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樂山有什麼特產
1、蹺腳兒,「蹺腳兒」興起於樂山市市中區楊灣鄉周村(現長春村),有六百多年歷史,因當時人們吃「路邊攤」時,沒有凳子可坐,只能將腳蹺放在飯桌橫杠上吃飯而得名。
2、豆腐腦,樂山豆腐腦是四川樂山特色風味小吃之一,豆花上有深紅的辣椒配著翠綠香菜或芹菜,色香味俱全。
3、西壩豆腐,西壩豆腐是四川樂山的漢族傳統名菜。西壩豆腐歷史悠久,於東漢時期傳入,精於唐宋時期,有文字可查,則興盛於明朝萬曆(公元1573~1620)年間,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
4、甜皮鴨,樂山人稱甜皮鴨為鹵鴨子,沿用的是清朝御膳工藝。由民間發掘、改進,其鹵水別具特色,具有色澤棕紅、皮酥略甜、肉質細嫩、香氣宜人的特點。
5、缽缽雞,「缽缽」其實就是瓦罐,缽外面是畫著紅黃相間的瓷質龍紋,缽內盛放配以麻辣為主的佐料,菜品在特珠殊加工後用簽串制,晾冷浸於各種口味的佐料中,食用時自取自食,除味道悠長外更添情趣盎然。
② 食道癌如果不是晚期有沒有治癒的可能
食道癌
郭卜樂 CPO生理健康網 http://www.zgxl.net
食道癌是指好發生於食道頸、胸、腹段的惡性腫瘤。食管癌的擴散與轉移有三種形式:
①直接擴散:一般是沿粘膜向下層擴散。由於食管無漿膜,肌層如受累,病變容易穿透肌層,延伸至食管內外並可侵犯到鄰近器官如肺、氣管、支氣管、胸膜、心包、主動脈等。
②淋巴道轉移:轉移發生一般較早,以低分化鱗癌及未分化癌多見,可轉移到鎖骨上區、肺門淋巴結、後縱膈、膈下及腹腔淋巴結。
③血道轉移:轉移一般發生較晚,常見轉移部位有胃、肝、肺、腎、胸膜、腹膜、腎上腺及胰腺等。
食管癌的早期有吞咽噎感、吞咽痛、咽干發緊、胸骨後痛、食管內異物感、胸後悶脹、食物通過緩慢及停滯感、劍突下、上腹痛等症狀。食管癌發展到中晚期,則可感到進行性吞咽困難、梗阻加重、明顯惡液質及出現轉移病灶。
診斷:
X線食道鋇透及攝片,是食管癌定位診斷的重要方法。食管拉網檢查可取脫落細胞及活檢作病理檢查,是明確診斷的主要方法。
治療:
食管癌明確診斷後,應及時到醫院請專科醫生治療。食管癌的早期一般採取外科手術治療,不適合動手術的中晚期病人常用$^{60}$鈷或直線加速器放療。
預防:
食管癌的預防主要與飲食、情志有關。平時不吃霉變食品,少吃腌製品,少吃油炸熏制食物;多吃新鮮肉類、瓜果、蔬菜,再則就是要戒除煙酒。對生活應抱有樂觀的態度,因勢利導去除各種不利因素,當自覺煩悶時,應學會調整自己的情緒,使精神從壓抑狀態下解脫出來。
食道癌能出現便秘嗎?
食道癌是指原發於食道的癌瘤,主要包括鱗癌、腺癌、未分化小細胞癌、癌肉瘤等。臨床表現為咽下困難,進食時胸骨後不適、摩擦感、微痛或異物停留感,吞咽疼痛,消瘦及惡病質等,一部分病人可出現便秘。造成食道癌患者便秘的原因較為復雜,首先是病人由於吞咽困難或疼痛而進食減少,尤其是纖維素含量高的食物攝入減少,食物對胃腸的機械性、化學性及溫度刺激減弱,胃腸粘膜的感受器興奮性降低,蠕動減少。另一原因是病人疲倦,乏力,運動量減少,人體各個系統的活動水平均降低,腸平滑肌處於鬆弛狀態,結腸運動減弱,致糞便在腸內停留時間過久,水分被吸收過度,大便排出困難。
哪些食道癌患者可出現便秘?
食道癌屬於中醫學「噎膈」病之范疇,其基本病機為食道阻滯、胃氣不降,但有標本虛實氣血之分,病之標為氣滯、痰阻、血瘀及其相互兼雜,病之本指津虧、血耗、陰陽虛損。一般瘀血內結型、陰虛津枯型及脾腎陽虛型易出現便秘。便秘出現的基本機理是津液不足,水少舟停, 或氣陽虛衰,無力推動所致,因熱邪內郁所致便秘者偶見。
瘀血內結型食道癌便秘表現如何,怎樣治療?
瘀血內結是食道癌常見證型,出現便秘症狀者較多,臨床表現為便秘,干結如球,腹脹,胸膈疼痛拒按,痛有定處,吞咽困難,甚則食水難下,面色晦暗,肌膚甲錯枯燥,噯氣不適,舌暗或有瘀點、瘀斑,治療當活血化瘀、理氣通便,可用通幽湯加減,葯用熟地、生地、當歸、桃仁、紅花、三棱、莪術、生牡蠣、杏仁、升麻、大黃、枳實、何首烏、肉蓯蓉等,水煎服。本方活血化瘀,養血潤燥,攻補兼施,祛邪而不傷正,扶正而不戀邪。若病人服葯即吐,難以咽下者,可選用玉樞丹或六神丸含化,然後頻頻含服上方。
陰虛津枯型食道癌便秘表現如何, 怎樣治療?
陰虛津枯型食道癌最常見便秘,大便多干結,吞咽困難,食飲難下,甚則滴水難入,勉強下咽,疼痛明顯,食後嘔吐,嘔吐物中夾有粘痰涎沫,口渴咽干,形體消瘦,五心煩熱,潮熱盜汗,舌質紅絳少津,苔少或無。治療以養陰潤燥,增液通便為主,根據不同患者的不同情況,選用以下方法。
①若陰虛為主,大便艱難不下,可用玄參、生地、麥冬各10~20克,水煎服,可少量頻服,一天服完,大便不下者上方加元明粉10克,繼服,以大便下為度。
②若陰液枯竭,熱邪仍盛的便秘,可用清營湯加減,方用水牛角粉20~30克(代犀角)、玄參、麥冬、生地、銀花、連翹、黃連、竹葉、丹參等,本方清營熱,養陰液,透熱轉氣,為清養兼用之方,方中無通便之品,而整方確能使大便暢快,尤其對營熱津枯者更為適用。有報道說,清營湯可用於癌性疼痛的治療,有較好療效。
③若氣津兩虛,神疲乏力,大便干結者,可用生黃芪、玄參、麥冬、元參、白術、枳實、貝母、瓜蔞、桃仁、干蟾皮、黨參等。
食道癌患者出現便秘如何用大黃?
大黃是中醫治療便秘的常用葯物之一,具有瀉熱毒,破積滯,行瘀血功能,主要用於熱結便秘。食道癌患者多是虛實兼挾之證,單純熱結者少見,常是陰虛者多,因此大黃並不適用陰虛便秘, 但可配合其它葯物用,如增液承氣湯就是由大黃、甘草、芒硝、元參、麥冬、生地組成,具有增液生津,通下導便作用。如果食道癌患者腹脹明顯,便秘不下為主要痛苦,可用生大黃泡水代茶飲用,但是便下即停服,不可久服,否則犯虛虛之戒,使患者健康狀況更差。
食道癌脾腎陽虛型便秘臨床表現如何 ,怎樣治療?
脾為土臟,腎為水火之臟,脾土得腎陽的溫煦方能運化正常。一般來說,脾腎陽虛多見大便稀溏或五更瀉泄,但是脾腎陽虛也可出現便秘,在食道癌患者可大便干結,小便不利或清長,脘腹冷痛、喜暖喜按,飲食難下,氣短懶言,畏寒肢冷,下肢浮腫,舌淡胖有齒痕,舌苔薄白。脾腎陽虛之大便秘結是由於陽氣不足,不能溫化,腸道推動無力所致,多表現為大便初硬後溏,排出艱難 ,治療當溫補脾腎之陽,益氣通便,可用五噎丸加減,葯用附子、乾薑、肉桂、吳萸、細辛、人參、白術、砂仁、白芍、陳皮、肉蓯蓉、當歸、何首烏等。也可用精硫黃0.5~1克,研細末 ,沖服。硫黃大辛大熱,為「火中精」,具有溫陽通便之功,但性烈有毒,用時慎重,最好在中醫師指導下服用。
③ 蜘蛛膠的功效
蜘蛛膠:蜘蛛膠主要成分:高級膠原蛋白、多種維生素及鈣、鋅、鐵、硒等多種微量元素。其蛋白質含量高達84.2。
④ 請問:蜘蛛膠加洋參有什麼功效與作用
蜘蛛膠是大紅魚(學名哲羅鮭)的魚鰾做的。
大紅魚魚鰾有什麼功效目前沒有詳細的研究得知,但是魚鰾即便入葯,大多也只是滋補肝腎的作用。
西洋參是五加科人參屬多年生草本植物,補氣養陰,清熱生津。用於氣虛陰虧,內熱,咳喘痰血,虛熱煩倦,消渴,口燥喉干。
如果兩個放到一起,應該是屬於滋補品,但是中葯的使用不能光憑單一葯材的功效組合來判斷煎制出來的是什麼作用。
使用、煎制、服用中葯,都應該在執業醫師的指導下進行。
⑤ 為什麼說蚯蚓是很有價值的動物
【葯理價值】
①降壓作用
廣地龍酊劑,乾粉混懸液、熱浸液、煎劑等對麻醉犬、大鼠、貓及慢性腎性高血壓大白鼠均表現緩慢而持久的降壓作用,對麻醉犬和貓靜脈注射地龍後的降壓作用有急速耐受現象,但口服及臨床應用則無。其降壓原理可能是由於直接作用於脊髓以上的中樞神經系統,或通過某些內感受器反射地影響中樞,引起部分內臟血管擴張,導致血壓下降。地龍B1對麻醉犬、兔以及正常和腎型高血壓大白鼠均有顯著的降壓作用,先出現輕度的短暫而驟然的血壓降低,繼以略升,隨後又出現緩慢而持久的下降,它與酊劑的作用並不完全一致,但仍保存著酊劑中主要降壓成分,而酊劑的降壓作用又較次黃嘌呤強而持久。也有報道從地龍中提出的成分可使血壓降到零,動物死亡。蚯蚓解熱鹼可使兔血壓緩慢下降,如靜脈注射可產生休克樣血壓下降。甘肅和政縣所產直隸環毛蚓和日本杜拉蚓有同樣的降壓效果。用海州常山和廣地龍按2:1製成混懸液及混合液,兩者對降壓可起協同作用。地龍水、醇、丙酮提出成分亦有一過性或中等度的降壓作用。
②對平滑肌的作用
從廣地龍中提得一種含氮的有效成分,對白鼠及家兔肺灌注具有顯著的舒張支氣管作用,並能拮抗組織胺及毛果芸香鹼對支氣管的收縮作用,靜脈注射於豚鼠,50%的動物可耐受致死量的組織胺。近年制備的注射液對豚鼠肺灌流實驗,亦表明有支氣管鬆弛作用,對組織胺噴霧所致豚鼠哮喘有保護作用;能對抗組織胺對豚鼠離體腸管的收縮作用。但從廣地龍中提出一種引濕性淡黃色針狀結晶,對離體和在位子宮均能增高緊張度,引起痙攣性收縮,靜脈注射或灌胃可使子宮瘺管的收縮波明顯增大,說明此物質對子宮縱行肌似有更強的作用,此結晶對兔在位腸管有強烈興奮,大鼠離體後肢灌流能強烈收縮血管,大劑量引起豚鼠支氣管輕度收縮。日本報告在對多種離體平滑肌臟器及兔耳的實驗中,證明地龍浸出液的直接作用為使血管收縮,而中樞作用則使血管擴張。
③解熱作用
蚯蚓水浸劑及蚯蚓解熱鹼對大腸桿菌毒素、溫刺引起的人工發熱之家兔,均有良好的解熱作用,但對二硝基酚引起之發熱則無影響。其解熱原理:首先作用於體溫調節中樞,續發的使散熱增加,同時體內產熱也增加,但前者超過後者,因而體溫下降。
④鎮靜、抗驚厥作用
熱浸液、醇提溶液對小白鼠及兔均表現鎮靜作用,地龍對五甲烯四氮唑及咖啡因引起的驚厥有拮抗作用,對兔,小鼠的電驚厥也能對抗,如與海州常山合用,在對抗咖啡因引起的驚厥有協同作用,但不能對抗士的寧引起的驚厥,其乙醇浸出液並不影響蟾蜍的脊髓反射和謝切諾夫反射。廣地龍和皖地龍。地龍內臟和表皮在抗驚厥的強度上並無差別。注射地龍浸出液後家兔血清鈣含量降低,對血清鉀和膽鹼酯酶含量無明顯變化。此外,水浸、乙醇或丙醇提取物之水溶成分對兔角膜有麻痹作用。
毒性早年日本報道蚯蚓毒素及蚯蚓解熱鹼均有毒性。廣地龍注射液用相當於人劑量的450~720倍注射於小白鼠及豚鼠尾靜脈或腹腔,均無死亡,小白鼠腹腔注射半數致死量方95~115克/公斤。其內臟粉熱浸液給小白鼠靜脈注射半數致死量為38.5克/公斤,以地龍粉10毫克/公斤給大白鼠灌胃,45天未見任何毒性,地龍對兔,小鼠,犬灌胃或靜脈注射均說明毒性較低。甘肅和政地龍與廣地龍毒性亦無差別.地龍與海州常山合用,其急性及至急性毒性方面並不表現增強。地龍B1可使家兔腎臟排泄功能(酚紅試驗)輕度降低。
另曾報道一種地龍的浸劑肺灌注(豚鼠)有舒張支氣管的作用。
【炮製】揀去雜質,用水漂凈,及時撈出,曬干,切段。
《綱目》:"(蚯蚓)入葯,有為末,或化水,或燒灰者,各隨方法。"
【性味】咸,寒。
①《本經》:"味咸,寒。"
②《別錄》:"大寒,無毒。"
③《葯性論》:"有小毒。"
【歸經】入肝、脾、肺經。
①《本草求原》:"入脾經。"
②《本草再新》:"入肝、脾、肺三經。"
【功用主治】清熱,平肝,止喘,通絡。治高熱狂躁,驚風抽搐,風熱頭痛,目赤,中風半身不遂,喘息,喉痹,關節疼痛,齒衄,小便不通,瘰癧。痄腮,瘡瘍。
①《本經》:"主蛇瘕,去三蟲,殺長蟲。"
②《別錄》:"療傷寒伏熱狂謬,大腹,黃疸。"
③陶弘景:"溫病大熱狂言,飲其汁皆瘥,與黃龍湯療同也。熬作屑,去蛔蟲。"
④《葯性論》:"主蛇毒。"
⑤《唐本草》:"《別錄》雲:鹽沾為汁,療耳聾。"
⑥《蜀本草》:"解射罔毒。"
⑦《日華子本草》:"治中風並癇疾,去三蟲,天行熱疾,喉痹,蛇蟲傷。"
⑧《本草衍義》:"治腎臟風下疰病。"
⑨《滇南本草》:"祛風,治小兒瘈瘲驚風,口眼歪斜,強筋治痿。"
⑩《綱目》:"主傷寒瘧疾大熱狂煩,及大人小兒小便不通,急慢驚風,歷節風痛,腎臟風注,頭風,齒痛,風熱赤眼,木舌,喉痹,鼻息,聤耳,禿瘡,瘰癧,卵腫,脫肛,解蜘蛛毒,療蚰蜒入耳。"
⑾《會約醫鏡》:"治跌打損傷,痘瘡紫黑。"
⑿《科學的民間葯草》:"有解熱、利尿、舒展支氣管作用,可治氣喘等病。"
⒀《山東中草葯手冊》:"解毒,通絡,平喘,降血壓。"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1.5~3錢;或入丸,散。外用:搗爛、化水或研末調敷。
【宜忌】①《葯對》:"畏蔥、鹽。"
②《本草經疏》:"傷寒非陽明實熱狂躁者不宜用,溫病無壯熱及脾胃素弱者不宜用,黃疸緣大勞,腹脹屬脾腎虛,陰虛成勞瘵者,咸在所忌。"
【選方】①治傷寒六、七日熱極,心下煩悶,狂言,欲起走:大蚓一升破去(土),以人溺煮,令熟,去滓服之。直生餃汁及水煎之,並善。(《補缺肘後方》)
②治小兒急慢驚風:白頸蚯蚓,不拘多少,去泥焙乾,為末,加硃砂等分,糊為丸,金箔為衣,如綠豆大。每服一丸,白湯下。(《攝生眾妙方》)
③治小兒慢驚風,心神悶亂,煩懊不安,筋脈拘急,胃虛蟲動,反折啼叫:乳香(研)半錢,胡粉一錢。上二味,合研勻細,用白頸蚯蚓生捏去土,爛研和就為丸,如麻子大。每服七丸至十丸,煎蔥白湯下,更量兒大小加減。(《聖濟總錄》乳香丸)
④治抽筋:地龍一條,胡黃連一錢。水煎,日服三次。(《吉林中草葯》)
⑤治高血壓:活蚯蚓三至五條,放盆內排出污泥後切碎,雞蛋二至三個,炒熟吃,隔天吃一次,至血壓降至正常為止。(《山東中草葯手冊》)
⑥治中風半身不遂:地龍三錢,全蠍二錢,赤芍四錢,紅花三錢,牛藤四錢。水煎服。(《山東中草葯手冊》)
⑦治風頭痛及產後頭痛:地龍(去土,炒)、半夏(生薑汁搗作餅,焙令干,再搗為末)、赤茯苓(去黑皮)各半兩。上三味,搗羅為散,每服一字至半錢匕,生薑、荊芥湯調下。(《聖濟總錄》地龍散)
⑧治頭痛目運,及喉痹纏喉風等:長蚯蚓不拘多少,以龍腦、麝香相和研勻,丸如麻子大。每用以生薑汁塗鼻中,每邊各內一丸。(《聖濟總錄》龍珠丸)
⑨治喉痹:地龍一條,細研,用白梅去核,以皮裹之,重著薄綿再裹,含咽津。(《聖惠方》)
⑩治風赤眼:地龍十條炙干,搗細羅為散,夜臨卧時,以冷茶調下二錢,服之。(《聖惠方》)
⑾治支氣管喘息:地龍研細末,裝入膠囊,每次一錢,日服三次,溫開水下。(《吉林中草葯》)
⑿治陽毒結胸,按之極痛,或通而復結,喘促,大躁狂亂:生地龍四條,洗凈,研如泥,入生薑汁少許,蜜一匙,薄荷汁少許,新汲水調服。若熱熾者,加片腦少許,即與揉心下,片時自然汗出而解,不效再服一次。(《傷寒蘊要》)
⒀治齒斷血出不止:乾地龍末一錢,白礬灰一錢,麝香末半錢,同研令勻,於濕布上塗葯,貼於患處。(《聖惠方》)
⒁治齒痛:蚯蚓干者,搗末,著痛處。(《千金方》)
⒂治小便不通:蚯蚓杵,以冷水濾過,濃服半碗。(《斗門方》)
⒃治聤耳,膿血出不止:地龍末,吹入耳中。(《聖惠方》)
⒄治耵聹塞耳聾,強堅撓不可得出者:地龍五七條濕者,搗取汁,數數灌之,即輕挑自出。(《聖惠方》)
⒅治耳聾氣閉:蚯蚓、川芎藭各兩半。為末,每服二前,麥門冬湯下,服後低頭伏睡,一夜一服,三夜,效。(《聖濟總錄》)
⒆治鼻中息肉:白頸蚯蚓一條,豬牙皂莢一挺。上葯,納於瓷瓶中,燒熟,細研,先洗鼻內令凈,以蜜塗之,敷葯少許在內,令清水下盡。(《聖惠方》)
⒇治瘰竊潰爛流串者:荊芥根下段煎湯,溫洗良久,看瘡破紫黑處,以針刺去血,再洗三、四次,用蚯蚓一把,炭火上燒紅為末,每一匙入乳香、沒葯、輕粉各半錢,穿山甲九片(炙為末),油調敷之。(《綱目》)
(21)治木舌腫滿:蚯蚓一條,以鹽化水塗之,良久漸消。(《聖惠方》)
(22)治對口毒瘡,已潰出膿:蚯蚓,搗細,涼水調敷,日換三、四次。(《扶壽精方》)
(23)治龍纏瘡毒:蚯蚓一條,連泥搗敷。(《綱目》)
(24)治小兒代指逆腫:豬脂和曲蟮研敷,敷易之。(《聖惠方》)
【臨床應用】①治療慢性氣管炎及支氣管哮喘
應用地龍注射液、復方地龍注射液及口服地龍粉治療無產重並發症的支氣管哮喘及哮喘性支氣管炎,據52例的觀察,顯效者25例(48.1%);另據101例統計,控制不發者44例,顯效者17例,共佔60%;又據54例分析,顯效21例(40%)。用法:地龍注射液(每毫升相當於乾地龍1.5克),第1次肌注1毫升,如無不良反應,第2天可改為2毫升,每日1次,連續注射1~2個月。復方地龍注射液(每2毫升相當於地龍4克,黃芩素4毫克),每日肌注2毫升,連續注射1~2周,症狀初步控制後,改為隔日注射1次,注射30針為一療程。口服地龍粉(炒熟後研),每次3~4克,日服3~4次,溫開水送服,最大量1次可服9克。據臨床觀察,地龍粉及注射液對哮喘具有一定的解痙、平喘作用,痰多的病人,可使痰易咳出,口服粉劑後患者胸悶可見逐漸減輕。復方地龍注射液對"熱喘"(舌質紅,苔較厚,痰粘黃)患者的療效較滿意。地龍注射液未見嚴重全身反應。但對於高度過敏體質的患兒,要提高警惕,第一針注射時須觀察10~15分鍾再離開,如發生過敏反應,可及時處理。在應用上述復方地龍注射液時曾碰到1例典型的過敏反應(經皮內試驗對照核實),由於搶救及時,始使症狀逐漸消失。
此外,亦可用30%地龍注射液行穴位注射,治療小兒急慢性喘息性支氣管炎,每次0.5~1.0毫升注射於中府穴,病情重者加用定喘穴,或單用定喘穴。注射深度5~8分(同身寸),每日注射1~2次,6天為一療程。凡雙穴者每次取1穴,交替注射。另有用50%地龍注射液行穴位注射治療慢性氣管炎,每日1次,在雙側肺俞穴交替注射,10天為一療程,共治93例。總有效率:單純型58.9%,喘息型38.9%;其中顯效者單純型2例,喘息型4例。或用地龍焙乾研粉,豬膽汁煎煮濃縮烤乾研末,兩者按6(地龍):4(豬膽)比例,混合裝膠囊,或蜜製成丸;每次5分,日服3次;共治慢性氣管炎365例,總有效率:單純型74.4%,喘息型67.5%,其中顯效者單純型22例,喘息型31例。
②治療流行性腮腺炎
將白頸蚯蚓去其體外臟泥,置玻杯內,加等量白糖腌漬。由於白糖的作用,蚯蚓逐漸分泌出白黃色粘液;約15~20分鍾後,即失去活力而死亡。然後用玻棒用力攪拌,即成糊狀灰棕色的蚯蚓糖漿,裝瓶備用。用時將此糖漿直接塗於腫脹處,再用紗布覆蓋固定。約2~3小時換1次,以保持患處濕潤為度。每次換葯前須先用冷鹽開水清洗皮膚。一般於治療後1~3天內退燒、退腫。
③治療高血壓病
取乾地龍40克,搗碎投入60%酒精100毫升中,每日振盪2次,浸漬72小時以上,備用。服用時過濾去渣,使成40%地龍酊。每次10毫升,日服3次。不能飲用酊劑者,改用純地龍粉水泛為丸(外加少量賦形劑),每次3~4克,日服3次。可連續給葯30~60天,對原發性高血壓病有一定療效。另據報道,有用地龍半提純品"地龍B1液"每次2毫升(含生葯8克),日服3次,治療原發性高血壓,其降壓有效率在90%以上,對照組(用雙氫氯散疾)降壓有效率為72.7%;對症狀的改善地龍B1有效率為79%.對照組為70%。應用本品未發生明顯副作用。
④治療下肢潰瘍
用蚯蚓若干條,浸於清水中吐凈泥土,取出置於紗布上吸凈體外水分投入清潔容器內,加適量白糖(蚯蚓2份,糖1份),靜置,蚯蚓即逐漸析出體液而萎縮。1~2小時後,去蚯蚓,將所得液體過濾,不必消毒。平時需保存於冰箱或陰涼處,時久則變質不可用。臨用時以適當大小的紗布塊2~3層,浸濕蚯蚓糖漿敷於患處,外加油紙包紮。每日用滴管將蚯蚓糖漿直接滴於紗布上數次,以保持其濕度,隔數日換紗布1次。另有1例下腿潰瘍患者,病程27年,經予白頸蚯蚓每日吞服1條(冷開水洗凈,以溫開水浸軟的豆腐衣包裹,食前吞服),先後共吞服800餘條,潰瘍癒合。
⑤治療骨折
對股骨幹骨折局部敷地龍漿,內服地龍接骨丸。一般敷葯後患處感到發涼、舒服,可在1小時內獲得止痛效果,24小時後腫脹消退,為骨折早期整復固定創造了有利條件。制劑及用法:一地龍漿:取新鮮地龍數十條,清水洗凈,取出加1/3的白糖,搗成糊狀,加冰片少許即成。用時塗於數層紗布上敷患處,整復前每日更換1次,如有傷口應避開。二地龍接骨丸:取乾地龍為末,水泛為丸,如綠豆大,山葯粉為衣。每次2錢,日服2次。
⑥治療丹毒
用活地龍5份,食糖1份,加適量涼水同拌,使蚯蚓自溶成糊狀;或按此比例搗爛成糖泥。塗擦或外敷患處,每日2~3次。共治20餘例,均於2~3日痊癒。
⑦治療沙眼
用白頸蚯蚓數條,放在冷開水中反復洗滌,去凈泥土,放入大口玻璃瓶中,按蚯蚓體重加入1/10葯用氯化鈉,蚯蚓體液即行滲出;半小時後拋棄蚯蚓,將體液過濾,再在60℃的溫水中進行間歇的水浴加溫,每次30分鍾,反復3~4次即可,冷卻後放低溫處或冰箱儲藏。用時以消毒棉簽浸沾葯液,在充分暴露的結膜上輕輕塗抹,或放在眼葯瓶內點眼亦可,每日點眼或塗抹2~3次。治療37例,全部治癒。療程平均10.4天。所治病例中,有3例並發沙眼性眼瞼下垂,在用葯後6~7天消失,眼裂恢復正常。另以30%氯化鈉溶液滴眼治療10例作對照,治療10天,未見任何改變。
此外,有用蚯蚓糖糊治療帶狀皰疹,每日外搽1次,用葯後能立即減輕疼痛,庖疹逐漸乾燥,一般5~8日痊癒。
【名家論述】①《綱目》:"蚯蚓,性寒而下行,性寒故能解諸熱疾,下行故能利小便、治足疾而通經絡也。"
②《本草經疏》:"蚯蚓,大寒能祛熱邪,除大熱,故療傷寒伏熱狂謬。咸主下走,利小便,故治大腹、黃疸。"
蚯蚓俗稱曲蟮,中葯稱地龍,地龍性寒味咸。功能:清熱、平肝、止喘、通絡。主治高熱狂燥,驚風抽搐,風熱頭痛,目赤、半身不遂等。地龍提供取液有良好的定咳平喘的作用。蚯蚓灰與玫瑰油混合能治療禿發。
目前人工養殖的優良品種有正蚓科赤子愛勝蚓、巨蚓科威廉環毛蚓和雜交大平小號蚯蚓。近年來發現,蚯蚓含蚓激酶,對心血管疾病有較好的治療效果。蚯蚓酶不僅能激活纖維蛋白溶解酶而溶解血栓,更可直接溶解纖維蛋白。臨床治療血栓病有效率達80%以上,蚯蚓酶還有降低血液粘度,抑制血小板凝集、抗凝血,促進血流通暢等作用,對中風後遺症、動脈硬化、高血壓和高血粘度症等有治療作用。
蚓激酶已被開發成葯,服用方便、安全,不會像鏈激酶,脲激酶等葯易引起高纖溶酶血症導致大出血。抗癌研究證明,地龍對食管癌有抑製作用,與化療葯物連用對肺癌的近期療效優於單純化療。
蚯蚓富含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粗蛋白含量高達72%,並含有人體所需的氨基酸、維生素和微量元素。不僅能作動物性飼料及生產葯品和化妝品,而且可以供人食用。蚯蚓食品在我國台灣及東南亞、美國和加拿大等國極為暢銷。
蚯蚓糞是一種很好的生物肥,含有豐富的氮、磷、鉀、腐殖質、有機質及鎂、硼、鎳、錳等作物所需的微量元素,是水果、花卉、蔬菜和苗圃的廉價高效肥料。
蚯蚓被廣泛用於制葯、輕化工業和養殖等,因此需求量大增,人工養殖受到重視,養殖蚯蚓,可利用有機廢料(如:禽畜糞便、垃圾、植物槁柑、糖渣、食用苗渣、酒糟等)成本低,方法簡單,促進了資源的循環利用。
功能主治
中葯稱地龍,地龍性寒味咸。其味咸,性寒。功能為清熱、鎮痙、止喘、利尿。主治高熱狂躁、驚風抽搐、頭痛目赤、喘息痰熱、中風、半身不遂等病證。中醫治療前列腺等濕熱下注泌尿感染等病中的常用中葯,該方是民間古方。地龍提供取液有良好的定咳平喘的作用。蚯蚓灰與玫瑰油混合能治禿發。
典型疾病
地龍作葯,由來已久。早在漢代即已正式載入《神農本草經》,到了明代,其醫葯用途相當廣泛,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了地龍可治療多種病症。
地龍的功效:清熱、息風、平喘、通絡、利尿。現代葯理研究也證明,地龍確有解熱、鎮靜、抗驚厥、平喘、降壓等多種葯理作用。
一、治療高熱驚劂。地龍既有解熱作用,又能抗驚厥。所以最適用於高熱驚厥抽搐。常與鉤藤、僵蠶、七時一枝花等葯配用。
二、治療哮喘及哮喘性支氣管炎。地龍能夠舒張支氣管,所以能夠平定喘身。可單方用,特地龍研末吞服,每次1-2克。對於肺熱哮喘,宜與麻杏甘石合劑同用,效果更好。
三、治療高血壓病。地龍有降壓作用。對原發性高血壓有效。
四、治療躁狂型的精神病。地龍既有鎮靜作用,又有解熱作用,所以運用於這種病人。
五、治療風濕性關節炎和中風後遺症。治療關節冷痛、活動不便的小活絡丸和治療半身不遂的補陽還五湯,其中都有地龍。
腿抽筋:滿族民間常用活地龍l條,配伍少許胡黃連,水煎服。
高熱煩躁而有抽搐:地龍干、連翹、鉤藤各9克,盒銀花12克,全蠍3克,水煎服。
中風半身不遂:地龍、紅茶各9克,全蠍6克,赤芍、牛膝各12克。水煎服。每日1 劑。支氣管喘息:滿族民間常用地龍研細末,溫開水沖服,日3次,每次5克。
夏季哮喘:地龍、西洋參各刀克,石斛、麥冬、竹葉、知母各15克,生地、甘草、西瓜翠衣各10克。水煎服,每日1劑。痰多、喘不能卧,去麥冬,加葶盪子、川貝母各刀克;病程長者,加黃芪。山葯各20克。秋冬季節,服六味地黃丸2個月。
支氣管哮喘:地龍15克,海螵蛸、天竺黃各9克研末,每服1.5克,日3次。湯葯送服。
偏頭痛:地龍、羌活各12克,川芎30-40克,天麻、白芷、醋玄胡、白芍各15克,細辛9克,甘草10克,水煎分3次溫服。
對口瘡:活蚯蚓1-2條搗爛敷患處,每日換葯3-4次。
流行性腮腺炎:白頸蚯蚓洗凈體外泥沙,加等量白糖淹漬,約15分鍾後分泌出白黃色黏液,然後用力攪拌成蚯蚓糖漿,直接塗搽患處,日換葯4-6次。一般1-3天退燒、消腫。
下肢潰瘍:蚯蚓糖漿浸透紗布敷患處,每日蚯蚓糖漿滴紗布上數次保持濕潤,隔數日換布1次,直到潰瘍痊癒。
閉經:地龍干3條,黃酒適量浸出味,早晚飲用,連服數日。
戒煙:地龍、魚腥草20克,遠志15克,加水5陰毫升,煎至250毫升,早晨空腹服用。
高血壓:活蚯蚓3~5條入盆內排除污泥後切碎,以雞蛋2- 3個炒熟,隔日吃1次。
⑥ 魚膠魚膠 請問各位懂魚膠的前輩,各種魚膠比如白花膠 蜘蛛膠 赤嘴魚膠等分別取自於什麼種類的魚 謝謝你們
你現在所看到的,是你到目前為止在網路上所能搜索到的魚膠分類最詳細的一個答案。魚膠是由魚類的魚鰾加工製作而成的,幾乎是有多少種魚就有多少種魚膠,除了少數幾種沒有魚鰾的魚沒有魚膠。不過我們現在在市面上,能看見的魚膠基本可以分成以下幾個大類:
1. 金錢鰵,大黃唇魚的魚鰾製作而成,大黃唇魚無法養殖,之所以把它擺在第一是因為它是魚膠裡面最稀有也是最貴的一種,最明顯的標志就是金錢鰵有兩根非常長的魚膠須,但是市面上也有太多的假金錢鰵,魚目混珠;
2. 蜘蛛膠,哲羅鮭的魚鰾製作而成,野生的早已十分罕見,隨著養殖技術的逐漸成熟,蜘蛛膠的價格也在不斷下降,不過由於養殖的哲羅鮭很少有體型較大者,而哲羅鮭又是一種體型巨大的魚類,所以個頭碩大的蜘蛛膠一般都是野生的;
3. 白花膠,翹嘴鮊的魚鰾製作而成,野生的翹嘴鮊來自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居多,但是野生的不是沒有隻是已經很少很少了,現在市面上的白花膠絕大多數都是養殖的翹嘴鮊,養殖的基本來自廣東和浙江沿海一帶,養殖方式是在海邊拖箱大規模半放養;
4. 鰵魚膠,這是一個大類,包含了金錢鰵魚膠、赤嘴鰵魚膠、斗湖鰵魚膠、烏溜鰵魚膠、青鱸鰵魚膠等,金錢鰵上面說過了,烏溜鰵魚膠、青鱸鰵魚膠市面上基本不會見到,不是說這兩種很罕見,而是因為這兩種膠又難做又太便宜又沒什麼特殊價值結果沒人吃,赤嘴鰵還可以分成南澳赤嘴、陽江赤嘴、石肚赤嘴、大耳(浙江、印尼)、湛江赤嘴、紅雞赤嘴(孟加拉野生紅雞為上等)、素水赤嘴(印度)等,最好的是紅雞赤嘴(市面上的紅雞基本都是用素水假的),陽江赤嘴、石肚赤嘴、湛江赤嘴跟本港的赤嘴基本上是沒有了(除非私人珍藏),市場上的大多數都是素水赤嘴和南澳赤嘴;
5. 北海魚膠,主要產自廣西、巴西、緬甸、英格蘭、阿根廷等,數尖尾北海是比較不錯的;
6. 安南魚膠,也叫雙牙魚膠,有公肚母肚之分;
7. 金龍魚膠,大黃魚的魚鰾製作而成,市面上比較好銷也比較常見,很少有野生的,但是經常有出遠海的漁船歸來會抓到一些,中國沿海的大黃魚可分為東海北部中部群、閩粵東群、粵西群;
8. 黃花膠,小黃魚的魚鰾製作而成,大黃魚和小黃魚是兩種魚,小黃魚分布於我國黃海、渤海、東海及朝鮮西海岸,跟大黃魚一樣也是有時能抓到野生的,市面上的基本都是養殖的黃花膠,野生的基本都是漁民自己吃了或者進酒店了;
9. 白蓮花膠,白蓮這個叫法是最近幾年才被叫熱的,我們南澳漁民本地叫法是紅襖魚膠,紅襖魚本地也叫溪襖,野生的已經不多了,很多也是養殖的,因為市面上也很多了所以列出來;
10. 成魚膠,南澳本地魚膠,緬甸也有產,這魚膠很便宜,因為補營養不怎麼好,但是治療咳嗽的能力卻是本地人公認的魚膠里最好的,只不過現在的人都愛吃葯罷了;
11. 鱈魚膠,鱈魚的魚鰾製作而成,這個都是進口的,基本來自紐西蘭和挪威,據說紐西蘭來的魚膠都是野生的,所以紐西蘭鱈魚膠價格較昂貴;
12. 鱉魚膠,用鱉的殼邊上的肉製作而成的,鱉也就是王八,這種也不是很少見,不過功效一般般吧,口味也特殊;
13. 鰻魚膠,鰻魚的魚鰾製作而成,鰻魚就不說了,在海里看起來只有頭和尾巴的東西,身長動不動就超過潛水員的那種;
14.安南魚膠,也叫雙牙魚膠,從頭到尾貫穿了兩條八字形的紋路,這個其實也是鰵魚大家族的一種;
15. 其它魚膠,因為魚有數千上萬種,所以魚膠也一樣,只不過只有少數的魚會被當做魚膠的加工對象而已,一些地方上的魚膠,我沒提到的,歡迎補充。
其實你們可以在網上比如淘寶這樣的找一家名字叫大眾食補,這家人的魚膠是漁民自己曬的,性價比十分高,跟她們買魚膠你可以省不少錢,她們也會教你怎麼吃、吃了有什麼作用、怎麼存放。
⑦ 鐵皮石斛有哪些常見病蟲害
一、 疫病
該病發生在8~10月,主要為害整個植株,黑褐色的病斑首先出現在植株的基部,呈水漬狀。造成根系壞死,引起植株頂枯,葉片變黃脫落、枯萎。嚴重時病斑連成片,整個植株像被開水燙過一樣,隨後葉片皺縮、乾枯。在防治上,應加強水分管理,控制蔭棚內濕度;在梅雨季節要拉開蔭棚周圍遮陽網,進行通風換氣降濕,減少病害發生;發病嚴重的植株應該及時拔除並帶出蔭棚進行焚燒處理;葯劑可用波爾多液或代森錳鋅進行防治。
二、 炭疽病
該病發生在7~8月,主要為害植株葉片。發病初期,葉面上有褪綠色小點出現並逐漸擴大,形成圓形或不規則病斑,邊緣深褐色,中央部分淺色,引起植株葉片枯萎脫落,嚴重影響植株生長。可用波爾多液或甲基托布津進行防治。
三、 軟腐病
雨水多、溫度高、通風不良時容易發病,可為害整株植株。病菌多從根部侵染,開始為綠色水漬狀,後迅速發展呈黃褐色軟化腐爛。病斑上有黏液,腐爛部分有明顯臭味。發病嚴重時葉片迅速發黃,並有腐爛物質流失呈干腐狀。要注意人工清除病灶,並用農用鏈黴素進行防治。
四、 蟲害
防治蝶蛾幼蟲可在蔭棚周圍裝上防蟲網,防止成蟲產卵。為害嚴重時,可選用核型多角體病毒、阿維菌素等進行防治。
五、 軟體動物
蛞蝓和蝸牛主要發生在春秋季,特別是在雨後的傍晚或夜間大量出來啃食植株葉片和嫩芽,造成植株葉肉被啃,莖被咬斷,嫩芽被吃掉,嚴重影響植株生長,影響產量。在防治上,應及時清除蔭棚內部雜草;可在苗床床腳墊上瓷碗,注入生石灰水防止害蟲入侵苗床。
六、 蚯蚓
種植一年後基質開始出現蚯蚓。蚯蚓會加快基質的分解,使疏鬆的基質「泥土化」,不利於透氣透水,影響植株生長。可用水熬制茶麩湯,水開後熬制半個小時,然後按 1∶100 的比例對水澆在苗床上進行防治,每隔2~3個月澆1次。
⑧ 黨參.黃芪.川芎.當歸.元肉.熟地.這些中葯的作用是什麼
黨參
本品為桔梗科植物黨參,素花黨參或川黨參的乾燥根。(三種同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典>一部規定的正品) 味甘性平,具有補中、益氣、健脾益肺之功能,主治脾胃虛弱、氣血兩虧、體倦無力、內熱消渴等病症。
[成分] 黨參含有糖、磷酸鹽、皂甙揮發油和生物鹼等。從潞黨參中已分離出蒲公英萜醇乙酸酯(taraxery acetat)、木全酮、(friedelin)脲基甲酸正丁酯(n-Butyl allophanate)以及幾種植物甾醇及其葡萄糖甙、三種甾酮、棕擱酸甲酯等。從山西產的潞黨參的水溶性成分分離得到一種黨參專屬成分——黨參甙I(tanshenoside I),從水溶性部分還得到多糖、菊糖、17種氨基酸和14種無機元素(其中K、Na、Ca、Mg含量在1.36 × 10-6以上,還有7種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Fe、Ca、Co、Zn、Mn、Cr、Mo,含量在0.34~86.7mg)。以上說明黨參含有多種化學物質和人體必需的各類物質,為其防病治病的物質基礎。
黨 參 Radix Codonopsis Pilosulae
(英) Fllase AsiabelI Root Tangshen
別名 潞黨參、汶黨參、晶黨參、台參、仙草根、葉子菜。
來源 為桔梗科植物黨參Codonopsis (pilosula Franch.) Nannf.的根。
植物形態 草質藤本,有白色乳汁,具濃臭。葉卵形,長1~ 6.5cm,寬0.5~5cm,先端鈍或微尖,基部近心形,邊緣具波狀鈍齒,兩面被疏或密的伏毛。花單生於枝端;花萼貼生至於房中部,上部5裂;花冠闊鍾狀,黃綠色,內面有紫斑,先端5淺裂;雄蕊 5,花絲花葯近等長,雌蕊柱頭有白色刺毛。蒴果短圓錐狀。花期 7~9月,果期9~10月。
生於山地林邊及灌叢中。產山西、陝西、甘肅、四川、雲南、貴州、湖北、河南、內蒙古及東北;現大量栽培。
採制 秋季來挖,反復揉搓、晾曬至干。
性狀 根長圓柱狀,中下部有時分枝,長15~40cm,直徑 0.6~5cm。表麵灰或灰棕色,有縱溝並疏生橫長皮孔,上端5 ~10cm,部分有較細密的環紋,根頭具疣狀突起的莖痕,習稱「獅子盤頭」,破碎處常有黑褐色膠狀物。質稍硬,斷麵皮部黃白色,多裂隙,木部淡黃色。氣微香,味甘。
化學成分 含蒼術內酯Ⅰ、ⅢatractylenolideⅠ ,Ⅲ)、煙酸、 5- 羥基- 2- 甲氧基吡啶、黨參酸、丁香甙、丁香醛、香草酸,以及植物甾醇、三萜類、單糖、多糖等。
性味 性平,味甘。
功能主治 補中益氣,健脾生津。用於脾肺虛弱、氣短心悸、食少便溏,四肢倦怠。
黃芪
黃 芪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unge)
黃芪是名貴中葯材,根據葯典記載有補氣固表、利尿之功效,民間還有冬令取黃芪配成滋補強身之食品的習慣。因此黃芪年消耗量十分龐大。而葯用部分是根,一旦根部被刨取,整個植株不再存活。黃芪的野生資源在大量採挖的情況下日漸稀少。為此確定該植物為國家三級保護植物。
黃芪為多年生草本,株高1米左右。主根直徑1-2厘米,長可達1米以上,直插入土壤深處。地上莖直立,具棱;被長毛。葉互生,奇數羽復葉,具小葉21-31片。小葉橢圓形,長7-30毫米,寬4-12毫米,先端圓或微凹,基部圓形。托葉披針形,長6毫米。總狀花序生莖上部葉腋,每花序10-20朵。花淡黃色,蝶形花冠,旗瓣倒卵形,頂端微凹,翼瓣與龍骨瓣近等長。子房有柄,花後莢果膨脹,長圓形,長2-3厘米,頂端有短喙,果外被短毛,內有種子3-8粒。
黃芪產於我國華北、東北、內蒙古和西北,主產於山西、黑龍江、遼寧、河北等省,前蘇聯、朝鮮和蒙古也有分布。為了保護好野生資源應適當限制采刨,采刨季節應在種子成熟落地之後,嚴禁採挖幼株。為了擴大資源應大力發展種植或者人工播植幼株,然後保持半野生狀態,直到採收。
黃芪是豆科植物,它是一味常用的中葯。它的主要葯理作用是「益氣固表」,可以「利水」,也可以「托毒生肌」。什麼是「益氣」呢?凡是中醫認為是「氣虛」、「氣血不足」、「中氣下陷」的情況,都可以用黃芪。平時體質虛弱,容易疲勞,常感乏力,往往是「氣虛」的一種表現。貧血,則常屬「氣血不足」。而脫肛、子宮下墜這些病狀也常被認為是「中氣下陷」。有上述症狀的人,冬令吃些黃芪有益處。當然最好是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
有些人一遇天氣變化就容易感冒,中醫稱為「表不固」,可用黃芪來固表。常服黃芪可以避免經常性的感冒。中醫有一個有名的方子,叫「玉屏風散」,有三味葯,主葯就是黃芪,是可以用來治療經常性感冒的。
因為身體虛弱,或者年紀大了的人,往往下肢有些水腫。如果屬於「氣虛」,也可以常服黃芪。有慢性腎病的人,也可能常有浮腫,中醫治療時,黃芪有時也是常用的中葯。
所謂「托毒生肌」,意為手術後傷口容易恢復,或使久不癒合的膿腫化膿生肌。
服用黃芪,應在醫生的指導下,針對個人體質不同適量服用,黃芪的吃法很多,現介紹幾種:
1、每天用黃芪30克左右,水煎後服用。或水煎好後代茶飲用。用黃芪30克,加枸杞子15克,水煎後服用,對氣血虛弱的人效果更佳。
2、取黃芪50克左右,煎湯以後,用煎過的湯液燒飯或燒粥,就變成黃芪飯、黃芪粥,也很有益。
3、還有些人喜歡在燒肉、燒雞、燒鴨時,放一些黃芪,增加滋補作用,效果也不錯。
~~~~~~~~~~~~~~~~~~~~~~~~~~~~~~~~~
拉丁名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unge
中文名 黃芪
拉丁科名 Leguminosae
中文科名 豆科
保護級別 3
分布
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山東、山西、陝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
現狀
漸危種。又名膜莢黃芪,主要分布在我國北方地區,是一種較名貴的中葯材,以根入葯。由於長期大量採挖,近年來野生黃芪的數量急劇減少,若不加強保護和人工繁殖,有趨於絕滅的危險。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50一150厘米;主根粗而長,直徑1一3厘米;莖直立,有細棱,被白色長柔毛。奇數羽狀復葉,葉軸有長柔毛;小葉(13一)21一27(一31),橢圓形至長圓狀卵形,長7一30毫米,寬4一12毫米,先端圓鈍或微凹,有時具小刺尖,基部圓形,下面有伏生白色柔毛;托葉狹披針形,長約6毫米,有白色長柔毛。總狀花序生於上部葉腋,具花(5一)10一20,花梗在果期顯著伸長;花黃色或淡黃色,長(12一)15一18毫米,有線形苞片;花萼鍾狀,長5一7毫米,有白色長柔毛,萼齒短,長為萼筒的1/5或1/4,三角狀;旗瓣倒卵形,先端微凹,基部幾無爪;翼瓣與龍骨瓣近等長,較旗瓣稍短,均有長爪;子房有柄,被柔毛。莢果膨脹,卵狀長圓形,長2一3(一3.5)厘米,頂端具短喙,基部有長柄,果皮膜質,被黑色短柔毛,有時被白色毛或二者混生,具3一8種子。
特性
黃芪分布於我國溫帶和暖溫帶地區,為深根性植物。喜涼爽氣候,有較強的抗旱、耐寒能力,不耐熱,不耐澇。氣溫過高常抑制植株生長,土壤濕度過大,常引起根部腐爛。宜在土層深厚、肥沃、疏鬆、排水良好的砂質土壤生長,在粘土上則根多,生長緩慢。多生於林緣、灌叢、林間草地、疏林下及草甸等處。花期(6)7--8月,果期(7)8--9月。
保護價值
黃芪根入葯,常作滋補中葯,又可作獸葯,銷售量大。根莖之10倍水浸液,對馬鈴薯晚疫有抑制效率。黃芪還有保持水土的作用。
保護措施
黃芪生長地一般不屬於自然保護區,為不使其滅絕,建議葯材收購部門應根據各地不同具體情況確定收購量,並向群眾大力宣傳,在採挖時注意保護幼苗,對成長的植株應適當保留,以利繁殖和永續利用。還應進一步擴大栽培面積。
栽培要點
用種子繁殖。在北方於春季4--5月或秋季9--10月播種,因種子多具不透水性的硬種皮,播種前應加以適當的機械損傷,播種後注意保持土壤濕度,氣溫在18--20℃時約9天即可發芽。降雨過多時應及時排水。
1 葯證
黃芪用於多汗而浮腫。《金匱要略》中黃芪芍葯桂枝苦酒湯的黃芪量最大,用5兩,主治「身體腫,發熱汗出而渴,狀如風水,汗沾衣,色正黃如柏汁」。風水,是全身性浮腫;汗出可沾衣,說明出汗的量比較多。《金匱要略》中配伍最簡單的黃芪方為防己黃芪湯,葯味共6味,主治「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外台秘要》則主治風水,「其人或頭汗出,……腰以下當腫及陰,難以屈伸」,可見也有出汗與浮腫。簡單地說,黃芪主治汗出而腫。
所謂汗出,以自汗為多見,即在未服用發汗葯,也未劇烈運動,氣溫室溫均屬正常的情況下,出汗量較多,並可伴有氣短乏力、惡風、頭暈、容易感冒等症狀,這個症狀群,中醫概括為「氣虛自汗」。出汗的程度比較嚴重,常常衣被盡濕,有的可以見到汗漬發黃,出汗以上半身為顯著。臨床上有的患者不以汗出為主訴,但通過問診,可以了解到患者平時汗出比較多,稍有體力活動,就容易出汗,或者皮膚比較濕潤。
民間治療自汗,常用黃芪紅棗湯:黃芪15-30g、紅棗15枚,煎湯,每日服2次。也可以使用中成葯黃芪口服液。《醫學衷中參西錄》記載張錫純治療滄州一女,年二十餘,胸脅滿悶,心悸,動則自汗,其家適有預購黃芪一包,遂煎服,服後果愈。產後多汗,有報道用黃芪30g、益母草30g,煎湯,日服2次。本人經驗,對於自汗而惡風者,可用桂枝湯加黃芪:黃芪20g、桂枝10g、白芍10g、甘草3g、生薑10g、紅棗10粒,水煎服。
所謂腫,主要為全身性的浮腫,但以下肢為明顯。由於體位的變化,早晨面部有浮腫,而下午則下肢浮腫。有些人雖無明顯的浮腫,但肌肉鬆軟,體型肥胖,猶如浮腫貌。由於浮腫,患者常常自覺身體沉重,活動不靈活,關節重痛。清代陸定圃《冷廬醫話》中記載:王某患腫脹病,自頂至踵,大便常閉,氣喘聲嘶,二便不通,生命垂危,求醫於海寧許珊林。許氏用生黃芪120g、糯米30g,煮粥一大碗,令病家用小匙頻頻送服。葯後喘平便通,繼而全身腫消而愈。近代名醫範文虎先生治療一例產後浮腫,腹大如鼓,後漸及全身,按之軟,皮膚不起亮光。病人氣喘脈軟,十分危急。範文虎遵照以上方法,用生黃芪30g煎汁,煮糯米半杯,成粥,淡食,5日其腫即消。據傳說1920年冬,胡適患糖尿病、慢性腎炎合並心臟病,全身水腫,協和醫院不治,後請中醫陸仲安,以大劑量黃芪(10兩,相全於300g左右)配黨參等而愈。這提示黃芪能退腫。
2 應用
(l)慢性腎病
現代名醫岳美中先生,在《冷廬醫話》黃芪粥治療浮腫經驗的啟發下,創制黃芪粥治療小兒慢性腎炎,收到良好效果。其處方為:生黃芪30g、生苡仁30g、赤小豆15g、雞內金末9g、金橘餅2枚、糯米30g。先以水600ml,煮黃芪20分鍾,撈去葯渣,次入苡仁、赤小豆,煮30分鍾,再次入雞內金、糯米,煮熟成粥。作1日量,分2次服之,食後嚼服金橘餅1枚。此方對慢性腎炎、腎孟腎炎殘余的浮腫,療效較高,消除蛋白尿也有效果。其實,單用黃芪糯米煮粥也有效果。其做法是:黃芪30-120g,糯米30-50g,先煎黃芪,取汁,後入糯米,熬粥,每日食用。黃芪粥是中國傳統的葯粥,在宋代已經風行,蘇軾有詩「黃芪煮粥薦春盤」,可見蘇軾是食用過黃芪粥的。
民間還有用黃芪蒸鴨子治療腎病的。做法是:活鴨1隻(約1kg),黃芪60g,先將鴨子宰殺洗凈,放沸水中氽透撈出,肚中放入黃芪、生薑、蔥白,放入少量胡椒粉,並在腹中放少星水和酒,用棉線縫好,裝盆內蒸2小時。去黃芪,吃肉喝湯。一隻鴨可分3天吃。可作為慢性腎病的食療方(《大眾醫學》1999年第4期)。
臨床本人治療慢性腎病,常使用玉屏風散配合真武湯治療,堅持服用,有改善腎功能的效果。
(2)心腦血管疾病
①高血壓病:本人治療老年人高血壓伴有下肢浮腫者,常用防己黃芪湯加葛根,有較好的消除水腫以及降壓作用。防己黃芪湯是《金匱要略》方,本人經驗用量為:黃芪30g、白術12g、防己12g、甘草3g、生薑3片、紅棗10粒,常去甘草,加葛根30g,如果伴有血脂高者,加澤瀉20g,胸痛頭暈者,加川芎10g、丹參 12g。
②缺血性心臟病:黃芪每日50g,水煎分3次服。治療92例缺血性心臟病,並分別與心痛定和丹參片作對照,結果表明,黃芪組有較好的療效。不僅心絞痛等症狀明顯緩解,而且能改善心電圖、心阻抗圖等臨床多種客觀指標。
③腦血管意外:近代寧波名醫範文虎擅長應用此方治療中風偏癱,黃芪常用60-120g。他說:「中風一症.有屬火、屬風、屬痰諸說,依法治之常不效。此乃氣虛之極,脈絡瘀滯為多,獨王清任補陽還五湯可信。黃芪可增至四兩,連服數十劑無妨」。補陽還五湯為清代名醫王清任的經驗方,其組成為:黃芪60g、當歸10g、川芎10g、赤芍葯15g、桃仁10g、紅花6g、地龍10g。主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語言蹇澀,口角流涎,大便乾燥,小便頻數,遺尿不禁。現代用於治療腦梗塞、腦血栓、糖尿病等,均有較好療效。
(3)糖尿病
對糖尿病伴有浮腫、面色黃者,本人常用防己黃芪湯加葛根等。如果糖尿病所致的下肢潰瘍或深部血栓者,則用生黃芪60g,配合葛根30g,懷牛膝30g、石斛30g、赤芍30g、丹參20g等。
(4)腫瘤化療放療以及手術後
患者出現貧血、浮腫,食慾不振、容易出汗及感冒等,常是應用黃芪的指征。臨床常用黃芪建中湯、十全大補湯等。本人曾治療1例多發性骨髓瘤患者,其主要症狀為多汗、惡風,發高熱,用黃芪60g、肉桂10g,配合真武湯,服葯1周後,出汗惡風顯著減少,治療1年,病情穩定,幾乎未出現發熱。十全大補湯是常用的腫瘤後的體力增強劑,日本應用比較普遍。其組成為:黃芪15g、肉桂3g、人參5g、白術10g、茯苓12g、甘草3g、當歸6g、川芎6g、熟地12g、白芍10g,水煎服,日分2-3次服用。中國傳統有丸劑和膏劑,日本有顆粒劑,主要是便於久服。
(5)慢性鼻炎
常用玉屏風散:黃芪15g、白術12g、防風10g。主治氣虛自汗,容易感冒者。過敏性鼻炎、花粉症、哮喘、老人感冒等經常用。方中可加用生薑3片、紅棗10粒。
(6)骨質疏鬆
骨質疏鬆、腰椎病、頸椎病、貧血等,可見關節疼痛、麻木自汗等症者,可用黃芪桂枝五物湯。組成:黃芪30g、桂枝10g、白芍葯15g、生薑3片、紅棗12枚。此方不可用甘草。當年範文虎治療醫家沈某之媳病肢體酸麻,曾服桂枝湯加味治療未效,范氏用黃芪桂枝五物湯原方,2劑即效。桂枝湯與黃芪桂枝五物湯僅甘草、黃芪之差異,一味葯的區別,效果竟然大不一樣(見《魏長春臨證經驗集》)。
(7)經久不愈的潰瘍
黃芪是傳統瘡葯,有生肌的作用,尤其適用於「久敗瘡」,即潰瘍久不癒合的化膿性感染。其表現為膿水清稀,創面平塌、全身狀況差。現代中醫外科名醫趙炳南先生有黃芪膏一方,用黃芪濃煎成膏,加入等量蜂蜜,混均勻後備用。
上消化道潰瘍,如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等,可用黃芪建中湯。組成:黃芪15g、桂枝10g、白芍15g、甘草6g、生薑3片,紅棗12枚,麥芽糖適量沖服。多適用於病情呈慢性化,有輕度貧血,自汗盜汗,喜歡吃甜食,舌質暗淡者。如體型消瘦者,黃芪不宜大量使用,否則會導致腹脹和食慾減退。
3 參考
(l)使用黃芪應當注意患者的體型:黃芪體質--面色黃白或黃紅隱隱,或黃暗,都缺乏光澤。浮腫貌,目無光彩。肌肉鬆軟,腹壁軟弱無力,猶如棉花枕頭,按之無抵抗感以及痛脹感。筆者稱之為「黃芪腹」。平時易於出汗,畏風,遇風冷易於過敏,或鼻塞,或咳喘,或感冒。大便不成形,或先干後溏。易於浮腫,特別是足腫,手足易麻木。舌質淡胖,舌苔潤。
(2)中老年人應用黃芪的機會較多:缺乏運動,營養不良疾病、衰老,均可導致肌肉鬆軟,腹部尤為明顯,腹肌萎縮而脂肪堆積,並可伴有水腫等。這種人即《金匱要略》所謂的「骨弱肌膚盛」的「尊容人」。中老年中這種體型尤為多見。因此黃芪應用於中老年較多。
(3)黃芪須多服久服方能見效:《傷寒》不用黃芪,《金匱》罕見四逆,可見黃芪是內傷雜病的用葯。岳美中先生經驗,「黃芪之於神經系統疾患之癱瘓麻木消削肌肉等確有效,且大症必須從數錢至數兩,為一日量,持久服之,其效乃效」。黃芪以10-30g為常用范圍,大劑量可達120g甚至更多。本人曾見家鄉皮膚科老中醫孫老先生黃芪用至500g。但用量過大可以導致胸悶腹脹,食慾減退,並可出現頭昏潮熱等。尤其是肌肉堅緊,大便秘結者少用或慎用。多汗而發熱、咽喉紅痛者,不宜使用。
(4)張仲景用黃芪有一個劑量段:黃芪大量治療水氣、黃汗、浮腫(5兩),中量治療風痹、身體不仁(3兩),小量治療虛勞不足(1兩半)。現代應用可以根據張仲景的用葯經驗適當變化。如用於治療浮腫,量可達60-100g,治療半身不遂,骨質增生疼痛等,可用30-60g;用於上消化道潰瘍,可用15-30g。
(5)黃芪證的脈象沒有特異性。防己黃芪湯用於脈浮,黃芪芍葯桂枝苦酒湯則主治脈沉,所以,使用黃芪不論脈浮脈沉,關鍵是看體型和肌肉是否松軟。
川芎
川芎:Chuanxiong
英文名:RHIZOMA CHUANXIONG
中草葯
本品為傘形科植物川芎Ligusticum chuanxiong Hort.的乾燥根莖。夏季當莖上的節盤顯著突出,並略帶紫色時採挖,除去泥沙,曬後炕干,再去須根。
【性狀】 本品為不規則結節狀拳形團塊,直徑2~7cm。表面黃褐色,粗糙皺縮,有多數平行隆起的輪節,頂端有凹陷的類圓形莖痕,下側及輪節上有多數小瘤狀根痕。質堅實
⑨ 戊型肝炎治療
病毒性肝炎按臨床分為急性肝炎(無黃疸型和黃疸型)、慢性肝炎(慢性遷延性和慢性活動性)、重型肝炎(急性重型、亞急性重型和慢性重型)、淤膽型肝炎。按病原學分為甲、乙、丙、丁、戊等5型。
【診斷要點】
(一)臨床診斷:
1�急性肝炎:
(1)急性無黃疸型肝炎:應根據流行病學資料、症狀、體征、化驗及病原學檢測綜合判斷,並排除其他疾患。①流行病學資料:密切接觸史,是指與確診病毒性肝炎患者(特別是急性期)同吃、同住、同生活或經常接觸肝炎病毒污染物(如血液、糞便)或有性接觸而未採取防護措施者。注射史指在半年內曾接受輸血或血液製品、消毒不嚴格的葯物注射、免疫接種、針刺治療等;②症狀指近期內出現的持續幾天以上的,無其他原因可解釋的症狀,如乏力、食慾減退、惡心、厭油、腹脹、便溏、肝區痛等;③體征指肝腫大並有壓痛、肝區叩擊痛,部分患者可有輕度脾腫大;④化驗主要指血清谷丙轉氨酶活力增高;⑤病原學檢測見後。凡化驗陽性並且流行病學資料、症狀、體征、3項中有2項陽性或化驗及體征(或化驗及症狀)均明顯陽性,並排除其他疾病者可診斷為急性無黃疸型肝炎。
凡單項血清谷丙轉氨酶增高,或僅有症狀、體征,或僅有流行病學史及②、③、④ 3項中之一項,均為疑似患者。對疑似病例應進行動態觀察或結合其他檢查(包括肝活體組織檢查)做出診斷。若疑似病例的病原學診斷為陽性,且除外其他疾病可以診斷。
(2)急性黃疸型肝炎:凡符合急性無黃疸型肝炎診斷條件,且血清膽紅素大於17mol/L,尿膽紅素陽性,並排除葯物、中毒、酒精、自身免疫等原因引起的黃疸,可診斷為急性黃疸型肝炎。
2�慢性肝炎:
(1)慢性遷延性肝炎(簡稱慢遷肝,CPH):有確診或可疑急性乙型肝炎病史,病程超過半年尚未痊癒,病情較輕,可有肝區痛和乏力,並有輕度肝功能損害或血轉氨酶升高,而不夠診斷慢性活動性肝炎者或經活體組織檢查符合慢性遷延性肝炎的組織學改變者,皆可診斷為慢性遷延性肝炎。
(2)慢性活動性肝炎(簡稱慢活肝,CAH):包括有或無早期肝硬化。①症狀:既往有肝炎史或急性肝炎病程遷延超過半年而目前有較明顯的肝炎症狀,如乏力、食慾差、腹脹、便溏等;②體征:肝腫大,質地中等硬以上,可伴有蜘蛛痣、肝病面容、肝掌或脾腫大,而排除其他原因者;③實驗室檢查:血清谷丙轉氨酶活力反復或持續升高伴有濁度試驗(麝濁)長期異常;或血漿白蛋白減低;或白/球蛋白比例異常;或丙種球蛋白增高;或血清膽紅素長期或反復增高。有條件時,做免疫學檢查,如IgG、IgM、抗核抗體、抗平滑肌抗體、抗細胞膜脂蛋白抗體、類風濕因子、循環免疫復合物,若這些檢查結果陽性,則有助於慢活肝診斷;④肝外器官表現:如關節炎、腎炎、脈管炎、皮疹或乾燥綜合等。
以上4項中③項實驗室檢查為必須條件,並有其他2項陽性或再有體征陽性,或肝活體組織檢查符合慢性活動性肝炎(CAH)的組織學改變,皆可診斷為慢性活動性肝炎。
3�重型肝炎:
(1)急性重型肝炎(即暴發性肝炎):急性黃疸型肝炎,起病後10d以內迅速出現精神、神經症狀(肝性腦病Ⅱ度以上症狀)而排除其他原因者,患者肝濁音區進行性縮小、黃疸迅速加深,肝功能異常(特別是凝血酶原時間延長,凝血酶原活動度低於40%),應重視昏迷前驅症狀(行為反常、性格改變、意識障礙、精神異常)以便做出早期診斷。因此,急性黃疸型肝炎患者如有嚴重的消化道症狀(如食慾缺乏、頻繁嘔吐、腹脹或呃逆)、極度乏力,同時出現昏迷前驅症狀者,即應考慮本病,即使黃疸很輕,甚至尚未出現黃疸,但肝功能明顯異常,又具有上述諸症狀者,亦應考慮本病。
(2)亞急性重型肝炎(即亞急性肝壞死):急性黃疸型肝炎,起病後10d以上8周以內具備以下指征者:①出現Ⅱ度以上肝性腦病症狀;②黃疸迅速上升(數日內血清膽紅素上升大於170mol/L)肝功能嚴重損害(血谷丙轉氨酶升高,濁度試驗陽性,白/球蛋白倒置,丙種球蛋白升高),凝血酶原時間明顯延長(凝血酶原活動度低於40%);③高度乏力及明顯食慾減退或惡心、嘔吐、重度腹脹及腹水,可有明顯出血現象(對無腹水及明顯出血現象者,應注意是否為本型的早期)。凡具有①項者稱為昏迷型,不具有①項者為腹水型。
(3)慢性重型肝炎:臨床表現同亞急性重型肝炎,但有慢性活動性肝炎或肝炎後肝硬化病史、體征及嚴重肝功能損害。
4�淤膽型肝炎:起病類似急性黃疸型肝炎,但自覺症狀常較輕,常有明顯肝腫大,皮膚瘙癢。肝功能檢查血膽紅素明顯升高,以直接膽紅素為主。表現為梗阻性黃疸,如鹼性磷酸酶、γ-轉肽酶、膽固醇均明顯增高。梗阻性黃疸持續3周以上,並排除其他肝內外梗阻性黃疸(包括葯原性等)者,可診斷為急性淤膽型肝炎。在慢性肝炎基礎上發生上述臨床表現者可診斷為慢性淤膽型肝炎。
(二)病原學診斷:目前病毒性肝炎的病原有5型,即甲型肝炎病毒(HA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丁型肝炎病毒(HDV)及戊型肝炎病毒(HEV)。
1�甲型病毒性肝炎:
(1)急性肝炎患者血清抗-HAVIgM陽性。
(2)急性期和恢復期雙份血清抗HAV總抗體滴度>4倍升高。
(3)急性期糞便免疫電鏡找到HAV顆粒或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檢出甲型肝炎病毒抗原(HAV-Ag)。
(4)血清或糞便中檢出HAV-RNA。具有以上任何一項陽性,即可確診為HAV近期感染。
2�乙型病毒性肝炎:
(1)有以下任何一項陽性可診斷為現症HBV感染。①血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陽性;②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脫氧核糖核酸(HBV-DNA)陽性,或HBV-DNA聚合酶陽性,或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陽性;③血清抗-HBcIgM陽性;④肝內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陽性和(或)HBsAg陽性,或HBV-DNA陽性。
(2)急性乙型肝炎的診斷須與慢性肝炎急性發作相區別,可參考下列動態指標,具有其中一項即可診斷為急性乙型肝炎:①HBsAg滴度由高到低,消失後抗-HBs陽轉;②急性期抗-HBcIgM滴度高水平而抗-HBcIgG陰性或低水平。
(3)慢性乙型肝炎的診斷:臨床符合慢性肝炎,並且有現症HBV感染的一種陽性標志,即可診斷為慢性乙型肝炎。
(4)慢性HBsAg攜帶者,凡無任何臨床症狀或體征,肝功能正常,HBsAg血症持續陽性6個月以上者。
3�丙型病毒性肝炎:
(1)排除診斷法:凡不符合甲型、乙型、戊型病毒性肝炎診斷標准並除外EB病毒、巨細胞病毒急性感染(特異性IgM抗體陰性)及其他已知原因的肝炎(如葯物性肝炎、酒精性肝炎等),流行病學提示為非經口感染者可診斷為丙型肝炎。
(2)特異性診斷:①血清抗-HCV陽性或抗-HCVIgM陽性;②血清HCV-RNA陽性。
4�丁型病毒性肝炎(HDV):為缺陷病毒,依賴HBsAg才能復制。故與HBV同時或重疊感染。
(1)血清中抗-HDIgM陽性、抗-HD陽性或HDAg陽性。
(2)血清中HDV-RNA陽性。
(3)肝組織內HDAg陽性或HDV-RNA陽性。
5�戊型病毒性肝炎:
(1)排除診斷法:凡不符合甲型、乙型、丙型、巨細胞病毒、EB病毒急性感染及其他已知原因的肝炎,流行病學證明經口感染者,可診斷為戊型肝炎。
(2)特異性診斷:患者急性期血清抗-HEVIgM陽性或急性期患者糞便中免疫電鏡找到HEV顆粒或急性期抗-HEV陰性,恢復期陽轉者。血清HEV-RNA陽性。
凡臨床診斷為急性、慢性、重型、淤膽型肝炎病例,經病原學或血清特異診斷方法確定為某一型的患者即作為該型肝炎確診病例。
【治療】
(一)一般治療:卧床休息,避免飲酒及用損害肝臟葯物,用具及餐具應專用。強調應用一次性注射器和輸液器。宜清淡飲食但應保證足夠熱量,適當增加蛋白質、糖和維生素B1和維生素C。食量過少或嘔吐者,應靜滴10%葡萄糖加入維生素C或能量合劑。
(二)保肝葯:目前無特效治療,以退黃降酶為主,常用維生素類、肝太樂、益肝靈、聯苯雙酯、肝炎靈注射液、清開靈注射液等,酌選1~2種。
1�慢性肝炎:可選用干擾素、胸腺肽、無環鳥苷、聚肌胞、心肝寶、香菇多糖、強力寧、豬苓多糖等。
2�重症型肝炎:
(1)支持療法:靜滴10%~25%葡萄糖溶液1 000~1 500ml/d,足夠熱量及維生素B、維生素C、維生素E、維生素K1。補液速度不易過快,以免發生腦水腫、肺水腫。酌情靜滴人體白蛋白及新鮮血漿。
(2)促進肝細胞再生:①肝細胞生長素40~80mg,2次/d,肌注或靜滴;②人胎肝細胞懸液輸注,每2~3d輸1次,每次輸注1個。
(3)改善微循環:①前列腺素E1 200μg加10%葡萄糖水250~500ml,靜滴,1次/d。②丹參注射液20ml加葡萄糖液,靜滴,1次/d。③山莨菪鹼注射液30~100mg加葡萄糖液,2~3次/d,靜滴。
(4)肝性腦病:①低蛋白飲食。口服乳果糖漿15ml,3次/d;②食醋30ml加水100ml保留灌腸,2次/d;③支鏈氨基酸250ml~500ml,1次/d,靜滴;④胰高血糖素1mg加普通胰島素10u加入10%葡萄糖500ml,1次/d,靜滴;⑤左旋多巴0.�2~0.�6g加葡萄糖液,1次/d,靜滴。
(5)急性腎功能不全。參考危重症搶救節。
(三)中醫治療:
1�濕熱熏蒸:面目周身色黃如橘,煩熱脘悶,納呆嘔吐,口苦而干,脅痛腹脹,倦怠無力,皮膚瘙癢,尿黃赤,大便干或溏,苔黃膩,脈弦滑數或濡數。治法:清利濕熱。方葯:茵陳蒿湯加減。
2�濕邪困脾:脅痛脘悶腹脹,惡心,嘔吐,納差,口淡不欲飲,身重便溏,苔白膩,脈濡或滑。治法:化濕健脾。方葯:胃苓湯加減。
3�肝陰虧損:脅痛隱隱,低熱,腰酸,口乾苦,手足心熱,舌紅、苔少或無苔,脈弦細數。治法:養陰柔肝。方葯:一貫煎加味。
4�熱毒熾盛:高熱煩躁,黃疸迅速加深,腹脹滿,口渴便秘,小便黃赤,甚則神昏譫語,抽搐,或見便血、尿血,舌絳、苔黃燥,脈滑數。
治法:清熱解毒,涼血救陰。方葯:千金水牛角散加減(水牛角、黃連、山梔、板藍根、茵陳、丹皮、生地、石斛)。此外還可用安宮牛黃丸或至寶丹或醒腦靜針開竅醒神。
(四)針灸治療:
1�體針:取大椎、至陽。黃疸加肝俞、脾俞、太沖;脅痛加期門;發熱加合谷。
2�灸法:期門、中脘、膈俞、肝俞、膽俞、至陽、陽陵泉、曲泉、外丘、中都、中封、太沖。每次選3~4穴,艾條溫和灸。
3�貼敷:用砂仁30g、白糖50g、明礬10g、青背鯽魚1條(連腸雜全用)混合搗爛成膏,分作3份,每次1份,分貼於神闕、至陽,蓋紗布,膠布固定。每天更換1次,一般2~3d見效。適用於黃疸型。
4�穴位注射:取肝俞、中都、日月、期門,每次注入維生素B1或板藍根注射液1ml,1次/d,10~15次為1療程。
(五)單驗方:糯稻根60g、茵陳60g,清水煎0�5h,取汁加白糖少許,代飲料飲服。
【預防】
急性病毒性肝炎隔離不少於30d。慢性肝炎應動態隔離。對患者用過的食具、用具、注射器要煮沸消毒或過氧乙酸浸泡消毒。飯前便後洗手。病毒攜帶者、肝炎患者不能從事飲食業。與甲型肝炎接觸密切的人可注射丙種球蛋白,有短期免疫效果;甲型肝炎減毒活疫苗注射可保護易感人群。乙型肝炎疫苗提倡應用,特別是母嬰傳播者,嬰兒出生後立即注射30μg,1月及6月分別注射1次(15μg),第1次注射時加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效果更好。
參考資料:《新編全科醫師手冊》(韓長遠主編)
⑩ 石斛蘭怎麼養 石斛蘭的風水
石斛蘭又名吊蘭花,為蘭科多年生草本花卉。莖叢生,直立, 多節。單葉互生。總狀花序,花大,下垂。花萼、花瓣均白色,先端 淡紅色。落葉期開花。下面來看看石斛蘭的養殖方法吧。
石斛蘭原產亞洲熱帶地區及太平洋島嶼。自然狀態下,多附 生於林中樹干或岩石上。性喜溫暖和濕潤,不耐寒,喜半陰,怕強 光直射。
盆栽多採用無土栽培。基質常用粗泥炭、松樹皮、碎磚渣、粗 黃沙、珍珠岩與木炭塊等配製成培養土栽培。根部通氣要特別好, 又要能適當保濕。
一、光照:鐵皮石斛原生環境一般都是在樹陰下和背陰處。種植環境需要適度遮光。
二、溫度:鐵皮石斛在5℃以下停止生長,開始休眠。氣溫過低時,應注意凍害,最好保持在0℃以上。氣溫過高,35℃左右也會停止生長,最適宜的生長溫度為25℃~30℃左右。
三、基質:鐵皮石斛種植宜採用透氣性好,濾水性好的基質作為種植材料。一般推薦用蘭石+顆粒泥炭+樹皮的混合材料種植。但由於大規模生產,成本相對較高,也可選用單一樹皮作為基質。
四、濕度:配備濕度計,最好將濕度保持在60%以上,陰雨天氣時,濕度在90%以上時應加強通風,防止細菌發生。
五、補水方式和水質: 澆水應勤噴霧,少淋透。一般需等基質干時再淋透。
六、通風: 「蘭貴通風」: 空氣的流通對鐵皮石斛來說很重要,也能減少病害的發生.空氣流通對基質內的根也是一樣重要,所以我們推薦選用顆粒的材料,而且澆水一定要澆透,把新鮮的空氣帶入基質中。
七、施肥方式:使用微量元素的復合肥料。薄肥勤施,切不可重肥使用,否則會造成肥害。每年春季發芽時,也可施用緩釋肥料作為底肥。
石斛蘭除作觀賞外,還是一味保嗓潤喉的上等中葯。葯用石 斛中,產於安徽省霍山縣境內的石斛(又名鐵皮石斛)尤為珍貴。但是石斛因生長環境較為特殊,產量極少,選擇石斛要查其顏色,觀其形狀,聞其味道,嚼其膠質。顏色為鐵皮色的為之上品;形狀卷得嚴實,卷的圈術多;石斛香味重,嚼下去膠質多為之上品。其中香味為評價石斛的最重要的標准 。另外,石斛的單位重量也能看出石斛的品質,單位重量越重的石斛(即越重稱),質量越好。但是由於鐵皮石斛產量有限,價格昂貴,市面上大量充斥的是以水草冒充的鐵皮石斛,尤其以 葯房居多。正宗的鐵皮石斛只有少數品牌,如福臨門鐵皮石斛、同仁堂(價格略高,約為前者1.5倍)等大型品牌能夠買到真正的鐵皮石斛。
繁殖方法
常用分株、扦插和組培繁殖。
①分株繁殖 春季結合換盆進行。將生長密集的母株,從盆內托出,少傷根葉,把蘭苗輕輕掰開,選用3~4株栽15厘米盆,有利於成型和開花。
②扦插繁殖 選擇未開花而生長充實的假鱗莖、從根際剪下,再切成每2~3節一段,直接插入泥炭苔蘚中或用水苔包紮插條基部,保持濕潤,室溫在18~22℃,插後30~40天可生根。待根長3~5厘米盆栽。
③組培繁殖 常以莖尖、葉尖為外植體,在附加2,4-D0.15~0.5毫克/升、6-苄氨基腺嘌呤0.5毫克/升的MS培養基上,其分化率可達1:10左右。分化的幼芽轉至含有活性炭。椰乳的MS培養基中(附加2,4--D和6-苄氨基腺嘌呤各0.1毫克/升),即能正常生長,形成無根幼苗,將幼苗轉入含有吲哚丁酸0.2~0 .4毫克/升的MS培養基中,能夠誘導生根,形成具有根、莖、葉的完整小植株。
人工種植
鐵皮石斛的人工種植已取得突破成果,目前在國內人工種植主要分布於雲南普洱、德宏及浙江天台,率先以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研究所探索研究人工組培苗以及自然生長、半自然石斛栽培技術,並與科賽神龍生物技術開發北京有限公司建立合作研究博士工作站探索人工組培苗技術與鐵皮石斛集約化栽培技術的企業為代表。
病蟲害防治
常有黑斑病、病毒病危害,可用10%抗菌劑401醋酸溶液1000倍液噴灑。蟲害有介殼蟲危害,用40%氧化樂果乳油2000倍液噴殺。
石斛蘭葉斑病 病原菌僅為害石斛蘭之葉片,簡易溫室栽培的石斛蘭株病徵出現於每年八月下旬。感染初期罹病葉上產生水浸狀的斑點,病斑緩慢擴張後形成為邊緣不明顯的黃斑,病斑圓形至橢圓形,直徑 0.8-3.2 cm,分生孢子梗由老熟病斑的葉背氣孔長出,病斑不明顯的罹病葉下表皮(特別是葉尖部分)亦可見灰黑色的分生孢子叢,病斑相互癒合後引起葉片黃化及落葉。感染的蘭園中落葉於十一月起即普遍發生,嚴重的發病區在翌年三、四月前葉片均已脫落殆盡。
石斛蘭花語
石斛蘭有著豐富的花語:"歡迎、祝福、純潔、吉祥、幸福",它除了具有上述花語外,還寓意了父親的剛毅、親切和威嚴,更表達了兒女對父親的一份敬仰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