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10個月寶寶風寒時的大便
寶寶風寒泄 證候:大便稀溏,夾有乳凝塊或食物殘渣,氣味酸臭,或如敗卵,脘腹脹滿,便前腹痛,瀉後痛減,腹痛拒按,噯氣酸餿,或有嘔吐,不思乳食,夜卧不安,舌苔厚膩,或微黃。 分析:本證常有乳食不節史。乳食不節,損傷脾胃,運化失常,故瀉下稀便夾有不消化的乳凝塊或食物殘渣。食滯中焦,氣機不利則腹脹腹痛;瀉後積滯見減,,氣機一時得暢,故見瀉後腹痛暫時減緩。乳食內腐,濁氣上沖,胃失和降,噯氣酸餿,或有嘔吐。舌苔厚膩或微黃,大便酸臭,或如敗卵,不思乳食,夜卧不安,皆為乳食積滯之證。 治法:消食導滯。 方葯:保和丸加減。常用葯:山楂、神曲、萊菔子消食化積導滯,陳皮、半夏理氣降逆,茯苓健脾滲濕,連翹清解郁熱。腹脹腹痛加木香、厚朴、檳榔理氣消脹止痛;嘔吐加藿香、生薑和胃止嘔。 2.風寒瀉 證候:大便清稀,中多泡沫,臭氣不甚,腸鳴腹痛,或伴惡寒發熱,鼻流清涕,咳嗽,舌淡,苔薄白。 分析:調護失宜,感受風寒,寒邪客於腸胃,寒凝氣滯,中陽被困,運化失職,故見大便清稀,糞多泡沫,臭氣不甚。風寒郁阻,氣機不得暢通,故見腸鳴腹痛。惡寒發熱,鼻流清涕,咳嗽,舌淡,苔薄白,均為風寒外襲之象。治法:疏風散寒,化濕和中。 方葯:藿香正氣散加減。常用葯:藿香、蘇葉、白芷、生薑疏風散寒、理氣化濕,大腹皮、厚朴、陳皮、半夏溫燥寒濕、調理氣機,蒼術、茯苓、甘草、大棗健脾和胃。大便稀,色淡青,泡沫多,加防風炭以祛風止瀉;腹痛甚,里寒重,加木香、乾薑以理氣溫中散寒止痛;夾有食滯者,去甘草、大棗,加焦山楂、神曲消食導滯;小便短少加澤瀉、豬苓滲濕利尿;表寒重加荊芥、防風以加強解表散寒之力。 3.濕熱瀉 證候:大便水樣,或如蛋花湯樣,瀉下急迫,量多次頻,氣味穢臭,或見少許粘液,腹痛時作,食慾不振,或伴嘔惡,神疲乏力,或發熱煩鬧,口渴,小便短黃,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分析:濕熱之邪,蘊結脾胃,下注腸道,傳化失司,故瀉下稀薄如水樣,量多次頻。濕性粘膩,熱性急迫,濕熱交蒸,壅阻胃腸氣機,故瀉下急迫,色黃而臭,或見少許粘液,腹痛時作,煩鬧不安;濕困脾胃,故食慾不振,甚或嘔惡,神疲之力。若伴外感,則發熱;熱重於濕,則口渴;濕熱下注,故小便短黃;舌紅,苔黃膩,脈滑數,均為濕熱之徵。 治法:清熱利濕。 方葯:葛根黃芩黃連湯加減。常用葯:葛根解表退熱、生津升陽,黃芩、黃連清解胃腸之濕熱,甘草調和諸葯,共具解表清腸、表裡雙解之功。熱重於濕,加連翹、馬齒莧、馬鞭草清熱解毒;濕重於熱,加滑石、車前子、茯苓、蒼術燥濕利濕;腹痛加木香理氣止痛;口渴加生石膏、蘆根清熱生津;夏季濕濁中阻加藿香、佩蘭芳化濕濁;嘔吐加竹茹、半夏降逆止嘔。 4.脾虛瀉 證候:大便稀溏,色淡不臭,多於食後作瀉,時輕時重,面色萎黃,形體消瘦,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脈緩弱。 分析:脾胃虛弱,清陽不升,運化失職,故大便稀溏,色淡不臭,時輕時重。脾胃虛弱,運納無權,故多於食後作瀉。泄瀉較久,脾虛不運,精微不布,生化乏源,氣血不足,故面色萎黃、形體消瘦、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脈緩弱。 治法:健脾益氣,助運止瀉。 方葯:參苓白術散加減。常用葯:黨參、白術、茯苓、甘草益氣補脾,山葯、蓮肉、扁豆、薏仁健脾化濕,砂仁、桔梗理氣和胃。胃納不振,舌苔膩,加藿香、陳皮、焦山楂以芳香化濕,理氣消食助運;腹脹不舒加木香、枳殼理氣消脹;腹冷舌淡,大便夾不消化物,加乾薑以溫中散寒,暖脾助運;久瀉不止,內無積滯者,加肉豆蔻、訶子、石榴皮以固澀止瀉。 5.脾腎陽虛瀉證候:久瀉不止,大便清稀,完谷不化,或見脫肛,形寒肢冷,面色光白,精神萎靡,睡時露睛,舌淡苔白,脈細弱。分析:久瀉不止,脾腎陽虛,命門火衰,不能溫煦脾土,故大便清稀,完谷不化。脾虛氣陷,則見脫肛。腎陽不足,陰寒內生,故形寒肢冷,面色觥白,精神萎靡,睡時露睛,舌淡苔白,脈細弱。 治法:補脾溫腎,固澀止瀉。 方葯:附子理中湯合四神丸加減。常用葯:黨參、白術、甘草健脾益氣,乾薑、吳茱萸溫中散寒,附子、補骨脂、肉豆蔻、五味子溫腎暖脾、固澀止瀉。?脫肛加炙黃芪、升麻升提中氣;久瀉不止加訶子、石榴皮、赤石脂收斂固澀止瀉。 (二)變證 1.氣陰兩傷 證候:瀉下無度,質稀如水,精神萎靡或心煩不安,目眶及前囟凹陷,皮膚乾燥或枯癟,啼哭無淚,口渴引飲,小便短少,甚至無尿,唇紅而干,舌紅少津,苔少或無苔,脈細數。 分析:本證多起於濕熱泄瀉,由於瀉下無度,水液耗失,陰津受劫,液虧氣虛,肌膚失養,故目眶及前囟凹陷,皮膚乾燥或枯癟,啼哭無淚,唇紅而干,精神萎靡。水液不足,故小便短少,甚或無尿。胃陰傷,無津上承,故口乾、口渴引飲。氣陰不足,心失所養,故心煩不安。舌紅少津,苔少或無苔,脈細數,均為氣陰損傷之象。 治法:益氣養陰,酸甘斂陰。 方葯:人參烏梅湯加減。常用葯:人參、炙甘草補氣扶脾,烏梅澀腸止瀉,木瓜祛濕和胃,四葯合用且能酸甘化陰,蓮子、山葯健脾止瀉。久瀉不止加山楂炭、訶子、赤石脂澀腸止瀉;口渴引飲加石斛、玉竹、天花粉、蘆根養陰生津止渴;大便熱臭加黃連清解內蘊之濕熱。 2.陰竭陽脫 證候:瀉下不止,次頻量多,精神萎靡,表情淡漠,面色青灰或蒼白,哭聲微弱,啼哭無淚,尿少或無,四肢厥冷,舌淡無津,脈沉細欲絕。 分析:本證多見於暴瀉或久瀉不止,耗傷津液,陰損及陽,氣隨液脫。陰傷於內,故見啼哭無淚,尿少或無;陽脫於外,則精神萎靡,表情淡漠,哭聲微弱,面色青灰或蒼白,四肢厥冷。舌淡無津,脈沉細欲絕,為陰津耗竭、陽氣欲脫之象。 治法:挽陰回陽,救逆固脫。 方葯:生脈散合參附龍牡救逆湯加減。常用葯:人參大補元氣,麥冬、五味子、白芍、炙甘草益氣養陰、酸甘化陰,附子回陽固脫,龍骨、牡蠣潛陽救逆。 一、中成葯劑 1.藿香正氣膠囊每服2―3粒,1日3-4次。用於風寒瀉。 2.純陽正氣丸每服2-3g,1日3-4次。用於中寒泄瀉,腹冷嘔吐者。 3.甘露消毒丹每服2-3g,1日3―4次。用於暑濕泄瀉。 4.葛根苓連丸,每服1二2g,1日3-4次。用於濕熱瀉。 5.附子理中丸每服2-3g,1日3―4次。用於脾腎陽虛瀉。 二、單方驗方 1.蒼術、山楂各等份,炒炭存性,研末。每次1―2g,1日3―4次,開水調服。有運脾止瀉之功,用於濕濁瀉、傷食瀉。久瀉脾陽傷者加等份炮姜炭粉,用於脾虛瀉。 2.杏仁滑石湯杏仁、滑石、半夏各10g,黃芩、厚朴、鬱金各6g,橘紅4g,黃連、甘草各3g。水煎服,每日1劑。有宣暢氣機,清利濕熱之功,用於濕熱瀉。 三、葯物外治 1.丁香2g,吳茱萸30g,胡椒30粒,共研細末。每次1―3g,醋調成糊狀,敷貼臍部,每日1次。用於風寒瀉、脾虛瀉。 2.鬼針草30g,加水適量。煎沸後倒入盆內,先熏後浸泡雙足,每日3―5次,連用3-5日。用於小兒各種泄瀉。 四、針灸療法 1.針刺法取足三里、中脘、天樞、脾俞。發熱加曲池,嘔吐加內關、上脘,腹脹加下脘,傷食加刺四縫,水樣便多加水分。實證用瀉法,虛證用補法,每日1-2次。 2.灸法取足三里、中脘、神闕。隔姜灸或艾條溫和灸,每日1―2次。用於脾虛瀉、脾腎陽虛瀉。 五、推拿療法 運脾土、推大腸、清小腸各100次,摩腹3分鍾,揉天樞、揉龜尾、推七節骨各100次,捏脊3-5遍。發熱加退六腑、清天河水,偏寒濕加揉外勞宮100次,偏濕熱加清大腸100次,偏傷食加推板門100次,偏脾虛加揉足三里。 六、飲食療法 1.炒山葯、薏苡仁、芡實,可單用一種,也可一起用,與大米同煮成粥,每日食用。用於脾虛瀉。
這個方子是四逆湯加人參烏梅而成是治療四肢不溫身體乏力的扶陽之葯
Ⅲ 麻附細加人參烏梅炙甘草湯
人參可以抗心肌缺血,抗心律不齊、心絞痛。
人參煲湯方法,記得中華人參網上介紹的很全面,買人參去國華參業旗下淘寶中華人參商行。
人參有類似強心苷的作用,可使心臟收縮增強,抑制左心室內壓上升,有利於抗心肌缺血、減輕病損、抗心律失常、特別對心跳過速有較強治療作用。此外對心肌營養不良,冠狀動脈硬化、心絞痛等有一定治療作用,並能減輕心臟嚴重缺氧時心臟毛細血管受損。
人參用葯禁忌:
1、實證、熱證而正氣不虛者忌服。
2、反藜蘆、畏五靈脂、惡皂莢,應忌同用。
Ⅳ 北京同仁堂 黃精蜜膏100克蜂產品膏方蜂蜜黃精烏梅人參茯苓玉竹管什麼用
滋陰補氣,對婦女身體有滋補作用。
1.新鮮食用在以前沒有抗生素退燒的年代,新鮮鐵皮石斛對小孩的的發熱有特效作用,而且沒有抗生素的副作用。對各種發燒引起的發熱,只要將新鮮鐵皮石斛搗爛和開水吞服,或直介面嚼,或用開水煎煮服,即可起到退燒作用,也可用於成人治虛火牙痛。2.泡茶老雁山鐵皮楓斗粉碎成末,3~5克/人/天,沸水沖飲,持續30天有特效。也可將鐵皮楓斗加水煮30分鍾以上使用,可循環食用,當日吃完,連渣一起吃掉。可清熱滋陰,抗疲勞。3.膳食食用可將鐵皮楓斗加到日常飲食中,例如燉雞,燉鴿子。以下兩例作參考:1)鐵皮楓斗粥:鐵皮楓斗5克,梗米50克,冰糖適量。2)蟲草鐵皮楓斗湯:生哈蚧一對, 冬蟲夏草5條,鐵皮楓斗5克,瘦豬肉200克,陳皮一角。 (療效)養陰生津滋補肝腎老幼皆宜。4.楓斗清胃飲[原 料] 老雁山鐵皮楓斗10克竹茹12克 蘆根30克公英15克 枳殼10克 麥冬15克 薄荷6克 白芍12克甘草6克。[用 法] 水煎200毫升,早晚各一次,飯前溫服。[療 效] 輕清涼潤,理氣止痛。慢性淺表性胃炎、胃潰瘍偏熱者。
浸酒飲用:5.延年鐵皮楓斗酒鐵皮楓斗250克, 生地黃60克懷牛膝30克杜仲20克 丹參20克 白酒10升。[療 效] 腰腿疼痛,體倦無力,風濕痹等症。補腎,強筋骨,除瘁。6.育陰滋腎湯(1人份量)材料:冬蟲夏草、鐵皮石斛、白芍、山萸肉各15克,桑椹子、女貞子、旱蓮草、熟地各25克。 煲法:清水4碗煎至1碗。功效:冬蟲草既滋腎又補肝,加上鐵皮石斛、白芍、桑椹子、山萸肉等都是滋陰的中葯,最適合陰虛人士補肝腎之用。7.西洋參石斛茶[原料]西洋參5克,老雁山鐵皮楓斗30克。[製法]先將西洋參揀雜,洗凈,曬干或烘乾,切成飲片,放入較大容器內,備用。將老雁山鐵皮楓斗,放入沙鍋,加200ml水,大火煮沸後,改用小火煨煮30分鍾,用潔凈紗布過濾,去渣,收集濾汁盛入入有西洋參飲片的容器中,加蓋悶15分鍾,即可飲用。(或將西洋參、石斛碾成細粉沖開水代茶飲用,每次3~5克,每日1~2次。)[吃法]當茶,上、下午各2次,頻頻飲用。代茶飲服,當日吃完。[功效]滋陰養胃,生津止咳。本方適用於胃陰虛實熱型白血病並發口腔炎患者。[評介]西洋參性涼,味甘、微苦,擅長補氣滋陰,清火生津。現代葯理研究證明,西洋參可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抑制癌細胞的生長。石斛功能養胃陰、生津,臨床研究資料表明,石斛對癌症化療、放療後傷津及陰虛津虧證所致口渴多飲、咽干舌燥、大便秘結等確有效驗。二味配伍為食療茶飲,具有明顯的滋陰養胃,生津止咳功效,對胃陰虛熱型白血病並發口腔炎患者有較好的輔助治療效果,尤為適宜青少年兒童及老年白血病患者。8.清蒸石斛螺原料:青螺(石螺)1500克,豬脊肉9克,石斛6克。調料:鹽少許製法:1)青螺吐泥、洗凈,用沸水燙熟,撈起。湯汁濾清後留用。2)挑出螺肉,用淡鹽水洗凈,瀝干,裝入燉盅。豬脊肉切成連塊,用沸水飛去血穢。3)螺汁同石斛先用一小鍋約煲20分鍾後,除去葯渣,濾清葯汁,待用。4)將葯汁倒入燉盅內,再將豬脊肉放於盅內的螺肉面上,約燉1小時後,調入鹽,即可食用。特色:味鮮微甘。功效:石斛與青螺、豬肉合燉,能滋陰潤燥,通利小便,解渴利水,對消渴瘦弱、便秘、燥咳、酒醉不醒。9.養陰消渴湯材 料:石斛6~9克,天冬、玉竹、南沙參、黃精、熟地、淮山、茯苓各12克、陳皮5克。用 法:可隨意酌加瘦肉或雞肉適量,加沸水八碗同煲三小時。食時下鹽調味。功 效: 對糖尿病消渴症、煙酒過多致肝胃陰傷諸症頗有效。10.石斛決明沖劑材 料: 石斛、花旗參各30~50克、杞子、菊花、菟絲子、沙苑子、女貞子、決明子車前子各60克,丹參60~80克。用法:上葯共研細末。每日二次,每次3~5克。開水沖服。連續服用三個月以上效果更佳。功效:對肝腎陰虛所致之高血壓、青光眼、白內障等症有效。11.茶飲料玉竹、北沙參、石斛、麥冬各15克,烏梅五枚,水煎取汁,加冰糖適量代茶飲用,可治熱病傷陰,或夏天出汗多引起的口乾思飲,大便乾燥。12.北沙參15克,生地、麥冬、石斛各10克,冰糖適量,水煎服,適用於高熱病後的津液缺乏,咽干口燥,食慾不振,大便秘結,小便不利等症。鐵皮楓斗用法和用量:1.採用低溫細胞破壁研磨法:研磨成200目以上的細粉(切勿用高速發熱型普通粉碎機打粉,因破碎過程中產生高溫而破壞葯用分子)。每天取鐵皮楓斗細粉3克,分早晚二次用溫開水送服(如需補氣,也可加入少許西洋參或人參粉末同服)。推薦此法效果最佳適宜長期服用。2.古法寬湯久煎:取鐵皮楓斗原材5~6克(二天量),加水1.5升用砂鍋燉煮。第一次煮二十四小時後服用,第二次煮八小時後服用,第三次煮八小時後服用,第四次煮八小時後將湯和鐵皮楓斗渣一起服用。好的鐵皮楓斗,煮開後清香質嫩、渣少、粘稠度高,口感清而不膩,可以不用加任何調味品而直接喝。適宜長期服用(如需補氣,也可加入少許西洋參或人參)。3.取3~5克鐵皮楓斗原材,和雞鴨等一起文火燉100分鍾,連渣食用。
Ⅵ 有什麼養胃陰的中成葯!石斛麥冬沙參,最好有這三味葯
胃陰虛的治療主要有甘寒養陰潤胃法和酸甘化陰潤胃法兩大類。
2.1 甘寒養陰潤胃法 選甘寒之品濡潤以補之。適用於單純胃陰虛者。方葯:養胃湯,(沙參、麥冬、玉竹 ,生扁豆、桑葉、甘草),益胃湯(沙參、麥冬、玉竹、生地、冰糖),沙參麥冬湯(沙參、麥冬、玉竹、扁豆、桑葉、甘草、花粉),五法飲(梨汁、荸薺汁、鮮薷根汁、麥冬汁、鮮藉汁或蔗汁)
2.2 酸甘化陰潤胃法 選酸甘寒之品以斂潤補之。可用於(1)胃陰虛、肝木乘犯胃土者,(2)肝陰虛至肝氣犯胃者,胃酸少者(酸可健胃助食,「酸能開胃」)方葯:烏梅、白芍、山楂、木瓜、麥冬、人參、甘草、石斛等。
臨床用葯加減 兼虛熱者加地骨皮、青蒿、丹皮,口渴者加知母、花粉、玄參、等;兼食滯加山楂、谷麥芽等;兼痰咳者加瓜蔞、川貝之類;兼氣滯加佛手、香椽,兼熱者加川楝子;兼血瘀加丹參、赤芍等。
2.3 胃陰虛兼氣虛者加選甘淡平劑之品如人參、黃精、山茱萸、太子參、蓮肉等到配合應用。
2.4 對於胃陰虛兼夾證的治療,凡是胃陰虛造成它臟陰虛者,當養胃陰為主兼滋潤它臟;它臟陰虛造成胃陰虛者,首當滋胃為先,酌情兼顧它臟。此種情況臨床多見於溫病後期的慢性虛損病。肺胃陰虛多見於津液不足;肝胃陰虛多兼精血不足,治療當分別情況配以生精補血之品;胃為後天陰液之本,腎為先天陰精之本,腎胃陰虛當遵葉氏「上下交損當治其中」,法當養胃之陰,必得多納穀食,乃治損之要著。虛勞之陰虛虛損證,凡及胃陰虛胃納不佳者,養胃當為先,然後兼補之。腎陰虛重者又當選用甘寒咸之品滋腎為主。肝胃陰虛者臨床多有肝胃不和之證,當據其偏重取酸甘之法安胃治肝。至於邪傷胃陰當邪盛時,臨床以祛邪為主,保護陰津,取邪去正安之意;陰傷邪尚盛時當養陰祛邪;後期胃陰大傷虛多邪少當養陰扶正,取正復邪退之意,滋陰即可祛邪。臨床若單純養胃陰而陰不復者可取陽生陰長之意加人參、黃芪等補氣之品。病情復雜,當權衡主次輕重,分清標本緩急,靈活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