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線蓮原是福州民間用於治療小兒高熱不退,小兒夜啼不停,小兒疳積等嬰幼兒常見病的單方良葯,後被台灣醫葯界發現可以用於防治許多疑難雜症,尤其肺科類許多疾病,一些肺癌肝腎臟病患者也常常服用來提高體能,尤其是做過化療後服用有快速增強體質效果,常人長期食用可以增強免疫力,調節五臟六腑機能。
在唐代醫學經典《道藏》中提到,鐵皮石斛被列為「中華九大仙草之首」,自
唐宋以來,一直被列為皇室貢品。《中國葯典》:益胃生津,滋陰清熱。鐵皮
石斛等少數品種之嫩莖,扭成螺旋狀或彈簧狀,曬干,商品稱為耳環石斛,又名
楓斗。
⑶ 鐵皮石斛的功效與作用
1、滋養陰津
《中國葯學大詞典》稱鐵皮石斛「專滋肺胃之氣液,氣液 沖旺,腎水自生」,善於養陰生津,治療陰虛津虧諸症。
2、增強體質
鐵皮石斛具有滋陰養血的功能。清代《葯性論》說:鐵皮 石斛能補腎積精、養胃陰、益氣力。含有豐富的多糖類物質,具有增強免疫功能的作用。。
3、補益脾胃
鐵皮石斛是益胃生津葯。《神農本草經》、《本草再新》中均有記載,稱謂「腸胃葯」。現代醫學實驗證實:鐵皮石斛對脾胃病中常見的致病菌幽門螺桿菌有較好的抑製作用,有助於治療萎縮性胃炎、淺表性胃炎、十二指腸潰瘍等幽門螺旋桿菌陽性的病症。
4、護肝利膽
鐵皮石斛有較好的利膽作用。歷代醫家都認為「鐵皮石斛」具有滋養肝陰的作用,是治療各種肝膽病的要葯,可用於治療肝炎、膽囊炎、膽結石等肝膽疾病。
5、強筋降脂
人進入中年以後,陰津開始衰弱,筋骨功能逐漸減退,鐵皮石斛能夠滋養陰液、潤滑關節,從而達到強筋健骨、流利關節、增強抗風濕的效果。現代葯理研究還表明:鐵皮石斛能提高應激能力,具有良好的抗疲勞、耐缺氧作用;可促進循環、擴張血管、降低血膽固醇和甘油三脂。
6、降低血糖
鐵皮石斛功能養陰清熱潤燥,自古以來就是治療糖尿病的專用葯。臨床研究表明,鐵皮石斛不僅可以增強胰島素活性,同時能顯著降低血糖水平,使血糖恢復正常。
(3)鐵皮石斛金線蓮的功效與作用擴展閱讀:
鐵皮石斛適應的人群:
1、經常抽煙、飲酒、應酬頻繁、經常熬夜、作息不正常者;
2、長期面對計算機、用眼過度者及教師、演員等經常用嗓工作者;
3、生活緊張、壓力過大,經常感到疲勞者;
4、體弱及年老體質衰退者調理;
5、長期服用各種葯物的人群養生;
6、癌症的預防及輔助治療;
7、糖尿病、心腦血管病、肝病、腎病及免疫力低下、體弱多病者;
8、久病大病、手術後及癌症放化療後患者。
⑷ 金線蓮有什麼功效
金線蓮全草均可入葯,其味平、甘,有清熱涼血、祛風利濕、解毒、止痛、鎮咳等功效,主治咯血、支氣管炎、腎炎、膀胱炎、糖尿病、血尿、風濕性關節炎腫瘤等疑難病症。
⑸ 鐵皮石斛的十大功效都有什麼
1、滋陰養血,增強體質。石斛含有豐富的多糖類物質,具有增強免疫力,滋陰養血,活血的功能。
2、滋陰補虛,陰陽調和。陰陽是互生的,無論是津液的枯竭還是臟腑失調都是陰虛的表現,鐵皮石斛能滋陰,調節人體陰陽平衡,調和五臟。
3、強筋降脂。人進入中年以後,陰津逐步衰減,筋骨功能減退,石斛能夠滋養陰液,潤滑關節,從而達到強筋健骨,流利關節,增強抗風濕的效果。鐵皮石斛能促進循環,擴張血管,降低膽固醇和甘油三脂。
4、益胃生津,補益脾胃。鐵皮石斛能抑制幽門螺旋桿菌,有改善萎縮性胃炎、淺表性胃炎、十二指腸潰瘍等功效。
5、護肝利膽。鐵皮石斛滋養肝陰,養肝血,可改善肝臟微循環與營養,調節體內陰陽平衡,有較好的護肝利膽作用,可用於輔助治療肝炎、膽囊炎、膽結石等肝膽疾病。
(5)鐵皮石斛金線蓮的功效與作用擴展閱讀:
鐵皮石斛是蘭科草本植物。莖直立,圓柱形,長9-35厘米,粗2-4毫米,不分枝,具多節,節間長1-3-1.7厘米,常在中部以上互生3-5枚葉;葉二列,紙質,長圓狀披針形,長3-4(-7)厘米,寬9-11(-15)毫米,先端鈍並且多少鉤轉,基部下延為抱莖的鞘,邊緣和中肋常帶淡紫色;葉鞘常具紫斑,老時其上緣與莖松離而張開,並且與節留下1個環狀鐵青的間隙。
鐵皮石斛適宜在涼爽、濕潤、空氣暢通的環境生長。生於海拔達1600米的山地半陰濕的岩石上,喜溫暖濕潤氣候和半陰半陽的環境,不耐寒。
⑹ 鐵皮石斛和金線蓮可以一起燉肉嗎
可以燉的,但是金線蓮和石斛本身兩者的功效有重復,也有互補。可以分開燉最好。
⑺ 石斛和金線蓮那個好
一等品的鐵皮石斛養胃功效比較明顯,純正的福建品種野生金線蓮可以說是葯虎一點也不為過!金線蓮的功效有三大點是很突出的1清熱解毒2保肝護肝3降血壓血糖 只是現在純的野生金線蓮可以說是極其稀有!綜合來講 金線蓮還是要比石斛好
⑻ 金線蓮有什麼功效
金線蓮又叫金線蘭。性味甘;涼。歸肺;肝;腎;膀胱經。具有清熱涼血;除濕解毒的功效。主肺熱咳血;肺結核咯血;尿血;小兒驚風;破傷風;腎炎水腫;風濕痹痛;跌打損傷。
⑼ 鐵皮石斛和金線蓮功效的區別
金線蓮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在民間具有廣泛葯用價值,素有「葯王」、「金草」、「神草」、「鳥人參」等美稱。[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