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石斛药用途
石斛有养胃,清肝明目的功效,对于长期熬夜,喝酒的人比较有效;
石斛可以炖汤,煮水,磨粉吃;
⑵ 川石斛的药用简史
石斛作为药用最早见载于《神农本草经》,距今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在公元220~450年出版的《名医别录》中也有着对石斛药用的记载,距今亦有约1700年的历史。用石斛属植物加工枫斗则起源于清代,被记载于赵学敏、赵学楷《本草纲目拾遗》及《百草镜》中,距今有250年的历史。两则相距一千多年。由于自19、20世纪起,石斛与枫斗两者的功效与应用在众多文献中均被视为一物共同述说,难以区分,因而对枫斗效用的叙述,只能自石斛古代文献说起。
石斛首见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谓:“……味甘,平,无毒。主伤中,除痹,下气,补五脏虚劳,羸瘦,强阴,久服厚肠胃。轻身,延年,长肌肉,逐皮肤邪热,痱气,定志除惊……”由以上记述可见,其功能与应用范围相当广泛。 《神农本草经》以后,历代本草对石斛功能与应用疾病有不断补充与发展。 《名医别录》(公元220~450年)除摘录《神农本草经》记录内容以外,还增加了:“益精,补内绝不足,平胃气……” 《日华子本草》(公元908~923年)补载:“治虚损劣弱,壮筋骨,暖水脏,益智,平胃气,逐虚邪。” 《本草衍义》(公元1116年)补载:“治胃中虚热” 《本草纲目》(公元1590年)补载“治发热自汗,痈疽排脓内塞。” 《药品化义》(公元1680年)补载“治肺气久虚,咳嗽不止。” 《本草备要》(公元1765年)补载“疗萎遗滑精。” 《本草纲目拾遗》(公元1765年)补载“清热解暑醒脾,止渴利水,益人力气。”(唯一指出所用的石斛是霍山石斛,而是指成“毬”者,即枫斗的前身) 《中药大辞典》有考记赵学敏的原记载:“清胃除虚热,生津,已劳损,以之代茶,开胃健脾,定惊疗风,能镇涎痰,解暑,甘芳降气。” 《本草再新》(公元1841年)补载:“理胃气,清胃火,除心中烦渴,疗肾经虚热,安神定惊,解盗汗,能散暑。” 另《千金方》(《千金翼方》第十六卷)秦王续命大八风散其中石斛的功用注明曰:“主风益气,嗜食。”更生丸(《外台》卷虚劳)原方中石斛齐量为四分,随症加减:“若体疼加一倍。”
凡热病后期,出现津液缺乏、口干舌燥、心烦、低热不退、余热不清、食欲不振、胃痛干呕、自汗盗汗、头目虚眩、舌干而红、光剥无苔等症,以石斛最为适宜。石斛之功效为补虚益胃、养阴明目、清热生津。其特点在于清中有补、补中有清。石斛还能补肾益精明目,对于久视伤血、年迈体弱、肝肾不足所致的两目昏花、视物模糊,久服大有裨益。
由以上记述来看:石斛的应用与适用范围很广,除涉及可用于消化系统疾病外,还对神经系统、生殖系统、呼吸系统及外科、皮肤科等疾病均适用,而对眼疾未曾提及。
陈存仁在《中国医药大辞典》(1935年)石斛名下,“近人学说”栏目中总结古人对石斛的应用经验后,又总结性地认为:“……总之,石斛能清胃生津,胃、肾虚热者最宜。”并指出按《苏沈良方》石斛夜光丸心治目光不敛,神水散下。这是历代本草中最早记载石斛可治眼疾的论述。
至于石斛,特别是枫斗为何为我国南方人士所青睐,是否可与赵学敏所谓“极解暑醒脾,止渴利水,益人力气”有关。
在《中国药学大辞典》中,作者在总结性提到石斛功效时写道:“养胃阴,除虚热,对胃略能促进胃液,帮助消化之不足,至肠能刺激肠蠕动,且能制止其吸收能力,故能使积粪排出,同时亦能使体温下降三度(摄氏度)余,乃作健胃强壮药。”
《中国药学大辞典》特别提及霍山石斛,谓:“若老人虚弱,胃液不足而不宜太寒得,而霍山石斛为佳……而近时更有所谓绿毛枫斛者,色作淡绿,质柔而软,吵浓而又富脂膏,养益液,却无清凉凝脾之虑,确为无上妙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