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皮石斛剪去部分須根後,邊炒邊扭成螺旋形或彈簧狀,烘乾,習稱鐵皮楓斗
網路文庫中有<中葯鑒定學>,裡面有介紹
⑵ 鐵皮石斛的鑒別方法有哪幾種
在唐代醫學經典《道藏》中,鐵皮石斛被列為「中華九大仙草之首」,自唐宋以來,一直被列為皇室貢品。鐵皮石斛生於海拔達1600米的山地半陰濕的岩石上,被國家列為重點保護的珍惜瀕危葯用植物。《中國葯典》:益胃生津,滋陰清熱。鐵皮石斛等少數品種之嫩莖,扭成螺旋狀或彈簧狀,曬干,商品稱為耳環石斛,又名楓斗。
最近鐵皮石斛在眾多中草葯行業中逐漸嶄露頭角,成為了保健市場上的新寵。由於鐵皮石斛葯理廣、用處多,它具有治療疾病、養心理氣、美容養顏、延年益壽等作用。鐵皮石斛日漸成為年輕人、都市人、走親訪友的最佳禮物和居家生活中的保健品之一。要想買到好的鐵皮石斛,需下一番功夫,慧眼識鐵皮石斛。因為目前市場上有許多不法商販打著貨真價實的幌子,以假亂真、以次充好,讓人防不勝防,一不小心就買到假貨。簡單介紹一下鑒別鐵皮石斛的小方法,讓大家作為參考:
(1)性狀鑒別
鮮品:莖細長圓柱形,長15-25厘米或更長,粗0.4-0.66厘米。外表淡灰綠色。上部常可見殘存的花序醒。葉鞘膜質鞘頂部邊緣平截,通常低於上一環節,以致裸露一段環形、色略深的莖部,有時葉鞘頂部邊緣可超出上一莖節。質地柔韌或略堅脆,易折斷,斷而綠色,呈細顆粒粘質狀物。較新鮮品外表被灰白色葉鞘僅紋。無嗅、嚼之味淡,無渣或少渣,之後具強黏滯感。
干品(鐵皮楓斗):本品為緊密環繞成彈簧狀團物,長1-1.4厘米,粗0.7-1厘米,每團3到5圈不等。呈暗黃綠色至金黃綠色,常可見殘留的葉鞘纖維。團狀物的一端常有根頭的殘留部分,有時並有須根殘留,長1-10毫米;另端或為莖的類端(「龍頭鳳尾」規格,但很少見)或為莖的切斷部分;即一端為根頭或莖頭,另一端為剪口者,稱「頭楓斗」或「尾楓斗」,但大多商品兩端均為莖的切斷部分,為「無頭無尾」楓部。莖粗2-4毫米,表面可見斜行的細皺紋;質堅實,略韌,但易折斷,斷面不平坦,但不呈纖維狀。略具青草香氣;嚼之味淡,初有黏滑感,久之則有濃厚黏滯感。
(2)顯微鑒別
(新鮮莖橫切面直徑2.8-3.1毫米)呈圓形,邊緣有不規則波狀,每2-3個波狀中夾有1個深波狀彎曲。角質層厚約6.5微米,有層紋;表應細胞1列,扁平,外壁及側壁稍增厚,木化,切向7.9-26.3微米,徑向4至8.4微米;皮下層有1-2列細胞壁稍厚。薄辟組織細胞大小近似,圍繞維管束的一圈細胞較小。其外緣嵌有細小薄壁細胞,有的含硅質體碎塊;管孔直徑至15.7微米,內側具1至2列纖維群,纖維直徑18.4微米,壁厚1.3-5.2微米。
(3)泡製鑒別
目前市場上與鐵皮石斛最容易混淆的楓斗是紫皮楓斗,兩者均無苦味,嚼之有黏滑感。兩者的主要區別是,鐵皮楓斗熱水浸泡後湯色淡黃,節間長在2厘米以內,而紫皮楓斗熱水浸泡後湯色淡紫紅,節間長在2.5厘米以上。兩者的市場價格存在巨大差別,鐵皮楓斗是紫皮楓斗的5-10倍。
另外還不放心的話,還可以到有關部門去做鑒定。
⑶ 霍斛的葯性和作用
性味:甘、微寒 歸經:入胃、腎經。
霍斛功能
功能:益胃生津,養陰清熱。
霍斛主治與應用
1.用於熱病傷津或胃陰不足,舌干口渴用鮮石斛配伍鮮生地、麥冬、花粉等;養陰益胃湯以本品與沙參、麥冬、玉竹等同用,治胃陰不足津虧口渴。
2.用於陰虛津虧,虛熱不退,可配伍生白薇,麥冬等葯同用。
3.本品有明目及強腰膝作用。如石斛夜光丸,即以石斛配伍菊花,菟絲子、枸杞子、熟地等葯,治視力減退;配伍熟地、枸杞子、牛膝等葯,可治腎陰虧損,腰膝軟弱。
⑷ 霍伏怎麼使用
霍伏又名霍山石斛其用法如下:
1.石斛米粥
原料:鮮石斛、水、粳米、冰糖
製法:每次取鮮石斛30克,加水200毫升,久煎取汁約100毫升(因石斛最耐久煎,方可出效),去渣,選用北粳米50克,冰糖適量,同入沙鍋內,再加水400毫升左右,煮至米開粥稠停火。每日2次,稍溫頓服。
效用:石斛為蘭科多年生常綠草本植物金釵石斛的莖。石斛粥為一家傳驗方,是由石斛和粳米加水煮成,具有養胃生津、滋陰清熱的功用。
適應症狀:熱病津傷,心煩口渴;病後津虧,虛熱不退;胃虛隱痛百兼博干嘔,舌光苔少等症。
2.石斛倒扣草燉豬瘦肉湯
材料:霍山石斛25克、倒扣草30克、豬瘦肉500克、生薑3片。烹制:石斛稍浸泡;倒扣草反復洗凈;豬瘦肉洗凈,整塊不刀切。與生薑一起放進燉盅內,加入冷開水1500毫升(約6碗水量)蓋上盅蓋,隔火燉3小時,調入適量鹽、油便可。此量可供3-4人用,豬瘦肉可撈起切片拌醬油佐餐用。
3.清燉石斛螺
菜名:清燉石斛螺主料:青螺(石螺)1500克,豬脊肉9克,石斛6克。配料:鹽少許。
做法:1.青螺吐泥、洗凈,用沸水燙熟,撈起。湯汁濾清後留用。2.挑出螺肉,用淡鹽水洗凈,瀝干,裝入燉盅。豬脊肉切成連塊,用沸水飛去血穢。3.螺汁同石斛先用一小鍋約煲20分鍾後,除去葯渣,濾清葯汁,待用。4.將葯汁倒入燉盅內,再將豬脊肉放於盅內的螺肉面上,約燉1小時後,調入鹽,即可食用。
特點:味鮮微甘。
4.西洋參石斛茶
原料:西洋參5克,石斛3克。
製法:先將西洋參揀雜,洗凈,曬干或烘乾,切成飲片,放入較大容器內,備用。將石斛揀雜,洗凈,晾乾後切成片,放入沙鍋,加足量水,大火煮沸後,改用小火煨煮30分鍾,用潔凈紗布過濾,去渣,收集濾汁盛入入有西洋參飲片的容器中,加蓋悶15分鍾,即可飲用。(或將西洋參、石斛碾成細粉沖開水代茶飲用,每次3-5克,每日1-2次。)
吃法:當茶,可分上、下午2次,頻頻飲用,代茶飲服,當日吃完。
⑸ 中葯鑒定學的基礎理論
鑒定中葯的品種和質量,制訂中葯標准,尋找和擴大新葯源的應用學科。「保質尋新,整理提高」
1.1 鑒定中葯的品種質量
1、品種 中葯中泛指物種,物種不同、成分不同、療 效不同。一定品種的中葯,是中醫治病的物質基礎。」雖有良醫而葯為偽葯,則良醫無濟於事」,影響質量的首要因素。 以假充真 1982年陝西省對縣以上葯材系統523個單位調查,全省「偽品」26種,混淆品、誤用品143種,35個縣銷售的巴載天是羊角藤,22個縣的烏梅均為苦李子和山杏。
1995年元月,我們在漢西收到十九種混淆品葯材標本,包括金錢白花蛇(2種)、丹皮、土茯苓、五靈脂、前胡等。
多源現象 石斛 本屬10餘種
大黃 同屬 3種
川貝母 同屬 4種
品種混淆 大黃瀉熱通便,治療急腹症效好,但一段時間發現毫無療效,延誤病情。1980年對陝西種植大黃調查,30%面積是波葉大黃,有一個地區全是波葉大黃,大黃屬波葉組有抗菌作用但不含瀉下成分番瀉葉甙。
半夏商品 有半夏和水半夏,水半夏無止嘔作用。
天南星為天南星屬植物的塊莖,但半夏屬虎掌南星治宮頸癌有效,商品稱虎掌南星。
地區習慣用葯 產生同名異物、同物異名現象。
全國海風藤—————胡椒科風藤和石楠藤
湖北
胡椒科風藤和石楠藤——稱作「岩香藤」
夾竹桃科絡石藤————稱作「石楠藤」
桑科霹靂———————稱作「絡石藤」
松蘿科松蘿——————稱作「海風藤」 物種的本質具有二重性,它既存在又不存在,一方面按形態和生殖的不連續性標准劃分的種在自然界有一定普遍性,另一方面至今還沒有一個把所有有機體都劃分成統一的生物學單位的不連續性標准;種是又間斷又連續的,連續的部分發生在種和種的交叉處,變異是多元化的,中間過渡的。
在生態環境改變的情況下品種也發生變化,優劣是量變,真偽是質變。
4、質量:地道葯材品種退化、有效成分含量、雜質和有毒物含量、霉變程度。
地理變化:內蒙黃芪栽培在河北,分枝多,柴性大,甜味低。
生態變化:柴胡栽培,主根小,須根多,柴性大,顯微結構改變。
不當加工:苦參水泡切制——提不出苦參鹼
偽制假葯:
五味子提取了浸膏;
金銀花粘附雜質40%
海金砂含砂——30%
沒葯含樹皮、砂石要求30~50% 1) 顯微鑒定
針對含有中葯材粉末的成方制劑,藉助顯微鏡觀察檢品種是否含有各組分中葯材的粉末。
2) 理化鑒定
對待檢中成葯中主要葯物的有效成分進行光譜或色譜分析,檢驗是否含有其有效成分及含量的多少。 1)本草考證,理清源流
幾千年來,我們積累了三千多種中葯的寶貴葯學史料,它是指導現代用葯的基礎。但古代文獻浩如煙海,有些又難免出錯,需要本草考證及研究。
虎掌和南星綱目上為一物,根據調查,虎掌為半夏屬掌葉半夏的塊莖,含多量生物鹼,為治療宮頸癌的南星品種;天南星為天南星屬 天南星、東北天南星、異葉天南星的塊莖。
2)整理品種,澄清混亂(一物一名)
我國幅員遼闊,品種繁多,各地用葯習慣和名稱不盡相同,同名異物,同物異名現象嚴重,亟待整理。
例 貫眾 來源6科 35種
東北 綿馬貫眾 含綿馬酸類 殺蟲效好
中南 紫萁貫眾 含促脫皮甾酮,促進代謝
又如金錢草、連錢草、廣金錢草等,分別以不同葯材名入葯。
3)研究調查,繼承發展。參考本草,不唯本草,不以本草為唯一尺度
青蒿:菊科青蒿和黃花蒿,青蒿不含青蒿素,90典刪去
茵陳:茵陳傳統用苗,但花蕾期利膽有效成分6.7 –二甲氧基香豆素和茵陳色酮等含量高,現茵陳蒿與茵陳(苗)同入葯。求同存異,現代與傳統共存,新苗與老莖共存,共同發展。 1、《葯品管理法》
首次 1984.9.20 頒布 1985.7.1實施
2001.2.28修訂 2001.12.1實施
2、中葯質量標准
①中葯標准含義:
是國家對中葯質量及其檢驗方法所作的技術規定,是中葯生產、經營、使用、檢驗和監督管理部門共同遵循的法定依據。
②制定原則:安全有效、技術先進、經濟合理
③適用范圍:新中葯材、新中成葯、老葯再評價
④標准和政策
1994年 衛生部葯政局 《中葯新葯研究指南(葯學、葯理學、毒理學)》
1999年 國家葯品監督管理局 《中葯新葯研究的技術要求》
2002年12月1日實施 SFDA 《葯品注冊管理辦法》
現階段我國中葯材及中葯制劑的質量控制, 主要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典》(一部) 規定的常規方法進行, 只是部分葯材和制劑有1個或數個指標成分的含量測定方法。從目前情況看, 僅靠這些方法在許多情況下還不能達到較好控制中葯質量的目的, 如在使用已批准生產的中葯注射劑中常有產生不良反應的現象, 這與制劑質量控制方法不規范, 從而造成制劑質量不穩定有密切關系。
中葯指紋圖譜具有整體、宏觀和模糊分析等特點, 可以通過對中葯整體特性的描述, 採取適當模糊的處理方式, 達到整體質量控制的目的。
以指紋圖譜作為質量控制方法已成為目前的國際共識。為實現中葯質量標准現代化並與國際接軌, 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已下發了中葯指紋圖譜研究要求, 首先要求對中葯注射劑進行指紋圖譜研究, 並正在抓緊進行指紋圖譜庫的建立工作, 以逐步實現中葯材、中成葯質量標准現代化。
中葯質量控制方法研究的必然模式: 將全成分指紋圖譜和效標成分定性定量測定相結合,建立起符合中醫用葯特色規律的中葯系列質量控制統一智能方法系統. 1.4.1 中葯資源
4.1 天然資源
(1)品種豐富
據中國葯材總公司歷時10年(1984~1994)的調查表明,我國葯用植物、動物12807種。其中葯用植物11 146 種(約佔87 %) ,葯用動物1581 種(約佔12 %) ,葯用礦物80 種(佔不足1 %)
(《中葯大詞典》1977,5800~6000種,植物5000)
320種大宗植物葯、29種動物葯,總蘊藏量850萬噸,野生資源是最寶貴的資源。
甘草、麻黃、獨活、冬蟲夏草來自野生植物
蟾酥、斑蝥、蜈蚣、蟬蛻來自野生動物
石膏、芝硝、硃砂、自然銅來自天然礦物
(2)發現了原來完全依靠進口的野生資源如胡黃連、馬錢子、安息香、沉香、廣木香、阿魏
4.2 中葯生產
各地常規經銷品種600種,家種大宗葯材150種,可提供的種植面積480萬畝,年產量30-35萬噸。
(1)進口引種成功砂仁、肉桂、丁香、廣木香、訶子、豆蔻。
(2)蛤蚧、金錢白花蛇,梅花鹿、全蠍、珍珠養殖成功。
(3)產量超萬噸的有當歸、茯苓、地黃、山葯等。
(4)合成中葯:冰片、人工牛黃、人工培育牛黃。
4.3 地道葯材 天時、地利、人力(家種+野生)
內蒙:黃芪、甘草
吉林:人參、鹿茸
甘肅:當歸
廣西:蛤蚧 枳殼
青海:大黃
江蘇:薄荷
寧夏:枸杞
安徽:丹皮、芍葯
雲南:三七 、黃連
廣東:砂仁、檳榔、益智、巴戟天
河南:山葯、牛膝、紅花、地黃、菊花
浙江:玄參、浙貝、麥冬、杭菊、鬱金、延胡索、白芍、白術
四川:黃連、附子、川貝、川芎、川烏、川黃柏 被海內譽為「新三珍」的12種葯用動物十分走俏。
在香港:「新三雞」(烏骨雞、珍珠雞、七彩山雞)每隻160港元。
新三鳥(鷓鴣、鵪鶉、肉鴿)每隻40港元。
新三龜(草龜、金錢龜、金頭龜)每公斤300、950、650元。
珍珠屬於傳統養殖業。
我國出口的葯用營養型動物有乳鴿、甲魚、黃鱔、泥鰍、鱖魚、墨魚、草魚等近百種,尤其活甲魚、金錢龜、桂花魚、活黃鱔、活泥鰍等。原因:一是動物類葯材需求急劇增長,二是野生葯用動物資源日趨枯竭,標志養殖葯用動物的黃金時期到來。
據行家預測,今後較長時期營養型葯用動物價挺貨緊,大力發展葯用動物前景廣闊。 1、以親緣關系為線索,根據生物科屬親緣相近,一般含有近似成分的規律,尋找類似療效的中葯
進口阿魏、馬錢子、沉香——國內
東北滿山紅(興安杜鵑)治氣管炎,西北小葉枇杷(烈香杜鵑)廣東紫花杜鵑,療效類似;
貝母屬,新疆貝母、伊黎貝母、平貝母、湖北貝母均潤肺平喘。
人參、三七、西洋滲、珠子參含人參皂甙;(還有非人參屬的膠股蘭)
湖北麥冬,短葶山麥冬多糖和皂苷含量與麥冬相近,但抗缺氧和免疫功能與麥冬相同或更優一籌,「山麥冬」進入95以後的葯典。
2、以有效成分為線索
薯蕷皂甙元——薯蕷屬穿龍蕷薯、黃姜、粉萆薢(粉背薯蕷)尚有綿萆薢和福州薯蕷。
芸香科黃柏屬、毛茛科唐松草屬、小檗科小檗屬均可作小檗鹼的資源植物。
岩白菜素為紫金牛科紫金牛中所含有的鎮咳成分,該成分首次發現於虎耳草科岩白菜中,後從虎耳草科篩選,發現落新婦屬含量較多。
青黛——菘藍、蓼藍、馬藍 葉製成
3、以葯理和臨床療效為線索
五味子、垂盤草等
4、擴大葯用部位
烏龜腹甲(龜板)——背甲+腹甲(龜甲)
5、老葯新用
丹參、川芎、葛根、山楂、三七、銀杏葉——心血管疾病
6、人工栽培、養殖
野轉家 射干、金錢白花蛇、鹿、麝、蜈蚣、蠍、土鱉蟲。
7、人工合成,代用品研究
人工牛黃、體外培育牛黃——天然牛黃
新阿膠——驢皮膠
8、組織培養、生物工程(生物技術): 紫杉醇 地大物博、物產豐富、品種繁多
數量減少迅速,種群繁殖困難,瀕危品種增加。
全球性原因:熱帶森林破壞嚴重(馬達加斯加,90%森林被毀),20年前地球上每天消失一個物種,今天每小時消失一個物種。
地區性原因:
1)生態環境破壞嚴重,人口↑耕地↓沙化↑水土↓
57~86年,790萬畝/年↓,937萬畝/1993年↓(一個青海省耕地)
人口/1600萬/年,澳大利亞1480萬,3.5倍青海省人口
2)野生動植物保護意識差,法制不健全。
海洋動物(鯨、海豹等)限捕,陸地野生動物一般禁捕。
我國野生葯用動物大量捕殺,熊↓、虎↓、蛇類↓、麝↓
一級珍稀動物黿當鱉賣(晴川飯店94.8購黿80公斤,置冰庫內)
3)不科學的濫采濫伐
野生珍稀植物在未大量栽培前,不得進入制葯工業應用(保護企業、保護植物)。
相關課程:中葯資源學,葯用植物學,中葯拉丁語,中葯商品學......
中葯鑒定學是一門重要的學科,在各類考試中也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在中葯學專業的本科階段,中葯鑒定學佔6學分,分兩個學期;執業葯師資格考試、衛生專業資格考試的考試科目中都有中葯鑒定學。因此,學好中葯鑒定是必要
⑹ 霍斛是什麼東西
霍斛即霍山石斛。石斛為常用中葯之一,早在《神農本草經》中就有記載,並列為上品。有養胃生津、滋陰清熱、明目的功能,用於陰傷津虧,口乾煩渴,食少干嘔,病後虛熱,目暗不明。 安徽霍山所產霍山石斛,脂膏豐富,滋陰之力最大,在古代本草中早有記載,一直被認為是石斛葯材中的珍品。但《中國葯典》(1995年版)在石斛的來源中卻未收載霍山石斛。同時古代本草一直明確記載石斛的葯用部位是莖,而《中國葯典》(1995年版)、《中葯志》、 《中葯材手冊》及新版全國高等醫葯院校教材《中葯鑒定學》等現代中葯文獻均將石斛列為以全草為葯用部位的全草類葯材中葯,並按「全草+石斛屬名」組合格式,將其葯材拉丁名定名為 HERBA DENDROBII。因此,我們有必要對石斛與霍山石斛進行本草考證與原植物鑒定,以正本清源。
⑺ 中葯鑒定中耳環石斛的名詞解釋
這種名詞解釋,一般都能網路到。
⑻ 中葯知識 謝謝前輩們幫助了!!!
伙計,你這工作量不是一般的大,建議你找一本中葯學對照著查一下,要是每個都給你敲出來都能寫本書了
有個簡易版的可以供你參考一下:
解表葯:
辛溫解表葯:
麻黃:辛、微苦,溫。歸肺膀胱經。發汗平喘利水
桂枝:辛甘溫,歸心、肺膀胱經。發汗解表溫經通陽。
紫蘇:辛溫,歸肺脾經。發表散寒,行氣寬中,解魚蟹毒
荊芥:辛微溫。歸肺肝經。去風解表,透疹療瘡止血。
防風:辛甘微溫;歸膀胱肝脾經。去風解表、勝濕止痛,解痙。
羌活:辛苦溫,歸膀胱腎經。解表散寒去風勝濕止痛。
白芷:辛溫,歸肺胃經。解表去風,燥濕,消腫排膿,止痛。
生薑:辛微溫。歸肺脾經。發汗解表,溫中止嘔,溫肺止咳。
香薷:辛微溫。歸肺胃經。發汗解表,和中化濕,利水消腫。
辛夷:辛溫。歸肺胃經。散風寒,通鼻竅。
藁本:辛溫;歸膀胱經。發表散寒,去風勝濕,止痛。
蒼耳子:辛苦溫。有小毒。歸肺經。宣通鼻竅,去風濕,止痛。
辛涼解表葯:
薄荷:辛涼。歸肝肺經。疏散風熱清利頭目利咽透疹。
蟬蛻:甘寒。歸肺肝經。疏散風熱,透疹、明目退翳,熄風止痙。
牛蒡子:辛苦寒。歸肺胃經。疏散風熱,解毒透疹,利咽散腫。
桑葉:苦甘寒。歸肺肝經。疏散風熱,清肺潤燥,平肝明目。
菊花:辛甘苦,微寒。歸肺肝經。疏風清熱,解毒明目。
葛根:甘辛涼。歸脾胃經。解肌退熱,透發麻疹,生津止渴,生陽止瀉。
柴胡:苦辛微寒,歸心包絡、肝、三焦、膽經。和解退熱,,疏肝解郁,升舉陽氣。
升麻:辛甘微寒。歸肺脾胃大腸經。發表透疹,清熱解毒,升陽舉陷。
蔓荊子:辛苦平。歸膀胱肝胃經。疏散風熱,清利頭目。
淡豆豉:辛肝微苦,寒。歸肺胃經。解表除煩。
清熱瀉火葯:
石膏:辛甘、大寒,歸肺胃經。清熱瀉火,除煩止渴,收斂生肌。
知母:苦甘寒。歸肺胃腎經。清熱瀉火,滋陰潤燥。
梔子:苦寒,歸心肺肝胃三焦經。瀉火除煩,清熱利濕,涼血解毒,消腫止痛。
夏枯草:苦辛寒。歸肝膽經。清肝火、散郁結、降血壓。
蘆根:甘寒,歸肺胃經。清熱生津,止嘔除煩。
天花粉:甘微苦微寒。歸肺胃經。清熱生津,清肺潤燥,消腫排膿。
淡竹葉:甘淡寒,歸心胃小腸經。清熱除煩、利尿。
清熱燥濕葯:
黃芩:苦寒。歸肺膽胃大腸經。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安胎。
黃連:苦寒。歸心肝胃大腸經。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黃柏:苦寒,歸腎、膀胱大腸經。清熱燥濕,瀉火解毒,退虛熱。
龍膽草:苦寒,歸肝膽膀胱經。清熱燥濕,瀉肝膽火。
苦參:苦寒,歸心肝胃、大腸膀胱經。清熱燥濕,祛風殺蟲,利尿。
清熱涼血葯:
生地黃:甘苦寒,歸心肝經。清熱涼血,養陰生津。
玄參:苦甘咸寒,歸肺胃腎經。清熱涼血,滋陰解毒。
牡丹皮:苦辛微寒,歸心肝腎經。清熱涼血活血散瘀。
赤芍:苦微寒,歸肝經。清熱涼血,祛瘀止痛。
水牛角:咸寒,歸心肝胃經。清熱、涼血解毒。
紫草:甘寒,歸心肝經。涼血活血,解毒透疹。
清熱解毒葯:
金銀花:甘寒,歸肺心胃經。清熱解毒,疏散風熱。
連翹:苦微寒,歸肺心膽經。清熱解毒,消癰散結。
蒲公英:苦甘寒,歸肝胃經。清熱解毒,利濕通淋,消癰散結。
大青葉:苦咸大寒,歸心肺胃經。清熱解毒涼血消斑。
牛黃:苦涼,歸肝心經。清熱解毒,熄風止痙,化痰開竅。
魚腥草:辛微寒,歸肺經。清熱解毒,排膿利尿。
射干:苦寒,歸肺經。清熱解毒,祛痰利咽。
白頭翁:苦寒,歸大腸經。清熱解毒,涼血止痢。
板藍根:苦寒,歸心胃經。清熱解毒,涼血利咽。
青黛:咸寒,歸肝肺胃經。清熱解毒,涼血散腫。
土茯苓:甘淡平,歸肝胃經。解毒除濕,通利關節。
山豆根:苦寒,歸肺經。清熱解毒,利咽散腫。
白花蛇舌草:微苦甘寒,入胃、大小腸經。清熱利濕,解毒消癰。
紫花地丁:苦辛寒,歸心肝經。清熱解毒,消癰散結。
穿心蓮:苦寒,歸胃肺大小腸經。清熱解毒燥濕消腫。
馬齒莧:酸寒,歸大腸肝經。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馬勃:辛平,歸肺經。清肺利咽解毒,止血。
秦皮:苦寒,歸肝膽大腸經。清熱解毒,清肝明目。
白鮮皮:苦寒,歸脾胃經。清熱解毒,除濕止癢。
鴉膽子:苦寒,有小毒。歸大腸肝經。清熱解毒,截瘧治痢,腐蝕 疣。
熊膽:苦寒,歸肝膽心經。清熱解毒,止痙明目。
清虛熱葯:
青蒿:苦辛寒,歸肝膽腎經。退虛熱,涼血解暑,截瘧。
地骨皮:甘淡寒,歸肺肝腎經。涼血退蒸清瀉肺熱。
白薇:苦咸寒,歸胃肝經。清熱涼血,利水通淋,解毒疔瘡。
銀柴胡:甘微寒,歸肝胃經。退虛熱,清疳熱。
胡黃連:苦寒,歸心肝胃大腸經。退虛熱,除疳熱,清濕熱。
瀉下葯:
攻下葯:
大黃:苦寒,歸脾胃大腸肝心經。瀉下攻積,清熱瀉火,解毒,活血祛瘀。
芒硝:咸苦寒。歸胃大腸經。瀉下軟堅,清熱。
蘆薈:甘寒,歸肝大腸經。瀉下清肝,殺蟲。
番瀉葉:甘苦寒。歸大腸經。瀉下導滯。
潤下葯:
火麻仁:甘平,歸脾、大腸經。潤腸通便。
郁李仁:辛苦甘平,歸大腸、小腸經。潤腸通便,利水消腫。
峻下逐水葯:
甘逐:苦甘寒,有毒。歸肺腎大腸經。泄水逐飲,消腫散結。
牽牛子:苦寒;有毒。歸肺腎大腸經。瀉下逐水,祛積殺蟲。
大戟:苦辛寒,有毒。歸肺腎大腸經。泄水逐飲,消腫散結。
芫花:辛苦溫,有毒。歸肺腎大腸經。泄水逐飲,祛痰止咳,外用殺蟲療瘡。
巴豆:辛熱,有大毒。歸胃大腸肺經。瀉下冷積,逐水退腫,祛痰利咽。
祛風濕葯:
獨活:辛苦,微溫。歸肝膀胱經。祛風濕,止痹痛,解表。
威靈仙:辛咸溫,歸膀胱經。祛風濕,通經絡,止痹痛,消骨鯁。
革更蛇:甘咸溫,有毒。歸肝經。祛風活絡,定驚。
木瓜:酸溫。歸肝脾經。舒筋活絡,除濕和胃。
秦艽:苦辛微寒,歸肝胃膽經。祛風濕,舒筋絡,清虛熱。
防己:苦辛寒,歸膀胱、腎脾經。祛風濕,止痛、利水消腫。
五加皮:辛苦溫,歸肝腎經。祛風濕,強筋骨,利水消腫。
桑寄生:苦甘平,歸肝腎經,祛風濕,益肝腎,強筋骨,安胎。
草:苦寒,歸肝腎經。祛風濕,通經絡,清熱解毒。
絡石藤:苦微寒,歸心肝經。祛風通絡,涼血消腫。
芳香化濕葯:
蒼術:辛苦溫,歸脾胃經。燥濕健脾,祛風濕。
厚朴:苦辛溫,歸脾胃肺大腸經。行氣燥濕,消積平喘。
藿香:辛微溫,歸脾胃肺經。化濕解暑止嘔。
砂仁:辛溫,歸脾胃經。化濕行氣,溫中安胎。
白豆蔻:辛溫,歸肺脾胃經。化濕行氣,溫中止嘔。
草果:辛溫,歸脾胃經。燥濕、溫中、截瘧。
佩蘭:辛平,歸脾胃肺經。化濕解暑。
利水滲濕葯:
茯苓:甘淡平。歸心脾腎經。利水滲濕,健脾安神。
澤瀉:甘淡寒。歸腎膀胱經。利水滲濕,瀉熱。
薏苡仁:甘淡微寒,歸脾胃肺經。利水滲濕,健脾除痹,清熱排膿。
豬苓:甘淡平,歸腎膀胱經。利水滲濕。
車前子:甘寒,歸腎肝肺經。利水通淋,滲濕止瀉,清肝明目,清肺化痰。
滑石:甘淡寒,歸胃膀胱經。利水通淋,清解暑熱,祛濕斂瘡。
海金砂:甘寒,歸膀胱小腸經。利尿通淋。
石韋:苦甘微寒,歸肺膀胱經。利水通淋,清肺止咳。
苦微寒,歸肝胃經。利濕去濁,祛風除濕。
苦微寒,歸膀胱經。利尿通淋,殺蟲止癢。
瞿麥:苦寒,歸心小腸膀胱經。利水通淋活血通經。
茵陳蒿:苦微寒,歸脾胃肝膽經。清利濕熱,利膽退黃。
金錢草:甘淡微寒,歸肝膽腎膀胱經。除濕退黃,利水通淋,解毒消腫。
木通:苦寒,歸心小腸膀胱經。利水通淋,瀉熱通乳。
通草:甘淡微寒,歸肺胃經。清熱利水,止癢。
地膚子:苦寒,歸膀胱經。清熱利水,止癢。
溫里葯:
附子:辛甘熱,歸心腎脾經,有毒。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散寒止痛。
肉桂:辛甘熱,歸脾腎心肝經。補火助陽,散寒止痛,溫經通脈。
吳茱萸:辛苦熱,歸肝脾胃腎經。有小毒。散寒止痛,溫中止嘔,助陽止瀉。
細辛:辛溫。歸肺腎心經。溫肺化飲,祛風散寒,止痛,宣通鼻竅。
小茴香:辛溫,歸肝腎脾胃經。散寒止痛,理氣和中。
高良姜:辛熱,歸脾胃經。散寒止痛,溫中止嘔。
花椒:辛熱,歸脾胃腎經。溫中止痛,殺蟲止癢。
丁香:辛溫,歸脾胃經。溫中止嘔,散寒止痛,溫腎助陽。
理氣葯:
橘皮:辛苦溫,歸脾肺經。理氣健脾,燥濕化痰。
青皮:苦辛溫,歸肝膽胃經。疏肝破氣,消積化滯。
枳實:苦辛微寒,歸 脾胃大腸經。破氣化痰除痞消積。
木香:辛苦溫,歸脾胃大腸膽經。行氣止痛。
沉香:辛苦溫,歸脾胃腎經。行氣止痛,溫中止嘔,納氣平喘。
香附:辛微苦微甘平,歸肝脾三焦經,疏肝理氣,調經止痛。
川楝子:苦寒,歸肝胃小腸膀胱經。有小毒。行氣止痛,殺蟲,療癬。
烏葯:辛溫,歸肺脾腎膀胱經。行氣止痛溫腎散寒。
荔枝核:辛微苦,溫。歸肝胃經。行氣散結散寒止痛。
佛手:辛苦溫,歸肝脾胃肺經。疏肝解郁,理氣和中,燥濕化痰。
白:辛苦溫,歸肺胃大腸經。通陽散結,行氣導滯。
青木香:辛苦微寒,歸肝胃經。行氣止痛,解毒辟穢,消腫。
柿蒂:苦平,歸胃經。降氣止呃。
消食葯:
山楂:酸甘微溫,歸脾胃肝經。消食化積,活血化瘀。
神曲:甘辛溫,歸脾胃經。消食和中。
麥芽:甘平,歸脾胃肝經。消食和中,回乳消脹。
谷芽:甘平,歸脾胃經。消食和中,健脾開胃。
萊菔子:辛甘平,歸脾胃肺經。消食除脹,降氣化痰。
雞內金:甘平,歸脾胃小腸膀胱經。消食健胃,固精止遺。
驅蟲葯:
使君子:甘溫,歸脾胃經。驅蟲消積。
苦諫皮:苦寒,歸肝脾胃經。有毒。殺蟲療癬。
檳榔:苦辛溫,歸胃大腸經。驅蟲消積,行氣利水。
雷丸:苦寒,歸胃大腸經,有小毒。殺蟲。
榧子:甘平,歸肺胃大腸經。殺蟲消積,通便潤肺。
貫眾:苦微寒,歸肝脾經,有小毒。殺蟲,清熱解毒,止血。
止血葯:
大薊:苦甘涼,歸心肝經。涼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癰。
小薊:苦甘涼,歸心肝經。涼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癰。
地榆:苦酸畏寒,歸肝胃大腸經。涼血止血解毒斂瘡。
槐花:苦微寒,歸肝大腸經,涼血止血,清肝明目。
側柏葉:苦澀,微寒,歸肺大腸經。涼血止血,化痰止咳。
白茅根:甘寒,歸肺胃膀胱經。涼血止血,清熱利尿。
三七:甘微苦,溫,歸肝胃經。化瘀止血,活血止痛。
茜草:苦寒,歸肝經。涼血止血,活血祛瘀。
蒲黃:甘平,歸肝心經。收斂止血,祛瘀止痛。
白及:苦甘澀,微寒,歸肺胃肝經。收斂止血,消腫生肌。
仙鶴草:苦澀平,歸肺肝脾經。收斂止血,止痢殺蟲。
棕櫚炭:苦澀平。歸肝肺大腸經。收斂止血。
血餘炭:苦澀平,歸肝胃膀胱經。收斂止血,化淤利尿。
炮姜:苦澀溫,歸脾肝經。溫經止血,溫中止痛。
艾葉:苦辛溫,歸肝脾腎經。溫經止血,散寒調經。
活血祛瘀葯:
川芎:辛溫,歸肝膽心包經。活血行氣,祛風止痛。
延胡索:辛苦溫,歸肝脾心經。活血行氣止痛。
鬱金:辛苦寒,歸肝膽心經。活血行氣止痛,清心開竅,利膽退黃,涼血止血。
姜黃:辛苦溫,歸肝脾經。活血行氣,通經止痛。
乳香:辛苦溫,歸肝心脾經。活血行氣止痛,消腫生肌。
沒葯:苦辛平,歸心肝脾經。活血止痛,消腫生肌。
五靈脂:苦咸甘溫,歸肝經。活血止痛,化瘀止血。
丹參:苦微寒,歸心肝經。活血化瘀,涼血消癰安神。
虎杖:苦寒,歸肝膽肺經。活血止痛,利濕退黃,清熱解毒,祛痰止咳。
紅花:辛溫,歸心肝經。活血通經,祛瘀止痛。
桃仁:苦甘平,歸心肝大腸經,有小毒。活血化瘀,潤腸通便。
益母草:苦辛微寒,歸肝心膀胱經。活血調經,利水消腫。
牛膝:苦甘酸平,歸肝腎經。活血通經,補益肝腎,利尿通淋,引血下行。
雞血藤:苦甘溫,歸肝經。行血補血,舒經活絡。
ZHE蟲:咸寒,歸肝經,有小毒。破血逐瘀,續經接骨。
自然銅:辛平,歸肝經。散瘀止痛,接骨療傷。
蘇木:甘咸辛平,歸心肝經。活血療傷,祛瘀止痛。
莪術:辛苦溫,歸肝脾經。破血行氣,消積止痛。
三棱:苦辛平,歸肝脾經。破血行氣,消積止痛
水蛭:咸苦平,歸肝經,有小毒。破血逐瘀消HUI。
化痰止咳平喘葯:
化痰葯:
半夏:辛溫,歸脾胃肺經。有毒。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
天南星:苦辛溫,歸肺肝脾經,有毒。燥濕化痰,祛風止痙。
白附子:辛甘溫,歸脾胃經,有毒。燥濕化痰,祛風止痙,解毒散結。
白芥子:辛溫,歸肺胃經。溫肺化痰,利氣散結,通絡止痛。
旋復花:苦辛咸,微溫。歸肺脾胃大腸經。消痰行水,降逆止嘔。
白前:辛苦微溫,歸肺經。祛痰,降氣止咳。
前胡:苦辛微寒,歸肺經。降氣化痰,宣散風熱。
桔梗:苦辛平,歸肺經。開宣肺氣,祛痰,排膿。
川貝母:苦甘微寒,歸肺心經。清熱化痰,潤肺止咳,消腫散結。
浙貝母:苦寒,歸肺心經。清熱化痰,清肺止咳,消腫散結。
瓜蔞:甘微苦,寒,歸肺胃大腸經。清熱化痰,寬胸散結,潤腸通便。
竹茹:甘微寒,歸肺胃膽經。清熱化痰,除煩止嘔。
竹瀝:甘寒,歸心肺胃經。清熱豁痰,定驚利竅。
天竹黃:甘寒,歸心肝膽經。清熱化痰,清心定驚。
海藻:咸寒,歸肝胃腎經。消痰軟堅,利水消腫。
昆布:咸寒,歸肝胃腎經。消痰軟堅,利水消腫。(甲狀腺、淋巴)
黃葯子:苦寒,歸肺肝經,有毒。消痰軟堅散結,清熱解毒。
海蛤殼:苦咸寒,歸肺胃經。清肺化痰,軟堅散結。
止咳平喘葯:
杏仁:苦微溫,歸肺大腸經,有小毒。止咳平喘,潤腸通便。
蘇子:辛溫,歸肺大腸經。止咳平喘,潤腸通便。
百部:甘苦平,歸肺經。潤肺止咳,滅虱殺蟲。
紫苑:辛甘苦溫,歸肺經。化痰止咳。
款冬花:辛微苦,溫,歸肺經。潤肺下氣,止咳化痰。
枇杷葉:苦微寒,歸肺胃經。清熱化痰止咳,降逆止嘔。
桑白皮;甘寒,歸肺經。瀉肺平喘,利水消腫。
葶藶子:苦辛,大寒,歸肺膀胱經。瀉肺平喘,利水消腫。
白果:甘苦澀平,歸肺經。有毒。斂肺平喘止帶縮尿。
安神葯:
硃砂:甘寒,歸心經,有毒。鎮心安神,清熱解毒。
磁石:咸寒,歸心肝腎經。鎮驚安神,平肝潛陽,聰耳明目,納氣定喘。
龍骨:甘澀微寒,歸心肝經。鎮驚安神,平肝潛陽,收斂固澀。
琥珀:甘平,歸心肝膀胱經。鎮驚安神,活血散瘀,利尿通淋。
酸棗仁:甘平,歸心肝經。養心益肝,安神斂汗。
柏子仁:甘平,歸心腎大腸經。養心安神,潤腸通便。
遠志:辛苦微溫,歸肺心經。寧心安神,祛痰開竅,消散癰腫。
合歡皮:甘平,歸心肝經。安神解郁,活血消腫。
平肝熄風葯:
羚羊角:咸寒,歸肝心經,平肝熄風,清肝明目,清熱解毒。
石決明:咸寒,歸肝經。平肝潛陽,清肝明目。
決明子:甘苦,微寒。歸肝大腸經。清肝明目,潤腸通便。
珍珠母:咸寒,歸肝心經。平肝潛陽,清肝明目,鎮心安神。
珍珠:甘咸寒,歸心肝經。鎮心定驚,清肝除翳,收斂生肌。
牡蠣:咸微寒,歸肝腎經。平肝潛陽,軟堅散結,收斂固澀。
代赭石;苦寒,歸肝心經。平肝潛陽,重鎮降逆,涼血止血。
刺蒺藜:苦辛平,歸肝經。平肝疏肝,祛風明目。
鉤藤:甘微寒,歸肝心包經。熄風止痙,清熱平肝。
天麻:甘平,歸肝經。熄風止痙,平抑肝陽祛風通絡。
地龍:咸寒,歸肝脾膀胱經。清熱熄風,通絡,平喘利尿。
全蠍:辛平,歸肝經,有毒。熄風止痙,攻毒散結,通絡止痛。
蜈蚣:辛溫,歸肝經。有毒。熄風止痙,攻毒散結,通絡止痛。
白僵蠶:咸辛平,歸肝肺經。熄風止痙,祛風止痛,化痰散結。
開竅葯:
麝香:辛溫,歸心脾經。開竅醒神,活血通經,止痛催產。
冰片:辛苦,微寒。歸心脾肺經。開竅醒神,清熱止痛。
蘇合香:辛溫,歸心脾經。開竅醒神,辟穢止痛。
石菖蒲:辛苦溫,歸心肝經。開竅寧神,化濕和胃。
補虛葯:
補氣葯:
人參:甘微苦微溫,歸心肺脾經。大補元氣,補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增智。
黨參:甘平,歸脾肺經。補中益氣,生津養血。
西洋參:甘微苦寒,歸心肺腎經。補氣養陰,清火生津。
太子參:甘微苦平,歸脾肺經。補氣生津。
黃芪:甘微溫,歸脾肺經。補氣升陽,益衛固表,利水消腫,托瘡生肌。
白術:苦甘溫。歸脾胃經。補氣健脾,燥濕利水,止汗安胎。
山葯:甘平,歸脾肺腎經。益氣養陰,補脾肺腎,固精止帶。
白扁豆:甘微溫,歸脾胃經。健脾化濕消暑。
甘草:甘平,歸心肺脾胃經。益氣補中,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葯性。
大棗:甘溫,歸脾胃經。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緩和葯性。
蜂蜜:甘平,歸肺脾大腸經。補中緩急,潤燥,解毒。
補陽葯:
鹿茸:甘咸溫,歸腎肝經。補腎陽,益精血,強筋骨,調沖任,托瘡毒。
巴戟天:甘辛微溫,歸腎肝經。補腎陽,強筋骨,祛風濕。
淫羊藿:辛甘溫,歸肝腎經,。溫補腎陽,強筋骨,祛風濕。
仙茅:辛熱,有毒,歸腎肝經。溫腎壯陽,強筋骨,祛風濕。
補骨脂:辛苦溫,歸腎脾經。補腎助陽,固精縮尿,暖脾止瀉,納氣平喘。
骨碎補:苦溫,歸肝腎經。補腎健骨,活血療傷。
狗脊:苦甘溫,歸肝腎經。補肝腎,強腰膝,祛風濕。
益智仁:辛溫,歸腎脾經。暖腎固精縮尿,溫脾止瀉攝唾。
肉蓯蓉:甘咸溫。補腎陽,益精血,潤腸通便。
菟絲子:甘溫,歸肝腎脾經。補腎固精,養肝明目,止瀉安胎。
沙苑子:甘溫,歸肝腎經。補腎固精,養肝明目。
杜仲:甘溫,歸肝腎經。補肝腎,強筋骨,安胎。
續斷:苦甘辛微溫,歸肝腎經。補肝腎,行血脈,續筋骨。
蛤蚧:咸平,歸肺腎經。助腎陽,益精血,補肺氣,定喘咳。
冬蟲夏草:甘平,歸肺腎經。益腎壯陽,補肺平喘,止血化痰。
紫河車:甘咸溫,歸心肺腎經。溫腎補精,益氣養血。
補血葯:
當歸:甘辛溫,歸肝心脾經。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
熟地黃:甘微溫,歸肝腎經。補血滋陰,益精填髓。
白芍:苦酸甘微寒,歸肝脾經。養血調經,平抑肝陽,柔肝止痛,斂陰止汗。
何首烏:制首烏補益精血,固精烏須;生首烏截瘧解毒,潤腸通便。
阿膠:甘平,歸肺肝腎經。補血止血,滋陰潤燥。
龍眼肉:甘溫,歸心脾經。補心脾,益氣血。
補陰葯:
沙參:甘微寒,歸肺胃經。清肺養陰,益胃生津。
麥冬:甘微苦,微寒,歸心肺胃經。養陰潤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煩。
天冬:甘苦寒,歸肺腎經。清肺降火,滋陰潤燥。
石DOU:甘微寒,歸胃腎經。養胃生津,滋陰除熱。
玉竹:甘微寒,歸肺胃經。滋陰潤肺,生津養胃。
黃精:甘平,歸脾肺腎經。潤肺滋陰,補脾益氣。
百合:甘微寒,歸肺心經。潤肺止咳,清心安神。
枸杞子:甘平,歸肝腎經。滋補肝腎,明目潤肺。
墨旱蓮:甘酸寒,歸肝腎經。滋陰益腎,涼血止血。
女貞子:甘苦涼,歸肝腎經。補益肝腎,清熱明目。
龜板:甘咸寒,歸肝腎心經。滋陰潛陽,益腎健骨,養血補心。
鱉甲:咸寒,歸肝腎經。滋陰潛陽,軟堅散結。
收澀葯:
五味子:酸甘溫,歸肺心腎經。斂肺滋腎,生津斂汗,澀精止瀉,寧心安神。
烏梅:酸澀平,歸肝脾肺大腸經。斂肺,澀腸,生津,安蛔。
五倍子:酸澀寒,歸肺大腸腎經。斂肺降火,澀腸止瀉,固精止遺斂汗止血。
浮小麥:甘涼,歸心經。斂汗益氣除熱。
訶子:苦酸澀平,歸肺大腸經。澀腸止瀉,斂肺止咳,下氣,利咽開音。
肉豆蔻:辛溫,歸脾胃大腸經。澀腸止瀉,溫中行氣。
赤石脂:甘澀溫,歸大腸胃經。澀腸止瀉,收斂止血,斂瘡生肌。
椿皮:苦澀寒,歸大腸肝經。清熱燥濕,止帶止瀉,收斂止血。
山茱萸:酸澀微溫,歸肝腎經。補益肝腎,收斂固澀。
桑螵蛸:甘咸平,歸肝腎經。固精縮尿,補腎助陽。
海螵蛸:咸澀微溫,歸肝腎經固精止帶,收斂止血,制酸止痛,收濕斂瘡。
金櫻子:酸澀平,歸腎膀胱,大腸經。固精縮尿,澀腸止瀉。
蓮子:甘澀平,歸脾腎心經。益腎固精,補脾止瀉,止帶養心。
芡實:甘澀平,歸脾腎經。益腎固精,健脾止瀉,除濕止帶。
馬錢子:苦寒有毒,歸肝脾經。通絡散結,消腫定痛。
雄黃:辛溫有毒,歸心肝胃經。解毒殺蟲。
硫黃:酸溫,有毒,歸腎大腸經。解毒殺蟲止癢,補火助陽通便。
明礬:酸澀寒,歸肺肝脾大腸經。外用解毒,殺蟲、止癢;內服化痰止血止瀉。
蛇床子:辛溫苦,歸腎經。溫腎壯陽,散寒祛風,燥濕殺蟲。
蜂房:甘平,歸胃經。攻毒殺蟲,祛風止痛。
爐甘石:甘平,歸肝胃經。解毒明目退翳,收濕生肌斂瘡。
硼砂:甘咸涼,歸肺胃經。外用清熱解毒,內服清肺化痰。
⑼ 如何學好《中葯鑒定學》
中葯鑒定學是中葯專業的專業課。在中葯專業的學習中有舉足輕重的意義。中葯鑒定學是鑒定中葯的品種和質量,研究尋找和擴大新葯源的學科。在原有的專業基礎課上進一步學習本門課程,而應用於實際工作中。它包含的知識面比較廣,因此考生常反映此課不好學。下面談談如何學習及考試的要求,供大家參考。葯物是入中並治療與保健人體健康的商品。它的真偽優劣是關繫到人民防病、治病的療效。如果真偽不辨,以假亂真,不但不能治病可能危及人民生命安全。因此作為中葯專業的學生必須掌握中葯鑒定的基本知識,為廣大患者服好務。當前世界范圍興起回歸自然的潮流,中葯的應用受到更廣泛的歡迎。我國即將進入「WTO」,和世界各國的交往更加廣泛,假如假冒偽劣中葯進入國際市場,不但害了病患者也有損於我國的聲譽。所以本課雖然難於掌握也要下決心學好。 如何學好中葯鑒定學? 第一,要做到理論聯系實際:中葯鑒定學是應用學科,必須掌握鑒定中葯材的理論與技能。學習本課只背出是記不住的,必須要實踐,才能記住理論,才能學會鑒定葯材的本領。葯材的性狀一定要對照葯材標本來學,不然學不好。只說考試這一方面吧,如X型題,列出葯材的多項特徵,有的對,有的錯。如認不準一定答錯題。顯微鑒定也要看顯微鏡,並對照教材上的圖來記,否則死背,也記不住。理化鑒別也要在有條件下做一下。有的考生反映中葯鑒定難學,實際上是難記。理論聯系實際去學,其實並不難學。 第二,掌握規律:每一類葯材都有一定的鑒定規律,因為每一類葯材(植物葯材)都是一個器官,植物的每一個器官都有統一的規律。如根類根類的特點,花類有花類的特點等等。在每一個章節的最前面概述,就談到本節的葯材鑒別特點與規律,同時還可以參考復習思考題,來幫助你學習。 第三,分清主次:本教材共收入葯材三百多種,重點葯材放在各章節最前面,並附有圖。非重點葯材,放在重點葯材後面,只收文字,未收圖(因教材篇幅所限)。重點葯材是最常用的葯材,或者是易混亂的葯材,在鑒定上常出問題的葯材,如常見偽品、混淆品、地區用葯等等。在復習時可先學好重點葯材,有時間和精力再學非重點葯材。如果學不好重點葯材,這門課的考試則難於過關。 下面再簡單介紹一下,每味葯材的各個項目如何掌握重點。 一、歷史:鑒定葯材等一定要參考歷史,中葯收載於古代本草中,經過歷代不斷繼承、修改、增加葯味與內容。古代本草是我國的偉大寶庫,學習中葯必須了解本草歷史變遷,所以要了解一種葯材首先收載於那一種七草,這必須要背下來。並了解從首載本草到至今的葯材其來源品種是否一致,要掌握規律,將首載本草加以歸類。如常用中葯或本教材重點葯材最多的是始載於《神農本草經》的。把始載於《神農本草經》的葯材歸納一下。其餘的少數葯材再依次分類列出,如《唐本草》、《開寶本草》、《本草綱目》等等。有的葯材未收歷史項目,即是說它未被列於古代本草中。 二、來源:來源是決定葯材品種的。葯材的來源,包括工;科名、植物學名(拉丁名)、葯用部分三項,本課不要求記拉丁學名,只記中文植物學名。 三、植物形態:對照科名,每一科有植共同特徵,也有不同特徵,如是草本、木本、藤本。花的特徵,果實的特徵(果實的種類)。這是重點。 四、產地:產地有的是地道葯材、有的是全國大部分地區均產,所以一定要記住產區。 五、產地加工:要記住採收期。加工方法,一般是去泥土(根、根莖類),再曬干,要特別記住特殊的加工方法,為蒸、煮、烘乾、去皮,等。 六、性狀鑒別:對照實物記憶,如大小、形狀、表面、斷面、質地、外表特徵、氣、味等。 七、顯微鑒別:橫斷面對照圖學習。一類葯材有該類葯材的特徵。再記住其特殊性,如有否異型維管束,它的位置存在於何部分。有否分泌組織,分泌組織是何種類型,如乳管、油管、油細胞、油室等等。粉末特徵,要分清導管的紋理如孔紋、具緣紋、網紋、梯紋等。一定要記住有無草酸、鈣結晶,結晶的類型,如方晶、柱晶、簇晶、砂晶等,把以上的導管類型、草酸鈣結晶的類型總結歸類加以記憶。粉末中是否有碳酸鈣結晶即鍾乳體。粉末中有否石細胞、纖維等。 八、成分:記主要成分。有些亦可歸類記憶:如哪些葯材主含生物鹼、甙類、蒽醌類、揮發油類(揮發油內主成分)等。有效成分要特別記住,如烏頭中的中烏頭鹼為主要鎮痛成分等。 九、功效:因與中葯學重復可一並記憶,但提到的葯理作用,應記住。 十、附註:主要記住有那些偽品、混淆品等情況。
⑽ 經驗之談:如何學好《中葯鑒定學》
中葯鑒定學是中葯專業的專業課。在中葯專業的學習中有舉足輕重的意義。中葯鑒定學是鑒定中葯的品種和質量,研究尋找和擴大新葯源的學科。在原有的專業基礎課上進一步學習本門課程,而應用於實際工作中。它包含的知識面比較廣,因此考生常反映此課不好學。下面談談如何學習及考試的要求,供大家參考。葯物是入中並治療與保健人體健康的商品。它的真偽優劣是關繫到人民防病、治病的療效。如果真偽不辨,以假亂真,不但不能治病可能危及人民生命安全。因此作為中葯專業的學生必須掌握中葯鑒定的基本知識,為廣大患者服好務。當前世界范圍興起回歸自然的潮流,中葯的應用受到更廣泛的歡迎。我國即將進入「WTO」,和世界各國的交往更加廣泛,假如假冒偽劣中葯進入國際市場,不但害了病患者也有損於我國的聲譽。所以本課雖然難於掌握也要下決心學好。 第一,要做到理論聯系實際:中葯鑒定學是應用學科,必須掌握鑒定中葯材的理論與技能。學習本課只背出是記不住的,必須要實踐,才能記住理論,才能學會鑒定葯材的本領。葯材的性狀一定要對照葯材標本來學,不然學不好。只說考試這一方面吧,如X型題,列出葯材的多項特徵,有的對,有的錯。如認不準一定答錯題。顯微鑒定也要看顯微鏡,並對照教材上的圖來記,否則死背,也記不住。理化鑒別也要在有條件下做一下。有的考生反映中葯鑒定難學,實際上是難記。理論聯系實際去學,其實並不難學。 第二,掌握規律:每一類葯材都有一定的鑒定規律,因為每一類葯材(植物葯材)都是一個器官,植物的每一個器官都有統一的規律。如根類根類的特點,花類有花類的特點等等。在每一個章節的最前面概述,就談到本節的葯材鑒別特點與規律,同時還可以參考復習思考題,來幫助你學習。 第三,分清主次:本教材共收入葯材三百多種,重點葯材放在各章節最前面,並附有圖。非重點葯材,放在重點葯材後面,只收文字,未收圖(因教材篇幅所限)。重點葯材是最常用的葯材,或者是易混亂的葯材,在鑒定上常出問題的葯材,如常見偽品、混淆品、地區用葯等等。在復習時可先學好重點葯材,有時間和精力再學非重點葯材。如果學不好重點葯材,這門課的考試則難於過關。 一、歷史:鑒定葯材等一定要參考歷史,中葯收載於古代本草中,經過歷代不斷繼承、修改、增加葯味與內容。古代本草是我國的偉大寶庫,學習中葯必須了解本草歷史變遷,所以要了解一種葯材首先收載於那一種七草,這必須要背下來。並了解從首載本草到至今的葯材其來源品種是否一致,要掌握規律,將首載本草加以歸類。如常用中葯或本教材重點葯材最多的是始載於《神農本草經》的。把始載於《神農本草經》的葯材歸納一下。其餘的少數葯材再依次分類列出,如《唐本草》、《開寶本草》、《本草綱目》等等。有的葯材未收歷史項目,即是說它未被列於古代本草中。 二、來源:來源是決定葯材品種的。葯材的來源,包括工;科名、植物學名(拉丁名)、葯用部分三項,本課不要求記拉丁學名,只記中文植物學名。 三、植物形態:對照科名,每一科有植共同特徵,也有不同特徵,如是草本、木本、藤本。花的特徵,果實的特徵(果實的種類)。這是重點。 四、產地:產地有的是地道葯材、有的是全國大部分地區均產,所以一定要記住產區。 五、產地加工:要記住採收期。加工方法,一般是去泥土(根、根莖類),再曬干,要特別記住特殊的加工方法,為蒸、煮、烘乾、去皮,等。 六、性狀鑒別:對照實物記憶,如大小、形狀、表面、斷面、質地、外表特徵、氣、味等。 七、顯微鑒別:橫斷面對照圖學習。一類葯材有該類葯材的特徵。再記住其特殊性,如有否異型維管束,它的位置存在於何部分。有否分泌組織,分泌組織是何種類型,如乳管、油管、油細胞、油室等等。粉末特徵,要分清導管的紋理如孔紋、具緣紋、網紋、梯紋等。一定要記住有無草酸、鈣結晶,結晶的類型,如方晶、柱晶、簇晶、砂晶等,把以上的導管類型、草酸鈣結晶的類型總結歸類加以記憶。粉末中是否有碳酸鈣結晶即鍾乳體。粉末中有否石細胞、纖維等。 九、功效:因與中葯學重復可一並記憶,但提到的葯理作用,應記住。 十、附註:主要記住有那些偽品、混淆品等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