: 黨參-白術 何首烏-女貞子 蒼耳子-辛夷 黨參-黃芪 制川烏-制草烏 白芷-細辛 山葯-茯苓 三棱-莪術 羌活-獨活 巴戟天-益智仁 延胡索-鬱金 桑枝-木瓜 當歸-白芍 桃仁-紅花 葛根-升麻 丹皮-赤芍 黃柏-知母 野菊花-紫花地丁 生地黃-玄參 金銀花-連翹 射干-山豆根 天冬-麥冬 乳香-沒葯 煅龍骨-煅牡蠣 龜甲-鱉甲 谷芽-麥芽 柏子仁-酸棗仁 青皮-陳皮 桔梗-前胡 檳榔-雷丸 百合-百部 麻黃-桂枝 天麻-鉤藤 上表所列品種是中醫、中葯人員常稱的「姊妹」葯,是指在臨床處方葯味的組 合中經常配伍、起相互協同作用促進療效的葯物。因此,在裝斗布局時,應將這些 雙雙搭配常用的飲片盡可能臨近裝斗,以便調配稱戥的方便,有的炮製規格單一的 可同貯一斗,如三棱與莪術均為醋制後切片。即可在一葯斗內,里外分格,由於各 地醫師用葯習慣有一定差異,故上表所列品種僅供參考,應因地制宜。 ②同物異制(即同一種葯材不同的炮製方法如白術、土白術、炒白術)或葯名 、功效相近的應盡量同斗或相臨近,以方便調配,如下表所示: 白術-土白術 白芍-酒白芍 木香-煨木香 乾薑-炮姜 山葯-麩炒山葯 川木通-關木通 制附子-炮附子 生薏苡仁-炒薏苡仁 炒槐花-炒槐角 梔子-焦梔子 大黃-酒大黃 炒枳殼-炒枳實 當歸-酒當歸 熟大黃-大黃炭 川貝母-浙貝母 柴胡-醋柴胡 黃柏-鹽黃柏 蒲黃-蒲黃炭 龍骨-煅龍骨 牛膝-川牛膝 石菖蒲-九節菖蒲 ③避免性狀相似品種或同名異物的中葯飲片同斗存放。其中有功效截然不同者 ,也有功效相近者,有品種安全不同者,容易造成調配過程的錯葯,甚至導致不良 後果。常見品種如下: 紫蘇子-菟絲子 玉蘇子-急性子 地骨皮-香加皮 天花粉-防己 白薇-龍膽 杏仁-桃仁 珍珠母-牡蠣 珍珠母-石決明 澤蘭-佩蘭 合歡皮-秦皮 細辛-馬細辛 玫瑰花-月季花 以上僅對部分外觀形態易於混淆的中葯飲片作了對比,類似情況較多,如錯將 制水半夏當作法半夏裝斗使用,或水菖蒲與石菖蒲相混等,特別須注意的是粉碎後 的某些礦物葯或動物貝殼類飲片,稍不留意,就可能「張冠李戴」。 ④注意冷、熱搭配的合理性。調劑櫃的擺放一般是根據營業廳的面積和經營中 、西、成葯的品種規模而確定的,無一定式來約束,有正面朝外呈「一」字擺放的 ,有「凹」字形或「丁」字型不等,總之在分類裝斗原則前提下,必須充分考慮調 劑取葯的方便,有的葯櫃設計裝斗高達2米以上,操作起來極不方便,往往一劑中 葯上下要數十分鍾之久,這樣會給調劑人員和顧客雙方帶來煩惱,因此,葯櫃的設 計不宜過高,常用中葯飲片裝斗宜在當胸上至額頭下,下至腰部以上,冷背及體輕 用量少的品種置於上部;量大體輕泡的宜裝在底部大斗中,體重的礦物葯宜置於下 部大斗格中分存;外用葯應置於遠端大斗格分存;蜜炙類飲片,若裝於斗內,應有 容器另裝加蓋,或另櫃用容器陳列。 四、中葯飲片裝斗的統一性 由於中葯品種復雜,歷史上中葯的臨床應用帶有濃厚的地方性,同地區甚至同 城市各地段、各醫療單位的中醫就有主「辛溫派」、「辛涼派」之說,即是代表了 用葯治病的傾向性,並不存在派別之爭。因此,各葯店經營的中葯飲片品規不盡相 同。筆者認為,中葯飲片的裝斗分類應在國家葯品管理法律法規及葯品標準的原則 下達到相對統一。 1、裝斗按功效分類,內服與外用葯分存,特殊葯品特殊管理,對醫生用葯, 調劑員操作及顧客用葯的安全都是有利的。 2、中葯飲片名稱的統一,即葯斗內外標示的中葯名稱必須書寫正名正字,嚴 格按照《中國葯典》及國家有關葯品標準的規定。切制的飲片為葯材名(通用名稱 )如黨參片,應寫為「黨參」,炮製後的飲片在葯材名稱前冠以炮製方法,如土炒 黨參,應寫為「土黨參」,蜜炙黨參,應寫為「蜜黨參」。杜絕別名和錯別字上櫃 。 3、統一形象的葯品零售連鎖企業的所屬網點,有中葯飲片經營范圍的,應 將裝斗分類的布局,飲片名稱的規范用字作為企業統一形象的標志之一。這樣,各 零售門店之間的人員調動就不會有操作的障礙。同城市的零售企業雖然在中葯飲片 的經營品種、品規方面有一些差異,但是,分類管理的基礎格局和中葯飲片名稱的 使用應基本統一。
Ⅵ 葯方:苦參20g,生地20g,女貞子20g,旱蓮草20g,地膚子15g,魚腥草20,這個方子是治什
沒作用,肝陽上亢用龍膽瀉肝湯加減。
Ⅶ 怎樣治療性交陰痛
性交陰痛者如確認是由器質性原因所造成,便應該治療外陰炎、陰道炎、宮頸炎、子宮內膜炎及盆腔炎等,此時常見帶下量多,色黃如膿,或如泡沫及泔水樣,氣味腥臭,全身可見患者心情煩躁、口苦脅痛、舌苔厚膩、小便黃赤、尿道灼痛或可見陰部瘙癢和灼痛。可內服清熱利濕、止帶消炎的中葯,如萆、瞿麥、苦參、黃柏、苡仁、銀花、澤瀉、梔子、車前子、土茯苓、白蘚皮、木通、生甘草,以及中成葯二妙丸、分清止淋丸、龍膽瀉肝丸、苦參丸、金蓮花片等。同時可外用苦參30克、黃柏、地膚子、蛇床子各20克、地骨皮15克、土茯苓25克,煎湯熏洗外陰。同時在生活中患者應注意少食油膩肥厚以及辛辣刺激的食品如雞、魚、肥肉、羊肉、韭菜、辣椒、蔥、蒜、巧克力、奶油及煙酒類。多吃清熱利濕的有益食品,如豆類、水產、水果、蔬菜等,還可以利用這些食物製作一些適合個人口味的各類美味食品。
一般情況下,性交陰痛多是由精神因素及老年婦女陰道分泌物減少,陰道干澀所造成。若由於情志不舒而導致肝氣郁結,因為肝失疏泄則氣血失暢,再加之肝鬱日久便可化熱,於是可見性交時陰內作痛並放射至小腹兩側疼痛伴頭痛發暈煩躁易怒、口苦咽干、喜食冷飲、小便黃少等症狀。此類患者可用舒肝理氣清熱止痛的葯物,如柴胡、當歸、白芍、香附、川楝子、丹皮、枳殼、元胡、梔子、茯苓、甘草等。中成葯可服加味逍遙丸、舒肝止痛丸、平肝舒絡丸。飲食方面要切忌吃「上火」的食品和刺激性食品,多吃動物的肝臟、雞內金、雞血和豆製品,以及新鮮蔬菜水果和水產品。
更年期婦女及久病體弱耗傷陰血時,可見陰道燥澀,缺少滑潤引起性交疼痛,甚則有燒灼澀痛的感覺,並常伴有月經不調、經血量少、頭暈耳鳴、腰酸腿軟、手腳心熱、心中煩熱、口乾舌燥、尿黃便乾等症狀。此類患者應服用滋陰益腎、填精潤燥的葯物如生地、山萸肉、枸杞子、當歸、知母、黃柏、桑椹、石斛、女貞子、旱蓮草、肉蓯蓉及紫河車。中成葯可用河車大造丸、首烏片、滋補肝腎丸、知柏地黃丸、麥味地黃丸等。食品方面也要選擇滋陰潤燥、補腎益精的東西,如動物脊髓、腎臟、水產品、各種豆類、蔬菜、水果等,尤其可以常吃桑椹、蓮子、核桃對於滋養腎陰大有好處。
性交陰痛患者,一定要注意情緒穩定、心情愉快,經常保持心理的平衡。同時要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洗淋浴不要洗盆浴。平時還應積極鍛煉身體。這對寧心養神、疏通氣血、健身健美都有很大的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