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誰來介紹下浙江的佛道名山天台山
浙江天台山
馳譽中外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天台山,以佛教天台宗發祥地和濟公活佛的故鄉而著稱於世。天台山集諸山之美,其最大的特點是古、幽、青、奇。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足跡遍天下,三上天台山,並將《游天台山日記》赫然標於《徐霞客游記》篇首。
天台山的自然景觀得天獨厚,人文景觀悠久燦爛。這里既有漢末高道葛玄煉丹的「仙山」桃溪,碧玉連環的「仙都」瓊台,道教「南宗」聖地桐柏,天下第六洞天玉京;又有佛教「五百羅漢道場」石樑方廣寺,隋代古剎國清寺,唐代詩僧寒山子隱居地寒石山,宋禪宗「五山十剎」之一萬年寺和全國重點寺院高明寺;還有那畫不盡的奇石、幽洞、飛瀑、清泉,說不完的古木、名花、珍禽、異獸,因而獲得「佛宗道源,山水神秀」的美稱。
天台山共分為13個景區:國清景區、赤城景區、佛隴景區、石樑——銅壺景區、華頂景區、百丈——瓊台景區、桐坑溪——萬年寺景區、桃源景區、清溪景區、開岩——紫凝景區、寒山湖景區、明寒岩景區和九遮山景區。各景天然成趣,別具一格,各擅其勝,美不勝收。其中尤以石樑飛瀑、華頂歸雲等景緻為最。
石樑飛瀑是自然界的一大傑作。叢山蒼翠中,一石橫空,雙澗爭流,急流從梁下四十多米高的峭壁上呼嘯而下,色如霜雪,勢若奔雷,極盡雄偉奇麗之致。 華頂是天台山脈的主峰,佇立山頂,四顧峰巒,層層圍裹,狀如含苞欲放之荷花。峰頂四周常有雲濤翻騰,白雲蒼狗,變幻莫測,置身其中,恍若仙境。華頂現辟為國家森林公園,是浙東南地區著名的夏季避暑勝地。坐落在天台山麓的規模宏大的 國清寺,被認為是天台宗的祖寺。而天台山的勝跡,也主要集中於國清寺附近,稱為「國清風景區」。除此之外,天台山還有許多很有魅力的景點,如九遮秀谷,一步一景,移步換形,青山遮不住,畢竟景色秀。又如寒山湖,地處交通要沖,銜接浙東、浙中,西可達金華、蘭溪、衢州,東可達寧波、奉化、台州、雁盪。高峽平湖,碧樹千山,銀波萬頃,不親臨不知其幽,不目睹不知其秀。
2. 台州有哪些旅遊景點
臨海-江南長城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臨海有2100多年歷史,歷史積淀豐厚,人文勝跡薈萃。主要景點有國家文物保護單位台州府城牆,全長6000多米,始建於東晉,經 全面修復,雄奇壯麗,被譽為「江南長城」,為國家4A級旅遊區(點),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臨海城內的巾山公園和東湖公園,山水相依,風光秀麗。另有國家文物保護單位、因戚繼光抗倭而聞名於世的桃渚古城;佳境奇致的武坑景區和國內罕見的火山熔岩柱狀節理地質地貌—珊瑚岩景區。這里還是侏羅紀江南翼龍化石的發現地。
5.3.佛教聖山·天台山
天台山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 以「佛宗道源」著稱於世的天台山是中國佛教第一個宗派天台宗的發祥地,又是中國道教南宗的本山。重點景點有國清寺、石樑、赤城山、寒山湖、華頂峰等。國清寺是國家 天台-赤城山
級文物保護單位,也是日本、韓國佛教天台宗的祖庭,至今,在日韓和東南亞一帶仍擁有300多萬天台宗佛教徒。石樑飛瀑還是浙江省十大名勝景點之一。1988年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92年又被列為「浙江省十大旅遊勝地」。2000年天台山被國家旅遊局評為首批中國4A級旅遊區(點)。風景區總面積達187.1平方公里,風景旅遊資源十分豐富,自古以來有「大八景,小八景,有名有勝三十景,究竟共有多少景,數來數去數不清」之說。天台山集諸山之美,其最大的特點是古、幽、青、奇。東晉文學家孫綽在《游天台山賦序》中描寫道:「天台山者,蓋山嶽之神秀者也……夫其峻極之狀,嘉祥之美,窮山海之瑰富,盡人神之壯麗矣。」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足跡遍天下,三上天台山,寫下二篇游記,並將《游天台山日記》赫然標於《徐霞客游記》篇首。清代著名學者潘耒在游覽天台山後發出了浩嘆:「吾足跡半天下,所見名山嶽鎮多矣,大率山自為格,不能變換。掩眾美、羅諸長、出奇無窮、探索不盡者,其惟天台乎!……天台山能有諸山之美,諸山不能盡台山之奇,故游台山不游諸山可也,游諸山不游台山不可也。」對天台山的自然景觀作了高度的評價。 天台-石樑飛瀑
「佛國仙山」還造就了無數神奇的傳說。千古流傳的漢朝劉晨、阮肇采葯遇仙故事就發生在這里。天台山是天然的植物園和動物園,奇草異木、珍禽異獸極多。有隋梅、唐樟、宋柏、宋藤,有被稱為「長生不老葯」的烏葯和「救命仙草」的鐵皮石斛。尤其是廣布千米高山的雲錦杜鵑,齡逾百年,古干如鐵,虯枝如鉤,枝繁葉茂。每年暮春,淡紅、嫩黃之花競相開放,花大而艷,一樹千葩,團花錦簇,望之似錦若霞。樹之古、面之廣、花之盛,全國少見,為天台山一大植物奇觀。另外,還有大靈貓、 蘇門羚、雲豹等珍稀野生動物。這些都極大地豐富了天台山的風景旅遊資源。 天台山不但自然風光奇麗秀美,人文積淀深邃厚實,而且旅遊的區位條件也相當優越。往東有「蔣介石故居」所在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雪竇山,北有「越中勝境」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紹興和新昌大佛城相接,南有溫州雁盪山,西有浙中金華雙龍洞,蘭溪諸葛村和東方好萊塢──東陽橫店影視城,可謂旅遊要沖、黃金地帶。現在,以天台山為中心,涵蓋浙東的二小時旅遊經濟圈正逐步趨於成熟,浙江旅遊界為此編有「天台居中,游遍浙東」的順口溜。
5.4.仙居
仙居-景星岩
仙居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 有景星岩、神仙居、十三都、淡竹、公盂5大景區,山川秀麗,風光迷人 仙居-神仙居
,被稱為「仙人居住的地方」。景星岩景區懸峰入雲,峰頂有休閑度假村。神仙居景區融險峰、幽谷、秀林、奇瀑於一體。永安溪漂流一攬水光山色。 仙居漂流非常有名。 仙居還有起源於唐朝的無骨花燈 中國道教第十大洞天——凝真宮 凝真宮,即仙居括蒼山洞(宋真宗皇帝賜名為《凝真宮》),地處道教名山括蒼山主峰米篩浪(高1382.4米)腳下,坐落在浙江仙居下各鎮羊棚頭村西山。當地人稱四十五洞。古為眾仙所居。唐時列為中國道教第十大洞天,系中國道教南宗修煉要地。(洞天:即道教用以稱神仙所居的洞府,意謂洞中別有天地。
5.5.長嶼硐天
長嶼硐天省級風景名勝區 為歷經1500多年人工採石形成的硐窟景觀,共28個硐群、1314個硐體,硐硐相通、硐硐有別、硐硐有景、環生相疊,蔚為壯觀。雖由人作、宛若天成。硐內有與德國巴爾沃岩洞媲美的自然音樂廳,在洞中演奏,不需用電聲設備。2002年被國家旅遊局評為全國4A級旅遊區[點]。
溫嶺方山風景區(17張)5.6.方山
方山-南嵩岩省級風景名勝區 與國家級風景區雁盪山一脈相承,由雄偉的方山、威武的獅峰、幽深的龍犟門三大景區組成,區內丘巒密布、川澗交織、四時蒼翠、嵐氣蒸騰。
5.7.海島
椒江-大陳島
大陳島被譽為"海上明珠",位於東海大陳洋面。有甲午岩、美齡亭等景觀,有繁華的大陳漁港。 大鹿島被譽為"東海翡翠",是中國唯一在海上的國家級森林公園,為回歸大自然的人們所鍾愛。島上遍布「大地岩雕」作品,是一個藝術之島,2007年被評為國家4A級旅遊風景區。
5.8.石塘古鎮
石塘漁村 以石塘山為屏,三面環海,樓房道路皆用石塊壘築,形成錯落有致的古堡式石屋群,建築風格十分獨特。大海的美景、奇特的建築和漁村的情趣融為一體,海灣、沙灘、礁石、小街、海色海香。
一、形態特徵不同
1、金釵石斛:莖直立,肉質狀肥厚,稍扁的圓柱形,上部多少回折狀彎曲,基部明顯收狹,不分枝,具多節,節有時稍腫大;節間多少呈倒圓錐形,干後金黃色。葉革質,長圓形,先端鈍並且不等側2裂,基部具抱莖的鞘。
二、分布地區
1、金釵石斛:分布於台灣、湖北南部(宜昌)、香港、海南(白沙)、廣西西部至東北部(百色、平南、興安、金秀、靖西)、四川南部(長寧、峨眉山、樂山)等。
2、鐵皮石斛:分布於中國安徽西南部(大別山)、浙江東部(鄞縣、天台、仙居)、福建西部(寧化)、廣西西北部(天峨)、四川、雲南東南部(石屏、文山、麻栗坡、西疇)。
三、生長環境
1、金釵石斛:石斛喜在溫暖、潮濕、半陰半陽的環境中生長,以年降雨量1000毫米以上、空氣濕度大於80%、 1月平均氣溫高於8℃的亞熱帶深山老林中生長為佳。
2、鐵皮石斛:生於海拔達1600米的山地半陰濕的岩石上,喜溫暖濕潤氣候和半陰半陽的環境,不耐寒。
4. 請問《道藏》中哪一部有九大仙草之說
道藏
開放分類: 道教、古典、名著、書目、書名
【簡介】
道藏(拼音:zàng)道教經籍的總集,是按照一定的編纂意圖、收集范圍和組織結構,將許多經典編排起來的大型道教叢書。有某些學者認為他是模仿的佛教的大藏經而創制的。事實上,南北朝時陸修靜公元471年編的道教《三洞經書目錄》大大早於最早的佛教《大藏經》的編輯。現存最早的道藏是明朝的版本,原來收藏在北京的白雲觀,現在由北京圖書館收藏。道書之正式結集成「藏」,始於唐開元(713—741)時。此後宋、金、元、明諸朝皆曾編修《道藏》。清代編有《道藏輯要》。當代編有《藏外道書》、《敦煌道藏》、《中華道藏》。《開元道藏》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部正式的、完整的道藏。
【內容】
道藏的內容十分龐雜。其中有大批道教經典、論集、科戒、符圖、法術、齋儀、贊頌、宮觀山志、神仙譜錄和道教人物傳記等。此外還收入諸子百家著作,其中有些是道藏之外已經失傳的古籍。還有不少有關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著作,如有關醫葯養生之書 ,內外丹著作,天文歷法方面的著作等等。
【編纂歷史】
魏晉以後,道書日增,東晉葛洪《抱朴子內篇‧ 遐覽》已著錄道書六百多卷。 南朝劉宋時,陸修靜按 「三洞」分類,編《三洞經書目錄》,共一千二百二十八卷,是為道教史上第一部經書目錄。 後孟法師按三洞四輔分類法編 纂《玉緯七部經書目》。 此後陶弘景又撰《經目》 和《太上眾經目》。到唐玄宗時已有3744卷。
唐代開元年間,唐玄宗開元(公元713 — 741)時,令史崇玄等四十餘人撰《一切道經音義》。 在此基礎上,又發使四處搜訪道經,加上原來所藏,纂修成《道藏》,目曰《三洞瓊綱 》,總計3744卷(一說五千七百卷,一說七千三百卷),稱《開元道藏》。《開元道藏》的編纂體例採取三洞分類法,分三洞三十六部,即洞真、洞玄、洞神各十二部。天寶七年( 748 )詔令傳寫,以廣流布。至唐末五代,毀於兵火 。
宋開國後,曾先後五次收集整理道經,重修《道藏》。宋真宗自己信仰道教,並用6年時間編成《寶文統錄》4359卷。張君房奉命主編修了《大宋天宮寶藏》,共五千四百八十一卷,並首次在福州閩縣刻板印刷,稱作《萬壽道藏》或《政和萬壽道藏》。後他又派道士張君房增編道藏4565卷,並採用千字文編號,天禧三年(1019年)編成7部,稱《大宋天宮寶藏》。宋徽宗崇寧年間增至5387卷,稱為《崇寧重校道藏》。政和年間又增補至5481卷,並雕版印刷,稱《政和萬壽道藏》,此為道藏的木刻本的開始。
金朝章宗時,編刻《大金玄都寶藏》,共六千四百五十五卷。元朝初年,全真道士宋德方主持編刻《大元玄都寶藏》共計七千八百餘卷。這些《道藏》 歷經兵火和元代的焚經,早已不存。現存者為明正 統十年(1445)刊行的《正統道藏》及萬曆三十五 年(1607)張國祥緝印的《萬曆續道藏》。
現存之《道藏》是由明成祖永樂四年,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及其弟張宇清奉詔主持編修。英宗正統九年又詔通妙真人邵以正校正增補,於正統十年刊板事竣,共計五千三百零五卷。後世以刊板年號稱其書為《正統道藏》。明神宗萬曆三十五年,又命第五十代天師張國祥主編成《續道藏》。正續《道藏》共收入各類道書一千四百七十六種,五千四百八十五卷,分裝成五百一十二函,每函依《千字文》順序編號,經板十二萬一千五百八十九塊。《道藏》中的各種典籍,都按「三洞四輔十二類」的分類方法編排。
1996年起,由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張繼禹道長主持編修《中華道藏》,是以明代正、續《道藏》為底本,保持三洞四輔的基本框架。對三洞四輔以外的經書又根據不同的內容進行了相應的歸類,共分七大部類,各部類所收經書,按道派源流和時代先後編排次序。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歷經數載,終於在2004年正式出版發行。
【分類】
道藏中的各種典籍,按三洞四輔十二類的分類方法編排:
三洞 :洞真部 、洞玄部 、洞神部
四輔 :太玄部 、太平部 、太清部 、正一部
十二類 :本文類 、神符類 、玉訣類 、靈圖類 、譜錄類 、戒律類 、威儀類 、方法類 、眾術類 、記傳類、贊頌類 、章表類
【相關研究】
由於道藏的內容太多,對一個人來說,通讀一遍都很難做到,因此至今這部書還沒有被充分研究。對道藏的研究是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才開始的,首先是從科技史學家開始的。英國的李約瑟博士對中國科學技術史的研究,其中大部分材料都來自於道藏。更有許多研究者從音樂、藝術、化學、氣功、文化等角度去研究道藏中的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