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一起煲汤,其实这些食材和药材已经可以了,所以建议你平时注意适当多吃一些蔬菜水果,适当的运动,增强自身的免疫力,慢慢就会恢复的。注意生活习惯要规律,营养充分,饮食定时定量,早睡早起。
❷ 施杞的行医医话
炙黄芪30g当归12g川芎12g白芍12g熟地12g桂枝9g柴胡9g黄芩9g生川大黄9g汉防己12g葶苈子12g大枣10枚、熟附子9g鹿角片12克,川牛膝12g炙甘草5g。
功效:调气和营,活血通髓。
主治:颈椎病,以脊髓型为主及MRI示有椎间盘膨出或突出者。症见颈项强痛、肩背酸楚、久治不愈。面色少华,手足麻木,头晕泛恶,胸闷不舒,便秘不畅,数日一行,咽喉疼痛,口干少津,夜寐易醒,步履艰难乏力,苔薄白或薄腻少津,质紫或舌下静脉瘀血呈蚓状,体胖或有齿纹,脉细弦或弦滑。
方解:黄芪补脾胃之气;当归、川芎、熟地取四物之意养血活血;附子扶阳引虚火归原,配鹿角、熟地、白芍,养肝肾调冲任;桂枝和营卫;柴胡疏肝;黄芩清上焦痰火;汉防己利水止痛;葶苈子、大枣泻肺而通调水道;川大黄荡涤畅中,推陈致新;川牛膝引药下行;甘草和中。诸药相配,共奏调气和营,活血通髓之功。 生地12g熟地12g山萸肉12g巴戟天12g石斛12克,灸黄芪30g当归12g桂枝9g制附子9g天冬、麦冬(各)9克,五味子9g远志9克,石菖蒲30克,炙甘草5g。
功效:益气养阴,补益肝肾
主治:颈椎病痿证。症见颈项酸楚疼痛,头晕神疲,心悸自汗,腰膝酸软,四肢不举,肌力下降,肌肉萎缩,纳呆便溏,苔薄或腻,质淡体胖,脉细或细滑等。
方解:方中以熟地、肉苁蓉,山萸肉,巴戟天、附子益元固肾;五味子、天冬麦冬、生地、石斛滋阴敛液;石菖蒲、远志清窍化痰;五味子、远志、茯苓安神匡扶;黄芪、当归、桂枝益气活血,和营通络,共奏益气养阴,补益肝肾之功。
❸ 鹿茸参片鞭片的做法
鹿茸洋参片的吃法
鹿茸洋参片炖鸡汤
材料:鹿茸25克人参10克鸡腿150克
做法:
1.鸡腿去皮,砍成适量大小的块;
2.凉水下锅焯掉血水再洗净;
3.红参和鹿茸过一下清水即可;
4.把焯好的鸡腿肉放入炖盅内;
5.加入红参和鹿茸;
6.倒入开水适量;
7.盖上保鲜膜,上锅炖三个小时以上即可食用!
鹿茸洋参片泡酒
配方:洋参片30克,鹿茸20g,熟地30克,枸杞子90克,冰糖100克,白酒2500毫升。
1、取30克洋参片备用;
2、鹿茸切片备用;
3、枸杞子去杂质,与人参、熟地同放入干净纱布袋中,扎好袋口;
4、将药袋放入酒坛中密封浸泡,每天搅拌一次。
5、15天后,将冰糖置锅中,加少量水,加热熔化煮沸,煮至微黄时,过滤去渣,待冷后加入药酒中搅匀,放置7天后即可饮用。
鹿茸洋参片泡酒,是一种在中国民间相传甚久的药酒。采用洋参、鹿茸、白酒和冰糖等原料泡制而成,味纯而香飘逸,长期服用有壮阳健骨之功效。鹿茸的药性偏温,能壮阳却不燥,伴滋阴剂用,则能养阴而不腻,所以很适合老年人服食。对于骨骼系统的退行性疾病,及其他脏腑的功能逐渐减弱而出现诸多病态,如夜尿多且肾不纳气而喘、肾不济窍而耳虚鸣甚至失聪等都合适!
人参鹿茸酒的功效
1. 强壮的功效:它能提高机体的工作能力,改善睡眠和饮食,减少疲劳。
2. 对心血管的功效:鹿茸精大剂量可使血压下降,外周血管扩张。
3. 它能兴奋离体肠管及子宫,增强肾脏的利尿功能。
4.对心血管的功效:鹿茸精大剂量可使血压下降,心率减慢,外周血管扩张;中等剂量可使心收缩力加强,心率加快,心搏出量增加,对衰弱的心脏有明显的强心作用.对心律不齐有调节作用,并使心脏收缩加强。
5. 提高免疫力:人参作为补气保健首选药材,可以促进血清蛋白合成、骨髓蛋白合成、器官蛋白合成等,提高机体免疫力,抑制癌细胞生长,有效抵抗癌症。
药材选用
1、鹿茸:鹿茸的品名很多,质量的优劣相差也很大。一般是从色泽、质地、气味等方面加以鉴别比较。鹿茸片的形态,通常呈贺形或椭圆形,直径为1~4厘米,片极薄。外皮为红棕色。锯口面为黄白至棕黄色,外围有一明显环状骨质或无、色较深,里面具蜂窝状细孔,中间渐宽或呈空洞状,有的呈棕褐色。体轻,质硬而脆。气微腥、味咸。
2、西洋参:要选择外表横纹细密,质轻,粉性少;断面较平坦,微呈较质状,有细密菊花纹理;气香而浓,味微甜带苦的西洋参。西洋参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安神。鹿茸壮元阳,补气血,强筋骨。两者一起服用能起到渐补下元,补血益血,补肾健骨的功效。西洋参与石斛、鹿茸一起列为中国三大滋补佳品。我国前市场上的西洋参有两种,一种是进口的,一种是国产引种的。进口西洋参口感好、香气足、苦中带甘醇,功效也最好。市面上和药房销售的几块钱一克的人参大部分均为国产引种的,进口的人参仅有像福临门人参、同仁堂等少数大型品牌能够买到,价格在十几块到二十几块一克不等。其中以同仁堂最贵,包装也最为漂亮,适合用于送礼;福临门人参面向家用客户,价格较为实惠,适合居家自用。
❹ 鹿角片怎么吃
可以研成粉配药吃或做药引 切片应该也行 我家里人以前吃过是研成粉的配蛇皮吃 得看你要配什么药吃 最好是遵医嘱 因为中药材的不同形态决定药性的发挥
❺ 白莲子,鹿茸片,人参,黄精,杜仲,枸杞,铁皮石斛这七种可以一起泡酒喝吗
铁皮石斛,杜仲,枸杞,人参等泡酒的话,材料种类颇多,还是需按配方搭配浸泡,方才稳妥,例如
【配方(仅供参考)】石斛,人参各80g,天麻50克,红枸杞50克
【制作方法】将石斛,人参、 天麻,红枸杞放入泡酒容器中,倒入白酒浸泡,密封浸泡30日即成。
泡酒材料,需高品质药材,不然无效,认准千龄山无添加药材。
❻ 鹿茸与鹿角,还有鹿茸分锯茸和砍茸,这些怎么样来区分的
嫩的,含血量多,骨化程度小的是鹿茸,老的,含血量少的,骨化严重的,是鹿角。锯茸砍茸,在此区分的时候不是说它的采割方法,而是说名称。锯茸就是鹿茸,单纯的鹿茸而已,而砍茸又叫砍头茸,是连鹿头鹿茸一起砍下的叫砍茸。也就是简单地说,带鹿头的鹿茸叫砍茸,不带鹿头只有鹿茸的叫锯茸。
对于身体瘦小的,吃的方法很多,但是需要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需要慢补。具体的食用方法,建议你直接看我之前在这方面的回答就可以了,我的回答中,绝大多数都是关于鹿茸方面的,有的是你没有提及的问题,你看看也是对你有帮助和指导的。如果还有什么不明白,你再提问,我们再探讨。但是你一定要注意量,由小到大,你的食用量,需要比我给普通提问者给出的量再小一半。我是养鹿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❼ 吃了鹿茸不能吃什么东西
鹿茸的有效成分会与水果和蔬菜中的鞣酸发生反应而被破坏,因而属配合禁忌。
中老年人。40岁以上的中年男性及体质较差的老年人,食用鹿茸可补益气血,强心复脉,化淤生肌,强筋壮骨。
怕冷者。怕冷的人往往阳虚,鹿茸正是对症的温性滋补品。
性功能衰退者。鹿茸可恢复并促进精力与性功能,主治肾阳不足,腰酸背痛,遗精滑泄,小便频繁等症。
疲劳过度的中青年。鹿茸具生精补髓、健脑安神、增强人体免疫力等功效。适于精血不足、头晕耳鸣、失眠健忘、出虚汗、贫血者。
有溃烂者。鹿茸具极佳的生肌消炎功效。
中年妇女。鹿茸能治疗子宫虚冷、崩漏、带下、产后贫血及宫冷不孕等妇科疾病。
凡阴虚阳亢,血分有热,胃火盛或肺有痰热,以及外感热病者,均应忌服。 中医上诊断为低热、盗汗、手足心发热、口燥咽干、两颧潮红的阴虚体质者,以及患有高血压、冠心病、肝肾疾病、各种发热性疾病、出血性疾病的患者,均不宜服用鹿茸。
有“五心烦热”症状,阴虚的人;
小便黄赤,咽喉干燥或干痛,不时感到烦渴而具有内热症状的人;
经常流鼻血,或女子行经量多,血色鲜红,舌红脉细,表现是血热的人;
正逢伤风感冒,出现头痛鼻塞、发热畏寒、咳嗽多痰等外邪正盛的人;
有高血压症,头晕、走路不稳,脉眩易动怒而肝火旺的人。
服用本品宜从小量开始,缓缓增加,不宜骤用大量,以免阳升风动,头晕目赤,或助火动血,而致鼻衄。凡阴虚阳亢,血分有热,胃火盛或肺有痰热,以及外感热病者,均应忌服。
鹿茸的有效成分会与水果和蔬菜中的鞣酸发生反应而被破坏,因而属配合禁忌;凡患新感染而发热的疾病和突然发生剧烈痛证的人,都属暂忌。还应该注意的是,凡体格壮实而无需服食的人或食茸过量的人,都容易引起头涨、胸闷或鼻衄等反应,须立即停药观察,而不可强行续用。
一般可引起胃肠道反应,表现为:上腹疼痛、恶心、出冷汗,严重时可引起上消化道出血。还可引过敏、面色苍白、心慌、气短、胸闷、大汗淋漓、休克而死。
进补鹿茸的同时,服用乳酸菌,可降低胃肠道反应。服用乳酸菌和鹿茸同罐发酵浸提液,效果更好,副反应显著降低。服用鹿茸的同时,注意进补铁皮石斛、玉竹、麦冬、南沙参等补阴虚的中药材,效果相得益章。
出现不良反应后主要进行对症治疗:
上消化道出血时应用止血药,如西咪替丁,也可口服云南白药。
过敏时应用抗过敏药,出现休克时立即注射肾上腺素,积极进行抗休克治疗。
❽ 鹿角片怎么吃我嚼了一片,没化。莫非不是鹿角片 另外鹿茸片含在嘴里会化吗
鹿茸是雄鹿的嫩角没有长成硬骨时的,带茸毛,含血液,如果是鹿角片的话又不一样哦,一般干的嚼不会化的,大多是拿来泡酒或者煲汤的,煲汤的话很快就会化。
❾ 林下山参怎样煲汤食用最好
人参鸡汤(经典食谱)
原料:石柱参3克、土鸡1只、枸杞3克、姜3克、葱3克、红枣10克
调料:盐5克
做法:
1、土鸡剪掉臀尖、指甲、鸡鼻,放入加了姜片的冷水中,煮沸,捞起备用;
2、用冷水冲去浮沫,让鸡皮定型备用;
3、飞水后的土鸡、人参、葱姜、枸杞、红枣等加入足量的清水,煮沸;
4、转文火煲80分钟;
5、最后加盐调味即可。
功效:味甘,为常用补气汤,可大补元气,有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定志、补气生血等疗效
炖鸡时也可以放1-3个苹果有润肺养心安神的功效
小贴士:为什么煲的汤总是很浑浊。通常是在转小火慢煮前、最后起锅前,两次撇清汤表面的悬浮物,这样煲的汤又干净,滋味又纯正。
人参枸杞子酒
人参枸杞子酒适用于病后体虚及贫血、营养不良、神经衰弱、糖尿病等患者饮用。无病常饮,亦有强身益寿之功。
【来源】民间方
【原料】人参20克 枸杞子350 克 熟地100 克 冰糖400 克 白酒10公斤
【制作】 将人参烘烤切片,枸杞除去杂质,用纱布袋装上扎口备用。 冰糖放入锅中,用适量水加热溶化至沸,炼至色黄时,趁热用纱布过滤去渣备用。白酒装入酒坛内,将装有人参、枸杞的布袋放入酒中,加盖密封浸泡10-15天,每日搅拌1 次,泡至药味尽淡,取出药袋,用细布滤除沉淀物,加入冰糖搅匀,再静置过滤,澄明即成。
【功效】强壮抗老,补阴血,乌须发,壮腰膝,强视力,活血通经。适用于病后体虚及贫血、营养不良、神经衰弱、糖尿病等患者饮用。无病常饮,亦有强身益寿之功。
【用法】饮用时,可根据自己的酒量,每次饮10-12克
人参补阳汤
人参补阳汤用于治伤寒余邪不散,上走空窍,其目隐涩赤胀,生翳羞明,头痛骨痛。
人参补阳汤--《原机启微》卷下
【处方】人参补胃汤(《审视瑶函》卷二)。
【组成】羌活、独活各1.8克,白芍药、生地黄,泽泻各0.9克,人参、白术、茯苓、黄耆、炙甘草、当归各1.2克,柴胡、防风各1.5克,熟地黄(酒洗,炒)1.2克。
【功能主治】治伤寒余邪不散,上走空窍,其目隐涩赤胀,生翳羞明,头痛骨痛。
【用法用量】上药作一服。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热服。
【摘录】《原机启微》卷下
人参麦冬汤
人参麦冬汤用于治老人虚人患上消,口大渴者。
人参麦冬汤--《杂病源流犀烛》卷十七
【处方】人参、茯苓、甘草、杞子、五味子、麦冬。
【功能主治】治老人虚人患上消,口大渴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杂病源流犀烛》卷十七
人参养荣汤
人参养荣汤用于治积劳虚损,四肢沉滞,骨肉酸疼,吸吸少气,行动喘啜,小腹拘急,腰背强痛,心虚惊悸,咽干唇燥,饮食无味,阴阳衰弱,悲忧惨戚,多卧少起。久者积年,急者百日,渐至瘦削,五脏气竭,难可振复。又治肺与大肠俱虚,咳嗽下痢,喘乏少气,呕吐痰涎。
人参养荣汤--《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白芍药三两,当归、陈皮、黄蓍、桂心(去粗皮)、人参、白术(煨)、甘草(炙),各一两;熟地黄(制)、五味子、茯苓,各七钱半;远志(炒.去心)半两。
【炮制】上散。
【功能主治】治积劳虚损,四肢沉滞,骨肉酸疼,吸吸少气,行动喘啜,小腹拘急,腰背强痛,心虚惊悸,咽干唇燥,饮食无味,阴阳衰弱,悲忧惨戚,多卧少起。久者积年,急者百日,渐至瘦削,五脏气竭,难可振复。又治肺与大肠俱虚,咳嗽下痢,喘乏少气,呕吐痰涎。
【用法用量】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枣子二枚,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便精遗泄,加龙骨一两。咳嗽,加阿胶甚妙。
补肺人参散
补肺人参散用于肺脏气虚,咳嗽少气,言语声嘶,吃食全少,日渐羸瘦。
补肺人参散--《圣惠》卷六
【别名】补肺人参汤、人参汤
【处方】人参1两(去芦头),紫菀半两(洗去苗土),鹿角胶1两(捣碎,炒令黄燥),黄耆1两(锉),桂心1两,花紫苏茎叶3分,白术3分,五味子半两,熟干地黄1两,杏仁半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干姜半两(炮裂,锉)。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肺脏气虚,咳嗽少气,言语声嘶,吃食全少,日渐羸瘦。
【用法用量】补肺人参汤(《圣济总录》卷六十六)、人参汤(《普济方》卷一六一)。
【摘录】《圣惠》卷六
本页关键字:补肺人
补脾人参散
补脾人参散用于脾虚身重如石,四肢不举,食少无力,腹胀肠鸣,神思昏闷。
补脾人参散--《圣惠》卷五
【别名】补脾人参汤
【处方】人参1两(去芦头),石斛2分(去根),黄耆3分(锉),桔梗3分(去芦头),白术3分,附子半两(炮裂,去皮脐),桂心半两(去皮),白茯苓半两,陈橘皮3分(汤浸,去白瓤,焙),丁香半两,草豆蔻半两(去皮)。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脾虚身重如石,四肢不举,食少无力,腹胀肠鸣,神思昏闷。
【用法用量】补脾人参汤(《圣济总录》卷四十四)。本方方名,《普济方》引作“人参汤”。
【注意】忌生冷、油腻、湿面。
【摘录】《圣惠》卷五
补劳人参丸
补劳人参丸用于小眦赤脉传睛,心虚,心神恍惚者。
补劳人参丸--《秘传眼科龙木论》卷四
【处方】人参1两,茯苓1两,桔梗1两,干地黄1两,防风1两,木香1两,桂心1两,干山药1两,细辛1两。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顺逆障。
【用法用量】每服10丸,空心茶送下。
【摘录】《秘传眼科龙木论》卷四
补劳人参丸--《银海精微》卷上
【处方】人参、白茯苓、白附子、续断、远志、菊花、甘草。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
【功能主治】小眦赤脉传睛,心虚,心神恍惚者。
【用法用量】每服1丸,细嚼,食后桔梗汤送下,日3次。
【摘录】《银海精微》卷上
柴胡人参汤
柴胡人参汤用于小儿脾热生风,往来寒热。
柴胡人参汤--《重订通俗伤寒论》卷九
【处方】柴胡3钱,人参1钱,麦冬3钱,白芍2钱,鲜生地3钱,阿胶3钱,炙甘草3钱。
【功能主治】热入血室,邪少正虚,夜微烦热者。
【用法用量】水3杯,煎取1杯,顿服之;不愈再服。
【摘录】《重订通俗伤寒论》卷九
柴胡人参汤--《幼幼新书》卷十七引《王氏手集》
【处方】柴胡、人参、芍药、茯苓、甘草(炙)各等分。
【功能主治】小儿脾热生风,往来寒热。
【用法用量】每服2钱,水1盏,加生姜3片,煎至4分,温服。
【摘录】《幼幼新书》卷十七引《王氏手集》
柴胡人参汤--《圣济总录》卷一六四
【处方】柴胡(去苗)3分,人参3分,生干地黄(焙)3分,桔梗(锉,炒)半两,知母半两,紫菀(去苗土)半两,桑根白皮半两,枳壳(去瓤,麸炒令黄)半两,赤芍药半两,桂(去粗皮)半两,当归(微炙)半两,附子大者1枚(炮裂,去皮脐)。
【制法】上锉,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产后失于将理,血气虚损,日渐困瘁,少寒多热,烦渴嗽逆,痰壅减食。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加生姜3片,大枣1枚(擘破),同煎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六四
柴胡人参汤--《圣济总录》卷二十三
【处方】柴胡(去苗)1两,人参1两,知母(焙)1两,石膏(碎)1两,葛根(锉)1两,赤茯苓(去黑皮)1两,甘草(炙)半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伤寒汗下后,潮热不退,口干烦躁。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加生姜半分(拍碎),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保命人参散
保命人参散用于咯痰带血而出。
【处方】人参3钱,白术3钱,茯苓1钱,炙甘草5分,橘红8分,枳壳7分,桔梗7分,半夏7分,五味子7分,桑皮7分,黄芩1钱。
【功能主治】咯痰带血而出。
【摘录】《不居集》上集卷十四
【摘录】《圣济总录》卷二十三
大圣人参散
大圣人参散用于和气快膈,养胃生津液。主治头昏体倦,胸膈不利,状若感寒。
大圣人参散--《鸡峰》卷五
【处方】白术3分,人参3分,白芷3分,葛根3分,青皮3分,桔梗3分,甘草2钱,干姜2钱。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和气快膈,养胃生津液。主治头昏体倦,胸膈不利,状若感寒。
【用法用量】每服2钱,水1盏,加生姜3片,大枣1枚,煎至6分,去滓,食前温服。
【摘录】《鸡峰》卷五
当归人参汤
当归人参汤用于小儿变蒸,有寒无热者。
当归人参汤--《医林纂要》卷九
【处方】当归2钱,肉桂1钱,木香1钱,甘草(炙)1钱,人参1钱。
【功能主治】小儿变蒸,有寒无热者。
【用法用量】每服2钱,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各家论述】当归滋阴而行于阳,以足其血;肉桂补命门而生肝木,以壮阳气;木香宣达阳气于上下;甘草以和其中,人参保安元气,生姜补肝行阳气,大枣补中厚脾土。
凉膈散
【收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组成】
川大黄、朴消、甘草各20克,山栀子仁、薄荷叶(去梗)、黄芩各10克,连翘40克。
【主治】
上、中二焦积热,烦躁多渴,面热头昏、唇焦咽燥,舌肿喉闭,目赤鼻衄,颔颊结硬,口舌生疮,涕唾稠粘,睡卧不宁,谵语狂妄,大便秘结,小便热赤,以及小儿惊风,舌红苔黄,脉滑数。
【正文】
用法:上研为粗末。每服6克,水300毫升,入竹叶7片,蜜少许。
功用:凉膈泻热。
禁忌:体虚患者及孕妇,忌用或慎用本方。
普济消毒饮
【收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组成】
黄芩15克,黄连15克,陈皮6克,甘草6克,玄参6克,柴胡6克,桔梗6克,连翘3克,板蓝根3克,马勃3克,牛蒡子3克,薄荷3克,僵蚕2克,升麻2克。
【主治】
大头瘟。恶寒发热,头面红肿灼痛,目不能开,咽喉不利,舌燥口渴,舌红苔白兼黄,脉浮数有力。(本方常用于丹毒、腮腺炎、急性扁桃体炎、淋巴结炎伴淋巴管回流障碍等属风热邪毒为患者。)
【正文】
功用:清热解毒,疏风散邪。
用法:水煎服。
禁忌:斟酌。
方解:本方主治大头瘟(原书称大头天行),乃感受风热疫毒之邪,壅于上焦,发于头面所致。风热疫毒上攻头面,气血壅滞,乃致头面红肿热痛,甚则目不能开;温毒壅滞咽喉,则咽喉红肿而痛;里热炽盛,津液被灼,则口渴;初起风热时毒侵袭肌表,卫阳被郁,正邪相争,故恶寒发热;舌苔黄燥,脉数有力均为里热炽盛之象。疫毒宜清解,风热宜疏散,病位在上宜因势利导。疏散上焦之风热,清解上焦之疫毒,故法当解毒散邪兼施而以清热解毒为主。方中重用酒连、酒芩清热泻火,祛上焦头面热毒为君。以牛蒡子、连翘、薄荷、僵蚕辛凉疏散头面风热为臣。玄参、马勃、板蓝根有加强清热解毒之功;配甘草、桔梗以清利咽喉;陈皮理气疏壅,以散邪热郁结,共为佐药。升麻、柴胡疏散风热,并引诸药上达头面,且寓“火郁发之”之意,功兼佐使之用。诸药配伍,共收清热解毒,疏散风热之功
清胃散
【收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组成】
生地黄6克,当归身6克,牡丹皮9克,黄连6克,升麻9克。
【主治】
胃火牙痛。牙痛牵引头疼,面颊发热,其齿喜冷恶热,或牙宣出血,或牙龈红肿溃烂,或唇舌腮颊肿痛,口气热臭,口干舌燥,舌红苔黄,脉滑数。(本方常用于口腔炎、牙周炎、三叉神经痛等属胃火上攻者。)
【正文】
功用:清胃凉血。
用法:上药为细末,都作一服,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滓,放冷服之(现代用法:作汤剂,水煎服)。
禁忌:牙痛属风寒及肾虚火炎者不宜。
方解:本方证是由胃有积热,循经上攻所致。足阳明胃经循鼻入上齿,手阳明大肠经上项贯颊入下齿,胃中热盛,循上冲则口气热臭;胃为多气多血之腑,胃热每致血分亦热,血络受伤,故牙宣出血,甚则牙龈溃烂;口干舌燥,舌红苔黄,脉滑数俱为胃热津伤之候。治宜清胃凉血。方用苦寒泻火之黄连为君,直折胃腑之热。臣以甘辛微寒之升麻,一取其清热解毒,以治胃火牙痛;一取其轻清升散透发,可宣达郁遏之伏火,有“火郁发之”之意。黄连得升麻,降中寓升,则泻火而无凉遏之弊;升麻得黄连,则散火而无升焰之虞。胃热盛已侵及血分,进而耗伤阴血,故以生地凉血滋阴;丹皮凉血清热,皆为臣药。当归养血活血,以助消肿止痛,为佐药。升麻兼以引经为使。诸药合用,共奏清胃凉血之效,以使上炎之火得降,血分之热得除,于是循经外发诸症,皆可因热毒内彻而解。
泻白散
【收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组成】
地骨皮30克,桑白皮(炒)30克,甘草(炙)3克。
【主治】
肺热喘咳证。气喘咳嗽,皮肤蒸热,日哺尤甚,舌红苔黄,脉细数。(可用于小儿麻疹初期、肺炎或支气管炎等属肺中伏火郁热者。)
【正文】
功用:清泻肺热,止咳平喘。
用法:上药锉散,入粳米一撮,水二小盏,煎七分,食前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禁忌:本方药性平和,尤宜于正气未伤,伏火不甚者。风寒咳嗽或肺虚喘咳者不宜使用。
方解:
本方主治肺有伏火郁热之证。肺主气,宜清肃下降,火热郁结于肺,则气逆不降而为喘咳;肺合皮毛,肺热则外蒸于皮毛,故皮肤蒸热;此热不属于外感,乃伏热渐伤阴分所致,故热以午后为甚,其特点是轻按觉热、久按若无,与阳明之蒸蒸发热、愈按愈盛者有别;舌红苔黄,脉象细数是热邪渐伤阴分之候。治宜清泻肺中郁热,平喘止咳。方中桑白皮甘寒性降,专入肺经,清泻肺热,平喘止咳,故以为君。地骨皮甘寒入肺,可助君药清降肺中伏火,为臣药。君臣相合,清泻肺热,以使金清气肃。炙甘草、粳米养胃和中以扶肺气,共为佐使。四药合用,共奏泻肺清热,止咳平喘之功。
本方之特点是清中有润、泻中有补,既不是清透肺中实热以治其标,也不是滋阴润肺以治其本,而是清泻肺中伏火以消郁热,对小儿“稚阴”之体具有标本兼顾之功,与肺为娇脏、不耐寒热之生理特点亦甚吻合。
左金丸
【收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组成】
黄连180克,吴茱萸30克。
【主治】
肝火犯胃证。胁肋疼痛,嘈杂吞酸,呕吐口音,舌红苔黄,脉弦数。(本方常用于胃炎、食道炎、胃溃疡等属肝火犯胃者。)
【正文】
功用:清泻肝火,降逆止呕。
用法:为末,水泛为丸,每服2-3克,温开水送服。亦可作汤剂,用量参考原方比例酌定。
禁忌:斟酌。
方解:
本方证是由肝郁化火,横逆犯胃,肝胃不和所致。肝之经脉布于胁肋,肝经自病则胁肋胀痛;犯胃则胃失和降,故嘈杂吞酸、呕吐口苦;舌红苔黄,脉象弦数乃肝经火郁之候。《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火热当清,气逆当降,故治宜清泻肝火为主,兼以降逆止呕。方中重用黄连为君,清泻肝火,使肝火得清,自不横逆犯胃;黄连亦善清泻胃热,胃火降则其气自和,一药而两清肝胃,标本兼顾。然气郁化火之证,纯用大苦大寒既恐郁结不开,又虑折伤中阳,故又少佐辛热之吴茱萸,一者疏肝解郁,以使肝气条达,郁结得开;一者反佐以制黄连之寒,使泻火而无凉遏之弊;一者取其下气之用,以和胃降逆;一者可引领黄连入肝经。如此一味而功兼四用,以为佐使。二药合用,共收清泻肝火,降逆止呕之效。
本方的配伍特点是辛开苦降,肝胃同治,泻火而不至凉遏,降逆而不碍火郁,相反相成,使肝火得清,胃气得降,则诸症自愈
竹叶石膏汤
【收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组成】
竹叶6克,石膏50克,半夏9克,麦门冬20克,人参6克,粳米10克,甘草6克。
【主治】
伤寒、温病、暑病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身热多汗,心胸烦闷,气逆欲呕,口干喜饮,或虚烦不寐,舌红苔少,脉虚数。(本方常用于流脑后期、夏季热、中暑等属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者。糖尿病的干渴多饮属胃热阴伤者,亦可应用。)
【正文】
功用: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
禁忌:本方清凉质润,如内有痰湿,或阳虚发热,均应忌用。
方解:
本方证乃热病后期,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胃气不和所致。热病后期,高热虽除,但余热留恋气分,故见身热有汗不解、脉数;余热内扰,故心胸烦闷;口干,舌红少苔是阴伤之兆;气短神疲,脉虚是气虚之征;胃失和降,乃致气逆欲呕。气分余热宜清,气津两伤宜补。治当清热生津,益气和胃。方中竹叶配石膏清透气分余热,除烦止渴为君。人参配麦冬补气养阴生津为臣。半夏降道和胃以止呕逆为佐。甘草、粳米和脾养胃以为使。全方清热与益气养阴并用,祛邪扶正兼顾,清而不寒,补而不滞,为本方的配伍特点。本方实为一首清补两顾之剂,使热清烦除、气津得复,诸症自愈,正如《医宗金鉴》说:“以大寒之剂,易为清补之方。”
本方由白虎汤化裁而来。白虎汤证为热盛而正不虚,本证为热势已衰,余热未尽而气津两伤。热既衰且胃气不和,故去苦寒质润的知母,加人参、麦冬益气生津,竹叶除烦,半夏和胃。其中半夏虽温,但配入清热生津药中,则温燥之性去而降逆之用存,且有助于输转津液,使参、麦补而不滞,此善用半夏者也。
本方在《伤寒论》中治“伤寒解后,虚瀛少气,气逆欲吐”证。在实际运用中,凡热病过程中见气津已伤、身热有汗不退、胃失和降等均可使用。对于暑温病发热气津已伤者,尤为适合